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順吉 王佳妮
內(nèi)容摘要:語文教材不僅是重要的知識載體,也蘊含著豐富的社會性別文化。文章以1-6年級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為研究對象,運用文本分析法、訪談法和調查問卷法對教材中的女性形象進行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教材中的女性數(shù)量總體偏少、形象單薄、職業(yè)類型單一,因此建議編寫者進一步豐富完善女性形象,以更好地發(fā)揮語文教材的教育導向作用。
關鍵詞:部編版 小學語文 教材 女性形象
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婦女事業(yè)發(fā)展成就斐然,“女性力量”這個詞屢次被提及,不論是在精準扶貧的戰(zhàn)場上,還是為國爭光的賽場上,她們都在拼搏中建功新時代,以巾幗不讓須眉的豪情和努力起到了“半邊天”的重要作用?!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也強調:“教材應體現(xiàn)時代特點和現(xiàn)代意識,關注現(xiàn)實,關注人類,關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1]”作為全國統(tǒng)一使用的部編版教材,集中體現(xiàn)了國家的教育理念,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社會主義的最高理想,即“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文章從基礎教育出發(fā),探究小學語文教材中對于女性形象的定位以及存在的問題,并給出合理建議,促進教材中女性形象的不斷完善。
一.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部編版語文教材中女性人物形象的文本統(tǒng)計
1.性別數(shù)量情況
部編版小學語文12冊教材共有287篇課文,出現(xiàn)女性的篇目共49篇,而出現(xiàn)男性的篇目有88篇。其中,共塑造了72位女性角色,147位男性角色;以女性為主角的篇目共23篇,而以男性為主角的篇目有73篇,主角性別比例存在極大的不平衡;以女性為標題的篇目共8篇,如《慈母情深》《賣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兒》等,都是以籠統(tǒng)的稱呼為題,且文中也并未明確女性的姓名,而以男性為標題的共29篇,如《小英雄雨來》《黃繼光》《司馬光》等,課文的標題或正文中都直接交代了男性的姓名;選自女性作者的篇目共34篇,而選自男性作者的篇目共201篇,后者數(shù)量遠遠超過前者,高達教材總篇目的70%,體現(xiàn)了教材選文更傾向于男性作者,總體反映出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男女比例的嚴重失調。
2.女性人物形象的分類統(tǒng)計
(1)社會角色家庭化,職業(yè)分布失衡
在出現(xiàn)女性的49篇課文中,有明確社會角色的女性有32位,其中婦女共有14位,占比43.75%,如《落花生》中營造了一位勤儉持家的母親形象,面對父親意味深長的話語后,她只是在一旁“點點頭”,是一位典型的傳統(tǒng)婦女形象。其次是學生,共有12位,占比37.5%,如粗心馬虎的“貝貝”,誠實守信的“小宋慶齡”。此外,教師共有4位,占比12.5%,其他個別女性社會角色還有巫婆、盲人、工人等。在出現(xiàn)男性的88篇課文中,其中有77篇課文塑造了92位具有明確社會角色的男性形象,其中英雄形象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共18次,占比19.57%,如英勇獻身的黃繼光、具有鋼鐵般意志的劉伯承等。知識分子、國家領導人、醫(yī)生等社會精英和中堅層次人物,共出現(xiàn)29次,占比31.52%。此外還出現(xiàn)了獵人、戰(zhàn)地記者、船長、射箭手等富有冒險精神、勇敢樂觀的男性形象。
