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有為
漢語拼音在國際中文教育中的傳統(tǒng)作用基本上就是注音,是引導性、輔助性的。能否再有進一步的用途,這是許多人都在思考的。就此而言,筆者見到過兩篇表達比較明確的文章。一是郭熙(2016),指出“國際上不少地方已經(jīng)直接以漢語拼音教漢語,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張“在教學中用漢語拼音來拼寫漢語,與以漢字為載體的漢語教學形成互補”,還提出“進行更多的漢語拼寫試驗”。一是李泉(2018),主張“將拼音提升為書寫漢語的第二法定文字,進一步釋放拼音在漢語國際傳播中的能量,使拼音化漢語教學模式與漢字化漢語教學模式并駕齊驅,形成拼音和漢字‘雙輪驅動’的國際漢語教學新業(yè)態(tài),高效助力漢語的國際化”。所論有理,卻仍顯簡單。本文擬對國際中文教育中拼音文字的一些基礎性問題做些探討,以支持在《拼音擔綱,助力國際中文教育》(史有為2022)中的建議。本文將“漢語拼音”或“漢語拼音文字”等都定位或定性為“輔助性文字”,在一般情況下都是指“輔助性”意義上的“準文字”。①20世紀80年代時,筆者在與周有光先生的通信中提出漢語拼音具有“準文字”性質,得到了周先生的肯定。參見史有為(2019)。這一定位與國家的語言文字政策沒有沖突?!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八條規(guī)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以《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和注音工具?!逼渲杏脕怼捌磳憽眹彝ㄓ谜Z言,指的應該就是輔助文字的功能。
呂叔湘(2008:119)曾指出:“(愛國志士)他們比較中西語言文字,發(fā)現(xiàn)中國有三難,西方國家有三易。中國的三難是:寫文章難;認字寫字難;不同地區(qū)的人說話難。西方國家的三易是:寫文章容易,因為基本上是寫話;認字寫字容易,因為只有二三十個字母;不同地區(qū)的人說話容易,因為他有通行全國的口語?!?/p>
這個情況到今天有沒有變化?有?!安煌貐^(qū)的人說話難”,這一條有了變化,普通話已經(jīng)基本推廣?!罢J字寫字難”,變了一點,漢字簡化了,但漢字“難”的基本面沒有變。常用漢字仍然有3500個,比起“二三十個字母”來仍然不容易,而且書寫方法大不相同。其中最難也最容易忽視的可能是“寫文章難”?!拔沂謱懳铱凇睉撌且粋€理想。趙元任(1980:151)也早就指出,一些文言成分還沒有退出現(xiàn)代的語文生活,成為實行拼音文字的困難之一。②使用字母文字的語言(除藏語等個別語言),其書面語與口語的距離一般都不大,比較中性,基本實現(xiàn)了“我手寫我口”。但傳統(tǒng)中文書面語有3000余年文化的積累,盡管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后白話登臺,但實際上中文書面語仍保有許多規(guī)矩,包括韻律要求、特殊句式、為了求雅而采用大量成語或文言古語等。這一切都超出了普通人寫作文章的水平??上В钡浆F(xiàn)在這個理想還沒有完全實現(xiàn),有些半文不白的文章還可能被奉為范文,現(xiàn)代書面語體的典范性與規(guī)范標準還沒有完全樹立。
這“三難”都直接影響到漢語的對外教學。文字是用來在書面上記錄并表達語言的工具,也是推動語言變化的一個可能因素。對于二語學習者來說,文字還是語言學習的一種工具或引導者。文字的難易會在入門難度與終極用途上影響二語學習。漢字在漫長的歷史上,曾僅為巫史所掌握的專長,以后識字者雖逐漸擴大范圍,但在當代以前的多少年里都不能消除文盲,這些都說明漢字的確不容易學習。但漢字又與漢語的特殊性(單音節(jié)語素占絕對優(yōu)勢、方言復雜、漢語文化歷史悠久)存在高度的匹配。因此要想全面置換漢字,至今仍不可能。然而這又不能否定在某些方面為漢字配置輔助工具或為漢語配置輔助文字的必要性。
漢語二語學習者有不同類型。從學習目的來看,有為了未來工作的,也有只是為了旅游的,還有為了深入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的。從學習者自身條件來看,很多人資質一般,也有的是學習二語的天才,還有的是因不同因素(如年齡、文化習慣、生理條件)而對二語學習某個方面(如寫、聽、理解)相對滯遲或有特別傾向。實際情況也是如此。①北京某高校有土庫曼斯坦留學生,2015年來中國留學,漢語口語說得很好,但漢字只認識幾個,連自己的名字都寫不正確,只能掛科,至今無法畢業(yè)。這說明確實有一部分這樣的學生。如果我們能提供適當?shù)姆至鲗W習機制,為他們分別提供適合自己的教學類型或課型,如全拼音教學類型(包括“拼音+識字”教學類型)、全漢字教學類型,并給予不同類型的評分,那么他們將會各自獲得更好的漢語學習成果。
