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雪琴
“我讀了那么多的教育案例,就只能是佩服、感動、崇拜,比如閱讀了陶行知的‘四顆糖的故事,為什么讀不出它蘊涵的教育價值、教育理念”;“我寫了很多教育案例,在敘寫完教育故事之后,就寫不出有教育價值的案例分析了,無法上升到一個教育理論的高度,只能在教育敘事上平面滑行”;“所以,盡管我多讀多寫了很多教育案例,好像對我的教育智慧和教育能力的提升的作用不大,我依然在原地踏步不前,為什么呀?我該怎么辦?”
我們大家都知道如果我們只會教育敘事,淺嘗輒止,不會對敘事進行教育價值的分析,就將問題的解決限定在就事論事的表面水平上,不能將問題引向深入,就不能形成和提升自身的教育智慧和能力了。
那么,我們該怎樣討論和評論教育案例呢?
(一)從盲人摸象看案例討論的意義和方法
盲人摸象的寓言我們耳熟能詳:
有個瞎子摸到了大象的長牙齒。他說:“我知道大象是什么樣的了,原來大象跟蘿卜一樣,又粗又長?!钡诙€瞎子摸到了大象的大耳朵,他說:“不,大象不像蘿卜,大象就跟大簸箕一樣?!钡谌齻€瞎子摸到了大象的腿,他說:“大象不像簸箕,也不像蘿卜,大象就跟木棒一個樣兒,不過比木棍要粗一點兒?!钡谒膫€瞎子摸到了大象的尾巴,他說:“你們都錯了,大象就像一根繩兒一樣?!贝笙蟮降资鞘裁礃觾旱哪??四個瞎子吵了很久,最后還是不知道大象是什么樣子。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盲人”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原來他們把自己摸到的某一個部分誤認為是全體,人們便用"瞎子摸象"來形容那些觀察事物片面,只見局部不見整體的人。
面對千差萬別、各色各樣的學生的教育必然是復雜的、龐大的“大象”,我們每個教師的教育認知和能力必然是有限的,就是“盲人摸象”一樣,只能認識教育“大象”的某個部分。所以在面對教育案例的分析時,要清醒地認識到自己不可能揭示教育真諦的全部,但可以認知一部分。有了這樣的認識,就不會
(二)積極參與分享和討論“摸象”的經(jīng)驗
古人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作家蕭伯納曾說過,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我們?nèi)匀桓髯灾挥幸粋€蘋果;但是,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我們彼此就有了兩種思想。
(三)擴大自己“摸象”的范圍
要獲得對“大象”更完整、更正確的認識,需要我們增加更大范圍的“摸象”,教育案例的討論和評論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要了解案例的背景、前因后果、以及彼此的關聯(lián),特別是研究課堂教學時,更是如此。在觀課和評課中,不同的觀課者(筆者按:這里就是案例討論者)往往按照各自的想法發(fā)表各自的意見,往往要求(建議)任課教師按照各自的要求去設計教學,而忘記了該堂課教師在“此情此景”中應該怎樣安排組織教學更好。
特別是在現(xiàn)場評課(姑且可以把現(xiàn)場評課當成案例討論)時,最好是先要問問授課者“為什么要這樣處理教學”,也許授課者另有隱情和思考要告訴你,這就是擴大自己“摸象”的范圍。
(四)獲得“象”的認識需要思考和探究
為什么四個瞎子吵了很久,最后還是不知道大象是什么樣子呢?因為盲人對象的認識,僅有“摸”的動作,這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動腦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才行。也就是說,我們必須讀懂表面看起來單純、簡單的事件背后所隱藏的復雜性。同樣,對案例的解讀和討論也是如此。
(五)用什么表達方式參與討論更好呢
第三個瞎子摸到了大象的腿,他說:“大象不像簸箕,也不像蘿卜,大象就跟木棒一個樣兒,不過比木棍要粗一點兒?!钡谒膫€瞎子摸到了大象的尾巴,他說:“你們都錯了,大象就像一根繩兒一樣?!?這樣堅決否定別人的認識,堅決肯定自己的認識,是“盲人”而且是“心盲”才特有的討論表達方式。這樣的表達方式會讓自己固步自封、自以為是;會讓別人難以接受。那么案例研討就成了一言堂。
那么,用什么表達方式參與討論更好呢?要用“可能”、“是不是”、“會不會”、“能不能”等表示嘗試、開放、選擇等詞語表達。我們這樣表達是不是更好些呢—— “可能你們摸到的大象像簸箕,像蘿卜,而我摸到的大象就跟木棒一個樣兒,不過比木棍要粗一點兒?!?/p>
教育案例討論和評論的任務不是追求單一的、權威的改進建議,而是討論和揭示更多的發(fā)展可能以及實現(xiàn)這些可能的條件和限制,為教學提供可能的多樣性, 常言道:條條道路通羅馬,但是在“此情此景、此時此人”,必然要選擇哪一條或哪幾條“路”到達“羅馬”是最佳的路徑,因為教育是選擇和平衡的藝術。
我們需要意識到:討論和評論他人的教育案例、反觀自照自己的教育案例,為我們打開了一扇認識教育的窗戶,我們需要借助這樣的窗戶反思和觀照自己的教育教學,在反思和觀照自己的教育教學中改變我們教育教學的行走方式,讓我們走得更遠更高,可以欣賞到更美、更多的教育風景。DAA280C2-E058-4979-A50F-14EDFB3104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