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小曼
【摘要】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在我國文化史上,繪畫占據著非常顯著而又光輝的地位,在這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中國繪畫獨特的藝術風格。其中一個重要的課題就是怎樣去認識和使用中國畫的色彩材料。它是中國畫的物質基礎之一,關于創(chuàng)造民族形式的藝術,具有重要的作用,通過認識中國畫的傳統(tǒng)色彩的種類、性質和發(fā)展概況、相關繪畫作品的藝術特點、制作方式,理解中國傳統(tǒng)色彩所具有的文化意義、使用價值、審美價值和傳承方式,培養(yǎng)和提高人們對中國傳統(tǒng)色彩的認識、對傳統(tǒng)顏色材料的了解與運用,使其具備較好的藝術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
【關鍵詞】中國畫;色彩;材料;運用
一、中國畫色彩的變遷
1.色彩在繪畫中的作用
我國古代把繪畫稱作“丹青”。就是把古代繪畫普遍使用的丹砂和石青、石綠等顏色當作繪畫的代稱,可見顏色在繪畫中的重要。南齊謝赫六法中提出,設色應達到“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的繪畫語言所表達的色彩效果,對我們今天的繪畫藝術仍有指導作用。
中國傳統(tǒng)繪畫用色是歷代畫家在實踐中經由不斷創(chuàng)造和研究而形成的,它在材料的選取、制作及運用等方面都具有特殊的藝術處理技巧。中國畫顏色的基礎原料是以天然礦物質為主,它經過選料、研漂分解等程序,制造出適于繪畫所需深淺不同的各種顏色。顏色純正渾厚、艷而不俗,具備耐候性、耐光性、不怕酸堿腐蝕等特性,即便沒于土內多年也不會影響色澤的美麗鮮艷。
一般說,中國繪畫的特征不是色彩。其實確切說,中國繪畫的特征在宋朝以后不是色彩。而在宋代以前,尤其唐代,中國繪畫特征是十分色彩的。
今天我們所能見到保存下來的歷代繪畫作品,如:新疆阿斯塔那一八七號墓出土的《弈棋仕女圖》,至今仍保持鮮艷的色彩。它反映了我國古代畫工、畫師在運用顏色方面的高超技巧和智慧。又如甘肅省嘉峪關出土的魏、晉墓室畫《磚畫》,雖然只使用了紅、黃、白三種顏色,但表現的內容卻非常廣泛。在筆墨技法上做到了信筆揮灑、奔騰豪放、風格簡練,表現出了作者的智慧和藝術才能。
五代、兩宋繪畫,承繼了唐朝的傳統(tǒng)畫風,在色彩的運用方面又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五代顧閎中所畫的傳世佳作《韓熙載夜宴圖》,運用墨色和白色,使它們穿插在一些明艷的色彩之中,起到了很好的調和作用。畫面上除個別人物施以沉著的朱砂色,突出中心人物外,還在一些男子的長袍和榻幾等處用重色,烘托出用三青、三綠、白色等淺色調畫成的歌女們,而這些歌女又反襯出了深沉憂郁的主人公韓熙載。顧閎中充分利用重色與淺色的對比關系,使畫面的格調既明快又沉著,達到了濃郁而不沉悶,鮮麗而雅致的藝術效果。
而元代繪畫的發(fā)達,突出的是文人畫,以水墨為主的繪畫形式大為發(fā)展,大青大綠的重彩繪畫形式被認為是俗而不雅。這種重寫意輕重彩的趨向,給中國繪畫形式的全面發(fā)展帶來了損害,同時也對中國傳統(tǒng)繪畫材料的發(fā)展產生了不利影響。在以后的歷史時期,重彩繪畫形式主要保存在民間及石窟、寺觀壁畫中。
由此可見,保存下來的我國歷代繪畫作品,有的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近者也有六七百年歷史了,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是歷代畫家對藝術的追求,對繪畫材料的使用及保存壽命進行研究實踐的結晶,這是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繼承的
二、中國古代壁畫的色彩
中國古代壁畫大致可分為四種類型:石窟壁畫,如新疆庫車克孜爾,甘肅敦煌,天水麥積山等地的石窟壁畫;寺觀壁畫,如北京石景山法海寺,山西芮城永樂宮,河北正定隆興寺壁畫;墓室壁畫,如河南洛陽西漢墓、陜西乾縣唐代李仙蕙墓中的壁畫;殿堂壁畫。
主要是以前3種壁畫為主。這些壁畫所使用的顏料都是礦物質色的顏料。
色彩材料的運用與制作來展開。其中,顏料類型分為:1.天然顏料;2.新巖顏料;3.合成顏料。例如:
1.石青,中國傳統(tǒng)色彩的學名。它的原石是藍銅礦。
2.石綠,它的原石是孔雀石??兹甘c上面我們提到的藍銅礦是伴生的。即是說,同一塊石頭,可同時發(fā)現石青和石綠這兩種顏色。