目前的漢語二語學習者基本來自使用拉丁字母的國家。即使不使用拉丁字母,他們本民族的文字也多是表音的。漢字在類型上與他們熟悉的文字相差太遠。從語音分析型文字一下子轉為意音-整體型文字,這是一個“180度”的變化。面對數(shù)量太多、書寫特殊的漢字,他們可能一下子不能適應,這會成為他們學習漢語的阻力。他們需要通過一個熟悉又簡便的工具學會漢語口語。這些都是真實的情況。②承美國華盛頓大學(圣路易斯市)梁霞教授告知,美國某些學校已經(jīng)準備開展“以打代寫”的教學。所謂“以打代寫”,實際上就是只認漢字,跳過寫字,用拼音輸入轉換成漢字。這也是一種繞開漢字書寫困難的措施。例如,何文潮從2000年開始實驗“電腦中文”。該方案在美國羅得島大學獲得非常好的效果,2018年開始擴大到其他學校,如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在此基礎上嘗試了一種“電書為主、筆寫為輔,高頻互動,優(yōu)化效益”的教學方案(參見何文潮,胡小艷2019)。如果能夠通過漢語拼音輔助文字入門,將為國際中文教育掃清第一道難關,并讓學習者有時間慢慢適應漢字。事實上,已經(jīng)有這樣的試驗性實踐——全拼音教學,而且獲得了很理想的效果。③承北京語言大學崔希亮教授告知,受馬士基航運集團(MAERSK,總部在丹麥)的委托,北語漢語速成學院曾特為馬士基開辦高管班。鑒于歐洲人很難識寫漢字的現(xiàn)實,該班完全使用漢語拼音教學,不學漢字。一般來說,學員半年之內可以進行日常的口語交流,效果很好。但他們都不識漢字,是“功能性文盲”。有的人半年之后還要繼續(xù)學習,并開始學習漢字。全拼音教學并不會影響他們選擇是否進一步學習漢字。我們可以為不同類型的學習者分別提供最適合他們需求的教學套餐,做到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當他們分別進入不同教學類型之后,可能會發(fā)現(xiàn)漢語、漢字并非傳說的那樣困難,相反卻有許多趣味、智慧和哲理。
1.言文適配
語言和文字彼此都需要適配(以下簡稱“言文適配”)。對于漢語而言,與漢字適配已歷經(jīng)3000年的考驗,至今依然基本和諧。而拼音與漢語則是很不相同的“言文適配”。曾經(jīng)的“北拉”(北方話拉丁新文字)在試驗中被淘汰了。為什么被淘汰?原因之一是不能與今天的漢語語音、詞匯等適配。①“北拉”名為拼寫北方話,但這個所謂的北方話實際上不分平舌音與翹舌音,不大分前后鼻音,主要是照顧吳語區(qū)的人士。今天的漢語,已經(jīng)在漢字支持下發(fā)展出一種獨特的書面形態(tài),拼音文字如果沒有一點特殊法寶,就很難適應這樣的語體形態(tài)。拼音文字需要通過忠實轉寫語音來表達語言,因此適配的一般都是當?shù)禺敃r的通用語,大多不再與古代語言(其中也包含著古代文化)“糾纏”,而且寫出的“書面語”與當前的口語差別不是很大,頂多是對口語的一種限制和再規(guī)則化,甚至還是一種簡化。如果書面語言沒有恰當?shù)南拗?,拼音文字就不可能成功。當初傳教士到中國各地傳教,為當?shù)財M制的方言拼音文字就是如此,基本上只能拼寫當?shù)胤窖钥谡Z和在口語基礎上翻譯的宗教語詞,完全去除了文言或古語。這當然是出于傳教的考慮,但從另一方面看,這恰恰就是拼音文字所需的“言文適配”。
當語言變化了,尤其是詞匯和語音發(fā)生了變化,那么拼音文字的拼寫形式就會跟著變化,甚至會變得面目全非。例如:英國文學家喬叟(Geoffrey Chaucer,1343~1400)的作品與今相隔約600年,英文的差別已經(jīng)很顯著,沒有專門的訓練,則很難順暢地讀懂。張勇先(2014)認為:“從喬叟到塞繆爾·約翰遜的約400年時間(大約從1400年至1800年),英語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F(xiàn)代人很容易發(fā)現(xiàn),讀懂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很難。”如果一種文字使用的時間跨度非常大,而且還在繼續(xù)使用,基本的字形沒有多少變化,那么只有一種結果:學習的難度大幅度增加了。例如,漢字有3000多年的使用跨度,到今天仍適配所有的方言者群體,只是因為我們都學習一種超方言的語碼-語體,從前是文言,今天則是以普通話為主的白話。幸虧這些學習都是從小開始的,所以不會太難。但如果是成人,過了另一種語碼學習的黃金期,其困難則不可忽視。拼音文字也是如此,如今日藏文還基本維持著藏語7世紀中葉的寫法,在古今兩頭艱難適配著從無聲調到有聲調的三大方言(衛(wèi)藏方言,有聲調,孤立語類型;安多方言,無聲調,屈折語類型;康方言,有聲調,類型上介于前二者之間),但學習的難度增加了,其難度不比漢字差多少。藏文字母會按照不同方言做出改讀、不讀、合讀等認讀規(guī)則,與當?shù)胤窖糟暯?。由此可以知道:不管是漢字還是拼音字,一種文字適配語言的時間跨度越大,依舊維持原有的基本樣態(tài),該文字的學習難度也就必然越大。因為語言的語音變化可能都將留在不同地區(qū)為此制定的讀寫規(guī)則上(如藏文);也可能留下變化又很難規(guī)則化,只能去整體認知(如漢字),由此可以理解漢字何以難學。這是漢字的難處,當然也是它的優(yōu)點。如果用拼音去拼寫古代漢語,那么只能拼寫當時的漢語。到今天可能至少要更換兩次文字(中古一次、現(xiàn)代一次),甚至各個大方言還會自造出一種文字。這樣一想,漢字雖難學,但其“性價比”還是可以接受的。
2.受限語言
