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俯拾即是,課程思政融入“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并非難事,具體融入方式和途徑隨課程內(nèi)容而變,主要有融入家國情懷與政治認同,融入國家自豪感、民族自豪感與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融入志存高遠、正視困難的人生價值觀,融入正確的友情觀、親情觀、愛情觀,融入正確的勞動價值觀等。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重視教學方法的優(yōu)化與信息技術(shù)手段的運用,采用多種實施路徑,以提升“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思政教學效果。
關鍵詞: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思政;實踐;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2)06-0081-03
一、引言
2017年,教育部印發(f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zhì)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明確提出構(gòu)建十大育人體系。十大育人體系之首便是大力推動課程思政,構(gòu)建課程育人體系。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召開,思政教育在教育領域的生命線地位更加彰顯。之后,課程思政獲得普遍關注和認同,涌現(xiàn)了不少課程思政的示范典型。
在此時代背景下,作為一門歷史悠久、積淀深厚的課程,“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理應與時俱進,積極踐行課程思政。中國歷來就有詩教傳統(tǒng),這一傳統(tǒng)對“中國古代文學”開展課程思政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要“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結(jié)合時代要求繼承創(chuàng)新,讓中華文化展現(xiàn)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應致力于挖掘古代文學史和文學作品中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在課程教學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政治認同,厚植家國情懷,凸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內(nèi)涵和當代價值,實現(xiàn)立德樹人目標。
當前,在理論層面對在“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和必要性論述比較多,相對充分。而在實踐層面,教學一線的廣大教師中,不少人不了解課程思政在“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的具體融入方式與途徑,對“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信息技術(shù)手段與實施路徑亦缺乏深入認識。鑒于此,筆者結(jié)合自己在“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過程中的一些經(jīng)驗和體悟,就上述兩個方面略作論析。
二、課程思政融入“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的方式與途徑
對于“中國古代文學”課程而言,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俯拾即是,課程思政融入其教學并非難事,具體融入方式和途徑隨課程內(nèi)容而變,以下舉其大略。
(一)融入愛國主義教育
中國古代文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大量優(yōu)秀作品中蘊含了作者偉大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深沉執(zhí)著的家國情懷。愛國主義的高亢旋律和家國情懷的深情吟唱,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經(jīng)久不衰、歷久彌新?!爸袊糯膶W”課程授課教師應深入挖掘和切實把握國家、民族至可寶貴的精神寶藏,在教學中融入愛國主義、家國情懷和政治認同。比如教師在講授屈原、杜甫、陸游、辛棄疾等著名愛國主義作家專題時,應注重介紹愛國主義作家的生平行跡和文學創(chuàng)作,融入愛國主義精神與家國情懷,以堅定政治認同,厚植家國情懷,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引導學生自覺將個人成長發(fā)展與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在講授《聊齋志異》(蒲松齡)、《儒林外史》(吳敬梓)、《官場現(xiàn)形記》(李伯元)、《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吳趼人)等對封建社會腐朽與罪惡的揭露時,應注重將封建社會的黑暗腐朽與當代社會的文明進步進行對比,以展現(xiàn)封建社會的黑暗,凸顯當代社會的文明與進步,進而融入政治認同、思想認同和情感認同,引導學生堅定政治認同,擁抱時代、熱愛生活。
