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姝睿,朱荷艷,王中訓
(煙臺大學,山東 煙臺 264005)
模擬電子技術是電子信息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是學生掌握電路知識的重要途徑,更是培養(yǎng)學生專業(yè)興趣的重要課程。自2019 年以來,教研組在“模擬電子技術”等強實踐類課程中采用“理虛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理”為理論基本知識,“虛”為軟件虛擬仿真,“實”為實際動手操作。改革后的教學實施過程可分為“課前引導材料、課堂理論教學、課堂虛擬仿真、課后仿真與實踐、課后網絡分享”共5個步驟,如圖1(p112)所示。在學時安排上,按照“8+2+x”分配,即占用課堂8 成的時間講授理論知識,2 成的時間進行軟件“虛”擬仿真,依托開放實驗室和口袋儀器,學生在課后自主完成電路搭建和測試等“實”踐工作。
該教學模式實施3 年多,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學習興趣明顯提高,高年級后進入專業(yè)實驗室人數明顯增多,“模擬電子技術”課程獲批山東省一流本科課程,教研組負責人獲評山東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授課教師因學生評價優(yōu)秀多次獲得教學質量獎。但在該教學模式下,如何制定恰當的評價標準,給出學生客觀公正的期末成績,一直以來都是擺在教研組面前的難題。
圖1 “理虛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實施過程
針對該問題,教研組借鑒西方教學模式,引入電子檔案袋評價體系。通過2021 學年秋季學期試點,該評價體系能夠解決“理虛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所面臨的學生成績客觀性評定問題,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電子檔案袋(Electronic Learning Portfolios)最初來自西方國家,portfolios 本意為攜帶紙張的工具,在我國一般被翻譯為電子檔案袋、電子學習檔案、電子學檔等。在教育領域,根據被評價的主體不同,電子檔案袋可以分為學生“學習檔案袋”和教師“教學檔案袋”,本文中電子檔案袋特指學生的學習檔案袋。
電子檔案袋評價與以往的終結性評價有著本質的不同,它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與發(fā)展,是一種形成性評價體系。形成性評價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學生的知識學習情況、技能掌握情況、執(zhí)行態(tài)度情況等進行檢測,對仍在進行中的教學活動采取相應的價值判斷。電子檔案袋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為促進教與學而進行的評價,檔案內容不僅能夠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更能夠及時發(fā)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便教師及時調節(jié)教學內容,有效干預學生的成長軌跡,促進教學的改進與完善,獲得更為理想的教學效果。除評價目的外,電子檔案袋評價更應該以促進學生成長發(fā)展為宗旨,以促進反思、促進交流為手段,以促進學習為直接目的。
內容設計是電子檔案袋評價的主旨,與傳統評價方法相比,電子檔案袋評價的內容設計更為復雜,需要認真考量。一個好的內容設計可以不斷激起學生的興致,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
依據電子檔案袋評價注重過程評價的初衷,以及“理虛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的要求,經過教研組精心分析策劃,“模擬電子技術”課程設置了10 部分內容為備選內容,每位學生從中選擇5 項為研究內容,自行設計實驗形成自己的電子檔案袋。為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避免出現研究成果死板、單一的問題,每部分內容僅給出知識標題,如“共射單管放大電路”“有源濾波器”等,這樣可以留給學生充分發(fā)揮的空間。如圖2 所示,對于每一項內容來說,需要學生完成“軟件仿真”“實驗”“分享展示、發(fā)揮部分”4項基本要求。其中,軟件仿真部分需要包括仿真工程文件、主要波形或效果截圖、現象分析視頻等;實驗部分需要借助口袋儀器和實驗包,完成并上傳實驗場景圖、主要現象圖、現象分析視頻;分享展示部分需要錄制展示內容上傳抖音、快手或B 站平臺,展示內容應包含基本原理、實現現象、現象分析等,發(fā)布視頻鏈接;要求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基于理論知識,自主設計內容并進行展示。
