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奕僑 任瓊輝
摘要:互聯網環(huán)境下眾包模式憑借其創(chuàng)新性、高效率、低成本等特點被廣泛應用?;诒姲J皆趯n}檔案資源建設中的應用優(yōu)勢,構建專題檔案資源建設眾包模型,提出專題檔案資源建設眾包實施路徑:建立多元主體參與的協(xié)同機制、搭建眾包平臺、制定眾包建設標準、強化眾包質量控制和創(chuàng)建檔案資源合作開發(fā)機制。
關鍵詞:眾包模式 專題檔案 檔案資源 實施路徑
Abstract: Crowdsourcing mode is widely used in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because of its innovation, high efficiency and low cost. Based on the applica? tion advantages of crowdsourcing mode in the con? struction of special archives resource, the research constructs the crowdsourcing model of special ar? chives resource, and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ofemergenciesspecialarchivesunder crowdsourcing mode: establishing a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multiple sub? jects, building a crowdsourcing platform, formulating crowdsourcing construction standards, strengthening crowdsourcing quality control, and creating a collabor? ative mechanis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ves re? sources.
Keywords:Crowdsourcingmode;Specialar? chives; Archive resource; Construction strategy
《“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以下簡稱《規(guī)劃》)提出,要“深入推進檔案資源體系建設,全面記錄經濟社會發(fā)展進程”,并強調“加強檔案資源質量管控。統(tǒng)籌重大歷史事件、重大活動、突發(fā)事件應對活動等檔案專題數據庫建設”。[1]《規(guī)劃》不僅從國家戰(zhàn)略的高度明確專題檔案資源建設的價值,也為實踐部門指明了專題檔案資源建設的方向。已有研究從數據庫建設[2]、服務能力[3]、收集與管理[4]等視角對專題檔案資源建設進行了分析,但是尚未有研究關注眾包模式下的專題檔案資源建設。為此,本文引入眾包模式,分析其在專題檔案資源建設中的優(yōu)勢,探究其實施路徑。
(一)眾包的內涵
2006年杰夫·豪(Jeff Howe)在美國《連線》雜志(Wired)上首先提出“眾包(Crowdsourcing)”一詞,將其定義為:以自愿自由參與的原則為基礎,機構將由個體員工負責的工作開放外包給不特定人群的做法。[5]根據眾包的定義,可知其具有如下四個方面的基本特征。
1.發(fā)布方以開放外包的方式發(fā)布任務。外包是檔案實際管理工作中較多采用的工作形式,通常以簽訂合同的方式,委托具體的專業(yè)機構來完成任務。相比較之下,眾包是發(fā)包方將任務進行模塊化、結構化和系統(tǒng)化,依托網絡平臺等將眾包任務進行開放外包,引入更多的用戶參與眾包任務,匯集更多用戶的集體智慧以提高眾包任務的完成效率。