總的來說,教材中有明確職業(yè)的女性形象極少,大多數(shù)是以家庭主婦的形象出現(xiàn),照顧家庭,撫養(yǎng)孩子是教材中女性生命價值的主要體現(xiàn),且往往作為男性形象的陪襯,刻板化現(xiàn)象嚴重。而男性社會角色在社會領域中的分布更加多樣化,幾乎涉及社會角色的方方面面[2]。
(2)倫理關系固化,“母親”形象居多
在72位女性形象中,最多是以“母親”形象出現(xiàn),共19位,占比26.39%,在代表課文《媽媽睡了》中,母親為了家庭“干了好多活兒”,又累又困,可她仍然撐著哄孩子睡覺,展現(xiàn)了一幅溫馨動人的畫面?!陡F人》中刻畫了一位貧窮但心地善良的婦女形象,冒著被丈夫責怪的風險,仍主動收養(yǎng)了鄰居家的孩子。接著是“女兒”這一類別,共有8位,占比11.11%,其次分別是妻子、外婆、妹妹等,如《端午節(jié)》一文中,每到端午節(jié),外婆總會煮好粽子,盼著“我們”回家,反映出在傳統(tǒng)節(jié)假日中,女性總是忙于家庭事務。
可見在教材中女性多數(shù)是以“母親”形象出現(xiàn),但多數(shù)“母親”不是作為課文主要人物,而是不被重視的輔助性人物,她們的生活多是以丈夫、兒女為中心,操持著各種無酬的家務,形象不夠積極健康,文化素養(yǎng)不高,總體反映出“母親”的溫順勤勞,以家庭為重。
(3)年齡層次不均,中老年化突出
從課文中的具體人物形象出發(fā),將可以推測年齡的62位女性形象和103位男性形象按年齡劃分為兒童、成年和老年三大類。其中女性形象里塑造的成年人形象是最多的,共有28位,占比45.1%,其次是兒童,共有26位,占比41.9%,老年共有8位,占比13%。男性形象里也是成年人占比最多,高達56.3%,其次是兒童,占比34.9%,老年形象最少,占比8.8%。
總的來說,相比于男性,女性形象中的中老年形象占比較大,且命運多舛。如《在柏林》中,塑造了一位因戰(zhàn)爭痛失三個兒子而精神失常的悲慘老婦人,而男性則以成年人為主,形象偉岸高大,敢于冒險,充滿活力。如《狼牙山五壯士》中謳歌了五位英勇無畏,敢于斗爭的偉大戰(zhàn)士,《父愛之舟》通過描寫父親“賣繭子”“湊學費”“送上學”等場景,展現(xiàn)了其作為家庭頂梁柱、人生啟蒙者的偉大形象。
(4)個性特征單一,傳統(tǒng)印記濃厚
家庭是小學生成長的搖籃、受教育的第一課堂,“母親”也一直是兒童文學永恒的主題。在19位母親形象中,進行具體描寫的僅有9位,且多數(shù)是作為家庭婦女身份展現(xiàn),主要表現(xiàn)出溫柔慈愛、無私奉獻、相夫教子、任勞任怨等中國傳統(tǒng)女性形象的特點;26位孩童形象中只對12位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刻畫描寫,主要表現(xiàn)出天真可愛、堅強樂觀,想象力豐富等孩童天性;在27位其他形象中,也僅有5位可以體現(xiàn)出其形象特征,她們心狠手辣、甘于奉獻、命運坎坷。
以上都反映出教材選文存在著不少被忽略了的女性形象,她們在課文中多被一筆帶過,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如《搭船的鳥》中的“母親”、《橋》中僅在結尾出現(xiàn)的“老太太”等,在展現(xiàn)人物性格上存在遺憾。
(二)小學生對教材中女性形象的整體感知情況
為了解小學生對教材中女性形象的認識現(xiàn)狀,本次調查研究以宿遷市內(nèi)小學高年級學生為調查對象。隨機對被試發(fā)放問卷101份,回收101份問卷,回收率100%,調查結果如下:
在問及“教材中男性/女性形象哪個比例更高?”81.19%的學生果斷地選擇了男性,并且學生在被問到“你能說出幾個教材中的男性著名人物形象?”時,大多數(shù)學生能夠流利地答出5個左右,如孫中山、毛澤東、劉伯承、魯迅等,而在回答女性著名人物時,他們卻只能勉強答出2個左右,如賣火柴的小女孩、織女等,且都是童話或神話中的虛擬人物。
另外,在被問到“你印象中語文教材里的女性身份都有哪些?”時,大多數(shù)學生有所遲疑,經(jīng)過思考后選擇了母親、妻子等家庭化角色,只有極個別學生選擇了職業(yè)女性。問及原因,他們都表示教材對女性人物的描寫較少,目前在學習的是《落花生》這一課,文中的“母親”也不是重點描寫對象,沒有明確的職業(yè)身份,學了這么多課文,總體感覺還是家庭婦女比較多,她們總是在做家務、撫養(yǎng)孩子。