(二)融入民族精神教育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國家自豪感、民族自豪感與大無畏英雄氣概的內(nèi)在驅(qū)動,“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可以通過對相關作品的講授,將抽象意識轉(zhuǎn)化為具體的景觀、形象、人物和事件等,進而將之轉(zhuǎn)化為學生的情感認同與內(nèi)在精神動力,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國家與民族自豪感。比如教師在講授《敕勒川》(北朝民歌)、《望天門山》(李白)、《望岳》(杜甫)、《飲湖上初晴后雨》(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等歌詠祖國無限風光、大好山水之作時,應注重融入對祖國大好河山、秀美風光的贊美和熱愛,以引導學生感受祖國山河的壯麗秀美,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激發(fā)學生的國家自豪感。在講授《秦風·無衣》(《詩經(jīng)》)、《國殤》(《楚辭》)、《從軍行》(楊炯)、《出塞》(王昌齡)、《滿江紅》(岳飛)等衛(wèi)國與邊塞詩詞時,應注重融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和對愛國將士、民族英雄的謳歌與贊美,以激發(fā)學生保家衛(wèi)國、建功立業(yè)的壯志豪情。
(三)融入正確價值觀教育
一方面,當今社會競爭日益激烈,青年學生必須志存高遠、理想堅定、頑強拼搏,方能有所作為、不負時代;另一方面,社會紛繁復雜,人生充滿變數(shù),挫折與坎坷在所難免,青年學生對此必須有清醒的認識與足夠的心理準備?!爸袊糯膶W”課程在激發(fā)學生的奮斗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心理人格方面責無旁貸、大有可為。比如在講授《上李邕》(李白)、《望岳》《房兵曹胡馬詩》(杜甫)、《登鸛雀樓》(王之渙)等言志抒懷詩時,應注重融入對志存高遠、不負芳華之人生價值觀的講授,以引導學生樹立志存高遠、不負韶華、不負青春的遠大理想。在講授《勸學》(顏真卿)、《柳氏二外甥求筆跡》(蘇軾)、《浪淘沙》(劉禹錫)等勸學勵志詩時,注重融入對發(fā)憤苦讀、砥礪奮斗之人生姿態(tài)的認可與贊嘆,以引導學生養(yǎng)成努力學習、發(fā)憤讀書、刻苦上進、不畏困難的奮斗精神。在講授《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蘇軾)、《定風波》(蘇軾)、《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黃庭堅)、《郡齋即事》(范仲淹)等貶謫失意詩時,要注重融入對從容面對人生、正視挫折與困難之人生強者的肯定與贊揚,以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人生挫折與逆境。
(四)融入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教育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人倫親情,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滲透、融合了中華民族的人倫觀念和傳統(tǒng)美德,具有巨大的教育和塑造作用。當前,少數(shù)學生受到不良社會現(xiàn)象和錯誤價值取向的影響,對友情、親情、愛情的認識出現(xiàn)偏差?!爸袊糯膶W”課程授課教師在教學中不應回避這個問題,應該積極發(fā)揮古代文學優(yōu)秀作品的教育、引導和塑造作用,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友情、親情、愛情,樹立正確的友情觀、親情觀和愛情觀,匡正社會公序良俗,共創(chuàng)和諧文明社會。比如在講授《別賦》(江淹)、《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元二使安西》(王維)、《卜算子》(王觀)等送別之作時,應注重融入對友情的珍視、對友情的正確態(tài)度,以引導學生認識友情的難得,樹立正確的友情觀,重友情、講情理。在講授《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月夜憶舍弟》(杜甫)、《喜見外弟又有別》(李益)、《游子吟》(孟郊)、《邯鄲冬至夜思家》(白居易)等親情之作時,應注重融入對親情的珍視、對情理的正視,引導學生認識親情的珍貴,樹立正確的親情觀,重親情、講情理。在講授《關雎》《蒹葭》《氓》(《詩經(jīng)》)、《上邪》《有所思》(漢樂府)、《離思》(元?。ⅰ稛o題》(李商隱)、《卜算子》(李之儀)、《生查子》(歐陽修)、《西廂記》《紅樓夢》等愛情、婚戀之作時,要注重融入對愛情的珍視、愛情中的責任與擔當、愛情與學業(yè)的關系等,以引導學生認識愛情的美好,明了愛情的責任,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和婚戀觀,提升獲得幸福的能力。
(五)融入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教育
在人類文明的發(fā)展進程中,勞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讓全體人民進一步煥發(fā)勞動熱情、釋放創(chuàng)造潛能,依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開創(chuàng)更加美好的生活?!薄爸袊糯膶W”課程應充分發(fā)揮課程資源優(yōu)勢,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消解不勞而獲、投機取巧等錯誤觀念和“喪文化”“佛系文化”“躺平主義”等亞文化對青年學生的不良影響。比如教師在講授《苤苢》《七月》(《詩經(jīng)》)、《歸園田居》(陶淵明)、《憫農(nóng)》(李紳)、《四時田園雜興》(范成大)等經(jīng)典勞動詩時,要注重融入對勞動的熱愛、對勞動人民的贊美、對勞動創(chuàng)造幸福美好生活的認同與推崇,以培育學生鮮明的勞動觀念和良好的勞動習慣、勞動素養(yǎng)。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中的思政元素非常豐富,需要授課教師具有科學的課程思政理念和鮮明的課程思政意識,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就能得心應手、游刃有余地實施課程思政,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與價值引領相融合,將專業(yè)素質(zhì)的提升、人文精神的塑造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相融合,真正實現(xiàn)立德樹人目標,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洹⑷姘l(fā)展的創(chuàng)新人才,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三、“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思政實施路徑