執(zhí)行過程是電子檔案袋評價生命周期中最重要的一項工作,是構建課程評價體系的根基。學生執(zhí)行的好壞直接決定了檔案質量的優(yōu)劣,也體現了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程度和認可度。
圖2 電子檔案袋評價內容設計示意圖
“模擬電子技術”課程在學期初發(fā)布評價要求,要求學生從庫中挑選5 部分內容,完成每一部分的電路仿真、仿真現象分析、硬件設計、硬件波形分析等任務。學期初,當學生們拿到仿真軟件、拿到口袋儀器等實驗用品,聽說可以成為“網紅”時,往往興致極高,但學習熱情往往會在經歷一次又一次實驗失敗后逐步消散。在實驗階段,很多同學因為一根連線錯誤而調試幾天,可以說,任何一個完美波形、任何一份檔案內容都需要付出汗水。當教師收到學生的反饋越來越差時,自己不能被失望的情緒所影響,除對學生的硬性要求外,更應該告誡學生仿真、實驗在專業(yè)學習中的重要地位,啟發(fā)同學只要堅持就一定能夠成功。教師通過在自己的朋友圈分享學生的作品,或點贊、評論學生的作品,也是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信的一個好辦法。總之,教師應身體力行為學生解決仿真及實驗中的困難,賞識學生、激勵學生,最終使學生在“新奇—疲憊—堅持—收獲—喜悅”的良性循環(huán)中成長成才。
在檔案內容收集方面,“模擬電子技術”課程檔案內容的收集方式不再局限于過去的統一收集、當面提交或拷貝,依托云盤上傳功能,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提交檔案內容,依托云盤分享功能,教師可將優(yōu)秀作品“分享”“展示”給更多同學。當然,這要求授課教授具有一定的計算機技術,同時針對云盤的“內容分享”“文件權限”等內容熟練掌握。下一步,教研組將開發(fā)電子檔案袋評價系統,以進一步完善檔案材料收集與評價體系。
恰當的評價是電子檔案袋執(zhí)行中的難點,與以往的試卷評分不同,評價的性質決定了電子檔案袋沒有統一的試題,更沒有標準的答案,評價標準更是評價者針對學習內容和展示結果的主觀評價,而不是是與非的評價,因而學生提交內容后的科學量化方法是需要斟酌的。
在“模擬電子技術”教學實施過程中,教研組從多角度出發(fā),將“研究內容的豐富性、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問題分析的科學性、對待問題的認真程度”作為評價的主要依據。如前所述,每名學生的課程檔案共分5 大內容,每一內容的滿分為20 分。分數由1 名教師評分和3 名學生互評分數組成組成。教師評分按1~10 分給出,考慮到人情因素的影響,以及對成績正態(tài)分布的要求,要求在學生互評階段,每名學生評價對象為隨機3 人,并且必須給出A、B、C三種評價,最終按A—10 分、B—8 分、C—6 分換算,學生評價取3 人平均成績與教師評分與加和后得到最終成績。
根據電子檔案袋多元性、個性化的特點,教師評價與學生互評相結合,提高了學生參與度,使“比學趕超拼”的氛圍更加濃厚,增強了學生追求卓越的態(tài)度和信心,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021—2022 秋季學期,電子檔案袋評價在2020 級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yè)“模擬電子技術”課堂展開試點。最終成績構成為期末試卷卷面成績100 分,占比50%,電子檔案袋5 大主題合計100 分,占比50%,總分合計100 分。該課程選課學生105 人,累計收回檔案文件3365 份,人均32 份,經教師評價及學生互評,電子檔案袋評價人均82.6分,成績分布基本符合正態(tài)分布。
在學期末的學生評教中,授課教師課堂評88.02 分,學院排名前5%,在學生留言中,多名學生反饋電子檔案袋評價能夠督促自己打起精神,電子檔案袋中的仿真、動手實操以及講解分享過程,提高了動手能力,增強了專業(yè)興趣,通過同學間的對比發(fā)現了自身的問題,進一步明確了奮斗目標。從課程開始至今,授課學生中有18 名學生進入學院科創(chuàng)實驗室,同比增加5.7%。
社會發(fā)展日新月異,機械化的試卷評價不再適用于以多元化發(fā)展為目標的大學教育,針對“模擬電子技術”課程“理虛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學生平生評價的難題,教研組率先將電子檔案袋評價應用于該課程。經教學實踐,該評價方法對提高教學質量,推動學生自主學習,提升學生興趣,促進學生交流與反思,有著積極的作用。下一步,教研組將開發(fā)面向電子信息類課程的電子檔案袋評價線上系統并在全院范圍內推廣該模式,使更多學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