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利用小學語文教材的課后練習提升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方法,包括:依托課后練習,開展有效預習;依托課后練習,促進深度探究;依托課后練習,適度拓展延伸;依托課后練習,加強語言實踐。
【關鍵詞】課后練習 預習 探究 拓展 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28-0085-03
在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材中,每篇課文后面大多設計了練習題。教材編寫者設計練習的目的很明確:一方面檢測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以幫助教師確立教學重難點;另一方面借助查漏補缺,給教師提示接下來需要調(diào)整的教學方向。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會忽略課后練習的重要性,常常一筆帶過,或者只是把其當作課后作業(yè),沒有使其發(fā)揮應有的作用。筆者認為,課后練習精煉且豐富,是一個非常有利的教學資源,教師應充分利用、合理開發(fā),將課后練習與課文閱讀有機融合,引導學生在探究中學習,有效提高閱讀教學效率。
一、依托課后練習,開展有效預習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預習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基礎。學生只有通過充分的課前預習,才能夠在課堂上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學習。然而在實踐中,預習環(huán)節(jié)往往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在于預習大多流于形式,缺乏具體細化的目標,不能緊扣文本有的放矢地展開。筆者認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課后練習,引導學生在課前進行有效預習。
以統(tǒng)編教材語文五年級上冊《落花生》一課為例,課后設置了兩類練習:一是問答題,二是小練筆。問答題要求學生思考:(1)分角色朗讀課文。說說課文圍繞“落花生”寫了哪些內(nèi)容。(2)找出課文中的對話,看看花生具有什么樣的特點,父親想借花生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小練筆要求學生:(1)理解作者的寫作方法——從落花生想到了那些默默貢獻的人;(2)要求學生能夠從竹子、梅花、蜜蜂等事物中聯(lián)想到身邊的人,試著寫一段話。
顯然,教材的課后練習已經(jīng)將課文學習的重點內(nèi)容進行了梳理,這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資源,也是教師設計課堂預習的依據(jù)。筆者在設計課前預習時,參考課后練習的問答題,將預習的落腳點放在分角色朗讀環(huán)節(jié)上?!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學生的朗讀能力提出明確的要求: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小學階段,分角色朗讀是十分有效的朗讀形式,能夠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了讓學生完成分角色朗讀,筆者給學生布置了如下預習提綱:(1)要讀正確,利用工具書和課文注解,畫出本課的生字詞,讀一讀,寫一寫;(2)要讀通順,做到不加字不減字,并標出自然段序號,想一想課文圍繞落花生寫了哪些內(nèi)容。(3)要讀流利,說一說像花生那樣的人是怎么樣的人,你是否喜歡。(4)要讀出感情,結合自己的生活,聯(lián)系生活當中的人,思考他們身上具有的品質(zhì)。
這樣布置預習任務,將課后練習作為分角色朗讀的抓手,對課后練習進行細化和擴充,使學生對文本有所感知之后,很快就明確了學習的方向,并順利完成預習任務:在讀正確環(huán)節(jié),學習了“播種”“澆水”“吩咐”“亭子”等新字詞;在讀通順環(huán)節(jié),認識到課文圍繞落花生寫了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4個方面的內(nèi)容,而且前三個內(nèi)容寫得比較簡略,最后一個內(nèi)容寫得比較詳細;在讀流利環(huán)節(jié),認識到像花生這樣的人是樸實的,對他人和社會有實際的好處和貢獻;在讀出感情環(huán)節(jié),自然而然地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聯(lián)想到了身邊的人,如環(huán)衛(wèi)工人、醫(yī)生、農(nóng)民、快遞員等,體會這些人身上所具有的像花生一樣的品質(zhì)——樸實無華,卻又貢獻自己的力量。通過預習,學生對文本有了初步的理解,為接下來深入探討文本做好了鋪墊。
