趙建平, 虞敬偉
(1.吳興區(qū)教育局教學研究與培訓中心,浙江 湖州 313000;2.吳興區(qū)妙西學校,浙江 湖州 313000)
初中九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一定的空間觀念、數感及符號感,加之八年級時已經歷過“制作無蓋長方體紙盒”的探究學習,九年級時進一步學習了立方體的表面展開圖,感受了“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建立數學模型—綜合應用已有的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項目開展時機相對成熟.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qū)妙西鎮(zhèn)是茶葉產銷重鎮(zhèn),當地學生有真實的生活經歷,在妙西學校開設一堂“比一比,誰做的茶葉盒更大”項目化學習的數學課具備一定的現實意義.
本堂課秉承以解決學生身邊的真實問題為項目任務,以項目活動中落實學生素養(yǎng)為主的原則,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設計多個探究活動的方式讓學生經歷觀察與猜測、實驗與操作、抽象與交流、合作與展示、推理與反思等一系列數學活動,以學定教,體現學為中心的教學策略[1].同時,在教學中借助“幾何畫板”描繪圖像,運用Excel輔助計算,讓學生體會到信息技術是認識世界的有效手段和工具.思維導圖如下:
妙西鎮(zhèn)是茶葉產銷重鎮(zhèn),是茶圣陸羽《茶經》撰寫地.在當今節(jié)能減排的要求下,請將邊長為20 cm的正方形紙片,經過適當裁剪,將剩余部分(必須是一張紙面)拼合成體積盡可能大的長方體(包括正方體)密閉茶葉盒(接縫不計).
問題1為了設計制作符合要求的茶葉盒,我們已經有哪些知識儲備呢?
活動1師生一起回顧義務教育《數學》八年級下冊探究學習了“無蓋長方體紙盒”的制作和《數學》九年級下冊學習的“立方體的表面展開圖”.
設計意圖通過PPT直觀呈現,喚醒學生回憶相關的知識點,為下面的圖形設計和計算論證做鋪墊.
請將一張邊長為20 cm的正方形紙片,經過適當的裁剪,將剩余部分(必須是一張紙面)拼合成正方體密閉紙盒.
小組合作探究1在邊長為20 cm的正方形紙片中正向設計立方體展開圖(如圖1).
圖1
問題1請在邊長為20 cm的正方形紙片中正向設計立方體展開圖.
問題2比較你的設計方案和同學們的一樣嗎?孰優(yōu)孰劣?
問題3小組合作,討論影響體積大小的要素有哪些?
問題4通過本次活動,對你的方案改進有何啟發(fā)?
設計意圖分解項目,從特殊情況(正方體)展開學習,呈現言簡意賅、指向明確的具體問題,起點較低,避免曲高和寡,利用磁力貼、正方形紙片、剪刀等工具,將學生置于有趣而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情境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踐,在問題1和問題2的引導下觀察、比較、歸納,通過問題3和問題4在操作中反思、提煉,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為后續(xù)進一步研究打好基礎.
小組合作探究2在邊長為20 cm的正方形紙片中斜向設計立方體展開圖(如圖2).
圖2
設計意圖經歷探究1之后,學生已經具備了在正方形紙片內設計立方體展開圖的經驗,由此設置了探究2——在邊長為20 cm的正方形紙片中斜向設計立方體展開圖.此環(huán)節(jié)我們將選擇有代表性的斜放方案進行展示,將重心由設計轉到計算中來(正方形內接直角折線長度的求法),同時感受圖形的對稱美.
基于以上活動,若改成設計“長方體茶葉盒”,則體積會不會更大呢?我們將怎樣開展研究呢?
小組合作探究3在邊長為20 cm的正方形紙片中設計長方體展開圖.
問題1小明同學思考:在相同條件下,把正方體茶葉盒改良成長方體茶葉盒,體積會不會更大?
他設計了如圖3所示的方案:
圖3
問題2請嘗試給展開圖標注尺寸.
問題3請嘗試用舉例的方法,檢驗用小明的方案做的茶葉盒體積是否最大.
問題4我們分析得到了函數表達式V=b(10-b)(20-2b)是個“三次函數”,該如何探究它的最大值?請完成下列探究活動.
探究函數V=b(10-b)(20-2b)的最大值.
1)完成表1,判斷當b在哪兩個相鄰整數之間時,V最大?
