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小楓,林瓊,林美英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心血管內科,福建福州 350004
糖尿病是典型的全身性慢性代謝性疾病, 亦是內分泌科常見、高發(fā)性病癥;該病病程長、難治愈,疾病的進一步發(fā)展會對機體其他器官產生直接影響。近年來生活方式的轉變和飲食習慣的改變, 致使我國糖尿病臨床發(fā)病率呈逐年增加趨勢, 而疾病發(fā)展至后期,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并發(fā)癥[1]。 心肌梗死患者以胸部劇烈疼痛、呼吸困難等癥狀為主要表現,多因素的聯合推動下, 該病發(fā)病率、 致死率居高不下,病情的加重會直接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2]。 諸多臨床研究證實, 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肌梗死的發(fā)病率明顯比正常人高,兩種疾病合并存在,會導致患者病情惡化迅速并危及身心健康。 優(yōu)質護理屬于臨床新型護理模式,且已被臨床廣泛應用[3]。 為研討對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實施優(yōu)質護理的效果和價值,選取該院 2020 年 4 月—2021 年 9 月收治的 46 例患者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抽取該院46 例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隨機分為兩組。 對照組22 例:男、女分別為10、12 例;年齡 51~85 歲,平均(68.63±7.22)歲;糖尿病病程 2~10 年,平均(6.15±2.12)年。觀察組 24 例:男、女分別為 13、11 例; 年齡 50~85 歲, 平均 (68.74±6.56)歲;糖尿病病程 3~10 年,平均(6.56±2.41)年。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該研究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納入標準:①臨床資料完整;②符合糖尿病和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③無感染征象、中毒癥狀者;④患者和家屬對此次研究知情且為自愿參加。
排除標準:①存在認知功能障礙者;②生命體征不平穩(wěn)者;③無臨床配合能力者;④呼吸衰竭者。
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嚴格以患者各項檢查結果為依據,根據其24 h 血糖波動情況指導其使用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治療,救治后患者病情穩(wěn)定時,叮囑患者每日堅持鍛煉,飲食方面減少油膩、油炸及刺激食物的攝入。
觀察組:優(yōu)質護理。 ①疾病認知:有效利用醫(yī)院的基礎資源, 嚴密監(jiān)測患者血氧水平和心肌梗死情況,以患者危險因素為基準開展干預。直接與患者和家屬進行溝通,全面收集患者資料,充分了解其心理情緒,后嚴格遵照“尊重、共情、真誠”原則與患者誠懇交流,將疾病知識詳細介紹給患者和家屬,例如用藥治療、注意事項等;確?;颊咄耆莆占膊≈R。②營養(yǎng)指導:嚴格以患者血糖水平為基準,結合其年齡、 身體各項指標后由營養(yǎng)師綜合分析病情并制訂針對性的飲食計劃。精準計算患者每日所需熱量,調整飲食結構。例如女性患者,飲食攝入能量需要控制在1 000~1 200 kcal/d 左右, 男性略微比女性高,一般在1 200~1 600 kcal/d。 了解患者進食情況,以每日飲食為基礎,指導患者少食多餐,合理分配能量,確保將血糖維持在理想水平。 日常主食可以全麥面包、糙米為主,肉類可選擇魚類,適量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嚴格控制糖類攝入。 ③血糖監(jiān)測:嚴格以患者診療記錄和具體病情為基準建立健康檔案, 為患者監(jiān)測血糖,便于時刻了解患者血糖水平,后根據血糖值隨時調整治療藥物;充分考量患者血糖水平、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評估生活習慣,從而制訂具有針對性的管理計劃。④心臟康復:康復期間需對患者的心率、血氧、血壓及呼吸等生命體征做嚴密監(jiān)測,避免患者在康復護理過程中出現胸悶、氣短等情況?;颊呱w征穩(wěn)定后可進行康復訓練, 首先以四肢被動活動為主,5 min/次,4 次/d。 在此期間可抬高床頭,幫助患者取靠坐位, 將床上二便的正確方法告知患者。后指導患者主動活動四肢關節(jié),指導其在床上進行翻身、坐起、進食等一系列動作。
護理滿意度[4]:借助健康知識調查問卷(自制)評價,單項分值0~25 分,分值和護理滿意度呈正比。
護理前后血糖水平改善情況: 主要對比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 護理前后患者空腹狀態(tài)下抽取靜脈血后置入離心機進行離心處理(3 400 r /min,10 min),提取上層清液后借助血糖尿酸測試儀對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進行測定,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糖化血紅蛋白[5]。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主要對比惡心、嘔吐、上腹脹痛。
護理前后患者睡眠質量[6]改善情況:借助阿森斯失眠(AIS) 量表展開評價,護理前后通過問答方式評估患者睡眠質量;內容包括“睡眠時間、睡眠評價、影響日間情緒、影響日間功能”等4 維度,各維度0~3分,分值和睡眠質量呈反比(分值高、睡眠差)。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 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表示,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率(%)表示,采用 χ2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各指標分值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 [(),分]
