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玲
摘? ?要:小古文的教學應該立足于課堂,以“熟讀古文、逐字理解、鑒賞品味”為教學策略,形成適合學生學習規(guī)律的教學模式,為以后學好文言文打下扎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小古文教學;韻律美;策略;凝練;韻味;鑒賞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22)19/22-0024-02
小古文就是指篇幅比較短小,語言非常凝練的文言文。小古文雖小,但內涵卻很豐富,教科書中的小古文為學生接觸中華民族的古代文化瑰寶打開了一扇窗,成為“傳承中國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小古文教學應該立足于課堂,以“讀通、讀懂、讀深”為目標進行教學,形成適合學生學習規(guī)律的教學模式,為以后學好更多的文言文打下扎實的基礎。下面,筆者就以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課為例,談談小古文的教學策略。
一、熟讀古文——讀通
從古至今,朗讀一直是語文學習沿用的主要方法,學習小古文,也應該要以朗讀為推手,從讀通順課文開始?!锻跞植蝗〉琅岳睢芬晃碾m然只有短短的49個字,但是小古文的呈現(xiàn)形式與現(xiàn)代文相差較大,對于與小古文接觸并不多的小學生來說,短時間內要把它讀通順也非易事。課文所處的第八單元是以“歷史傳說故事”為主題編排的,故事性比較強,采用情境導入的方式能較快地激發(fā)出學生閱讀的興趣。
例如,上課伊始,教師首先播放一個成語故事《道邊苦李》的小視頻,讓學生迅速了解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并用自己的話講一講故事的主人公是誰,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學生講得興致勃勃,教師趁勢詢問:想不想知道古人是怎么講這個故事的?利用多媒體出示課文內容,讓學生試著讀一讀,其中“戎、嘗、諸、競、唯”是生字,可以先在小古文中注上拼音,待學生讀準字音以后再去掉拼音朗讀。接著讓學生默讀,發(fā)現(xiàn)這篇課文與剛才自己講故事的不同之處,明白自己講故事用的是簡單易懂的白話,而課文是小古文,從而感受到小古文的特點——言簡義豐。再聯(lián)系剛才視頻中所看到的內容,大致猜一猜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為了把小古文讀通順,教師就建議學生試著用鉛筆在句子中畫出停頓,教師利用多媒體出示劃分語句的節(jié)奏讓學生自行對照: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吹肋?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畫完以后,教師示范朗讀課文,讓學生感知這樣劃分的邏輯停頓,感知朗讀的節(jié)奏和韻律感,讓學生輕聲地模仿讀,要求學生讀出“聲斷意連”的感覺,以便通過正確的朗讀來輕松地讀通課文。當讀到長句“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樹在道旁而多子”時,教師就多次范讀,指導學生跟讀,讓學生在反復練讀中掌握小古文的節(jié)奏特點,讀出小古文的節(jié)奏感和韻律美,感知朗讀小古文的樂趣。
小學生接觸小古文的機會不多,對于小古文的停頓、斷句的意識還不夠強,不能自主正確讀出小古文的韻律和節(jié)奏,因此在學生讀準字音的前提下,教師必須通過抑揚頓挫與聲情并茂的范讀,讓學生感受小古文的魅力,學生經過認真模仿以后,朗讀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二、逐字理解——讀懂
除了把課文讀通順以外,還要充分理解課文的內容。《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雖短,但是故事情節(jié)完整,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應讓學生按事情的發(fā)展順序讀懂課文,因此讀懂課文是教學本課的主要目標,訓練可以定位在“理解”和“表演”上。
教科書對“嘗、競走、唯、信然”四個字詞作了注釋,結合注釋,學生邊讀課文邊思考基本上能了解古文中每個字的意思,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礎上,把各個字的意思連起來解釋就知道課文的大體意思。了解整篇課文的意思以后,讓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展開想象,說一說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一個怎樣的畫面,并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通過情境表演展示出來。例如,抓住“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這句話,想象這些孩子看到了什么,嘴里可能會說些什么?是怎樣做的?假設自己就是這些孩子中的一位,會怎么做?還可以抓住“唯戎不動”中的“唯”字思考王戎為什么會有與眾不同的做法,把諸兒的“競走”與王戎的“不動”進行對比,并與最后小孩子摘到的李子的確是苦的結果中體會到王戎說“此李必苦”時的自信。情境表演時,教師可以適時采訪學生:“小兒,你為什么要急著跑去摘李子?”“王戎,你為什么站著不動?”讓學生在表演中結合課文語言補白人物的動作與內心世界,從語言文字中自然領悟人物的特點,
小古文語言精煉,故事簡短,安排學生采用小組表演,加入適當?shù)谋砬?、動作、對話等內容去充分理解故事內容,為學生完成課后習題中提出的“講故事”這個要求提供了直觀形象的素材,同時也提高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三、鑒賞品味——讀透
小古文的出現(xiàn),給學生帶來了一道與眾不同的風景,也給語文課增添了一抹濃厚的文化色彩。在前面讀通讀懂的基礎上進行進階式學習,即深入小古文中,把小古文讀深、讀透,這樣可以進一步拉近學生與小古文的距離。
例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出示去掉標點以后的《王戎不取道旁李》讓學生讀一讀,學生都感到很驚訝:沒有標點怎么讀?但由于有了先前朗讀和理解的基礎,去掉標點以后,學生居然都能把課文順利地讀了出來,帶著這種新奇感,要求學生把課文再有節(jié)奏地讀一讀,學生居然也都讀得很好。教師告訴學生:“古文都是這樣沒有標點的,讀沒有標點的小古文時,標點就藏在自己的心中。”然后分別出示豎版的古文、隸書體的古文、行書體的古文、繁體字的古文,讓學生一一誦讀……多種形式呈現(xiàn)小古文,讓學生大開眼界,大呼好幾個沒想到:沒想到小古文最初是沒有標點的;沒想到小古文是豎著排版的;沒想到小古文可以用不同字體來書寫……在鑒賞中品味小古文的韻味,使學生對小古文增添了很多“好感”,此時如果再配以優(yōu)美的古曲進行誦讀,學生就猶如穿越幾千年的時光,在古曲中融入了小古文營造的意境中。
出示不同書寫形式的文本,引領學生走近小古文,不僅避免了學生反復朗讀的枯燥,而且把小古文中蘊含著的其他文化內涵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把干澀的語言文字“制作”成一道誘人的“美餐”,有利于學生把小古文讀得更深、更透。
綜上所述,小古文的教學采用“讀通、讀懂、讀透”的教學策略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出學生學習小古文的興趣,引領著學生去積極地探索中國的古文化。讓學生帶著興趣去讀、帶著熱情去讀、帶著方法去讀,必將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