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秋連
【摘要】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在語文教學中一直處于很重要的地位,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尤其是小學中年級的習作教學中則對學生寫作表達能力起到奠基作用。本文試結合統編教材的編排特點,采用層遞式教學策略,探討如何落實小學中年級學生習作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語文;小學習作;層遞式;教學策略;中年級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作文的起步階段,是教師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構建基礎寫作能力的開端。小學第二學段,也就是中年級學生要養(yǎng)成良好的習作習慣,這就要求教師展開有效的指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讓學生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愿意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觀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能用簡短的書信、便條進行交流;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根據表達的需要,正確使用冒號、引號等標點符號。根據小學中年級學生現有的習作水平,要達成這一目標和要求,要經過有效的訓練。
小學統編語文教材的特點之一就是以單元為整體進行教學。一個單元由單元導語、精讀課文、略讀課文、口語交際、習作以及語文園地構成。單元的語文要素圍繞閱讀要素和習作表達要素展開,語文要素是貫穿單元的主線和明線。因此,在整個單元的教學過程中,要落實好語文要素,才能做到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基于課程標準的目標以及統編教材的特點,筆者從三個方面分析小學中年級學生寫好作文的教學策略。
一、以讀促寫,落實語文要素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由三年級開始,每個單元都有一頁圖文結合的單元導讀頁,即單元導語,文字部分以分點的方式指出了該單元教學中要落實的閱讀要素和習作表達要素,即語文要素。在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的教學中關注與單元習作的聯系,引導學生在習作時有意識地運用單元習作前面的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的學習,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閱讀經驗進行寫作。
把課文作為例子,從而獲得該單元的寫作題材。翻看統編教材,我們不難發(fā)現,在單元整體教學的指導下,同一單元所選的精讀課文和閱讀課文,在內容上與寫作內容相去不遠。把課文作為例子,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明白并運用文章的表達方法。在中年級的閱讀教學中,逐漸注重引導學生分析課文,以感受文章的寫作特色,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讓學生在閱讀中習作,以讀促寫,從而達成閱讀教學與習作教學統一的目標,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二、教會審題,明確習作要求
寫作文,審題很關鍵。教師須教會學生審題。一旦離題,可就白費功夫了。審題,審什么?學會抓住一段作文材料的關鍵信息很重要。抓住關鍵信息就是學生要明白習作要求寫什么,即明確寫作內容;“為何而寫”,即寫作目的;“如何寫”,即體裁。
寫作內容的選取,要在讀懂習作要求的基礎上確定所要寫作的對象,就是我們常說的“題材”,是“寫人”、“寫物”還是“寫事”?為了達到寫作目的,學生要學會構建寫作的情境,要明確這篇文章是為了自我表達還是與人交流,或是向人們輸出觀點?!叭绾螌憽币獙懗霾煌w裁的特點,寫作文要有體裁意識。寫記敘文就要確定有“時間、地點、人物、事情”這些記敘文該有的要素,寫議論文則要有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
三、設計寫作“支架”,“層遞式”教學
(一)指導選材,“有米下鍋”
選取合適的題材對于寫好一篇作文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好比做菜要選擇新鮮、優(yōu)質、合適的食材,然而,不管是日常習作還是考場作文,不少小學生常常無從下筆。教學生選材就好比教學生找到合適的食材,方能烹制一桌好菜。
1.觀察生活。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觀察,用眼睛看還不夠,還要用耳朵仔細去聽,用手去摸一摸,用鼻子來聞一聞,根據觀察事物的特點,如果可以的話,有的還可以嘗一嘗。只有當學生學會了觀察方法,有針對性地觀察,才能觀察有所得,有內容可寫。
2.用好統編教材中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結合自己的閱讀經驗,打開思路,打開視野。這還要求教師在平時的課文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對素材的積累,多去閱讀與課文題材相關的材料或書籍,拓寬視野。
3.多種方式列提綱,在列提綱中展開聯想。在習作指導課上教會學生用思維導圖以及表格方式列提綱,根據關鍵詞聯系生活經驗和閱讀經驗,展開想象。
(二)借鑒表達,學以致用
1.學習如何謀篇布局
謀篇布局可以說是寫作者對文章的句、段進行一定順序的精心編排,使文章讀來有條理,文段前后有關聯。統編教材單元整體意識的特點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我們在習作教學中要運用起來。
以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單元習作為例子,其要求是要學生發(fā)現身邊的美景,寫出身邊景物的美,還要用該單元的習作表達要素,學會圍繞一個意思來寫,并運用積累的新詞。因此,教師在閱讀課教學中,要著重關注課文是如何“圍繞一個意思寫”。先圍繞一個總的意思,如:校園里的小花園真美,再觀察小花園里美的事物有哪些,如何美,并列方式展開敘述。
2.學習語言表達的特色
教材選編的散文、現代詩,文字優(yōu)美,表達動人。如四年級上冊《走月亮》一文用溫馨的筆調描繪出月色下散步的美好意境,閱讀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發(fā)現詩化的語言中蘊藏著美好的情感,積累課文中的新鮮詞以及優(yōu)美句段,并嘗試模仿其語言風格。模仿是一種學習方式,學生在學習課文過程中要能掌握課文的語言表達特色并進行模仿,以讀促寫,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梢栽谡n后布置小練筆:仿寫第六自然段,進行角色換置,當你就是小作者,你和某人或者你自己在月光下時的所見,所想。
(三)互評互改,合作學習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習作的主體,在習作中既要表達自己的情感也要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表達的內容與人交流。因此在課堂上,學生可以把自己的習作和同學的習作互換,在教師的指導下對同學的作文進行閱讀和批改。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的知識水平,閱讀和生活經驗對他人的作文進行評價,對學生來說這是一種不錯的學習體驗,在批改的過程中能夠學習同學在表達方面的長處,運用自己的語文能力對同學的習作進行批改,能提高自己在語文學習方面的自信心。
總之,對小學中年級學生展開“層遞式”寫作教學,要求教師注意落實課程標準,把握統編教材的語文要素,引導學生樂于表達,樂于寫作,樂于主動分享自己的習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2011 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陳娟.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層遞式教學模式的應用[J].寫作旬刊2015(4):54-56.
[3]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