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豐 王紫慧
摘要:20世紀80年代后敘事學研究方向由時間轉向空間,單純地依靠倒敘、插敘和順敘的時間敘事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空間敘事有效彌補其不足。空間元素使以往的二維時間敘事轉向三維的時空敘事,在敘事的情節(jié)發(fā)展和場景構建中扮演重要角色,為敘事景觀拓展新視野。基于空間敘事的視角,研究敘事景觀發(fā)現(xiàn)“點線面”式空間敘事、嵌套式空間敘事、時序性空間敘事、并置式空間敘事這四種景觀敘事表達手法,以期為現(xiàn)今及將來的敘事景觀提供一定的參考。未來,對空間結構敘事景觀的深入研究將致力于進一步加深對空間結構敘事理論的認識,從中挖掘更多的特定元素(場景符號、形態(tài)色彩、材料質感、特殊裝置等)營造敘事性空間??臻g敘事性表達方式與科學技術相結合,營造場所氛圍,讓觀者深層次參與到敘事空間中。
關鍵詞:空間敘事;敘事景觀;景觀敘事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3-0-03
1 空間敘事理論的起源與發(fā)展
“空間形式”一詞的提出標志著空間敘事理論正式出現(xiàn),美國文學家約瑟夫·弗蘭克發(fā)布的《現(xiàn)代文學中的空間形式》闡述了現(xiàn)代主義文學作品中的空間形式問題,并把空間形式界定為舍棄因果關系、線性序列等時間因素的敘事結構,采用共時性的空間敘事[1]。
空間敘事是20世紀初西方敘事學由時間轉向空間而逐漸形成的一種學說,是后經(jīng)典敘事學的主要內容。它也被廣泛應用于城市規(guī)劃、社會學、政治哲學、歷史學等學科??臻g敘述的講述者以空間(物質或非物質)元素為媒介,并借用符號學中的能指和所指意義,以空間敘述的方法傳達信息,并讓信息接收方通過自己的感知意識產(chǎn)生相應的感受與體驗??臻g敘事同時也是基于時間存在、空間和因果邏輯的空間共置結構系統(tǒng),同時具備共生性與共時性的特點,這也是一個時空復合體的方法論。
2 空間敘事理論的表現(xiàn)手法
2.1 “點線面”空間敘事結構
揚州個園是揚州現(xiàn)存的最大的古典私家園林,其空間敘事結構的構建可以概括為點、線、面三個要素[2]?!包c”是景觀元素?!耙磺芯罢Z皆情語”,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都喜歡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寄情于山水抒發(fā)自己的情懷。因此,假山、花草、水景、雨雪等自然元素變成了一個個獨特的造景符號,這些符號被賦予特定的語言信息,具有空間敘事性。設計者通過組合將這些景觀元素構建成一個多姿多彩、富有詩意的景觀空間,以此達到敘事的目的?!熬€”是路線編排。路徑的編排就像貫穿故事始終的線索,將各個故事情節(jié)和不同場景連接起來,呈現(xiàn)出整體的敘事形象。在個園里,順敘、倒敘等園林游覽路徑引導我們在各式各樣的景觀空間中穿梭,不同的布局樣式,為游園者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劇情認知和場景體驗,給人一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感受?!懊妗笔遣季纸Y構。假山區(qū)和竹林區(qū)是個園園林的兩個主要成分,假山、植物和建筑等造景元素通過不同的組合方式構成形態(tài)各異的空間場景,不同的敘事景觀介質構成的景觀小品,讓游客從不同的場景、天氣和季節(jié)中,獲得敘事景觀傳達給他們的認知感想。
重慶鳳鳴山公園由美國知名的景觀建筑師瑪莎·施瓦茨設計,其設計靈感來自重慶獨有的高山、云霧、峽谷、雨、風等自然景觀和氣候。設計師采用“鮮艷的色彩”“幾何圖形符號”“結合場地環(huán)境”等設計語言和重慶獨有的元素塑造空間敘事[3]。在整體設計概念上,設計師選取了序列化的“點線面”式空間敘事結構,“點”元素是橙紅色的山形雕像,隱喻連綿起伏的山嶺;“線”元素則是地面上形態(tài)各異的折線鋪裝,由蜿蜒的盤山公路演變而成的景觀墻,以及人工小溪象征著波濤洶涌的萬里長江。在這種富有地域性的空間元素的結合下,李白的“千里江陵一日還”中所描繪的重慶靈動自然的場景自然而然地浮現(xiàn)在人們的腦海中,這就是對空間敘事中“面”的塑造。鳳鳴山公園整體采用的是灰色調,主體景觀則選擇了鮮艷的紅橙色,深刻表達了重慶的炎熱和這座山城的地域文化特征。
2.2 嵌套式空間敘事結構
