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然,劉靜芹
保定市第一醫(yī)院內(nèi)分泌科,河北保定 071000
糖尿病腎?。―KD)是由于長期高血糖所引起的,是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之一[1]。臨床工作中發(fā)現(xiàn)對于使用胰島素的2 型糖尿?。═2DM)患者觀察日常生活中血糖監(jiān)測的情況,應用葡萄糖范圍內(nèi)時間(TIR)比糖化血紅蛋白(HbA1c)更為重要。HbA1c值對血糖的評估存在延遲,貧血、妊娠等情況可影響數(shù)值變化,故反映的血糖情況并不準確、全面[2],在降低DM并發(fā)癥方面有效性差。研究證明,TIR可以預測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的風險。Beck RW 等[3]通過隨訪評估,發(fā)現(xiàn)TIR 與微量蛋白尿呈負相關,微量白蛋白尿進展的風險隨著TIR 的降低而增加。動態(tài)血糖監(jiān)測系統(tǒng)(CGM)是評估血糖控制情況的一種方法,通過量化移的時間和幅度[4],能更準確地體現(xiàn)患者實際的血糖水平,彌補了HbA1c 的不足,其中TIR 和平均血糖波動幅度(MAGE)簡單直觀。該研究隨機選取2018年1月—2021年3月在該院就診住院的2 型糖尿?。═2DM)患者110 例,通過觀察糖尿病患者CGM 參數(shù)(TIR、MAGE),探討其與DKD 是否相關,能夠更加全面客觀地評估血糖控制情況,更好地實現(xiàn)個體化治療目標?,F(xiàn)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在該院就診住院的2 型糖尿?。═2DM)患者110 例,根據(jù)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MA/Cr)分為正常白蛋白尿組(NA 組,n=35)和微量白蛋白尿組(MIA 組,n=75)。所有入組患者均知曉該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且該研究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符合《中國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 年版)》中 T2DM 的診斷標準者[5]。排除標準[6]:①近期發(fā)生過糖尿病急性并發(fā)癥者;②合并心梗、腦梗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③近期有急性感染、腎衰竭、創(chuàng)傷、手術等情況者;④其他病因所致腎病者;⑤合并高血壓者;⑥近期使用激素、腎損傷藥物者;⑦甲亢、甲減所致腎臟損傷者。
入院后維持入院前治療方案,所有入組患者采用CGM 進行連續(xù)72 h 血糖監(jiān)測,根據(jù)CGM 記錄的數(shù)據(jù)分析并計算。所有受試對象次日清晨空腹抽取肘正中靜脈血5 mL,用于生化的測定。連續(xù)3 d應用放射免疫法測定UMA/Cr,取其平均值。測量身高、體質量計算BMI。
比較兩組TIR、MAGE、平均血糖(MBG)、血糖變異系數(shù)(CV)、血糖標準差(SDBG)、血清肌酐(Cre)、尿酸(UA)、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LD-C)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及HbA1c的差異。
采用SPSS 25.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 χ2檢驗;采用 Spearman 單因素相關分析進行DKD 與各項指標間的相關性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BMI、FPG、2 hPG、HbA1c、HDL-C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 NA 組相比,MIA 組TC、TG、Cre、LDL-C、UA、UMA/Cr 明顯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及生化指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and biochemical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續(xù)表1Continued table 1