2.接收方是不特定人群。眾包模式下越來越多的用戶參與到項目建設中,依托更多的用戶群體能夠收集大量的信息。同時在眾包的過程中,發(fā)包方能夠準確掌握用戶的信息資源需求,進而提升信息資源的管理水平。
3.網絡平臺是發(fā)布方和接收方的中介。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打破了時空限制,也革新了人們的交互模式,而網絡平臺的出現不僅改變了用戶信息資源的行為方式,也為不同群體之間構建了便捷的溝通方式。用戶不僅是信息資源的獲取者和利用者,也可能成為信息資源的提供者和生產者。發(fā)布方可以利用網絡平臺發(fā)布所需的眾包任務,接收方能夠通過網絡平臺承接相應的工作任務。
4.雙方均遵循自由自愿原則。發(fā)布方發(fā)布任務時要建立規(guī)范的管理方式和組織結構,以開放自由的原則吸引更多的用戶參與眾包活動并積極貢獻智力支持;參與用戶基于自由自愿的前提通過網絡平臺進行信息資源的交流和分享,與不同的用戶展開互動,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專業(yè)特長,在完成眾包任務的同時還能夠提升用戶的成就感。
(二)眾包模式的特點
所謂眾包模式就是將本應由機構內的員工所負責的工作,通過網絡方式將其發(fā)布給不特定的群體以完成特定任務的模式。眾包模式在專題檔案資源建設工作中具備以下特點:一是從主體來看,眾包模式建設主體是不特定群體,包括專業(yè)的檔案工作人員和非檔案專業(yè)人員;二是從方式來看,眾包模式除了依托網絡平臺開展線上工作外,還可借助線下方式開展實物檔案征集;三是從效率來看,眾包模式依托網絡平臺能夠及時開展檔案資源收集工作,不僅提高了檔案資源獲取的速度和效率,也擴展了檔案資源的來源路徑;四是從資源類型來看,眾包模式能夠豐富檔案資源類型的多樣性,眾包模式收集檔案的來源范圍廣,既有來自官方的,還有從民間獲取的,不僅有實物檔案,也有非實物檔案。
(一)眾包模式在專題檔案資源建設中的優(yōu)勢
檔案眾包模式組成要素主要包括檔案部門、社會公眾、檔案資源、網絡平臺等。在專題檔案資源建設中,檔案部門和社會公眾是建設主體,檔案資源是核心內容,網絡平臺是技術支持,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構建起有機協(xié)同的模式,共同推進專題檔案資源建設。因此,眾包模式在專題檔案資源建設中具有以下優(yōu)勢。
1.眾包模式可為專題檔案資源建設提供新方式。傳統(tǒng)模式下的專題檔案資源建設工作主要依靠檔案工作人員來完成,這種建設方式存在以下不足:一方面,檔案工作人員數量有限,同時還承擔其他工作任務,易降低檔案征集的效率;另一方面,傳統(tǒng)模式下的專題檔案資源建設未引入社會公眾的參與,因而無法準確地掌握社會公眾的檔案資源需求,易造成檔案資源建設與檔案服務的脫節(jié)。對于檔案部門而言,通過引入社會公眾參與,可以擴大檔案工作的視野范圍,完善檔案資源建設路徑,提升檔案的開放利用水平。眾包模式為檔案部門和社會公眾之間搭建了溝通的橋梁,社會公眾能夠基于自身的需求和意識為檔案機構工作發(fā)展提出建議,推動檔案部門創(chuàng)新檔案資源建設模式。
2.眾包模式可擴展檔案資源的來源范圍。眾包模式擴大了檔案資源的來源范圍,讓更多的人參與到檔案資源建設中。[6]因此,在眾包活動中參與者提供大量圖片、文字、視頻、音像、實物等資料,豐富了檔案資源的類型,同時參與者能夠基于不同類型主題與其他用戶進行交流互動,在檔案資源建設過程中獲得群體認同。此外,參與者在構建檔案資源過程中,以回憶的方式記錄自己的親身經歷,也是認識檔案情感價值和構建檔案記憶的重要方式。通過眾包模式進行專題檔案資源建設,無疑會提升參與者的主人翁意識,反過來又為專題檔案資源的質量提供了保障。
