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建雄
【摘要】在教授《道德與法治》的知識時,部分教師由于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仍舊采取“一刀切”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單一,課堂氣氛沉悶,導致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堂失去興趣,產生了厭學心理,成為“學困生”。因此,本文詳細探究小學《道德與法治》在課堂上對學困生的激勵教育,從而引導學生能夠主動積極學習,進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學困生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兜赖屡c法治》課程一般是將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教師再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小學階段是人生的啟蒙階段,《道德與法治》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推動學生健康成長。但在實際教學當中,一些學生認為這門科目學起來較為吃力,缺乏興趣,久而久之就變成了“學困生”。因此,如何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上,對“學困生”運用激勵教育是每位教師值得深思和探討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與實際相聯系,培養(yǎng)學生學習積極性
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必須提高對教材內容的重視度,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通過《道德與法治》學科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心態(tài),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鼓勵學生不斷創(chuàng)新和探索,勇于提出質疑;幫助學生樹立不怕困難、敢于挑戰(zhàn)的決心,進而為未來的發(fā)展夯實基礎。學生在入校前,就已經積累了一些生活經驗,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育》課堂不能夠憑空說教,應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讓學生感同身受,領悟道理,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學生只有對教學內容足夠了解,才會減少對學習的抵觸感,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才會愿意與教師溝通,對身邊的事情表達自己的看法。久而久之,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就能夠充分發(fā)揮自身主體作用,積極向前,取得不錯的學習成績。
二、解決學生學習困難,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出現“學困生”最為主要的原因就是學生在學習中遇到了自己無法跨越的學習障礙,喪失了學習自信心,對學習產生抵觸厭倦心理,負面情緒的逐漸擴大,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學業(yè)困難。每個學生都會遇到問題,要讓學生意識到遇見問題不要抵觸,要通過辦法解決困難。此外,教師對于學生學業(yè)上的困難,應給予及時的幫助,與學生加強溝通與交流,掌握學生學習實際情況,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技巧和方法,促使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讓學生體會到進步帶來的快樂,逐漸轉化為學生的學習動力。
三、及時鼓勵學生的進步,提高學生學習信心
學困生通常心理上會有一種自卑感,對于學習總提不起興趣,自我否定,這是學困生給自己心里設置的一道坎,也是教師迫切解決的一個難題。所以,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上,對于自尊心較強的學生,教師不能當眾批評,要維護學生的自尊心,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在學生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才會與教師進行溝通交流。同時,教師在作業(yè)布置過程中,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調整作業(yè)內容的難易度,能夠讓學生接受,防止因難度過高而使學生產生抵觸心理。學困生非常需要外界的認可和鼓勵,尤其是家長和教師,教師應要充分利用這一點,在教學過程中應及時給予學生肯定和鼓勵。有時,家長和教師一句鼓勵的話或者一個鼓勵的眼神都會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讓學生在學習中既能提升學習興趣,又能掌握教學內容。
四、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有些學困生其實擁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卻對《道德與法治》不感興趣,學習過程懶散,學習目標不明確。因此,教師需要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最大化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根據相關調查發(fā)現,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注重理論知識,使得學生在學習時感到枯燥、無聊,無法激發(fā)學習興趣,無法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影響學生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因此,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會和感受知識;教師也要鼓勵學生自主探索,發(fā)現學習的奧秘,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此外,教師也要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能將課內的知識帶到生活當中,提升學習成績。
總體而言,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教師應摒棄傳統的教學方式,注重學生對學習《道德與法治》興趣的培養(yǎng),運用激勵教育等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完成《道德與法治》的知識傳播和知識拓展,很好地落實《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王丹陽.小學高年級學困生課堂學習狀態(tài)的個案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21.
[2]章念.道德與法治課情感激勵式教學探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