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波
新課程改革標準確立了小學階段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的是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夠實現(xiàn)健康成長與全面發(fā)展,并在尊重學生個性化需求的基礎上,拓展學生的視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而差異教學指的是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依據(jù)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到因材施教,制定獨具特色的教學計劃與教學目標,從而滿足每個學生的實際需求,使得任何一個學生都可以茁壯成長、努力學習。所以,小學教師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應遵循差異教學理論,做到有效教學。當前階段,在小學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依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生的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基于此種情況,本文主要探究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差異教學情況,旨在促進小學生的健康成長。
一、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差異教學
(一)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概述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屬于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依據(j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與創(chuàng)造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納入必學范圍。依據(jù)相關要求,小學教師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必須保障課程的實踐性。簡言之,活動課程一定要通過活動的方式開展,小學生也需要積極參與到活動中,愿意進行社會實踐鍛煉,并且在這個過程中,能夠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小學教師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必須保障學生的自主性。依據(jù)新課程改革標準,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在進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時,教師應起到協(xié)助和指導的作用,并引導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成為課堂上的主要角色。
(二)差異性教學概述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差異性教學是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的新模式與新理念,具有整合性、自主性、開放性的特征,并考慮到學生之間的不同學習能力,從而設置具有一定差異性的實踐教學活動方案,確保每個學生的能力都可以得到鍛煉與提升。換言之,小學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特征,不能以統(tǒng)一標準要求學生,應積極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與學習風格,真正實現(xiàn)因材施教。若學生的個性特點有所不同,則應采用不同的教學形式與教學內(nèi)容,讓每個學生都能朝著適合自己的方向發(fā)展。
(三)差異性教學理論依據(jù)
第一,多元智能理論。多元智能理論與傳統(tǒng)意義上人們對智力的理解不同,其認為人的智力存在多元化特征,包括語言智能、數(shù)理智能、空間智能、節(jié)奏智能、運動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內(nèi)省智能、自然界觀察者智能,這些智能相對獨立、同等重要,但因為每個人掌握智能的情況不同,使得個體之間存在著差異。
第二,掌握學習理論及非智力因素。掌握學習理論指的是只要給學生合適的學習方法及足夠的學習時間,那么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基本上是相似的。非智力因素從廣義的角度講包括心理和環(huán)境等因素,從狹義的角度講包括情感、興趣、性格、動機等因素,這些因素的集合在一般情況下也會決定個體之間的差異性。
二、差異教學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的應用
(一)強化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提前認知
小學教師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應依據(jù)該類活動綜合性較強及跨學科的特點,全方面涵蓋學生學習與生活的不同方面。并且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始終遵循生本理念,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不斷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與學習體驗。要想達到這樣的效果,學生也應了解一定的課堂內(nèi)容,才可以最終實現(xiàn)最優(yōu)化教學。與此同時,因為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每個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有所不同,所以小學教師應強化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提前認知,讓學生能夠做好準備,充分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時,多以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講臺下聽的方式進行,導致部分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常常出現(xiàn)一知半解的情況,面臨著較大的學習問題與學習壓力,無法完全掌握課堂內(nèi)容。面對這樣的情況,小學教師可以依據(jù)差異教學理論,在教學的過程中,借助問題設置法與情境教學法,讓學生復習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若出現(xiàn)新問題,學生可以借助課后時間自己查閱資料進行研究,使得所有學生都可以掌握課堂中的知識,并能夠分享給他人。學生通過了解其他學生的答案,可以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進一步形成獨屬于自己的綜合實踐活動知識理論體系。又因為學生獲得了分享知識的能力,做出了分享知識的行為,使得師生都給予了認可與贊賞,提升了自己學習的自信心,從而使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升。
例如,小學教師在帶領學生開展我愛我家綜合實踐活動時,就可以提前設置話題內(nèi)容,讓學生先行了解自己的家庭情況,仔細感受家庭中親人對自己的關心與愛護。在正式開展活動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實踐活動的認識與了解,并向師生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有的學生可能選擇借助照片講述家庭中的事件,也有的學生通過畫筆描述自己的家人。當學生完成分享活動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之間互相討論,做出適當?shù)脑u價,使得學生在參加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更加了解自身與家庭,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發(fā)展,讓每個學生都可以成為一個愛父母、愛家庭的人。
(二)設置完善的綜合實踐活動教學內(nèi)容