3.眾包模式可提升檔案資源的聚合效率。網絡技術為社會公眾提供了獲取信息和交流互動的快捷方式,公眾可以進行搜索、獲取、傳播信息等一系列活動,然而碎片化、零散化的網絡信息資源并不能有效地加以整合,形成系統(tǒng)性、整體性的專題檔案資源。通過互聯網發(fā)布眾包任務,將所征集的檔案資源進行結構化和有序化,社會公眾可以結合自身的需求和專長來承接部分檔案資源征集任務[7],完成專題檔案資源建設。通常情況下,專題檔案資源建設任務往往有著特定的主題,參與眾包的社會公眾能夠有針對性地了解核心任務,進而開展模塊式、系統(tǒng)式和框架式的檔案資源建設工作,極大地提升專題檔案資源的聚合效率。
4.眾包模式可增強檔案資源的服務能力。在信息時代,社會公眾對檔案資源的需求不斷提升。傳統(tǒng)的檔案服務理念無法滿足現階段社會公眾的需求,亟須向多元化、個性化、精準化的檔案信息資源服務理念發(fā)展。眾包模式下檔案資源服務理念的革新,為社會公眾更好地提供服務奠定了基礎。眾包模式以社會公眾的需求為出發(fā)點,以“自愿自由、開放交流、共建共享”為原則廣泛吸收社會公眾的參與,圍繞社會公眾所關注的內容來提供檔案信息資源服務。[8]眾包模式可從以下幾個維度提升檔案資源的服務能力:一是意識層面,眾包模式提升了公眾參與檔案工作的積極性,參與者不僅是檔案資源服務的需求者,也是檔案資源服務的提供者,在深化檔案資源服務意識的同時,也提升了檔案資源服務能力;二是規(guī)范層面,眾包模式能夠規(guī)范檔案資源服務的具體流程,提高檔案資源服務的效率與質量;三是實踐層面,眾包模式是檔案資源服務的創(chuàng)新形式,既包括資源建設,又包括資源開發(fā)與利用,還能夠提升檔案資源的服務價值。
(二)專題檔案資源建設的眾包模型構建
根據眾包模式的相關理論,結合專題檔案資源建設的意義,本文提出眾包模式下專題檔案資源建設模型,如圖1所示。
專題檔案資源建設眾包模型主要包含四個方面:一是由檔案主管部門、檔案館和其他組織機構合作而構成的發(fā)布方協(xié)同機制,以及發(fā)布方與官方機構、社會公眾等其他接收方的協(xié)同機制。其中不僅有官方機構,也有社會公眾;既有專業(yè)機構,也有社會組織。這些多元主體之間進行交流合作,共同開展專題檔案資源建設工作,構建和完善了專題檔案資源眾包協(xié)同機制;二是聯結發(fā)布方和接收方的專題檔案資源眾包平臺。發(fā)布方和接收方在參與專題檔案資源建設工作時,以專題檔案眾包平臺為紐帶,能夠確保發(fā)布、接收和提交專題檔案資源建設任務的順利運行,提升專題檔案資源建設效率;三是專題檔案資源眾包建設標準及專題檔案資源眾包質量控制要求。開展專題檔案眾包工作時,應廣泛征集檔案主管部門、專業(yè)機構和社會公眾的意見,在綜合多方的建議后,結合檔案資源建設工作的實際情況,明確專題檔案資源建設標準。此外,為提升專題檔案資源建設的質量,檔案主管部門和專業(yè)機構還應加強對檔案資源建設的質量控制,通過系統(tǒng)的規(guī)范程序確保專題檔案資源建設工作的高質量完成;四是共建共享的檔案資源合作開發(fā)模式。檔案主管部門、檔案館和其他組織機構在完成專題檔案眾包工作后,還應加強對檔案資源的合作開發(fā)與利用,充分挖掘和實現檔案資源的價值。這也是對檔案資源共建共享、開放利用理念的有力實踐。
眾包模式在專題檔案資源建設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是檔案資源建設工作的創(chuàng)新舉措。眾包不僅拓寬了檔案資源建設的來源路徑,還提升了檔案資源服務的效率和能力。根據專題檔案資源建設眾包模型,可采取如下實施路徑。
(一)建立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眾包協(xié)同機制
多元主體是眾包專題檔案資源建設的核心參與者,通過建立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眾包協(xié)同機制,能夠有效地提升專題檔案資源建設的能力。檔案主管部門應發(fā)揮監(jiān)督指導職能,檔案館要發(fā)揮自身在檔案業(yè)務中的專長與實踐經驗,二者在與其他組織機構開展交流合作過程中,應做好專題檔案制度建設,完善專題檔案資源建設工作規(guī)范,構建檔案眾包模式下的發(fā)布方協(xié)同機制。同時,發(fā)布方應強化與官方機構、社會公眾等其他接收方的溝通與聯系,擴大檔案資源的征集范圍和類型,收集真實記錄和反映社會事件的各類材料。多元主體開展廣泛合作,建立內外聯動、雙向循環(huán)的檔案眾包協(xié)同機制,共同推進專題檔案資源建設。
