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雄
一、學校實施“雙減”政策的難點
1、如何實現減負與保質的平衡
能借助“雙減”政策的東風真正實現學生作業(yè)負擔的減輕和課外培訓負擔的減輕是大家喜聞樂見的,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當前過重的這些負擔從哪里來?為什么會存在?可以說“題海式戰(zhàn)術”是“應試教育”的必然產物,說到這里學生要想減負就得先撥動“應試教育”這根弦,而當前的招生考試雖有所變化但主體仍然是以分數論。其實,學校和家長并不反對給學生減負,最大的擔心是光減負孩子的成績提不上去甚至下滑,將來沒學上或者上不了重點學校,從而影響升學等人生前途。一言之,就是擔心“減負剪去了前途”。那么如何實現既能給學生減了負擔,同時又能保證成績不下降甚至于上升呢?這里面既涉及到學校教育如何提質的問題,也關乎教育評價體系改革的問題。
2、評價機制能否聯動
當前初中學生通過中考進入高中階段學習,在中考作為指揮棒的時代背景下,考試評價仍然是我國選拔高中人才的主要方式。也就意味著當前教育評價方式仍是以考試分數和升學率為主,盡管新高考改革提出了“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口號,但這一政策本身尚未完善還處于探索中,再者傳導到義務教育階段更需一定的時日和具體可操作性的措施,所以只要教育行政部門以“升學率”和“以分數論英雄”的評價方式沒有徹底轉變,“雙減”就只還是停留在口號上。
3、教師的正當權益如何來保障
“雙減”主要是給學生減負,但也不能出現“學生減負教師增負”這種現象。一線教師本身就要面臨備教改評測等一系列常規(guī)考核,還要時不時的面臨上級檢查、培訓等任務,又有下鄉(xiāng)扶貧、“創(chuàng)文”等政治任務,可以說本身的壓力和負擔就已經夠重了,如果再額外的增派任務縮減休息時間,那么教師正常的休息休假權如何得以保障?這種拆東墻補西墻的事情又能持續(xù)多久呢?教師崗位對優(yōu)秀人才的吸引力就有下降了,如果因為措施不當導致教師隊伍的不穩(wěn)定和流失,那更是得不償失了。另外額外的加班,需要支付另外的報酬,那么這部分資金從哪兒來也會成為許多學校面臨的問題。財政會扛起這部分責任嗎?靠教師的無私奉獻還是靠變相的收費?這些都需要政策制定者考慮到并做好統籌規(guī)劃,否則最后出現“好心辦壞事”的局面就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了。
二、部分探索實施案例
(一)校內“延伸課堂”
1、適當調整學校作息時間
孩子放了學,家長沒下班,放在學校沒人留,放在家里沒人管——這是廣為流傳的不少家長的“三點半之困”。為了切實解決好這一困境和落地實施好“雙減”,建議先從調整作息時間開始。教育部制定的《學校衛(wèi)生工作條例》中第二章第五條明確規(guī)定:學校應當合理安排學生的學習時間,學生每日學習時間(包括自習),小學不超過六小時,中學不超過八小時,大學不超過十小時——這就是學校放學早的法律依據。既然多出來的時間不能用于學習,那可不可以適當增加些學生在校的休息時間?建議推廣學生在校午休制度,寄宿制學校在宿舍午休,非寄宿制學??梢試L試充分利用教室空間來完成(網絡上有現成案例)。一來可以為下午的學習儲備充足的精力,二來能使學校的放學時間與家長下班時間更接近。此外下午還可以增加課前一支歌、音樂欣賞、練字等環(huán)節(jié)來調整相應的時間,筆者所經歷過的學校就做過其中一二項。
2、大力開展校內興趣小組與社團活動等建設
各種興趣小組的組建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相關學科的興趣、陶冶情操、豐富學生在校生活,可謂益處多多,興趣小組便于組建形式靈活機動,適合所有在校老師,當然這個并不一定適合所有學生和學校。但社團活動可以,而且也是筆者現在的學校正在實施的一個較為成熟的做法。首先在全校范圍內征集老師們的興趣特長和能開的社團做好統計,然后提供一些固定選項給學生選(每個社團規(guī)定人數上限和下限),人數過多的社團可以多開班,人數過少則不開班,一定要做到人人有去處、一個不能少。最后分班統計匯總并調整好,正式實施前把每個社團的名單和學生對應的班級交到社團老師手上。實際上開設社團的不一定都是本校老師,也可以邀請部分有能力有專業(yè)特長有閑暇時間的家長參與進來,效果也不錯。
3、舉辦各種系列講座
關于各種講座大家就不陌生了,組織策劃方便、便于實施,開展的好還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關鍵在與找到合適的人來講。這里我再次提醒大家不要只把目光盯在本校的老師身上,不要忘了我們每個人都有眾多的親戚朋友,還有一個關鍵的群體——家長,這些人里面不乏各行各業(yè)的專業(yè)人士,只要我們開闊眼界找到合適的人并溝通好要求和細節(jié),剩下的就照章辦事吧。我校就廣借社會各界英才開展過類型多樣的各式講座,如空軍招飛宣傳、新冠疫情知識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二)校外“第二課堂”
1、校外科學實踐、實地考察
豐富多彩的自然界現象為學生學習知識提供了生動而又直觀的材料,形形色色的事物對學生具有特殊的魅力,開辟第二課堂,走進大自然,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既可以選擇一個離學校近的地點,好處是便于組織節(jié)省開支;也可以選擇一個開發(fā)相對成熟的地點,好處是環(huán)境熟悉、針對性強、便于事先準備協調。大家最大的擔心可能就是安全和費用問題了,在此只要我們準備充分、組織實施得當,一定會取得家長的支持和認可,這未嘗不是一次成功的研學之旅!
2、徒步遠足、野外拉練等素質拓展活動
通過開展一些野外素質拓展活動,一方面可使學生強身健體增強體質,另一方面也可錘煉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對于一些鄉(xiāng)鎮(zhèn)和農村地區(qū)的學校組織實施起來相對要容易一些,對城市學校來說難度可能要大一些,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關鍵看能不能創(chuàng)造出適宜的條件。
3、環(huán)保、交通督導等公益活動
據我所知,有的學校還組織開展了“環(huán)保小衛(wèi)士”和“交通小幫手”等活動,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或假期時間走上街頭進行環(huán)保、安全文明出行等方面的宣傳,對一些不文明現象進行勸阻,充分展示自身特長發(fā)揮學生優(yōu)勢為文明城市建設添磚加瓦,是對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教育的一個難得契機!
參考文獻:
[1]嚴志良.從征兵體檢看我區(qū)青少年身體素質[J].北方藥學,2004.(11).
[2]張和平,劉永存,尹霞.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近視狀況調查研究[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