二、依托課后練習,促進深度探究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堂探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大多是通過課堂提問的形式來引導學生展開探究,但筆者發(fā)現(xiàn),部分教師在課堂提問時往往抓不住重點,所提問題要么缺乏深度,要么缺乏聚焦點,導致課堂探究無法深入開展。如何改善這一情況呢?筆者認為,教師可以結合課后練習,將課后練習作為問題支點,引導學生展開深度探究。
以統(tǒng)編教材語文五年級上冊《白鷺》一課為例,該課的課后練習設計了兩個問題:(1)朗讀課文。說說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2)課文第6—8自然段描繪了三幅優(yōu)美的圖畫,請你為每幅圖畫起一個名字。根據(jù)這兩道課后練習,筆者緊緊圍繞“你從哪些方面感受到‘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這個問題,帶領學生通過以下四個活動展開學習探究。
活動一:走近白鷺。讓學生先認真朗讀課文,找出課文中描寫白鷺的句子,然后將不認識的字詞畫出來,借助工具書弄明白其中的意思,同時查閱白鷺的相關資料,并制作一張介紹白鷺特點的資料卡。
活動二:看見白鷺。讓學生認真朗讀第6—8自然段,用自己的話說出每個自然段中描繪白鷺的樣子。學生通過概括自然段的描寫,指出文章描繪了白鷺覓食、棲息、低飛三個情境下的動態(tài)畫面,并且為這三幅畫分別起名為“水田釣魚”“枝頭閑立”“黃昏低飛”。這是學生通過作者的描寫,看見白鷺動態(tài)美的樣子。
活動三:感受白鷺。文章描寫了白鷺,同時也寫出了白鷺給人的感覺:就像一首精巧的詩。為此,筆者讓學生感受和體會這個比喻句,說出哪個是本體,哪個是喻體,再從文中找出本體和喻體之間有什么相似的地方,說說精巧體現(xiàn)在哪里。學生通過閱讀和探究文本,指出文本中的喻體是精巧的詩,本體是白鷺。白鷺的精巧體現(xiàn)在外形方面:它有雪白的蓑毛、鐵色的長喙、青色的腳、流線型結構的身段,形態(tài)、顏色非常和諧,身段非常勻稱。它的外形就像是一首精巧的詩。
活動四:分析結尾。讓學生將“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和文章的最后一個段落“白鷺實在是一首詩,一首韻在骨子里的散文詩”進行比較,分析這樣的結尾有什么巧妙的地方。學生經(jīng)過分析后認為,結尾這樣寫,不但和開頭部分相呼應,而且能夠起到總結全文的作用。
以上環(huán)節(jié),教師依托課后練習,將課后練習作為有效的抓手,設計了結構化探究的課堂問題,帶領學生從查閱資料入手認識白鷺,再根據(jù)文本看見白鷺、感受白鷺、說白鷺,使學生一步步收集文本信息,對課文進行了深入探究。
三、依托課后練習,適度拓展延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后練習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然而在實踐中,有的教師對課后練習的定位不明,沒能充分發(fā)揮課后練習的最大價值。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將練習內(nèi)容作為一個基點,結合文本進行有效的拓展和延伸,從而提升語文課堂的實效性。
以統(tǒng)編教材語文五年級上冊課文《搭石》為例,課后練習中有這樣一道題:你讀這篇課文用了幾分鐘?了解了哪些內(nèi)容?和同學交流自己的閱讀體會。從這道練習可以看出,教材的編排目的是提升學生的閱讀速度,訓練學生在一定的閱讀時間內(nèi)理解文本的能力。基于此,筆者將這道課后練習作為課后拓展的一個重要基點,引導學生開展了兩個層次的課后閱讀比賽活動。
第一個層次:指定閱讀材料賽讀。筆者先給學生出示一段閱讀材料(《不要閉上眼睛》一文中的一個片段——
可沒過多久,被埋的人又一次閉上眼睛,那個年輕男子又一次喊道:“不要閉上眼睛!睜開你的眼睛!”可被埋的人似乎沒有聽到,一點反應也沒有。喊話的年輕人找來了醫(yī)生,被埋者輸入了氧氣后,眼睛再一次睜開了……
救援人員終于趕到了,被埋的男子被送往醫(yī)院搶救,有人問喊話的年輕男子和被埋者是什么關系,喊話的年輕男子說道:“我不認識他,我開出租車路過這里?!保?/p>
筆者讓學生讀一讀文本,看誰在比較短的時間內(nèi)最快讀完,并且能夠很快說出自己了解了哪些內(nèi)容。這個比賽活動,將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調(diào)動起來。學生均能在短時間內(nèi)結合自己的閱讀感受和體驗,說出自己對文本的理解。
第二個層次:進行自主選擇閱讀比賽。筆者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閱讀興趣,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學生既可以選擇記事的文章,也可以選擇寫人的文章),要求按照閱讀《搭石》一文的速度進行閱讀,閱讀后揣摩文章的語言是如何體現(xiàn)人物思想感情的。這一拓展,大大提升了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
這樣帶領學生開展閱讀訓練,既能培養(yǎng)學生快速閱讀的能力,又能讓學生在快速閱讀中增強捕捉信息的能力;既拓寬了學生的閱讀視野,又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外閱讀。
四、依托課后練習,加強語言實踐