目前,國外檔案部門與其他部門在實踐中探索了檔案資源建設的協(xié)同機制。例如,加拿大、瑞典、英國、澳大利亞等國的檔案部門與美術館(Gallery)、圖書館(Li? brary)、檔案館(Archives)、博物館(Museum)和文件管理機構(Records)等多部門合作,在數字資源建設中開展GLAMR協(xié)作[9],以提升數字資源建設和數字資源服務質量。檔案部門與其他部門合作,形成多元主體下的檔案資源協(xié)同建設模式,為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眾包協(xié)同機制構建提供了有益借鑒。通過強化檔案部門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服務能力,推動檔案工作模式創(chuàng)新,有效提升專題檔案建設能力,才能進一步促進我國檔案事業(yè)的高質量發(fā)展。
(二)搭建專題檔案資源建設眾包平臺
檔案眾包在國內外的成功探索為專題檔案資源平臺建設提供了重要借鑒。例如,新加坡公民檔案員項目(The Citizen Archivist Project)從鼓勵參與、擴展路徑、制定規(guī)范、技術應用等層面,吸引社會公眾廣泛參與檔案眾包。[10]又如,上海圖書館開展的盛宣懷檔案抄錄項目,旨在征集公眾對數字化處理后的盛宣懷檔案的抄錄和標注,以有效地利用珍貴檔案資源。[11]在上述案例中,圖書、檔案等部門建立眾包平臺并發(fā)起眾包項目及任務,能夠實現在線開展檔案收集工作,從而為后續(xù)的專題檔案資源建設提供堅實的基礎。通過社會公眾向眾包平臺提供檔案資源的形式,實現了分散檔案資源的集中,進而為發(fā)揮檔案資源價值創(chuàng)造條件。因此,檔案眾包項目依托網絡平臺,可廣泛吸收社會公眾參與檔案資源工作,從而依靠社會力量提升檔案資源建設水平。
(三)制定專題檔案資源建設眾包標準
標準是確保專題檔案資源高效、快捷、統(tǒng)一建設的重要指南?,F階段缺乏統(tǒng)一的專題檔案建設標準,因此各地在專題檔案工作中存在較大的差異,這使得專題檔案開放共享面臨一定程度的困難。[12]對于眾包模式下專題檔案資源建設而言,同樣面臨缺乏統(tǒng)一標準的問題,亟待制定專題檔案資源建設眾包的標準,規(guī)范專題檔案工作制度,提高各地區(qū)各部門專題檔案資源建設工作能力。檔案主管部門要發(fā)揮監(jiān)督指導職責,總結專題檔案資源建設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在面對一些專業(yè)性社會問題時要加強與各部門之間的合作交流,廣泛征求各方意見,不斷完善專題檔案建設規(guī)范,進而制定專題檔案眾包建設標準。
(四)強化專題檔案資源眾包的質量控制
由于參與眾包的社會公眾是不特定人群,因此眾包任務難以對每個參與者進行規(guī)則限制,進而可能出現眾包檔案資源質量不高、眾包標準不一致、檔案資源安全風險等問題,因此需從如下三個方面加強對專題檔案質量控制。一是對專題檔案所包含的內容進行具體分類,將所需眾包的任務和內容進行精細劃分和有序分解,讓參與眾包的社會公眾能夠尋找與之相匹配的模塊并提供相應的檔案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眾包的效率;二是檔案工作人員應提供線上、線下的咨詢指導服務,有效了解社會公眾在專題檔案眾包活動中的需求,以專業(yè)化的視角幫助社會公眾解決專題檔案眾包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三是建立專題檔案眾包審核機制,對檔案資源的質量進行把關以確保其真實性和完整性。
