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笛 郭營 李東海 宋寧寧
摘要隨著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不斷上升,中國高校來華留學人數(shù)不斷增加,高校在完成基礎教育工作的同時,也要做好留學生的文化教育工作,增進來華留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與了解。創(chuàng)新文化教育新模式,構建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相呼應的來華留學生文化學堂,促進來華留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實踐-再認識”,培養(yǎng)更多國際化人才,使來華留學生成為中國文化的傳播主體。
關鍵詞文化育人;來華留學生;文化學堂;中華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3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2.05.005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School for Foreign students in China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ducation
FAN Di, GUO Ying, LI Donghai, SONG Ningning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04)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influence of China in the world, the number of foreign students studying in China is increasing. While completing the basic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lso do a good job in the cultural education of foreign students, so as to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novate the new mode of cultural education, build a cultural school for foreign students in China corresponding to? the? first? classroom,? the? second? classroom? and? the? third? classroom,? promote? the "understanding? practice? r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ulture for foreign students in China, cultivate more international talents, and make foreign students in China become the main body of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Keywords? cultural education; foreign students in China; cultural school; Chinese culture
隨著中國在全球范圍內(nèi)的影響力不斷上升,來華留學人數(shù)不斷增加,龐大的來華留學生群體正是國際社會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因此,高校來華留學生教育不僅是單一的語言教育,更是一種文化教育。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文化育人,通過構建高校來華留學生文化學堂育人模式,以沉浸式的文化學習體驗,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xiàn)中國精神、蘊含中國智慧的優(yōu)秀文化,將中國文化自信更好地融入來華留學生文化教育之中。
1我國高校來華留學生文化教育的現(xiàn)狀
目前中國是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國,國家綜合實力與來華留學吸引力的匹配度進一步提升,就攻讀的學科分布來看,更多的留學生選擇了漢語以外的專業(yè)學科,打破了語言學習的單一格局。結合民族、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差異,來華留學生進入中國高校學習,首先需要經(jīng)歷的是文化認知與適應過程,如果僅局限于語言學習,不去深入了解語言背后蘊含的中華文化,則很難達到融會貫通,也很難從根本上激發(fā)來華留學生文化學習的興趣與熱情。目前高校來華留學生的文化教育現(xiàn)狀普遍呈現(xiàn)以下幾種狀態(tài):
首先,高校來華留學生文化教育缺乏統(tǒng)一綱領。傳統(tǒng)意義上,高校對于來華留學生的教育更多側重于語言與專業(yè)教育,在對留學生的培養(yǎng)方案中較少涉及文化素養(yǎng)類的內(nèi)容設計,而對于來華留學生而言,進入中國最先面臨的就是文化的不同所帶來的適應性問題,進而從適應到接受再到熱愛的問題??傮w來說,對于來華留學生的教育培養(yǎng),尤其是文化教育缺乏統(tǒng)一的綱領與整體規(guī)劃,[1]忽略了文化教育在留學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教學課程中中華文化元素體現(xiàn)不足。[2]在現(xiàn)階段來華留學生的課程教學中,以漢語課程與專業(yè)課程為主,在課程內(nèi)容設計上,中華文化元素體現(xiàn)不足,與文化教育關聯(lián)度不夠。漢語學習雖然是留學生學習專業(yè)等知識的基礎,但同時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本身就蘊含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后,課程配套實踐活動文化闡釋不足。各高校在對來華留學生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都會設置多樣化的文化實踐活動,但在實踐活動中對于中華文化的挖掘和闡釋不足。如中秋節(jié)制作月餅、重陽節(jié)前往敬老院等活動體驗,未能深入闡釋中華文化中的親情、禮教文化,容易造成來華留學生只感受文化表象,并未深入理解文化內(nèi)涵的現(xiàn)象。[2]? 2 文化學堂的構建
