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延武
小學每個學段的“閱讀”目標都有關于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等方面的學習要求,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朗讀要提倡自然,要摒棄矯情做作的腔調(diào)。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審視朗讀教學的價值,梳理朗讀教學路徑,探尋朗讀教學策略,切實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朗讀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價值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呢?
一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需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朗讀課文,能夠把課文中靜態(tài)的文字通過聲音轉換成有意義的語言表達,趣味由此而生,自然能夠引發(fā)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尤其是低年級學生,識字量和理解水平?jīng)Q定了他們通過默讀難以達到了解課文內(nèi)容的目的,朗讀直接幫助他們走進課文中那些有趣的故事中去。在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產(chǎn)生學習興趣后,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方式指導學生練習朗讀,學會朗讀。以《小蝌蚪找媽媽》教學為例,課文中雖然有多幅插圖,但是學生僅僅看插圖是難以看懂課文內(nèi)容的。教師可以先播放錄音,讓學生聽故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教師帶領學生朗讀課文,使學生自己開口讀故事;之后,學生再自主練習朗讀故事。
二是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需要。語言是思維的物質(zhì)外殼,學生朗讀訓練的對象雖然是語言,但是在朗讀過程中,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其中,思維能力也能得到訓練。以《鳥的天堂》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聽教師范讀,邊聽邊想象大榕樹的樣子;之后,教師讓學生邊讀邊圈畫重點詞語,給足時間讓學生多讀幾遍,邊讀邊想象大榕樹的翠色欲滴,想象它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想象它身上的“每一個生命都在顫動”;在想象的基礎上,學生進一步思考:這種靜態(tài)描寫中出現(xiàn)了具有動態(tài)意味的生命力的表達,這是怎么回事呢?這是學生容易忽視的問題,學生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這是靜中含動的表達。學生運用辯證思維進行思考,進而解決問題,與朗讀有著密切關系。
小學三個學段的朗讀教學都提出了“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的目標,但在達標要求上有區(qū)別:第一學段是“學習”,第二學段是“用”,第三學段是“能”。統(tǒng)編教材在第一學段采用整體與局部相結合的策略,安排了學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的訓練,主要體現(xiàn)在以朗讀課文作為統(tǒng)一的要求,讓學生在課文學習中進行朗讀訓練,掌握一些朗讀方法、技能。
如一年級上冊第1課《秋天》安排了“注意‘一’的不同讀音”這個單項訓練,一年級下冊第2課《我多想去看看》安排了“注意讀好帶感嘆號的句子”這個單項訓練,第10課《端午粽》安排了“注意讀好長句子”這個單項訓練,第14課《要下雨了》安排了“分角色讀一讀”這個單項訓練等。但是,統(tǒng)編教材第一學段在各單元沒有安排單元頁,也沒有提出單元語文要素的學習目標,語文要素的學習要求是通過課后練習的訓練要求提出來的。作為小學語文教學重要內(nèi)容的朗讀教學,在第一學段就是這樣陸續(xù)安排學生進行學習的;在第二學段,學生根據(jù)課后練習的要求自主進行朗讀訓練;在第三學段,學生就能夠熟練地進行各種要求的朗讀活動了。這就是一些教師梳理統(tǒng)編教材單元語文要素找不到與朗讀有關的訓練內(nèi)容的原因。
對于朗讀教學而言,循序漸進的訓練路徑主要體現(xiàn)在第一學段,下面以“學習”有感情地朗讀為例,梳理第一學段的相關要求,以一斑窺全豹。其一,一年級學生為“學習”有感情地朗讀做準備。首先,正確、流利地朗讀是有感情地朗讀的基礎。統(tǒng)編教材從一年級上冊第1課開始就提出了朗讀課文的要求;到第12課《雨點兒》,正式出現(xiàn)了對話的朗讀形式,并在后面的課文《自己去吧》《一次比一次有進步》《小松鼠找花生》中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這些對話的朗讀形式就是為有感情地朗讀做準備的。其次,在分角色表演中初步“學習”朗讀。在一年級下冊教材中,出現(xiàn)了“分角色演一演”的要求,就是初步“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相關的課文有《春雨的色彩》《美麗的小路》《棉花姑娘》等。無論是訓練對話朗讀,還是訓練“分角色演一演”,都是為“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做準備。其二,二年級是“學習”有感情朗讀的起步。首先,學生為“學習”朗讀做鋪墊。在二年級上冊教材中,先是安排“分角色朗讀課文”,主要是用聲音來表達“有感情”;然后把“朗讀課文再演一演”與“分角色朗讀課文”結合起來進行訓練,使“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鋪墊更有效。其次,學生開始“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二年級上冊《紙船和風箏》課后練習中,統(tǒng)編教材的編者明確提出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要求;在二年級下冊的課文中,要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篇目變多了,而且“學習”要求的綜合性也提高了。
朗讀訓練是貫穿整個小學階段的學習要求,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師耐心組織學生開展扎實訓練。
一是持之以恒,螺旋上升。統(tǒng)編教材系統(tǒng)地安排了學生的朗讀訓練。教師要把握編者意圖,在每個學段都堅持按照要求指導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在第一學段,教師要堅持范讀,讓學生跟讀、多練,學生的“學習”才有聲有色。在第二學段,學生有了一定的朗讀基礎,教師要舍得放手,讓學生多嘗試自主朗讀,熟能生巧。在第三學段,學生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運用自己掌握的朗讀方法進行朗讀,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點撥。
二是明確要求,突破瓶頸。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是朗讀的基本要求,教師要經(jīng)常指導學生進行訓練。隨著學習內(nèi)容的加深,即使是正確、流利地朗讀也不是學生輕易就能夠做到的。如中高年級學生朗讀文言文,就需要多下力氣才能做到讀得正確、流利。而有感情地朗讀則是朗讀的重點、難點,是小學階段學生朗讀水平提升的瓶頸。因為感情對于小學生來說,屬于無形的、隱性的內(nèi)容,看不見又摸不著,體會起來困難自然會大一些。教師需要為學生感悟、理解感情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在身臨其境中把握文本表達感情的脈絡,把感情朗讀到位。
總之,朗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發(fā)揮著奠基石的作用,教師要始終把朗讀放在教學的重要位置上,扎扎實實地開展訓練,讓朗讀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內(nèi)容,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