表1 b的值及對應的體積
2)觀察表2,思考:我們是怎么提高精確度的?
表2 b的值及對應的體積
3)若要得到更精確的值,你將如何操作?
設計意圖探究3學生將經歷從特殊到一般的探究過程,類比正方體和長方體的區(qū)別和聯系.從空間觀念上從靜態(tài)到動態(tài)的轉變,需要更強的空間想象能力;從數與代數層面完成一元到二元、方程到函數的螺旋上升,具有一定梯度.通過問題1引導學生開展類比探究;以問題2為載體,幫助學生突破空間想象能力的瓶頸;問題3組織學生以舉例的方式探求長方體茶葉盒體積的最大值,在此基礎上驅動學生用函數觀點刻畫事物規(guī)律,“逼近法”呼之欲出;問題4學生將用“逼近法”探索函數的最大值,此環(huán)節(jié)要求較高,需要靈活運用函數解析法、列表法、圖像法這3種表現形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幾何畫板便捷地畫出函數圖像,用Excel快速地計算出相應的函數值.
小組合作探究4探索有無體積更大的設計方案(如圖4).
圖4
設計意圖回歸特殊,進行正方體的不規(guī)則展開,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與創(chuàng)造力.
1)以串聯教材多塊知識解決問題為項目化學習框架,激發(fā)項目學習的“參與感”.
項目化學習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通過有意義的驅動性問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增加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主動投入學習[2].本課著眼核心素養(yǎng),結合地方特色,設計“比一比,誰做的茶葉盒更大”為驅動性問題,將學生置于現實的、有意義的、有挑戰(zhàn)的實際問題中.教師著眼于“引”,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生著眼于“探”,自主合作探究知識、廣泛交流,更加重視過程,學生獲得正面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本課把一元二次方程、正方體與長方體展開圖、函數最值的探究串聯在一起,一步步解決學生身邊的真實問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高.
2)以層次化驅動性任務為項目化學習的路徑,注重知識建構的“可視化”.
本課學生需要經歷從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過程,在活動中遵循“反復理解,螺旋上升”的規(guī)律[3].因此在學生完成特殊情況“正方體茶葉盒的設計”之后,引導學生進行復盤和反思,以思維導圖為支架和輔助工具,提供學生交流反思的平臺,讓思維可視化,積累基本活動經驗,為進一步研究指明方向.
3)以相關技術軟件與直觀教具為項目化學習的支持,提升問題解決的“可操作性”.
本課內容既有對已知知識的應用,也有對未知知識的探索,體現了層次性,開發(fā)了學生的探索潛能;同時驅動問題具有開放性,有利于點燃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創(chuàng)新激情.基于問題本身的可操作性和探究性,在教學中教師多次利用教學工具做輔助,如利用“正方形紙片、磁力片、剪刀”等工具,組織學生進行操作探究,給學生創(chuàng)造“在‘做’中思考、在‘做’中發(fā)現、在‘做’中感悟”的平臺;又如在探究“三次函數”最大值時,利用幾何畫板直觀呈現函數圖像,利用Excel計算工具替代機械運算,讓學生真正投入到數學探究中去.
4)以知識與經驗螺旋上升為項目化學習的感悟,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滲透性”.
從知識角度看,本節(jié)課圍繞“制作體積盡可能大的長方體茶葉盒”展開,將初中階段長方體的表面展開圖、特殊三角形、代數式(方程、函數)融為一體,強調知識的綜合運用.課堂探究呈現從正方體到長方體、從“一元”到“二元”、從“低次”到“高次”的螺旋上升,最終以所學研究函數的經驗探究“三次函數”的最大值.從基本活動經驗的角度看,本堂課以活動為載體,以教學工具為輔助進行組織,從特殊情況到一般情況,結合手動、體動、腦動,促成結果的多樣化和可對比性,在觀察、猜測、實驗、抽象、交流、合作、推理與反思等一系列活動中積累基本活動經驗;從核心素養(yǎng)角度看,本堂課一開始從常規(guī)和已知的內容入手,通過反思和遷移,逐步發(fā)展到對未知知識的探索和對設計方案的創(chuàng)新中去,通過教師引導、學生探究所得,培養(yǎng)了學生數學抽象、邏輯推理和直觀想象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在結合圖像分析的過程中,滲透數形結合思想[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