國外已有針對檔案眾包質量管理的實踐,為專題檔案資源眾包的質量控制工作提供了參考。例如,英國國家檔案館發(fā)布的公眾參與指南,提到要根據志愿者的知識背景與興趣專長進行崗位確定與任務分配,以提升檔案志愿服務工作的質量。[13]開展檔案眾包質量管理工作,應建立由檔案工作人員為核心的眾包審核團隊,從專業(yè)視角對專題檔案質量進行評價和分析,確保專題檔案資源的質量。
(五)打造共建共享的檔案資源合作開發(fā)模式
檔案部門應加強與檔案館和其他組織機構的業(yè)務合作,為專題檔案資源建設提供科學指導,利用眾包平臺充分挖掘、開發(fā)檔案資源為社會各方面提供利用。檔案部門應切實提高專題檔案工作服務能力,加強對專題檔案工作的分類管理。通過對檔案資源在系統(tǒng)整合、有效保存、檢索利用等方面的建設,建立專題檔案資源數據庫,實現眾包模式下的專題檔案的共建共享。
國外在探索檔案資源合作開發(fā)過程中有著成熟的案例。例如,“威尼斯時光機”項目由高校、企業(yè)間建立合作團隊,將檔案館館藏資源數字化,依托數字人文技術對檔案資源進行開發(fā)利用。[14]因此在檔案資源開發(fā)過程中,通過檔案部門與其他機構的合作,能夠引入更多的科學方法和技術手段,充分挖掘檔案資源所蘊含的價值。此外,考慮到專題檔案資源建設過程中所涉及的內容可能與個人隱私、商業(yè)機密以及國家安全相關,在檔案資源合作開發(fā)中應做好檔案的開放與保密的平衡。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新時代我國檔案管理體制改革研究”(批準號:19ATQ009)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注釋及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辦國辦印發(fā)《“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EB/OL].(2021-06-08)[2021-09-01].https://www. saac. gov. cn /daj/yaow/ 202106/899650c1b1ec4c0e9ad3c2ca7310eca4.shtml.
[2]蔡盈芳.關于建立國家突發(fā)事件檔案專題數據庫的設想[N].中國檔案報,2020-02-20(3).
[3]邢變變.重大突發(fā)公共事件中檔案部門應急服務能力提升研究[J].浙江檔案,2020(9):32-33.
[4]劉谷辛,吳麗娜,邢芳芹.從5·12看重大突發(fā)安全事件檔案的收集[J].蘭臺世界,2009(9):4.
[5]HOWE J.The Rise of Crowdsourcing[J].Wired, 2006,14(6):176-183.
[6]劉芮,張麗華.基于眾包模式的檔案編研工作構建分析[J].北京檔案,2017(12):27-29.
[7]晏秦.檔案信息資源開發(fā)大眾參與激勵機制探析[J].北京檔案,2017(3):16-19.
[8]董雨,周耀林.“互聯網+”環(huán)境下檔案信息資源建設眾包模式研究[J].北京檔案,2019(2):11-15.
[9]王玥.國外檔案部門參與GLAMR協(xié)作的經驗及啟示[J].中國檔案,2021(1):74-75.
[10]馬雙雙,張昊.新加坡公民檔案員項目建設內容、特點及啟示分析[J].北京檔案,2020(11):38-41.
[11]蔡棟梁.中外檔案資源數字眾包項目比較研究:以盛宣懷檔案抄錄項目和邊沁手稿轉錄項目為考察對象[J].浙江檔案,2021(6):37-39.
[12]趙鑫強,方路.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檔案專題數據庫建設初探[J].檔案管理,2020(5):56-57.
[13]謝巍弘.英國國家檔案館志愿服務項目現狀分析及對我國檔案志愿服務工作的啟示[J].檔案管理,2020(5):105-107.
[14]董聰穎.穿梭千年:數字人文對檔案信息資源開發(fā)利用的影響[J].檔案管理,2018(2):11-14.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