為了提高“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思政效果,教師應充分重視教學方法的優(yōu)化與信息技術(shù)手段的運用,并采用多種實施路徑。
在教學方法方面,應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靈活選用啟發(fā)式教學法、演講式教學法、研討式教學法、問題導向式教學法、經(jīng)典導讀法、案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體驗式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需要強調(diào)的是,無論是愛國主義、家國情懷、政治認同,還是國家自豪感、民族自豪感與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無論是志存高遠、努力奮斗、正視困難的人生價值觀,還是正確的友情觀、親情觀、愛情觀、勞動價值觀,都是自然而然、發(fā)自內(nèi)心最深處的情感和意識,是不能通過抽象解說、強制灌輸來實現(xiàn)的?!爸袊糯膶W”課程授課教師在教學中,應在深刻理解作家作品的基礎上,以作品中的真實情感為切入點。如果對作家認識不深入,對作品理解不透徹,甚至脫離作品實際、隨意發(fā)揮,只會適得其反。
在信息技術(shù)手段方面,應注重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將傳統(tǒng)課堂教學手段和信息化手段相融合,增強課堂思政的親和力和實際效果。應積極推進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庫建設,為進行課程思政教育實踐提供可借鑒和使用的教學資源。教學資源庫包括文本資源、課件資源、聲像資源以及教學案例等多種形態(tài),其中文本資源主要有教學大綱、教案等。課件資源主要是團隊成員的授課課件。聲像資源包括課程思政教學圖片和視頻、典型事例圖片和視頻等。教學案例主要收集教師在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中積累的成功、典型以及特色案例等。
在實施路徑方面,一是以課堂教學為課程思政主陣地,充分挖掘“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實現(xiàn)課堂教學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在教學觀念、方法、內(nèi)容等方面不斷探索,以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方式達成立德樹人效果,達成思政教育與古代文學的無縫銜接;二是與實踐教學相融通,結(jié)合“讀書報告”“寫作訓練”“學年論文”等課外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引領學生品味古代文學經(jīng)典,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風,賡續(xù)中華綿長文脈。開展形式多樣、格調(diào)高雅的課外文化活動,比如傳統(tǒng)文化知識競賽、中華經(jīng)典誦讀大賽、古詩詞大賽等;三是“課堂+課外”“理論+實踐”,構(gòu)建課內(nèi)與課外相得益彰、理論與實踐一體兩翼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思政模式,形成課程堂堂有思政、課外時時講育人的全程、全方位育人體系。
通過在“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可以提升“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育人效果,提升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熟知度,政治認同愈加堅定,養(yǎng)成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感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樂于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良品德,形成積極向上、陽光開朗、樂觀豁達、自立自強的良好人格和健康心理,熱愛祖國大好河山,富有民族自豪感和保家衛(wèi)國、建功立業(yè)的豪情,具有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用勞動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的勞動價值觀。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
[2]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C].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4.
[責任編輯? 包玉紅]
收稿日期:2021-11-24
作者簡介:鄧建(1976—),男,湖北松滋人,廣東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
基金項目:廣東海洋大學課程思政示范課程“中國古代文學”(100102-580420048);廣東海洋大學課程思政示范專業(yè)“漢語言文學”(100102-580420002);廣東省課程思政建設改革示范團隊——漢語言文學教學團隊(粵教高函〔2021〕4號);廣東省本科高校教學質(zhì)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建設項目——特色專業(yè)“漢語言文學”(粵教高函〔2020〕19號);省級一流專業(yè)建設點“漢語言文學”(教高廳函〔2021〕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