文本敘事中,嵌套式空間敘事是整體規(guī)劃中采用大故事嵌套小故事的布局[4]。嵌套結構中每一個故事都并非獨立的,而是在幾個層次間形成一種互相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創(chuàng)意效果。基于不同的時代背景,整體敘事結構因為各式各樣的大故事里面嵌套著小故事而變得包羅萬象(見圖1)。文學作品中,《一千零一夜》是嵌套空間敘事結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山魯佐德身為作品中的女主角向國王講述《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將這一事件確立為“大故事”,而將山魯佐德向國王講述的各種故事稱為“小故事”?!靶」适隆北磺短自凇按蠊适隆敝校倦s亂、復雜的眾多“小故事”被串聯(lián)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整體。
景觀設計中運用嵌套式空間敘事的布局方式,研究景觀空間的布局,景觀敘事中的嵌套是指存在內部聯(lián)系的各種樣式的景觀嵌套。在園林展示中,設計師發(fā)掘各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歷史文化,并采用了微縮景觀的方法,通過堆疊把所提煉出來的獨特文化散落于展園的不同角落,向游客展示各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文化。展園的空間布局靈活運用了嵌套空間敘事結構。各個展園盡可能地展現(xiàn)了其所屬區(qū)域的地方特色與社會文明特征,各式各樣的小展園通過層層嵌套,最后構成一個整體的敘事結構。嵌套使用的小展園之間并非毫無關系,是在特定主題下的嵌套。沈陽世園會中,整個展園被劃分成100個小展園:印度園、荷蘭園、美國園等23個國際展園;南寧園、青島園、珠海園等53個國內展園;玫瑰園、環(huán)保園、櫻花園等24個地域特色展園。按各個大小展園的主要內容依次劃分,如上海國際博覽園中的希臘花園,劃分成空氣(生命、呼吸之風)、水(生命之源)、火(災難與腐朽)、土(生活的創(chuàng)造者)這四大主要場所,每個場所根據(jù)各自主題構成相對應的特色景觀。主展園包括子展園,子展園內包括二級子展園,依次嵌套,有效應用了嵌套空間敘事結構。
2.3 時序性敘事結構
時序性敘事是依照時間和因果順序排列而成的一系列事件(見圖2)。需要注意的是,它對時間先后順序有更嚴苛的要求,需要在整個場景中給人更鮮明的時序性感受。時序性敘事主要用于具有紀念意義的紀念公園或景觀空間設計,要求設計者更好地了解整個紀念活動的發(fā)展和時空序列。景觀空間時序性的表達主要從景觀裝置樣式、雕像、水景、燈光以及特定的空間氛圍等方面著手處理。
羅斯福紀念公園是美國知名風景園林師勞倫斯·哈普林設計的,與他以往的垂直性紀念景觀設計方案不同,羅斯福紀念公園是由石景墻、瀑布水景、茂密的樹林和灌木組成的水平性的低矮景觀。紀念公園所在場地是一個狹長形態(tài)空間,哈普林根據(jù)地形變化和羅斯??偨y(tǒng)的人生軌跡將場地劃分為四個區(qū)域,代表羅斯??偨y(tǒng)任職期間的四個階段。第一個區(qū)域代表上任總統(tǒng)初期;第二個區(qū)域代表經(jīng)濟危機,政經(jīng)動蕩時期;第三個區(qū)域代表二戰(zhàn),戰(zhàn)亂時期;第四個區(qū)域代表戰(zhàn)后重建,和平樂觀時期。與此同時,景觀空間也被賦予了羅斯??偨y(tǒng)的基本精神思想,如宗教自由、就業(yè)自由、言論自由以及反對恐怖主義。景觀的語言被用來連接每個空間,每個區(qū)域故事的邏輯性和連續(xù)性使這個線性空間具有很強的導向性作用。進入紀念花園,游覽者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在的地點,敘事景觀如同時光穿梭機,把游覽者帶入那段時期,讓他們沉浸在這段時光穿越之旅中。哈普林采用時間敘事法設計的羅斯福紀念公園充分展示了羅斯??偨y(tǒng)的政治智慧和生平的重要事跡。
2.4 并置式空間敘事結構
并置式空間敘事結構突破了傳統(tǒng)敘事學中單純依靠時間敘事的線性關系,小說中多條線索并置,各個線索間不具備時間關聯(lián)與因果聯(lián)系。但并置式空間敘事結構中所提到的幾個故事場景的并列也不完全是隨機的,它們具有共同的故事背景、主旨情感,因此這些看似毫無關聯(lián)的碎片能夠獲得內在的聯(lián)系和統(tǒng)一(見圖3)。并置結構的含義與波普文化有異曲同工之妙。波普運動中的設計作品《究竟是什么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呢?》,這張拼貼創(chuàng)作畫中的男子、婦女、墻壁、電視等要素,是從雜志、報紙、廣告紙等中剪裁出來的,并通過拼貼把本來毫無聯(lián)系的事物拼合成了“家”的形象,每個事物都因“家”的存在而產(chǎn)生了內在聯(lián)系。