小學教師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應始終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特點,認知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并由此開展全面的綜合性教學活動,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要注意的是,開展此類綜合實踐活動的目的不是強求每一個學生都必須在每一個方面獲得較好的發(fā)展,而是要求學生在可以做到的前提下,實現(xiàn)最好的自我發(fā)展。所以,在差異教學理論的指導下,教師應科學地制訂教學內(nèi)容,并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能力、心理健康、道德素養(yǎng)等多個方面的內(nèi)容,有針對性地設置教學活動,進一步體現(xiàn)出綜合實踐活動挑戰(zhàn)性、差異化、多元化的特點,讓所有學生既可以鞏固基礎理論知識,也可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以科學的學習方法與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上好每一節(jié)課,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例如,小學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實踐活動時,可以設置難易程度不一的活動形式,引導學生依據(jù)自身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活動形式,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其中。若小學生學習能力一般,則可以選擇唱一首與傳統(tǒng)節(jié)日有關的歌曲或講述一個與傳統(tǒng)節(jié)日有關的小故事。若小學生學習能力較強,則可以選擇用自己的畫筆展現(xiàn)傳統(tǒng)節(jié)日或表演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的活動。除此之外,小學生還可以選擇更有挑戰(zhàn)性的活動,比如,設計傳統(tǒng)節(jié)日服裝和配飾、排練傳統(tǒng)節(jié)日戲劇等,盡可能地保障綜合實踐活動的教育效果。
(三)加強學生小組合作學習
小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遵循生本理念,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依據(jù)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進行教學,做到因材施教。但這并不代表著要通過割裂學生群體的方式實現(xiàn)教學。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的學習,還應不斷強化學生之間的合作,讓學生通過彼此之間的互幫互助滿足自身的學習需求。在差異教學理論的指導下,小學教師應依據(jù)學生情況科學地劃分學生小組,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實現(xiàn)彈性分組,從而建立起以學生的學習需求、興趣愛好、學習能力為基準的學習小組,讓每個學生都可以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做到優(yōu)勢互補,充分掌握各種類型的知識點。同時,小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也能感受到被關注與被尊重,進一步激發(fā)自身的學習自信心與學習積極性,讓每個小學生能夠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投入到課程學習中。例如,小學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尋找春天實踐活動時,就可以先對學生進行提問,讓學生說一說與春天有關的動植物、節(jié)日、水果、古詩詞、疾病與保健知識等。接著按照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劃分學生小組,包括古詩詞組、民俗節(jié)日組、動植物組、保健知識組等,并讓學生在小組內(nèi)展開相關討論,在課堂中分享相關內(nèi)容,最終獲得具體的實踐活動方式。這樣一來,每個學生都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興趣愛好,在感興趣的小組中獲取和分享更多的知識。既可以增加自身的知識儲備,也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綜合能力,加深學生之間的友誼,讓每一次實踐活動都可以獲得最優(yōu)效果。
(四)提升教師的綜合能力
小學教師在開展綜合實踐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與綜合能力。這樣一來,小學教師才可以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差異教學的作用與價值。對小學教師而言,應有足夠的能力掌握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具體包括學生的理解力、注意力與記憶力,以及學生不同成長階段的特征。只有具備足夠的耐心與素養(yǎng),教師才可以完全了解學生。同時,小學教師也應有能力考核學生智力的差異性,從而找到學生的擅長領域與不擅長領域,實現(xiàn)有針對性地引導教學。例如,當小學生完成教師所布置的學習任務后,可以以合適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分析自己的學習成果,并鼓勵學生分享給他人。因為學生的差異性較大,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所喜歡的表達方式,最終實現(xiàn)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除此之外,小學教師應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從多方面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給學生提供施展特長的舞臺,挖掘學生的潛能??己送瓿珊?,教師應為學生設置學習檔案,建立學習檔案庫,既可以隨時查閱學生的信息,也可以分析學生的成長變化。如此種種,都需要教師具備較強的教學能力與綜合素養(yǎng),以極佳的耐心與愛心面對學生。最后,教師與教師之間也應多進行探討交流,彼此之間分享差異教學的實際情況,展開積極的合作,從而獲取更多的教學經(jīng)驗,提高自身對差異性教學的了解程度,掌握更多的差異教學方法和技巧,從而形成綜合素質強的教師隊伍。
(五)制定合適的差異教學策略
小學教師在開展綜合實踐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制定合適的差異教學策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差異性教學形式多種多樣,同時具備高效性與綜合性的特征,所以也有各式各樣的教學方法。首先,小學教師應明確當前階段的教學目標,為學生設計由易到難的教學任務,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任務難度的變化,由此不斷提升學習能力。教師應仔細分析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并給予客觀的評價。其次,小學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按照課堂教學情況,主動調整教學的手段與方法。教師可以借助教學實物或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創(chuàng)建不同形式的學習情境,也可以播放悅耳的音樂感染學生,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例如,小學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迷人的冬天”時,可以選擇一個課外時間和學生一起在郊外探尋冬天的痕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出發(fā),觀察萬籟俱寂的冬天中莊嚴的萬物。學生在大自然中可以開放心靈、開闊眼界、增長見識,并對學習產(chǎn)生期待感、愉悅感。小學教師也可以和學生一起玩游戲,寓教于樂,讓學生感受冬天學習的快樂。最后,在完成課外活動后,教師可以留下作業(yè),讓學生書寫自己的感受。
對教師而言,應始終做好自身定位,成為課堂教學中的引導者、學生學習中的指導者、教學活動的創(chuàng)造者,從而提升學生的主體意識,引導學生主動進行合作探究,并讓學生具備選擇權,可以自由組合,完成綜合實踐活動。例如,小學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了解我們的牙齒”一課時,可以先向學生展示牙齒模型,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圖片,也可以直接讓學生觀察實物模型,由此,學生可以了解牙齒的基本構造與概念,重視牙齒的健康。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由組合,讓學生自主學習,觀察彼此的牙齒,看一看同學是否存在蟲牙與病牙,學生會更加注意保護自己的牙齒。除此之外,在差異教學理論指導下,教師也應做到多元化教學評價,按照學生學習能力與考試成績的不同針對性地做出評價,大力支持與鼓勵后進生,提高對尖子生的期待值。同時,小學教師也可以讓評價主體變得多元化,使得學生、家長、教師、校領導都可以參與進來。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差異教學情況值得探究,具有可行性與必要性。對小學教師而言,應了解差異教學的基本概念與內(nèi)涵,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相關的經(jīng)驗和教訓,深入探索差異教學策略,進一步促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讓小學生可以真正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能夠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學習,最終成長為優(yōu)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