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俐 孫蘭蘭
(合肥市長江路幼兒園 安徽合肥 230000)
幼兒時期是一個人發(fā)展的奠基期,在這個時期對幼兒進行勞動教育尤為重要。勞動教育作為幼兒成長發(fā)展中的重要內需力量,對幼兒優(yōu)秀品質的形成產(chǎn)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勞動可以促進幼兒發(fā)展,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幼兒需要成人的細心呵護與關心,但成人又不能過分照顧與包辦替代,以避免奪走幼兒自主學習的機會,從而形成過于依賴的不良習性,危害其主動性、獨立性的發(fā)揮。適時的勞動教育和適當?shù)膭趧硬粌H可以讓幼兒從思想上對勞動有正確的認識,對于幼兒身體的小肌肉群和大肌肉群的協(xié)調發(fā)展也是有幫助的。在勞動過程中幼兒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不是教師用語言描述出來的,而是幼兒在直接體驗勞動的過程中真實遇到的。在突發(fā)的問題前,他們需要思考和嘗試,最終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
(二)勞動可以培養(yǎng)幼兒吃苦耐勞的精神和頑強的毅力
勞動教育能培養(yǎng)幼兒的責任心和毅力,也能培養(yǎng)幼兒吃苦耐勞的精神。這種優(yōu)秀品格的培養(yǎng),不可能在幼兒園開展的一兩次的勞動活動中完成,而是需要把勞動活動有意融入到幼兒的一日生活中,保證一定重復性和持續(xù)性。如幼兒這周分配到的任務是整理幼兒園戶外的體育器械柜,即能頂著夏日的高溫,每天堅持將運動器械有序整理好,即使大汗淋漓也堅持完成自己的任務。只有在不斷地勞作體驗中,孩子才能真正體會到工人的辛苦,感受到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進而珍惜勞動成果,并最終形成吃苦耐勞的品格和頑強的毅力。
(三)適度的勞動能促進幼兒社會性認知的發(fā)展
幼兒的社會性認知是指受他人的影響逐漸摒棄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包括學會如何與他人交往以及學會適應社會等方面,認知發(fā)展具有社會屬性。在幼兒期發(fā)展幼兒的社會性認知,是幼兒園教育不可忽視的責任?,F(xiàn)階段,幼兒園在五大領域的活動中發(fā)展幼兒的社會性認知,而經(jīng)過對我園進行的勞動教育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長期的勞動活動中,孩子們從“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發(fā)展成“幫助他人做事情”,從“以自我為中心”發(fā)展成“關心他人的情感反應”,助人、合作的活動意識也大大提高了,并且在勞動過程中練習各種與他人交往交流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諸多良好品質也隨之形成。勞動行為慢慢從被動轉變?yōu)橹鲃?最終成為一種勞動習慣。如小班幼兒剛入園時,因分離焦慮,會有哭鬧情緒。都說孩子之間的相處是沒有距離的,于是我們試圖讓大班幼兒一對一地來當“小老師”,當我們把這個想法和大班幼兒商量時,他們個個躍躍欲試。在當“小老師”的過程中,他們講故事、說兒歌,會把自己喜歡的玩具帶來分享,學著關注別人的情緒,午休起床后,還會主動問老師需不需要去幫助弟弟妹妹穿衣服,可以看出他們時刻都牽掛著樓下的弟弟妹妹們。他們還會提前制定“小老師計劃”,在后面的幾天,按照自己制定的計劃來照顧小班的幼兒。勞動教育幫助幼兒掌握社會技能、體驗社會角色、發(fā)展社會行為,讓其感受到被需要,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為成為社會人奠定了基礎。