3.朱砂。很多礦物質顏料都能加熱燃燒產生色相的變化,但也切勿隨便嘗試。比如朱砂,燃燒之后會產生汞,也就是水銀,汞是重金屬,在常溫下,容易揮發(fā)到空氣中,如果通風條件差,易中毒。
4.雄黃,也有消炎殺菌的作用,溫泉里就有雄黃。
5.花青,植物性的顏料,是植物的籽或根枝部分。
6.蛤粉。貝殼就是它的原料,就是貝殼磨成的粉??捎脕砝L畫做底等。
7.含膠的礦物顏料,使用方法是直接融于水使用。
以上所介紹的都屬天然顏料。是原礦石等自然生成而制的,還有新巖顏料,有合成顏料,那這些都是新時代科技工業(yè)化發(fā)展生產的結晶了。新巖是玻璃染色做的顏料,合成顏料是化學生成合成的顏料。礦物顏料及新巖、合成顏料等的粘合劑是膠,取之溶于水,調制礦物色(即原礦石磨成的粉狀顏料),可使用于畫上。
中國傳統(tǒng)礦物色,性能穩(wěn)定、歷久不變,在運用著色上也有著獨特的使用技法和操作經驗,都要在實踐中總結經驗,逐步掌握礦物色的性能和規(guī)律。
三、中國傳統(tǒng)礦物重彩畫的技法
在國內,宋元以來重水墨作為中國畫的主流觀念沿襲了很長時間,礦物重彩畫技法畫風面臨中斷失傳,如今越來越多的畫家開始重視礦物重彩畫的復興,在各地高校相繼開設了礦物重彩畫選修或基礎課程,如何重拾傳統(tǒng)又向前拓展,壁畫臨摹作為普遍礦物重彩畫的入門課程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下對若干種技法進行簡要介紹。
礦物重彩畫做底及技法(步驟及注意事項):
1.做漿糊:準備好面筋。打面筋,洗面筋,可用微波爐加熱煮,一個方向攪,煮開變透明便立刻拿起,把煮好的漿糊連盆放至涼水盆里。煮完立刻用涼水降溫,黏度大。煮膠,一分水一分膠。如若修復舊畫,漿切記不能太粘,可選用老漿。
2.裱畫:光面刷漿糊,光在上。紙干了之后礬紙,礬紙一定是在晴天的情況之下完成。礬紙一般礬三遍:礬放在38度水中化開,再沖膠(動物膠或明膠),沖成淡茶水狀。礬紙第一遍速度慢,第二遍快,不重筆,若第三遍,速度相對快,礬完之后才上板。做好的紙,把背面噴濕,按壓到板上,水膠粘水膠紙靠著邊按壓至邊上,再取一張廢紙放在紙跟板上,從中間往外趕,壓住,粘上,包腳,邊上噴水,用水膠紙粘上。
3.調制蛤粉:碟子一定要干。加膠,膠不能厚,一開始不宜加太多膠,需慢慢加,摔打揉搓上百次,成團后,冬季可加溫水化開,夏季可加涼水,勿用熱水。之后在做好的紙面上刷蛤粉,一遍,隨意筆法刷。
4.刷敦煌土:一般刷兩層,第一層細,第二層稍粗(北魏時期之后的壁畫在上完黃土之后再上一層白土(蛤粉))。即第一層蛤粉的作用是為了抓住第二層黃土(北魏時期之前不用上第三層白土)。
5.做捻紙:用氧化鐵紅+啤酒,攪拌,皮紙用光面,可揉搓,把多余的氧化鐵紅揉掉。再將其用水膠紙粘到板上,上面粘臨摹的畫,勾線,線要在臨摹稿的畫里面,之后上顏色時要蓋住拷貝線。
6.燒礦物色:如石青石綠可燒,其他不可燒(切記勿嘗試,如朱砂會釋放有毒物質)。
7.堆金瀝粉:七分立德粉,三分乳膠(2-4之間),先用水攪拌先泡上一夜,第二天把上面的水倒掉,再泡上一夜,把水倒掉,再加乳膠,充分攪拌,之后可先在另外紙上立一根線嘗試是否制作成功再于畫作上使用。
8.泥金:可準備一個小型加熱器。把盤子置于加熱器上,先用中指加一滴膠,放在盤子上來回揉,再一點一點加金泊,一點點拍,中指拍,膠要少,金多,只要能點下去,能一點點拍碎就不加膠,加膠時用中指,先在盤子上點上膠再沾金泊。
結語
中國畫傳統(tǒng)色彩通過了解基本的中國畫顏料用色、傳統(tǒng)繪畫藝術作品的特點及其文化內涵、通過臨摹相關壁畫作品和礦物質色彩材料創(chuàng)作,使之用較為深入了解中國傳統(tǒng)色彩藝術的繪制方式與傳承,并發(fā)揚中國畫藝術之間的相互聯系,建立相應的文化修養(yǎng)、審美判斷和掌握較好的繪畫技藝。中國畫傳統(tǒng)色彩的認識和學習助力提高人們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發(fā)展脈絡理論與技術知識方面的素養(yǎng),使之受到傳統(tǒng)藝術的熏陶,使之在中國傳統(tǒng)色彩的使用及壁畫藝術的欣賞及保護意識方面有所提高,對樹立民族文化自信有著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中國畫顏色對研究》,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于非闇,2019-10.
[2] 《日本畫用語事典》,大日本印刷株式會社,東京藝術大學大學院文化財保存學日本畫研究室【編】,2012-06-30.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