“受限語言”是自然語言處理里的一個概念,是為了語言處理工程成功而將自然語言在詞匯、語句格式等方面加以適當限制的必需措施。由于當前的漢語已經(jīng)是適配漢字下的形態(tài),必然存在許多不適合拼音文字的表達。當今的漢語使用情境中,只有在二語教學中漢語才會受到必需的限制,才有可能出現(xiàn)實際的“受限漢語”。這是十分難得的機會。這里的限制包括保證根據(jù)詞頻與交際項目選擇詞語,保證拼音所表達的漢語盡可能排除同音詞的干擾,保證拼音形式的有效性,保證同音詞不在同一語境中撞車。②如“期終”換用“期末”,以免與“期中”撞車;“食油”改為“食用油”,以免與“石油”相混。受限漢語的概念也正是初級二語教學的概念,二者毫無矛盾。如果在初級入門階段試用全拼音教學并取得成功,則可以在保證“言文適配”下逐步放開受限范圍,繼續(xù)試驗下去。這是一舉兩得的大好事。
如果初級階段通過全拼音教學順利入門,那么登堂入室就容易得多。此時學生將享受漢語那種簡單易學(如無屈折形態(tài)、依靠詞序確定句法關系等)的快樂,將領略漢語對外國人的友好,也將讓學生難以拒絕高階漢語。
初級階段的受限漢語如果能再往前走一步,擴大詞匯與格式,采用通用性好(口頭、書面都通用)的中性語體,將可以打造出類似“簡明漢語”①“簡明漢語”也是一種受限漢語,最早由李宇明于2019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時參照“簡明日語”“簡明英語”等提出。后在教育部、國家語委的支持下,由李宇明指導,北京語言大學語言資源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和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聯(lián)合主持研制出名稱為《疫情防控“簡明漢語”》的項目。在此之前國內已經(jīng)有多位中文教師編寫過“應急漢語”的教材,有一定實踐基礎?!昂喢鳚h語”于2020年3月12日在教育部官網(wǎng)正式上線發(fā)布?!昂喢鳚h語”對應新HSK四級,起點詞匯量為1200詞,盡量使用以雙音詞為主的日常用語,不用變化形式,避免同音詞、近義詞、同形詞,提倡用短句,使用中性語體,力求表達簡單、明確。這是世界上首次用于社會民生應急的“受限漢語”,希望未來在關注可讀性之外,更加關注大規(guī)模閱讀測試。至于“簡明日語”“簡明英語”主要用于教育領域和應急領域,其共同特點是限制詞匯數(shù)量、簡化語法,要求表達清晰、簡明(參見汲傳波,李宇明2020:311~322)。的比較完善的受限語言,那么拼音的文字功能將大大增強。這是初級受限漢語帶來的副產(chǎn)品。這種試驗非常值得,為此甚至可以寬容和承受一些局部的過失。這將為我們國家準備好另一套以防萬一的備用工具。
但在今天漢字當家的條件下,拼音文字將始終只能是漢字的輔助者,拼音不大可能全方位替代漢字,也不可能越出受限漢語的范圍。這是必須清醒認識的。
文字應該具備兩個功能:第一,字形或詞形的“區(qū)別性”功能,應盡量消除文字上的“同形”,以使同音語詞在文字上有所區(qū)別;第二,語詞的“孤離性”功能,盡量讓字形或詞形實現(xiàn)單獨“出鏡”。而這二者都必須依賴“定型化”。
1.語詞同音率與區(qū)別性功能
任何語言都可能有同音現(xiàn)象,有語素的同音,還有詞的同音。本文主要討論語詞的同音。趙元任(1980:218~219)曾多次表示:“凡是成文的東西,只要說得懂就拼得懂,這同音字的問題就少多了?!笨谡Z里只有一種同音詞,而書面語中則可分為異形同音詞和同形同音詞兩種。漢語拼音只有共時因素,只能產(chǎn)生標調與不標調兩種寬嚴不等的同音。拼音文字如果選擇不標調,將大大增加字形上的同音,不利于文字的使用和推行。根據(jù)初步統(tǒng)計,即使標調,漢語的同音率也非常驚人:單音詞同音率為80.13%②據(jù)劉菊黃、呂克農(nóng)、張伯江(1985)對《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1版,1978年)的統(tǒng)計,常用單音詞2285個中,同音詞共610組、1831個詞,占80.13%。又據(jù)代建桃(2010)對《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2005年)的統(tǒng)計,4901個單音詞中,同音4735字,占96.61%。,雙音詞同音率為13.53%~18.33%③尹斌庸曾對《漢語拼音詞匯》(文字改革出版社)做過統(tǒng)計比較,該書收詞45 000個左右。不帶聲調的同形詞為17 435個,占38.6%;帶聲調的同形詞有5249個,占11.6%(參見高漢平2019)。奚其智、唐可立(1983)對《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1版,1978年)進行統(tǒng)計,獲得雙音詞34 732個,其中同音詞4698個,占11%。但據(jù)筆者統(tǒng)計應該是13.53%。又據(jù)代建桃(2010)對《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2005年)的統(tǒng)計,雙音詞43 171個,同音詞7915個,占18.33%。