高效課堂并不是單一、片面地看教師講了什么、學生學了什么,而是要看學生聽、說、讀、寫等語文綜合素養(yǎng)是否得到發(fā)展。也就是說,將語文實踐落實在課堂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才是真正實現(xiàn)高效課堂的關鍵。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將課后練習作為依托,結合課后練習提供的素材,給學生搭建一個語言實踐的平臺,引導學生開展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盡情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扎扎實實提升語文素養(yǎng)。
以統(tǒng)編教材語文五年級上冊《將相和》為例,課文后面有一道練習:根據(jù)下面的提示(完璧歸趙—澠池會面—負荊請罪),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如果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筆者會讓學生串聯(lián)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將答案寫出來就算完成任務。但在研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課程理念之后,筆者認為,課后練習正是引導學生深化語言實踐的良好素材。為此,筆者結合課后練習要求,組織學生開展課本劇表演活動,讓學生分組行動,從提示語中任意選取一個進行課本劇表演。在進行表演之前,各小組要開展表演競說,說出自己為什么要選擇這個短語,然后投票確定表演的內(nèi)容,再進行人物角色的分配和排練。
在競說環(huán)節(jié),有小組提出,大家都特別喜歡藺相如機智勇敢、不畏強暴的性格,所以要表演“完璧歸趙”這個故事;有小組提出,除了喜歡藺相如這個人物,更喜歡廉頗坦誠直率、知錯就改的性格,所以要表演“負荊請罪”這個故事;還有小組提出想一口氣表演“完璧歸趙”和“澠池會面”兩個故事,因為這兩個故事能夠完整地表現(xiàn)藺相如膽識過人、英勇果敢的性格。在角色和任務分配環(huán)節(jié),學生能夠?qū)巧硌葸M行深刻的分析,如有學生指出如果要演好藺相如這個角色,就要表現(xiàn)出他的沉穩(wěn),所以說話的語氣和動作要毫不畏懼,身子要站得很挺拔;有學生提出,表演廉頗這個角色時要彎著身子且動作要慢,因為他是一位老將軍,年齡很大了,而且廉頗道歉的態(tài)度是很誠懇的,要表現(xiàn)出他的坦誠直率,就要語速很慢、很認真。在進行角色扮演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不但非常投入,而且還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口語化的方式進行表演。比如,學生在表演“負荊請罪”的廉頗時,連聲說:“是我沒有了解清楚就誤解你,實在是我肚量小,特來向你請罪、道歉?!睂嵺`證明,教師摒棄了課后練習純粹讓學生記答案、背答案的傳統(tǒng)模式,而選擇為學生創(chuàng)設實踐的平臺,有助于學生通過語言實踐發(fā)展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這樣的課堂教學,讓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不再是一句空話。
綜上所述,課后練習是課堂教學中非常豐富且有效的教材資源。教師只有深入解讀課后練習,準確把握課后練習的編寫意圖,發(fā)掘練習背后蘊藏的資源,將教學智慧和課后練習有機結合起來,才能高效使用教材的課后練習,充分發(fā)揮和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得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云妹.用好課文后的練習題[J].全國優(yōu)秀作文選(教師教育),2019(1):46-47.
[2]段雪梅.整合教材課后練習于課堂教學的實踐與思考:以小學語文教學為例[J].貴州教育,2014(7):33-34.
[3]黃志鋒.妙用課后習題 搭建有效課堂[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4(3):10-11.
[4]張莉萍.聚焦課后練習,打造語文高效課堂[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1(11):55-56.
[5]張旭華.于課后習題著力,探求語文高效課堂[J].新課程,2020(5):168-169.
[6]楊錦霞.課后習題貫始終 語文素養(yǎng)巧提升[J].教書育人,2020(1):65.
[7]馬瀟.用好課后練習 提升課堂效率[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20(12):90-91.
[8]黃朝云.小學語文課后練習二度開發(fā)策略[J].教育科學論壇,2019(28):27-29.
作者簡介:李小芳(1976— ),廣西南寧人,本科,一級教師,南寧市語文學科帶頭人,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