2.1基本概念
文化學堂的設置基于“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注重學生發(fā)展性培養(yǎng),從“以知識講授為中心”向“以人為中心”轉變。[3]高校在來華留學生教育管理過程中,也應充分發(fā)揮文化學堂的重要作用,通過構建文化學堂,注重對來華留學生全維度、沉浸式的文化教育,進而幫助來華留學生更快了解和認識中華文化,接受中華文化,進而熱愛和樂于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真正做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
2.2學堂“三維一體”的文化育人實踐路徑
2.2.1依托話語載體,探索“漢語教學+文化教育”第一課堂
語言是文化的基本載體與重要表現(xiàn)形式,對于來華留學生而言,第一課堂是他們直接接觸中華文化的場所,因此,充分依托話語載體,將漢語教學與文化教育結合,[4]能夠更好地發(fā)揮第一課堂的文化育人實效。在漢語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用好具有中華文化特質的元素,將漢語本體教學與文化傳播相融合,從語音、文字、詞匯、語法等各個層面,揭示文化淵源,不僅有助于來華留學生記憶語言知識,更有助于提升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
漢字是音、形、意三者的結合體,從古老的象形文字傳承至今,每個漢字都經(jīng)歷了或長或短的演變故事,這種特殊的方塊字是中華民族的根本,也代表一種文化底蘊和思想傳承。漢字教學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種意識思維教學,如甲骨文中的“人”描繪的是一個側立的人身,漢字所反映的東方式認知更注重實踐的直觀、形象,注重整體特征的高度提煉。在漢字書寫練習中,我們引導留學生將各個部分有序、和諧地拼寫在一個方塊結構內(nèi)的過程,就滲透著中國文化中的整體思維,那么引申到社會生活中,就不難理解中國人的整體觀念與集體意識。在詞匯教學中也很容易發(fā)現(xiàn)易于提升文化認同之處,同漢字“人”一樣,很多詞語也具有直觀、形象的具象化特征,如“火紅”“黃昏”“雙肩包”等;成語、俗語等更是體現(xiàn)著中國文化背景、心理認知、社會習俗等,大量漢語詞語的構成、字數(shù)都與中國古代哲學的辯證關系息息相關。
這就要求漢語教師在教授漢語本體知識的同時,除了著重教授“怎么說”“怎樣用”外,還應該適當?shù)叵蛄魧W生說明“為什么”,從根源上增進文化認識,從源頭加強文化教育。
2.2.2依托活動載體,探索“文化體驗+文化教育”第二課堂
實踐活動是文化教育的有效載體,加強來華留學生文化教育,需要增強文化體驗,拓展依托活動的第二課堂實踐教學。[5]多元化的文化類課程、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動,是目前最易增進來華留學生對中華文化認識和了解的途徑。通過視覺、聽覺、味覺等直觀、形象地分享與活動,留學生很容易產(chǎn)生參與的積極性。
但就現(xiàn)階段的文化教學來看,通常文化理論知識都是坐在教室里“填鴨式”地獲取,開展具體體驗活動或者社會實踐活動時往往就是來華留學生們自主操作或游覽,雖然學習了很多理論知識,卻無法在實操中將其與眼前的體驗或實踐相對應,理論與實踐始終處于一種剝離狀態(tài),極大程度地影響文化育人的效果。
我們需要的是有意識地將文化體驗和文化認知結合起來,注重第二課堂實踐教學中學生的沉浸式體驗。例如文化類課程中涉及到茶的相關內(nèi)容,課上可以先講解種植技術、產(chǎn)地分布,接著應該先組織學生實地品茶,在親自觀賞、沖泡、品嘗的過程中講授茶的種類、適宜飲用的人群和時間等知識點,邊品邊學,不僅可以幫助來華留學生將知識與實物對應起來,更利于加深他們的記憶;進而可以從傳統(tǒng)中醫(yī)養(yǎng)生的角度來解釋飲茶的各類差異;最終將飲茶與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相融合,闡釋“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觀念,打破了“茶就是一種中國著名的傳統(tǒng)飲品”的刻板印象,讓留學生從思想層面真正理解為什么中國人喜歡以茶待客。在實踐教學基礎上高校還可以組織中國文化知識競賽、經(jīng)典文學作品誦讀大賽、地區(qū)范圍內(nèi)考察體驗、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慶?;顒拥葋砑訌妬砣A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在營造出的文化氛圍中,傳達文化因素本身所蘊含的認知體系,在實踐過程中,尋找切合的角度和時機是目前來華留學生教育教學的重點,充分利用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提升來華留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與熱愛,真正做到文化育人。
2.2.3依托傳媒載體,探索“新媒體+文化教育”第三課堂