另據(jù)王開揚(2013)的研究生劉文濤(2004)的統(tǒng)計,《漢語拼音詞匯》(語文出版社,1991年)共有詞語60 157個,其中同音同形詞2040組、5601個,約占9.31%,其中絕大多數(shù)是單音節(jié)詞?!冬F(xiàn)代漢語詞典》(第3版,1996年)用漢字(引者按:原文如此。系與《漢語拼音詞匯》對比之言)也有同音同形詞,共740組、1794個,大約占全部詞語的3.2%。。如果不標調,同音率將會更高。如此高的同音率對漢語輔助性拼音文字是極大的挑戰(zhàn)。漢語中有一部分是由于語音歷時的簡化而無法回避的成批同音現(xiàn)象,這是無可奈何的。另一部分則是由于人們習慣用漢字構詞,只考慮意義而往往不問是否同音,不問在雅言/普通話里是否同音,只顧視覺與字義而不問聽覺所造成的。④例如:最近有一電視劇叫《心居》,如果只聽聲音,還以為是“新居”??赐暌院?,我還是不懂為什么起這么個“心居”的名字。又如:新華社公眾號“夜讀”欄目有一篇推送,題目為《夜讀|自我提升的三個境界》(2022年3月29日)。3個什么境界呢?在推送的音頻中,這3個境界聽上去完全同音,都是yuèjǐ。再仔細聽其后面的解釋,才猜想是:閱己、悅己、越己。翻譯成現(xiàn)代文就是:讀懂自己,愉悅自己,超越自己。這都是只顧視覺不管聽覺的問題。由于有漢字的支持,這些同音基本上都能用漢字來區(qū)別。①一個漢字大致代表一個義素族,當然也有少數(shù)漢字(如“會”)表示幾個義素族?!缎氯A字典》(第10版)含不標調音節(jié)415個,標調音節(jié)1319個,收字8684個,按此計算,得出標調音節(jié)表義率為6.58,不標調音節(jié)的表義率為20.9。該數(shù)值說明不標調使得拼音文字看起來簡單了,但增加的煩惱起碼有3倍。但拼音就不同了,只有26個字母,即使標調也無法回避同音。這就需要采用特殊的定型化手段。
2.孤離性
文字與口語的不同在于文字是可以并需要離開時空現(xiàn)場的。需要時甚至一個詞一個字也要單獨出現(xiàn)而不至于被誤解,這就是文字的“孤離性”(參見史有為1988a)。孤離性有不同的程度,因此可以延伸出可度量的“孤離度”。孤離度越高,該文字的獨立表達功能就越強,對上下文或語境的依賴越小,可以見形知義。定型化是提高“孤離度”的唯一途徑。如果將所有單詞都定型化,那么就能實現(xiàn)語詞尺度上的孤離性。但是,并非孤離度越高的文字就越好。追求高孤離度必然要付出更多的定型化努力,也會要求學習者付出更大的精力。漢字就是孤離度最高的文字,幾乎每個字都能單獨“出鏡”(如每年使用漢字的國家發(fā)布的“年度漢字”),但代價必然是難學。拼音文字追求的是語詞級的孤離性,而不是語素級(字)的孤離性,這樣就可以把定型化的難度大大降低。
3.以語詞為單位的“定型化”
語詞“定型化”是衡量文字功能的一個標準。所謂定型化就是每個語詞在外形上都能以固定形象出現(xiàn),而且盡量有所區(qū)別?!肮潭ㄐ蜗蟆贬槍λ械恼Z詞,以建立固定的視覺與心理的印象,便于快速反應;“有所區(qū)別”主要針對同音詞,防止因同音而歧解甚至誤解。同音詞在口語情況下一般不成問題??谡Z里的信息是全方位、多維度的,口語有現(xiàn)場語境,還可以追問?,F(xiàn)場語境可以消除可能的同音誤解。但進入書面,許多語音信息就被過濾掉了,否則文字要負擔的信息量就會過大,會影響文字使用。但如果文字只剩下聲韻調信息,甚至聲調信息都被去除,那么過少的信息量(冗余度不足)就會造成通信困難。
具體而言,雙音節(jié)同音詞比較容易避免,也容易定型;單音節(jié)同音詞則較難避免,定型也頗費周章。例如,異調同音詞“是、使、時、事”和“手、收、瘦、熟”如何在拼音上區(qū)分與定型。如果在初級階段打好定型化基礎,不但有利于全拼音教學的推進,也有利于輔助性拼音文字的完善與晉級。
目前看到的有兩種定型化:語素定型和詞語定型。前者以漢字為頂峰,每個語素族基本都配置一個漢字,以區(qū)別同音的其他語素。但這樣帶來的不僅是區(qū)別語素的好處,也帶來大量的而且還不斷增加的漢字。后者以詞語為單位,小到一個詞,大到一個成語或熟語。如果其中單音詞的同音詞占比很大,那么其定型化就接近語素定型化,不容樂觀。根據(jù)上文提到的統(tǒng)計,漢語雙音詞同音率相對低些(13.53%~18.33%),而單音詞同音率相當高(80.13%),定型化負擔很重。我們建議:在充分考慮使用域“共現(xiàn)”可能后,可以對可能“共現(xiàn)”而歧解的部分同音詞用非常規(guī)手段予以區(qū)別化定型。
漢字是中國國家法定通用文字,所有其他字符都必須以漢字為中心進行適當定位,甚至可與漢字實現(xiàn)相互轉換,才能立足?,F(xiàn)在已經(jīng)進入數(shù)字化、智能化時代,如果沒有拼音-漢字雙向智能化轉換工具,那么任何一種非漢字系統(tǒng)都可能被社會所拒絕。可喜的是,現(xiàn)在已經(jīng)出現(xiàn)拼音與漢字的彼此智能化轉換的現(xiàn)實可能。智能化工具在大數(shù)據(jù)的支持下已經(jīng)可以使口語立即轉換成漢字,也可以使拼音轉換成漢字(當然還需要人工干預或修正)。如果漢語拼音有了定型化的支持,則有望實現(xiàn)與漢字近乎完美的轉換,使外國學生能方便地用標準中文進行交流,保證與社會的溝通。這將消除全拼音教學可能遇到的障礙,并讓學生放心學習。