與 NA 組比較,MIA 組 TIR 明顯降低,MAGE、MBG、SDBG及CV顯著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CGM指標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CGM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2 兩組CGM指標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CGM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組別NA組(n=35)MIA組(n=75)t值P值TIR(%)0.85±0.19 0.64±0.16 6.033<0.001 MAGE(mmol/L)4.23±1.67 7.32±1.95 8.087<0.001 MBG(mmol/L)8.34±1.59 9.41±1.87 2.925 0.004 SDBG(mmol/L)1.83±0.69 2.56±0.85 4.440<0.001 CV(%)20.65±6.87 26.19±8.12 3.492<0.001
以UMA/Cr 水平為因變量,其余臨床檢驗指標為自變量,進行Spearman 單因素相關分析,可見BMI、MAGE 與 DKD 呈正相關,TIR 與 DKD 呈負相關(P<0.05)。見表3。
表3 DKD相性分析Table 3 Analysis of DKD-related factors
隨著糖尿病病史的延長,糖尿病患者對高血糖引起的慢性損傷越來越關注,有研究表明,糖尿病并發(fā)癥的進展風險與血糖波動有關,且為獨立危險因素,故糖尿病綜合治療中最為重要就是良好的血糖管理[7]。在臨床工作中發(fā)現(xiàn)T2DM 患者的HbA1c 控制已達標,但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以及心腦血管事件的風險再增加[8-9],考慮與血糖波動性有關。眾所周知,DKD 患者的血糖控制是防止其進展的重要手段,良好的血糖控制能夠延緩DKD 的進展,因此尋找適合、直觀的血糖監(jiān)測指標是治療的關鍵。
目前,CGM 系統(tǒng)能夠直接、全面、可靠地反映血糖波動情況,采用全天連續(xù)監(jiān)測皮下組織中葡萄糖濃度,能夠發(fā)現(xiàn)常規(guī)檢測方法無法發(fā)現(xiàn)的問題,比如隱匿性高血糖、無癥狀的低血糖[10]。血糖評價指標中TIR 采用百分數(shù)表示,使血糖水平的呈現(xiàn)方式更加直觀、簡單,且易于患者理解。TIR 在評估急性高血糖干預后的效果、低血糖的發(fā)生狀況和血糖變異程度方面,明顯優(yōu)于HbA1c,且與糖尿病患者遠期預后相關[11]。血糖控制不良的患者,比如短期血糖波動性等,可增加CKD 的進展風險[12]。有研究發(fā)現(xiàn),DKD 患者HbA1c 的變異性越大,腎小球濾過率下降越明顯,而與HbA1c 平均值無關,說明血糖穩(wěn)定性在糖尿病的治療過程中至關重要[13]。TIR 在評估日常血糖控制方面,更加簡單、有效,且與糖尿病微血管并發(fā)癥密切相關[14-15]。且有研究發(fā)現(xiàn)TIR 與DKD 發(fā)生相關[3],合并蛋白尿患者平均 TIR 較低,TIR 與蛋白尿呈負相關[16]。該研究結果顯示MIA 組TIR(0.64±0.16)%明顯低于 NA 組(0.85±0.19)%(P<0.05),TIR 與UMA/Cr 呈負相關(r=-0.248,P<0.05)。MAGE 是體現(xiàn)血糖變異性的“金標準”[17],因其變化不依賴于整體血糖水平,故相同的HbA1c 值,其MAGE 差別可能很大[18]。該研究結果顯示MIA 組MAGE(7.32±1.95)mmol/L高于NA組(4.23±1.67)mmol/L(P<0.05),UMA/Cr 與 MAGE 呈正相關(r=0.237,P<0.05)。白倩等[19]就其研究結果顯示微量白蛋白尿組 MAGE(4.8±1.0)mmol/L 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組(2.8±0.9)mmol/L(P<0.05),微量白蛋白尿組 TIR(61±14)%明顯低于正常白蛋白尿組(80±8)%(P<0.05),且相關分析結果顯示:UMA/Cr 水平與 TIR 水平呈負相關(r=-0.905,P<0.05),與 MAGE 水平呈正相關(r=0.967,P<0.05),該研究結果與白倩等學者研究結果相一致。綜合上述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TIR、MAGE是更加切合臨床的血糖管理指標,較HbA1c 能更加真實地反映血糖水平,TIR 水平越高、MAGE 越低提示血糖整體水平越達標、血糖波動越小,血糖控制平穩(wěn)后,可抑制炎癥因子的表達及氧化應激水平,從而延緩DKD 的發(fā)生發(fā)展,使DKD 的發(fā)生率逐步降低。隨著CGM 的應用越來越廣泛,CGM 應用標準化、可視化的方式使血糖水平的呈現(xiàn)更加清晰,同時結合不同血糖評價指標更加全面地管理血糖,TIR、MAGE在糖尿病長期治療中的價值得到更為廣泛的認可[20-21]。
綜上所述,DM病程長的患者胰島β細胞功能受損更嚴重,血糖波動更大。相對于T2DM 患者的持續(xù)高血糖狀態(tài),急性血糖變異對并發(fā)癥的危害更加顯著。TIR 和MAGE 與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密切相關,強調DM 患者不僅要HbA1c控制達標,還應關注TIR 及MAGE,全面性地管理血糖,給予個性化指導,以降低慢性并發(fā)癥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