新媒體是文化傳播的新興載體,在如今的全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無處不在、形式各異,網(wǎng)絡與媒體逐漸成了學生的“第三課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碑斀駮r代,網(wǎng)絡占據(jù)了來華留學生大部分的課余時間,網(wǎng)絡已經(jīng)成為他們獲取信息或知識的重要渠道。新興媒體平臺是面向來華留學生的最佳文化教育陣地,如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抖音平臺等,這些平臺的優(yōu)點就在于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最新視角、最大數(shù)量地向留學生發(fā)送相關信息。
首先,利用新媒體傳播正確的文化理念?;ヂ?lián)網(wǎng)中的文化意識碰撞更為頻繁與激烈,高校需要以柔和的方式,宣傳正面的、理性的價值觀念,在做到趣味性的同時,還要注重網(wǎng)絡文化內(nèi)容的深度和溫度。切忌過度美化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從最新社會生活資訊、學習小竅門、古典成語小故事入手,用實例講故事。引導留學生多關注身邊的“中國故事”,真實地感受“與人為善”的社會氛圍,無須說教,在潛移默化中達成文化認識與認同。
其次,將來華留學生轉變?yōu)槲幕瘋鞑サ闹黧w力量。來華留學生對于中華文化的認識與認同是不同文化間從熟悉、接受,再到內(nèi)化、踐行的一個過程。利用自媒體,來華留學生成為文化傳播主體,他們可以向家人、朋友,甚至網(wǎng)友講述他們在中國的學習與生活,很多留學生喜歡拍攝制作 vlog,這是內(nèi)化與踐行的最佳模式,我們不僅可以及時了解來華留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還可以聽到他們的利益訴求。在分享與互動中增強了文化的傳播性與推廣性。
當然,在此過程中還應注意增強留學生的網(wǎng)絡安全意識。新媒體為高校教育者提供了全新的文化教育平臺,尤其是一些軟件,不僅承擔著交際功能,為日常生活帶來巨大便利,同時也會產(chǎn)生許多安全隱患。勢必要向來華留學生普及中國網(wǎng)絡法律法規(guī),提醒留學生防范網(wǎng)絡詐騙,提高網(wǎng)絡道德文明意識和倫理道德觀。
3學堂“認識-實踐-再認識”的文化育人模式
通過來華留學生文化學堂的構建,積極探索來華留學生教育過程中“認識-實踐-再認識”的文化育人模式,更好地向來華留學生介紹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真正提升文化育人的實效性。
以第一課堂引領中華文化“初認識”。通過文化課程體系設置,發(fā)揮課堂講授第一課堂在文化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將中國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課程教學內(nèi)容中,引領來華留學生對中華文化的“初認識”。在漢語本體教學中,深入挖掘課程內(nèi)容背后的中華文化元素,展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既有助于來華留學生提高語言學習效率,也有助于其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以第二課堂帶動中華文化“入實踐”。課程實踐與體驗活動作為第二課堂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是第一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環(huán)節(jié)。[6]在來華留學生對第一課堂文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以第二課堂活動的形式,使中華文化從書本到實踐,從表面認識到親身感受,以沉浸式的體驗,完成來華留學生對中華文化從理論到實踐的認知深化過程。
以第三課堂促進中華文化“再認識”。網(wǎng)絡作為學生教育的新興載體,輔助來華留學生第一課堂、第二課堂教學內(nèi)容,以更直觀、更快速的方式,作為“第三課堂”,加深來華留學生對中華文化的“再認識”,使文化育人真正走進網(wǎng)絡,走入生活,提升中華文化在來華留學生中的傳播廣度與深度。
4結語
中華文化始終強調“厚德載物”“和而不同”。在“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下,在來華留學生教育教學過程中,高校應充分發(fā)揮三類課堂的優(yōu)勢,依托話語、活動、傳媒等載體,在文化學堂模式下,課堂之間的相互呼應,不斷與來華留學生進行思想互動,引導來華留學生對中國文化思想進行挖掘與探索,不再流于表面,消除思想意識上的隔閡與偏見,真正實現(xiàn)對于中華文化的“認識-實踐-再認識”,提升文化育人實效。以“文”的內(nèi)涵推動來華留學生“化”的意識,最終從受眾轉化為主體,助力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
基金項目:遼寧省企事業(yè)單位福祉類營利性民辦高校思政課建設、大學文化建設及黨委工作機制研究(2021021700010)。
參考文獻
[1] 袁媛, 袁張帆.中華文化認同目標下的來華留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探析——以福建5所高校在華留學生調查為例[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9,11(06).
[2] 黃成柱.“課程思政”視角下高職院校留學生文化教育探討——以柳州城市職業(yè)學院為例[J].廣西教育,2021(03):53-54,85.
[3] 黃嘉瑩.浸潤人本情懷的臺灣文化學堂[J].廣東教育(綜合版),2016(11):66-67.
[4] 韓玲.來華留學生中華文化認同培養(yǎng)路徑探析[J].浙江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1,22(01):82-86.
[5] 馬雪梅.新時代高校社團美育工作的實踐探索——以江蘇師范大學雅潤學堂為例[J].青年與社會,2020(20):54-55.
[6] 莊智群,蘇漢美,范聲斌.高職院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實踐探索[J].遼寧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