最后在回答“讓你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有哪些?”時,84.16%學生的答案都與母親有關,如《慈母情深》《“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課文中的母親等?!霸谀闼鶎W的課文中,你認為女性形象的主要特征有哪些?[2]”,他們都不約而同地選擇“溫柔善良”“勤儉持家”這類形容詞,在此基礎上隨機挑選10位女學生進一步追問“你今后想成為這樣的女性嗎?”,其中6位學生表示否定并說明自己更愿意成為聰明、自信、美麗的女性,僅有2位學生表示認可,另外兩位學生并未給出明確回答。
(三)小學教師對于教學中女性形象的解讀情況
為了進一步研究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女性形象的教學情況,筆者從宿遷市實驗小學、宿豫區(qū)文昌小學等1-6年級小學語文教師中各年級隨機抽取6位語文教師,訪談結果如下:
當筆者提出“您是否關注過教材中兩性形象的數(shù)量差異時?”,教師們都比較驚訝,表示沒有特別關注過這一隱性問題,大家更多關心的是教材中顯性的語文要素。但教師們認真考慮后都一致表示,根據(jù)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確實感知到教材中存在兩性形象數(shù)量的失衡的問題。在訪談中,一位教師也提到“教材中的女性形象確實比男性少,我最近在教授五年級下冊的第四單元,共四篇課文,其中有三篇都以男性英雄為主角,贊美他們的高尚情操,而回想1-6年級語文教材中,女性著名人物都寥寥無幾,更不用說英雄人物了?!?/p>
此外,在被問到“教材中的女性人物大多以什么身份出現(xiàn)?”時,多數(shù)小學教師第一反應是“溫柔的媽媽”或者“慈愛的奶奶”。問及原因,教師們表示,在他們印象中教材中的女性多為溫柔善良、勤儉持家的家庭女性,且在教學中也側重解讀女性的這些特征,因此容易被這些傳統(tǒng)標簽影響。其中一位有著多年教齡的老教師說到,教了這么多年書,印象中的職業(yè)女性特別少,能想到的只有一位女性教師,而男性職業(yè)卻能說出很多,比如將軍、醫(yī)生、作家、船長等。
二.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女性人物形象存在的問題及改善建議
(一)教材中女性形象的不足
1.女性數(shù)量總體偏少,男女比例懸殊
通過對教材中的男女形象數(shù)量的量化研究,筆者發(fā)現(xiàn)在教材中出現(xiàn)的219位人物形象中,男性人物有147位,占比67.1%,女性人物共72位,僅占總數(shù)的32.9%??梢姴烤幇嫘W語文教材中在兩性人物選取上存在極大的不平衡,男性人物數(shù)量占據(jù)著絕對的優(yōu)勢,而女性人物出現(xiàn)的機會很少。同時,男性作家作品數(shù)量也遠遠高于女性,兩性作家比例嚴重失衡。受封建傳統(tǒng)觀念“女子無才便是德”影響,女性作家在過去沒有足夠的話語權,在教材編寫中也未受到足夠重視,導致近70%的經(jīng)典選文都是出自男性作家之手,其中無意識流露出的男性價值觀,進一步造成了教材中的性別不平等,對學生的社會化進程產(chǎn)生消極影響。
2.女性形象單薄,仍具傳統(tǒng)個性特征
教材中女性形象的個性特征較為單一,且被貼上了明顯的個性標簽,作為母親,那就必須“溫柔”“慈愛”;作為妻子,那就必須“賢惠”“順從”;作為女兒,那就要“乖巧”“懂事”,難以脫離傳統(tǒng)女性的定位。此外,教材中的女性在年齡段上也存在著不合理的現(xiàn)象,“媽媽”與“奶奶”形象占比較大,中老齡化突出,且受教育程度不高,在教材中未受到應有的重視,沒有充分展現(xiàn)女性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對女性美的認識。
3.女性職業(yè)類型單一,缺乏時代特征
教材將大多數(shù)女性局限在狹窄的家庭領域中,即使有機會走出家門,女性所涉及的職業(yè)領域明顯少于男性,忽略了女性在社會各領域中充當?shù)闹匾巧?。男性形象則分布在社會的各個階層,能勝任各種工作,多方面展示了男性的英勇與智慧,不僅作為治病救人的醫(yī)生、才華橫溢的藝術家,還可以參與戰(zhàn)爭、探險、科學發(fā)明和治理國家大事。相比之下教材中的女性社會角色類型單一,形象扁平化,男女性被賦予的職業(yè)身份反差過大,與現(xiàn)實中的職業(yè)分布嚴重不符,缺乏一定的社會實際意義和時代感。