日本有兩套拼音工具,一套是假名,另一套是與假名對應并可標記日語音的羅馬字母方案,二者都具有輔助文字的功能。對內,日本人是用假名開蒙的,最初的兒童讀物都是用假名書寫。此時假名已經(jīng)承擔起適配兒童語言的文字功能。兒童進入學校環(huán)境,才開始慢慢學習漢字。對外,日本也有專門以日語羅馬字來教外國人的場所,還有為此專門出版的羅馬字會話手冊和課本,方便這些日語低度要求的外國人學習并使用。筆者曾在日本見到不止一位西方人士,他們使用的是純羅馬拼音的日語讀本或會話手冊,他們居然就這樣學會了基本的日語會話(大概就是一種“簡明日語”),解決了在日本生活的一些困難。在基本需求線上,日語羅馬字已完全夠用。日語語音比漢語簡單,是多音節(jié)語言,有音高重音而沒有聲調,因此規(guī)范日文也需要大量漢字作為支撐。這跟漢語大不一樣。漢語是單音節(jié)語言,單音節(jié)同音詞大量存在,漢語聲調是作為與音素幾乎同等重要的要素加入音系的。因此,漢語拼音化的困難要大大超過日語。然而,日語的經(jīng)驗對漢語仍具有正面的借鑒作用。
1.全拼音教學是一種新課型
傳統(tǒng)的對外漢語教學都是全漢字教學。全拼音教學只是一種后加入的可能教學類型。全拼音教學分為兩種:全拼音教學(不出現(xiàn)漢字),“拼音+識字”教學(在全拼音教學上加上認識漢字,但不要求寫字)。再加上傳統(tǒng)的全漢字教學,事實上形成了3種不同的課型,三者共同形成由易及難的3類系統(tǒng)課型。
由于增添了全拼音和“拼音+識字”兩個新品種,使得原先對漢字有畏難情緒的學習者在開始階段便可解除顧慮而踴躍加入,這將使入門變得更容易、更輕松友好。如果再有拼音和漢字轉換的軟件幫助,將增強學習者的信心。這對國際中文教育無疑是件大好事。
2.全拼音教學的優(yōu)點與局限
全拼音教學將拼音作為輔助文字學習并使用,漢字一般不再出現(xiàn)。消除了入門時就會遇到的漢字這座大山,分散了難點,而且又有拼音-漢字轉換的工具做后盾,可以想見這一課型會受到許多人的歡迎。
全拼音教學也有局限。由于拼音并非正式文字,在與語言的適配方面存在局限,開始階段只能限于初級漢語。未來能否進階至中級漢語,還需要摸著石頭過河。因此,如果學生要進一步認識并學會更高階的漢語,希望進入中國社會生活或工作,仍然必須依靠漢字。另外,全拼音教學的學生里可能也會分流出希望了解漢字的學生。
3.“拼音+識字”教學
學生一方面依靠拼音學習漢語,另一方面也學習識字,但不要求書寫。識字容易寫字難,這是很多人都能感受到并經(jīng)歷過的。有許多人能識字、讀報、看書,但就是不會寫,這應該是一個普遍性的現(xiàn)象。這種課型將會有很大的吸引力。因為漢字是標準中文的必需配備,漢字的有趣與難寫也早已深入人心。如果既能識字又可擺脫最初書寫之難,再有拼音-漢字的智能轉換相助,那么何樂而不為?
4.全漢字教學
經(jīng)過入門選擇后的分流,參加全漢字教學的學習者應該都是出于自愿,他們會更努力于漢字的識讀寫用。學生的分流,對全漢字教學有莫大的好處,會貢獻出更好的教學成果。全漢字教學并不拒絕拼音注音,還可能不拒絕輔助性拼音文字。這些都可以成為不同的語音“拐棍兒”,可以在寫不出漢字時充當臨時記音工具。
全拼音教學、“拼音+識字”教學、全漢字教學是3種不同的教學類型,如果需要,也可以作為一個人的3個學習階段。有些學習者只需要口語會話,那么全拼音教學班對他們就非常合適。全拼音教學并不排斥未來的多種可能。有些人因需求的變化,未來又可能會要求識讀漢字,那么另外兩種教學會留有他的座位。這3種教學的大門始終對所有學生敞開,為他們加上多重保險。
1.聲調如何處理
標調還是不標調?“國羅”(國語羅馬字拼音)是全部字母標調的;“北拉”是全部不標調的。《漢語拼音方案》規(guī)定標調(《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guī)則》里的用例是全標調的,有的還有隔音符號),但實際生活應用中卻時常見到不標調的情況。①例如,把地鐵魏公村站標成沒有聲調的Weigongcun Zhan,把西安寫成缺隔音符號的Xian??磥怼稘h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guī)則》在標調問題上是保持彈性的,是允許有新的探索的。未來漢語二語教學中究竟應該選擇使用哪一種?這將考驗我們的智力與見識。全符號標調最大的問題是不容易形成形象鮮明的字符圖像,并進入心理定型。當然,如果換成越南文那就大大不同,由于語言和國情不同,符號標調則可以成立。②越南語也是一種單音節(jié)語,至少有7600個帶聲調音節(jié),每個音節(jié)不僅表示一個或幾個語素,甚至基本上對應一個口語詞。拉丁化的越南文由法國傳教士設計并由法國殖民者強力推行,一開始就設計了變異字母與調號(6個聲調,調號5個)以便全部區(qū)分,盡管設計并不理想,卻仍定下了基調。如果不標調,那同音的情況就太多了。由于越南文沒有強大的漢字現(xiàn)實環(huán)境(漢字僅限于某些階層/人士使用),在大部分領域里又有強大的政治推動,因此拼音文字就比較容易生根成長。