表1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 [(),分]
組別 交流溝通 心理疏導 護理操作 服務態(tài)度觀察組(n=24)對照組(n=22)t 值P 值21.23±1.23 16.23±0.36 16.347<0.05 20.36±1.52 17.45±1.10 7.484<0.05 21.33±0.45 16.52±0.45 39.793<0.05 21.45±1.33 18.33±0.55 10.558<0.05
觀察組患者各指標水平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血糖水平對比()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血糖水平對比()
組別觀察組(n=24)對照組(n=22)t 值P 值空腹血糖(mmol/L)護理前 護理后餐后2 h 血糖(mmol/L)護理前 護理后9.26±1.46 9.22±1.34 0.445>0.05 6.22±0.22 7.05±0.53 8.151<0.05 13.56±2.14 13.44±2.14 0.148>0.05 11.02±2.33 12.23±2.21 5.124<0.05糖化血紅蛋白(% )護理前 護理后8.47±1.57 8.55±1.74 0.335>0.05 5.12±0.38 6.33±1.43 6.231<0.05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僅為4.1%,低于對照組的27.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
觀察組患者睡眠時間、睡眠評價、影響日間情緒各指標分值低于對照組,睡眠質量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4。
表4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患者睡眠質量對比 [(),分]
表4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患者睡眠質量對比 [(),分]
組別觀察組(n=24)對照組(n=22)t 值P 值睡眠時間護理前 護理后睡眠評價護理前 護理后影響日間情緒護理前 護理后2.36±0.23 2.25±0.33 0.457>0.05 1.20±0.14 1.66±0.25 8.561<0.05 2.41±0.25 2.45±0.22 0.567>0.05 1.33±0.10 1.69±0.45 23.104<0.05 2.36±0.41 2.33±0.45 0.204>0.05 1.02±0.05 1.85±0.25 7.124<0.05影響日間功能護理前 護理后2.41±0.41 2.42±0.45 0.337>0.05 1.11±0.14 1.85±0.22 17.401<0.05
糖尿病是典型的內分泌系統疾病, 發(fā)病原因會受遺傳、飲食等因素的影響。疾病發(fā)生后患者胰島素B 細胞分泌異常,體內的血液微循環(huán)明顯異常[7],隨病情進一步加重,極易誘發(fā)諸多嚴重并發(fā)癥。在多因素的聯合推動下, 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嚴重威脅患者身心健康。因此對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期間輔以臨床護理干預措施至關重要, 旨在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同時提高治療效果并改善患者預后[8-9]。
臨床指出, 護理工作效率的高低會對治療效果和整體口碑產生直接影響, 而醫(yī)療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 醫(yī)護人員也充分意識到了在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的常規(guī)治療過程中開展相關護理工作的重要性[10-11]。在對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開展治療過程中,需以救治原則為基準,全面分析患者相關癥狀并采取干預措施,可減少并發(fā)癥并提高治療效率[12]。該研究中的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各指標分值較高,血糖水平較低,睡眠質量較好(P<0.05)。 且經護理后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僅為4.1%,低于對照組的27.2%(P<0.05)。 分析原因:隨著護理服務的不斷轉型和發(fā)展,優(yōu)質護理模式應勢而生,實際護理過程中強調以患者臨床實際為出發(fā)點, 結合護理人員實際經驗, 充分考慮患者實際需求后制訂護理計劃并實施,確保護理措施的規(guī)范性和兼顧性,旨在解決患者實際問題并降低并發(fā)癥, 繼而提升治療效果的同時改善患者預后[13-15]。 該研究結論和劉宇捷[15]研究結論基本一致, 其研究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的護理干預效果,特納入醫(yī)院96 例患者。結果顯示,行綜合護理的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率僅有4.17%,明顯比20.83%的對照組低(P<0.05)。 證實了對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開展優(yōu)質護理, 可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并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優(yōu)質護理遵照“人性化理念”開展各項干預, 滿足患者合理訴求的同時提升護理治療并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