現(xiàn)階段,在幼兒園中對幼兒進行的勞動教育缺少全面性和深入性,勞動教育僅僅局限于老師教導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事實上,幼兒園的勞動教育不僅能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能力,同時也有助于幼兒建立初步的責任意識。整個勞動的過程不是純粹的模仿,而是一種思維的訓練和提升。老師要有意識地給幼兒提供適當?shù)膮⒓觿趧拥臋C會,將勞動活動納入到孩子的一日活動之中并隨機輔導,使孩子們在掌握勞動技能的同時養(yǎng)成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增強動手勞作的實踐能力,并切實感受到勞動創(chuàng)造的樂趣。
(一)結合幼兒一日活動融合勞動教育
在新時代的歷史背景下,教師們必須發(fā)現(xiàn)勞動教育的價值,使之滲入幼兒園一日生活之中,以培養(yǎng)幼兒愛勞動、肯勞動的意識與能力,使其從中感受到勞動創(chuàng)造的樂趣,從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1.在五大領域中滲透勞動教育
如果勞動教育不能與其他領域有效融合,就難以完成勞動教育的基本任務。勞動教育與其他領域相互融合,把教育理念滲入其他領域當中,才能更好地發(fā)揮教育效果。
例如在語言領域中,教師可以搜集關于勞動的故事、兒歌等,讓孩子聽一聽、念一念、說一說。在藝術領域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欣賞有關勞動內容的音樂,在體會樂曲的歌詞和旋律、促進孩子體驗音樂之美的同時,培養(yǎng)其熱愛勞動的情感。在健康領域中要求幼兒愛干凈,講衛(wèi)生,能夠維護個人和生活場所的清潔。對于戶外的器械材料,如紙箱、輪胎、梯子、椅子、鉆爬的障礙物、平衡木等,鼓勵幼兒在活動的過程中自由地拼搭和使用,活動完畢后引導幼兒將器械材料整理好放回原位。經(jīng)過持續(xù)地鍛煉和培養(yǎng),幼兒形成了遵守規(guī)則、熱愛勞動的好習慣,也提高了勞動能力。在社會領域中,組織幼兒開展“尊重他人”的活動,并學習換位思考,讓幼兒能夠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在科學領域中,幼兒園舉辦“秋天的勞動”系列活動,幼兒通過觀察植物的變化,感受勞動的樂趣和豐收的快樂等。
2.在一日生活中滲透勞動教育
勞動教育不僅要讓幼兒熱愛勞動,學會基本的勞動技能,還要讓幼兒能夠在生活中熟練地使用工具。把勞動教學滲透到幼兒的一日生活中,能夠進一步培養(yǎng)幼兒獨立生活的能力。比如小班幼兒知道飯前飯后都要洗手清潔,自己穿脫衣服,獨立吃飯,將玩具放回原位等。隨著年齡增長,可提高勞動難度,引導幼兒協(xié)助老師整理玩具等物品,或幫助分發(fā)餐具等。對大班的幼兒,教師還可以指導幼兒輪流當值日生,為綠植施肥,共同清潔班級地板、桌面,收拾班級的生活物品,離園前把桌椅歸置整齊,等等。教師通過多樣化的教育形式,讓幼兒在一日生活中有意無意地體驗勞動,不但可以增強幼兒對勞動的熱愛,還可以使其在潛移默化中學會生存技巧,培養(yǎng)責任意識。
3.在游戲活動中滲透勞動教育
游戲是最受幼兒喜愛的一項課外活動,把游戲與勞動密切結合起來,有助于提高幼兒的勞動接納度。例如,每天的區(qū)角游戲時間,幼兒要完成開始前的布置及結束后的收拾整理;在角色游戲過程中他們還要扮演各種角色,模仿成人勞動。不論是收拾玩具還是清潔物品,教師都可以創(chuàng)設游戲化的情境,讓幼兒在游戲的同時完成勞動。“送玩具寶寶回家”“給小椅子洗澡”等游戲,能夠進一步培養(yǎng)幼兒的勞動技能。