不標調當然省去了許多麻煩,但認真考慮,這只是一種取巧之法。在漢語二語教學中,不標調將是一個大麻煩,會讓學生更加不重視聲調。漢語的可區(qū)分音節(jié)本來就不多,只有約1300個,如果舍棄聲調符號,則只有400多個音節(jié)。這對拼音文字的試驗是個打擊,會增加許多寬式同音詞,不利于語音教學,也不利于文字定型化。雖然外國人的無聲調漢語,我們也可以接受并與之交談,③我們都有這樣的經(jīng)驗:面對無聲調漢語時,經(jīng)過短時間語碼的調整,我們就能夠理解并與之溝通。我們在大西北遇到民族兄弟的無聲調+本民族語語調的土漢語時,也是這樣,會很快適應與理解。這是因為人們逐漸將“詞音”印象上升為第一位,而逐漸放棄了字音-詞音雙重印象模式。這說明語音里有相當部分的冗余。但這只能說明可以不過分強調聲調教學,④韻律養(yǎng)成可能有年齡上的最佳時期——幼童時期。到了成年階段,主要精力應該轉移到詞匯、語句格式與語篇上。同樣,字符圖形養(yǎng)成也有最佳時期,我們需要對此進行切實的研究。卻不能否定聲調的作用及其語言價值。另外,文字需要一定的“冗余度”,而不標調將使?jié)h語拼音的冗余度為負,這對輔助性拼音文字的站穩(wěn)腳跟沒有半點好處,對國際中文教育也無絲毫益處(參見趙洪鱗,等2012;馮志偉1984)。
從現(xiàn)實需求看,比較實際而有效的辦法應該是“必要定型+有限標調”。在教學入門階段,可以在拼音文的對應音節(jié)下方加注聲調符號。待熟悉聲調與教學要求后,再逐漸撤去下注的調號。這樣做,比較容易擺脫如今的聲調符號,容易讓純字母形式在心理上固定化。例如下面的形式(拼音部分暫不加調號和其他定型化手段?!啊恪北硎据p聲):
2.非常規(guī)的定型化
解決同音同形問題,或降低同音率,關鍵是定型化。英語定型化比較理想,但這是由于歷史演變造成的。許多詞在歷史演化過程中變得同音了,但詞形沒有變,于是同音詞獲得了區(qū)別,如hear(聽見)和here(在這里),right(正確的)和wright(制作者),sun(太陽)和son(兒子)。這正是歷史留下的合理遺產(chǎn)。當然也還存在一些同形同音詞,如well(好)和well(井)。但由于詞性不同,出現(xiàn)的環(huán)境不同,并不會出現(xiàn)歧解?,F(xiàn)代漢語已經(jīng)沒有這個歷史機會。因此,我們需要超越傳統(tǒng)做法形成的思維定式與框框,采取非常規(guī)的手段來實現(xiàn)定型化,目的就是要給拼音文字提供一定的孤離度,保留一定的冗余度,使得文字的功能盡可能強大,而不是一種臨時湊合。
(1)多元的定型化手段。“國羅”和“北拉”都是我們的財富,二者的好思想、好設計,我們都應該參考,應該繼承。“北拉”利用字母刪減來定型是有效的;“國羅”利用字母變化來標調,也降低了同音率,但只限于音節(jié),缺乏其他定型化實踐。漢語拼音的符號標調比較簡單好學,但全符號標調反而讓符號不突出,沒有起到文字定型的效果。鑒于《漢語拼音方案》已經(jīng)是法定方案,因此,我們只能在漢語拼音的基礎上設計未來的方案,但這并不是說“國羅”和“北拉”沒有參考價值。漢語拼音可以綜合利用以上3個方案中的一些手段,并加以規(guī)制化,達到盡可能的文字化。例如:
例1 第一聲和輕聲都不標調(輕聲都處于后續(xù)音節(jié),一般都可以用本調表示。特殊情況另行特殊處理)。
例2 元音字母重復表示第二聲(“國羅”通常用來表示第三聲)。
例3 保留《漢語拼音方案》的上加符號“ˇ”,表示第三聲(其他聲調符號不取,可以使“ˇ”形象突出,有利于記憶。當然也可以采用字母表示第三聲)。
例4 音節(jié)尾采用“國羅”的-h,表示第四聲。
例5 借鑒“北拉”經(jīng)驗,不加y-的i,表示“一”;單獨的d,表示“的”;不加-i的z表示后綴“子”;等等。①以上舉例與“國羅”不同,只是一種提議。此外,尹斌庸先生對同音詞及其拼寫法有很深入的研究(參見高漢平2019)。例如他設計了兩套字母標調方案,一套標中古“非入聲字(按今聲調排列為:-s、-x、重疊主要元音、-h)”,一套標中古“入聲字”(按今聲調排列為:-p、-t、-k、-q)。
(2)利用詞性、使用域與大數(shù)據(jù)。詞性不同使用域常常也不同,使用域不同,則不會在相同場合出現(xiàn)。因此,這可以用來作為定型化的依據(jù),不必每個同音詞都做差別化處理。如果同音詞出現(xiàn)的場合相同,那么還可以依據(jù)這些詞出現(xiàn)的頻率來選擇其中一個不標聲調,作為定型化的一種標準。例如,雙音節(jié)yizhi組合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里就有16個,其中名詞6個——遺址、遺志、義肢、意旨、意志、懿旨,動詞6個——抑制/抑止、移植、醫(yī)治、益智、譯制、易幟,副詞或形容詞兩個——一直、一致,連詞兩個——以至、以致。根據(jù)以上原則,我們可以選擇名詞“意志”、動詞“醫(yī)治”、副詞“一直”作為不標調定型化的項目。又如:名詞“權利、權力”,動詞兼名詞“實驗、試驗”,這些詞在上下文中都容易相混,必須在字形上區(qū)分開。在同一語義場出現(xiàn)的,可將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不標聲調(如權利、試驗),其他的標聲調或采用其他區(qū)別性字符。還有的可以限制單獨出現(xiàn),如“易幟”必須與前一詞一同出現(xiàn)(如“東北易幟”,作為習語,半連寫處理)。
(3)重音系統(tǒng)的啟發(fā)。北京話納入了有別于其他方言的輕重音系統(tǒng),使得大多數(shù)復音詞前重后輕,第二音節(jié)聲調的音強有明顯衰減的情況。另外動結式(“吃飽”)又明顯是后一音節(jié)重讀。這種情況在口語中非常明顯,但又不影響交際。因此,如果在復音詞里僅僅在重音的音節(jié)上標注聲調或區(qū)別性符號,將是值得考慮的。