針對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在女性形象的選擇與刻畫上存在的問題和遺憾,筆者希望通過對教材后續(xù)修訂和完善提出幾點建議,以促進教材中女性形象的不斷完善[3]。
(二)教材中女性形象的改善建議
1.合理增加女性數(shù)量
教材中的女性形象較少,女性主角更是少之又少,導致學生對于女性形象的片面認識,因此需要大幅增加女性人物數(shù)量,盡量保持男女形象數(shù)量的平衡。同時,適當增加以女性為主角的選文數(shù)量,收錄更多優(yōu)秀女性作品,如張愛玲、舒婷、三毛等,給予女性充分和平等進入教材的機會。從而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人物形象感知體驗,讓學生透過女性視角關注和尊重女性,強化女性受教育者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動力。
2.改善女性形象的精神面貌
我們不可否認中國傳統(tǒng)女性所具有的優(yōu)良品質,如勤儉持家,溫柔賢惠等,但也不能僅僅局限于這一方面的性格特征,教材也要適當體現(xiàn)女性獨立、上進、自信的現(xiàn)代特質,充實女性形象的個性,為學生展現(xiàn)積極的才情風貌。教材要合理安排女性形象的年齡分布,使女性更具生命力,而不是單一地呈現(xiàn)“辛勞的媽媽”或“和藹的奶奶”,從而為教材注入新的血液,開闊學生的審美視野,感受豐富多彩的女性魅力。
3.豐富女性形象的職業(yè)類型
在當今多元化的社會中,越來越多的女性像男性一樣進入職場奮斗,從事、勝任的職業(yè)也愈加多元化,幾乎滲透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不再單一地扮演著家庭主婦的角色,因此教材對于女性形象的定位,也不能僅僅聚焦在家庭生活中,而應該適當調整并豐富女性的職業(yè)類型,兼顧女性對各個職業(yè)領域所作出的貢獻。為了避免給學生造成“男主外,女主內(nèi)”的刻板印象,教材應給予女性一個展示自己自強、獨立、智慧的平臺,進一步提高女性在教材中的地位。
4.增強女性形象的時代特征
語文教科書總主編溫儒敏教授曾說,語文教材要體現(xiàn)時代特點和現(xiàn)代意識。針對教材中女性形象傳統(tǒng)印記濃重的問題,教材編寫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選用一些社會地位高、社會貢獻大的女性,如女黨員、女企業(yè)家、女科學家等,真實地展現(xiàn)新時代女性風采,充分發(fā)揮杰出女性的榜樣力量。同時,教師在解讀文本過程中,不應僅就課文分析課文,還要適當挖掘課外資源,推薦閱讀優(yōu)秀的女性作品,或結合時事熱點介紹一些杰出女性代表,如屠呦呦、華春瑩、張桂梅等,讓學生在不同的學習經(jīng)驗中加強對現(xiàn)代女性的新認識,實現(xiàn)語文課堂對學生的人文教育。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S].2011:1.
[2]諸葛桂鳳.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材中女性角色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21(11):37.
[3]蔡鴻莉.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7(01).
[4]李漢學,唐宇.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女性形象分析[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04):111.
基金項目:2021年宿遷學院大學生創(chuàng)新訓練資助項目“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立項課題(課題編號:2021XSJ039Y)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宿遷學院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