(二)結合一周課程開展有主題、有目的、有計劃的勞動教育活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要引導幼兒了解自己的親人以及與自己生活有關的各行各業(yè)人們的勞動,培養(yǎng)其對勞動者的熱愛和對勞動成果的尊重?!背嗽谌粘;顒又须S機教育,我們還嘗試將勞動教育和幼兒一周課程相結合。例如,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及勞動教育園本課程的總目標、中班年齡段勞動教育目標,圍繞中班勞動主題“了解身邊人的職業(yè)”,合理利用每周五快樂大放送時間段開展“認識身邊職業(yè)”“社區(qū)實踐活動”“手工獻社區(qū)”“分享與感恩”四月勞動特色主題教育系列實踐活動?;顒忧?幼兒用繪畫的形式填寫“爸爸媽媽職業(yè)調查問卷”。通過親子記錄與交流,幼兒初步了解了自己父母的職業(yè)特點和工作內容,感受到父母工作的辛苦與不易。利用晨間活動時間分享自己對父母職業(yè)的了解。利用家長資源開展社區(qū)活動,進一步了解身邊的各行各業(yè)。步入文印社、烘焙坊、醫(yī)院、汽車銷售店等場所,幼兒體會著各行各業(yè)人員的本領和辛勞。最后,幼兒將自己制作的手工作品親手獻給身邊辛勤付出的勞動者,并為他們獻上才藝表演。一首歌、一支舞、一幅畫,表達著孩子們對在社會中默默付出的勞動者的深深敬意。
這一系列的勞動特色教育實驗活動,讓幼兒萌發(fā)了對勞動者的尊敬,懂得了要關心勞動者,尊重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同時,幼兒也獲得了初步的社會認知,豐富了社會經(jīng)驗。
(三)利用幼兒園場地增設特色勞作場所,讓幼兒體驗勞動
為了讓幼兒有更多的勞動實踐機會,幼兒園專門開辟了特色勞作活動場所——木工坊和種植園。這兩個活動場所深受孩子們的喜歡,它們讓教育回歸自然,詮釋自由。在這里,孩子們體驗著勞動的樂趣。以種植園為例,大班年級組在園本教研的推動下,開展了特色活動“我們的‘菇’‘柿’”趣味種植。教師抓住午餐時幼兒的一個話題展開教育活動。首先,通過集體觀看農民種植過程的視頻,讓幼兒初步感受勞動人民的辛勤和吃苦耐勞的品質。接著,利用勞動工具,引起幼兒對勞動的向往,并利用假期讓幼兒通過多種途徑對各種各樣的勞動工具展開調查,并收集圖片和實物。來園后,幼兒根據(jù)自己收集的素材和調查結果,和同伴進行分享交流。老師利用實物、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對孩子們進行西紅柿和蘑菇種植的主題教育,引導幼兒了解種植工具的種類與作用,共同探討農作物的生長條件、如何種植、種植后該如何去照顧等一系列問題。種植活動開始前,孩子們紛紛從家里帶來了一些番茄苗和在網(wǎng)上提前購買的蘑菇包、勞動工具以及適合植物生長的肥料。隨后,在老師的帶領下,大家互相商量、分工合作,像小蜜蜂般忙來忙去。就這樣,西紅柿和小蘑菇在小朋友們的辛勤勞動下安了“家”。之后就是照顧和觀察,孩子們目睹了西紅柿和蘑菇的整個生長過程。到了收獲的時候,大家共同采摘,看到又大又漂亮的果實,孩子們臉上露出喜悅的笑容。幼兒通過感受、探索、經(jīng)歷植物生長過程,實現(xiàn)了自然課堂下真實經(jīng)驗的自主獲取。
總之,要想讓幼兒園的勞動教育真正地對幼兒的身體和心理發(fā)展起到促進作用,而非浮于表面,就要想方設法地讓幼兒形成自覺勞動的意識,使主動勞動逐漸成為一種習慣。同時,應利用家庭、幼兒園、社會、自然環(huán)境開展勞動活動,探求將勞動教育與其他領域課程有機結合,構建科學的有實踐意義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