3.非常規(guī)的分“詞”連寫
(1)詞間為什么要分寫?分詞連寫就是一種以長度來換取語義明確的辦法。分詞連寫即“詞內連寫、詞間分寫”,實質上就是將語素的地位降低,而將“詞”或“語”的地位大大提高。目前各種拉丁字母或西里爾字母拼音文字(除了越南文)都以“分詞連寫”(詞間空一格)為書寫的一項基本規(guī)則。日文則以不同的字符形式(漢字-平假名-片假名)的換用來顯示詞與詞的區(qū)隔。只有越南文每個音節(jié)后都空格,等于都不空格。這就形成與漢字類似的效應,即所有的音節(jié)/字都可以認為是連寫,也都可以認為是分寫。這樣就必須在閱讀時運用人腦的智能去切分實用性意義片段,但省卻了在書寫時考慮哪些需要空格分寫的麻煩(參看表1)。
表1 中、日、朝/韓、英、越文字比較
分詞連寫并非天然如此,而是在實踐中逐漸摸索產(chǎn)生的。希臘字母的祖先腓尼基文字(公元前14世紀)是不分詞而連寫的。早期歐洲的文字也是詞間不空格的。詞間空格從公元7世紀的愛爾蘭興起,慢慢擴展,直到9世紀才在全歐洲流行開。⑦據(jù)周有光(2003:374/389),早期希臘“牛耕式”文字(公元前6世紀~公元前5世紀)連書到底,不分詞連寫。早期拉丁字母杜諾斯(Duenos)銘文(公元前6世紀)也不分詞。而據(jù)馮志偉介紹,斯坦·奈特(Knight 1996)這樣表述:在中世紀之前,希臘人和羅馬人已經(jīng)知道什么是一個單詞,盡管文本中在相鄰的單詞之間沒有空白,他們仍然可以識別出單詞。公元7世紀,愛爾蘭的僧侶開始使用空白來分隔羅馬字母文本中的單詞,并且把這種方法介紹到法國。到了公元8世紀和9世紀,這種使用空白分隔單詞的方法在整個歐洲流行開來。又據(jù)潘慶云(2021:44),“中世紀英語法律書面語體在信息載體上囫圇一塊,不要間隙又不使用標點”,也指出了這種不分詞的情況。西方語言音節(jié)界限不是很清楚,因此有分清音節(jié)的需要。但許多情況下音節(jié)界限不如詞界清楚,因而才發(fā)現(xiàn)分詞更容易,也更實用,這樣才逐漸形成一種習慣。有些語言的音節(jié)界限很清楚,因此也可以不分詞,如藏文、泰文都不分詞,只分音節(jié)。音節(jié)清楚了,運用大腦認知功能就很容易將音節(jié)組配成有合理意義的音節(jié)串(相當于詞或短語),于是語言也就很容易理解。中文的習慣寫法正是如此,是比較適合漢語母語者的,在絕大部分情況下并未反映出有理解困難,相反卻有利于掃視速讀。德文的詞長是出名的,沒有限制,如Epizentralentfernung(震中距離)有20個字母,Sprechaktklassifikation(言語行為分類)有23個字母,(ein)tausendeinhunderteinundvierzig(基數(shù)詞1141)有30個字母。迄今為止,“分詞連寫”,各為其“語”,還沒有(也不可能有)一套為所有語言所遵循的標準。
(2)連寫應該服從于漢語的現(xiàn)實。考慮到拉丁字母系統(tǒng)的文字都以分詞連寫為慣例,一方面我們當然可以從善如流,另一方面連寫也可以為解決同音詞開辟一個天地。有人認為可以將英文的分詞模式移植到漢語拼音上,這是一種一廂情愿的、過于簡單的想法。由于漢語單音節(jié)詞與非詞的界限不明顯,復音詞與短語的界限也不清晰,因此分詞連寫往往就成為一種奢侈與難題。漢語拼音的分“詞”連寫必定要有獨特的處理,應該借鑒德文的經(jīng)驗將“連寫單位”擴大到某些短語,以消除可能的同音。因此,如果將“連寫單位”定位于“利于分辨并定型的較小表意片段”,對進入實用階段可能較為有利。如果這個設定有理,那么漢語拼音文字將在分連寫上有自己的方式,并會補充漢語拼音“正字法”。例如(以下舉例暫不使用任何標調手段,下同):
例6 數(shù)量詞,如《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guī)則》里的lianɡɡe ren(兩個人)、yidawan fan(一大碗飯)
例7 某些常用組合:yeshi(也是),haishi(還是),doushi(都是)
4.非常規(guī)的字符使用
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字母鍵盤范圍內的所有符號,像大小寫、短橫“-”等,為漢語拼音定型化服務。西文有許多規(guī)定是需要改進的,比如大寫,應該是定型化手段之一,可以做句子開始的標記,做專名的標記。但是當標題全部用大寫字母表示時,前面制定的定型化規(guī)定就被完全消除,這顯然是對大寫的一種浪費。因此,漢語拼音應該吸取西文的經(jīng)驗,立足于漢語自己,重新設計一套字符的使用規(guī)則,盡最大可能利用有限字符,為自己所用。例如:
例8 動結式(補語首字母大寫):chiWan fan(吃完飯)、dadeYing(打得贏),dabuYing(打不贏)
例9 姓名(雙名首字母均大寫):Yuan LongPing或Yuan Long-Ping(袁隆平)
例10 離合詞(分離時利用符號“-”或大寫以便前后呼應):-hun ye meiyou jie-或huN ye meiyou jiE(婚也沒有結)
以上10例,均是筆者的初步建議,并非定案,僅供輔助性文字定型化參考。