日本東京都品川中心花園是一個形態(tài)狹窄的城市公園,設計師在深入了解品川周邊的歷史和風土人情的前提下,在全長400多米的大型步行空間中,運用并置式空間敘事結構的敘事手法,將水、風、土、草、石、木、光這七個景觀小品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通過此設計來記錄品川這一帶的歷史文化進程和風俗人情[5]。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中的自然景觀變得愈發(fā)稀少。因此設計師們希望通過這個花園,使居住在高樓大廈中的人們能親近大自然,最后提煉出七個涵蓋品川自然風景及地域歷史文化的元素?!八闭故玖似反ê0毒€的潮起潮落;“風”代表的是品川海濱沿岸的強勁海風;“土”是幕府末期為抵御歐美船只侵略所修筑的城堡,后來在品川臺場重修;“草”展示的是黑目川在春夏季節(jié)草木枝葉繁茂的景象;“石”代表江戶的高輪大城門;“木”表現(xiàn)的是御殿山上栽植的成片櫻花樹;“光”是指日本傳統(tǒng)的紀念活動。七個形式不盡相同的敘事景觀述說著七段故事,而七個空間所訴說的故事之間存在必然的關聯(lián)。
3 空間敘事理論的展望
第一,深化空間敘事理論的認知,探尋更多的設計表達語言。景觀故事具有兩個內涵:一是基于特定的故事歷史背景下,由設計者帶來的自然景觀的人文與場所文化精神;二是表現(xiàn)形式,植物造型、雕像、景觀燈、水景、燈光等抽象或具體的景觀元素都可成為環(huán)境敘事的媒介與形式,由設計師將其設置于景觀空間中,并借此傳遞場景的精神意義,在景觀空間與參與者之間形成敘事聯(lián)系與感知關聯(lián),從而引發(fā)感受者在情感上的共振?;ヂ?lián)網(wǎng)時代,科學技術被廣泛運用到景觀設計中,景觀敘事性的表達方式與科技相結合,如通過3D全息投影、智能景觀裝置設施等讓觀眾更深層次地參與其中。
第二,基于傳統(tǒng)的敘事理論,加強地域文化認知,建立地域性的空間敘事理論。在文化相互交融的大浪潮中,各地域文化的特殊性被普遍性所掩蓋,基于設計場地獨有的文化,提取相關元素,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如場景氛圍、圖形符號、色彩形態(tài)、材料質感、裝置設施等),將其運用到整體設計中,塑造景觀敘事的特殊性。
4 結語
敘事景觀是具有生活性的藝術,當景觀敘事和人的日常生活交叉在一起的時候便有了無限的可能性??臻g敘事作為設計師和體驗者之間的媒介,可以向參與者傳達敘述者想表達的某種信息和精神內涵,引導其以一種有目的性和意義性的方式參與到空間中,兩者共同建構和實現(xiàn)空間的意義。當空間所展現(xiàn)的場景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時,這個空間會更具吸引力和引發(fā)共情的能力。觀眾不再是觀眾,而是主人公,在體驗故事的過程中創(chuàng)作屬于自己的故事。
參考文獻:
[1] 趙紅紅,唐源琦.當代“空間敘事”理論研究的演進概述:敘事學下空間的認知轉變與實踐[J].廣西社會科學,2021(3):74-81.
[2] 羅芮,許克福.江南古典園林揚州個園的敘事性研究[J].安徽建筑大學學報,2021,29(5):78-84.
[3] 郭鑫.淺析瑪莎·施瓦茨的設計作品[J].中外建筑,2020(4):2.
[4] 朱曉璐.基于敘事學的景觀空間體驗研究與應用[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3.
[5] 吳慶書,三谷徹,曲賽賽.現(xiàn)代景觀設計中敘事手法的應用:以日本東京都品川中心花園設計為例[J].中國園林,2011,27(4):48-51.
作者簡介:袁豐(1979—),女,湖北武漢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濱水景觀。
王紫慧(1999—),女,湖北天門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濱水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