5.全拼音教學需要有切實的試驗保障
全拼音教學是一次具有革命性的試驗,必須有切實的保障。吸取以前的教訓,當我們在國際中文教育領域實行全拼音教學時,必須加倍地重視,要細致周到,以系統(tǒng)工程的水平要求各個環(huán)節(jié),務必保證每個方面都圓滿成功。必要的保障有五:
保障1 設立掌控全局、協(xié)調教學的機構。研究各地隨時出現(xiàn)的拼音問題,并盡速提出協(xié)調方案,回饋教學前線,盡量避免每個教師各自一套方案。該機構還將督促“拼音-漢字”轉換軟件的開發(fā),讓市場參與到智能化教學中。
保障2 組建研究詞匯定型化的班子,在上述機構的指導下迅速展開工作。
保障3 設點試驗,逐步擴大。包括編寫教材,遴選學生。
保障4 尋求或招標可以研制“拼音-漢字”轉換軟件的實體,加速開發(fā)在定型化基礎上的“拼音-漢字”轉換軟件。
保障5 編寫急需的外語解釋的拼音詞匯集,供學生使用;編寫同音詞匯集,供定型化研究。
全拼音教學的意義還并不限于國際中文教育。我們將全拼音教學看作一個試驗,如果這個試驗成功了,那就證明漢語不但可以用漢字表達,同樣也可以用全拼音表達。趙元任(1980:150~151)說:“在有限的某種用文字的場合里頭,是非用漢字不行。比方你要是研究文字本身吶,當然不能不寫你所研究的文字。就是研究中國文學史跟中國歷史當然也非用中國漢字不可??墒窃诙鄶?shù)——剛剛是‘有限’的反面——在多數(shù)文字用處的場合,比方說是科學、工啊、農(nóng)啊、商啊、軍事啊、普及教育啊,我覺得現(xiàn)在就可以用國語羅馬字拼音文字?!边@番話也就是上面的意思。
進一步說,如果全拼音在國際中文教育中成功了,那必然的推論就是:拼音文字不但可以通行于來華留學生,當然也可以推行到世界各國,成為第二中文形式;不但可以書寫日常語言,當然也可以書寫學術語言,成為在英語之外的另一種世界通用語選項。
李宇明(2020)指出:“英文是世界多國的第一外語,也是世界第一通用語言;中文在多數(shù)國家語言景觀中的位置表明,中文正在成為世界第二通用語言。我認為,世界只有一種通用語是不夠的,也需要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其他語言……中文邁出了成為世界第二語言的重要一步?!钡侵形脑趪H的地位相對而言還是落后的?!叭绻徊扇〈胧形木秃茈y成為世界公共產(chǎn)品,中文的國際教育也不可能具有持續(xù)發(fā)展的力量?!彼M一步論述道,為此必須“增加中文的國際知識供給”“在爭取國際科技話語權的同時,爭取中文的國際科技話語權”“全面增強中文的功能”。在他提出的“增強中文功能的八大方略”中,我認為最重要的當屬第四個——“打造科技、文化精品,加強中文文獻的聲望”,要“盡快增加中文文本的科技含量,在爭取國際科技話語權的同時,爭取中文的國際科技話語權”;以及第八個——“發(fā)展經(jīng)濟,增加中文的經(jīng)濟實力”。
海洋地質學家汪品先(2022)最近呼吁:“創(chuàng)新需要文化土壤,這土壤首先是母語文化。因此,我們主張雙軌制,采用英漢兩種語言進行科學交流……英語是當今科學交流的世界通用語,掌握英語是進行基礎研究的必備條件……但是歷史上通用語是變的:牛頓發(fā)表三大定律用的是拉丁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用的是德文,英文到了20世紀晚期才成為世界通用語……有3000年傳統(tǒng)的漢語不該斷送,應當隨著科學發(fā)展而再生?!蓖粝壬脑捳f得很含蓄,實際上就是要將漢語推向世界,成為第二國際科學用語或學術用語,這與第二國際通用語是一個道理。
這是一個非常有可能實現(xiàn)的理想,并非天方夜譚。如果我們將“簡明漢語”看作一個有縱深的連續(xù)系列,可以有應急用簡明漢語,可以有教學用簡明漢語,那么當然還可以有更進一步的學術用簡明漢語,有應用范圍更廣的通用性簡明漢語。以此觀之,我們前面的全拼音教學構想與實踐就是一個基礎。
從另一角度看,中文要走向世界就必得改變自己的形態(tài)。從戰(zhàn)術上考慮,先劃分成兩種中文,也可以說“一語兩字”:一種是對內的,另一種就是專門走向世界的。
對內的,維持漢字教育和書寫的傳統(tǒng),你愛怎么寫就怎么寫,你想用文言古語,但用無妨,當然也可以在有限范圍內使用全拼音的輔助文字。
對外,對世界,我們必須能提供一個書寫容易并使用簡明的中文形態(tài),才能讓他國民眾容易且樂于掌握、閱讀并書寫,才能使之有望逐步成為國際或世界第二通用語。如此,那就必須跳過漢字,實行羅馬字母的拼音化,以普通話為基礎,打造擴大應用范圍的“受限漢語”或“簡明漢語”。這種全拼音中文新形態(tài)就會合理成為“中文第二形態(tài)”,具備國際通行的文字形式,具有統(tǒng)一標準的普通話基礎,具有簡明、規(guī)則、說寫近似的語體。它消除了呂叔湘所說的“三難”,消除了科技研究與表達的疑慮,也消除了他國民眾對“三難”的顧慮,使中文具有了親近感。這種中文第二形態(tài)在當代“漢字-拼音智能轉換”的支持下,將為他國人民所樂于接受并使用,也將可能發(fā)展成為第二國際通用語或另一種世界通用語選項。
我們期待并深信未來能夠實現(xiàn)這樣的目標或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