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澤琴
內容摘要:鑒于傳統(tǒng)的人文類課程課堂講授效果不佳、學生課堂參與度較低的現(xiàn)狀,大學語文課程秉承“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將該課程變成開放的課堂,大學語文教育即成長教育、社會教育、生活教育、人生教育,體現(xiàn)了大學語文教育的時代性和前沿性、思政性;在教學方式上,把課堂交給學生,構建實踐性、互動性課堂模式,呈現(xiàn)出大學語文教育的先進性和互動性。
關鍵詞:大學語文 教學創(chuàng)新 口語表達 總結與反思
大學語文課在蘭州交通大學被列為通識類的必選課,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不斷優(yōu)化大學語文課程的設置,與時俱進,積極創(chuàng)新大學語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這是當下大學語文教育的方向。
一.大學語文課程進行教學創(chuàng)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創(chuàng)新的必要性
1.傳統(tǒng)的人文學科課堂講授效果不佳
大學語文課在蘭州交通大學被列為通識類的必選課,面向大一學生開設,每周2課時,共32課時。和學生的專業(yè)主干課、基礎課相比,學生對其認同感較低,學習熱情不高,這種先天優(yōu)勢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教授該門課程的老師成就感、價值感失落;如果任課教師不尋求突破,恪守傳統(tǒng)的“一言堂”、“滿堂灌”的講授方式,在教學上缺乏創(chuàng)意和新變,勢必使得課堂更加死氣沉沉,學生的“抬頭率”、真正融入課堂的有效率比較低。
2.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亟待提高
就語文能力而言,大學畢業(yè)生最欠缺而用人單位最關注的是學生的交際表達能力、邏輯表達能力、聽說理解能力;目前,大學語文課對培養(yǎng)學生聽、讀、寫的能力的探索較多,而對提升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較少;承擔提高學生語文能力重任的大學語文課任重道遠,需要打破學生對其認同感較低、學習熱情不高的僵局,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和參與者,通過多種實踐方式來鍛煉、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使課堂變成活水源頭?;谶@兩點,大學語文任課教師需要轉變思路,在教學思路、方式方法上進行守正創(chuàng)新。
(二)大學語文課教學創(chuàng)新的可行性
蘭州交通大學的大學語文課程近幾年由原先的必修課變更為必選課之后,課程考核方式由集中統(tǒng)一考試變更為分散方式,過程性考核比例提高至70%,這樣任課教師就有了很大的自主安排空間,可以靈活采用多種方式來設計、組織課程,提升課程的多樣性、趣味性、有效性。
二.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創(chuàng)新理念
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創(chuàng)新理念:切實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具體體現(xiàn)為:
(一)教學內容上的創(chuàng)新
將大學語文課變成開放的課堂,大學語文教育即成長教育、社會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即人生教育,體現(xiàn)大學語文教育的人本性、時代性、前沿性、思政性。
本課程針對大一新生,以生活本身和教材文本為基點,運用多種形式創(chuàng)設話題情境,如通過課堂演講環(huán)節(jié)的個人介紹、對家鄉(xiāng)的介紹 、展示宿舍生活、參加的社團活動、對大學生活的感悟、介紹參加過的社會實踐、對時事新聞加以評論、介紹對自己影響深刻的的一個人、重拾童年記憶、調查分析不同時代的擇偶觀、總結自己這一年的主要活動等話題分享,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知識、信息、價值觀交流碰撞,互通有無,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開拓學生眼界、陶冶學生情操、滋養(yǎng)學生心靈、重塑學生精神,這樣一種洋溢著熱情和溫度、散發(fā)著生機活力和生命張力的課堂,無疑是學生需要的,也是學生期待的理想的課堂。葉圣陶先生說:“教育不僅僅是為天下,為生民,為道統(tǒng),教育首先是為人生,為你自己的人生”,灌注著生命情懷的大學語文把教育落實到學生生命的實處,體現(xiàn)了教育的本質和初心。
(二)教學方式上的創(chuàng)新
把課堂交給學生,構建實踐性、互動性課堂模式,呈現(xiàn)大學語文教育的先進性和互動性。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教是為了不教”,學生需要的課堂不是教師一味的灌輸,而是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表達、質疑、接受,秉承這樣的教育理念,本課程轉變教學理念,變傳統(tǒng)的傳授知識為引導探究,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聽課為主為研課為主,變單純的知識掌握為能力提升,通過課堂演講和小組講課兩大環(huán)節(jié),學生帶著任務獨立搜集材料、挖掘素材、構思設計、制作PPT、課堂展示、互動探討等一系列動手、動口、“動心”的全程上陣,鍛煉了學生思維,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思考者、實踐者,教師成為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引領者,形成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互動性課堂模式。
三.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創(chuàng)新方法及途徑
以生活本身和教材文本為基點,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體現(xiàn)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在課堂上主要以小組講課和課堂演講兩個模塊來呈現(xiàn),課外通過經典作品研讀和平時的寫作訓練及線下、線上答疑來達成。具體教學組織如下:
(一)小組講課和討論(占平時成績的20%)
首次上課前教師要通盤規(guī)劃,根據班級學生人數和上課學時將班級學生分組,分配大小學語文課程組統(tǒng)一確定要講授的篇目;告知學生每個小組講課時間控制在20分鐘以內;教師讓各組推選組長人選,實行組長負責制,各組組長征求組員意見,落實講課任務,督促帶領組員查找資料,小組共同討論思考完成授課PPT及教案;上課時根據教學進度由擔任本節(jié)課任務的展示小組介紹本次任務完成的過程中各成員所擔任的任務,由主講同學完成講課任務,本組其他同學以朗誦、課本情景劇表演、回答問題或其他方式參與到展示中來;班級同學共同討論、交流。主講同學講述完畢后教師加以點評、糾誤、補充、深化、拓展、釋疑,用時30分鐘左右。講課全程發(fā)言交流的同學有獎勵分。
(二)課堂演講(占平時成績的20%)
每次上課安排3-4人演講,演講時間不超過5分鐘;學生提前一周根據老師給定的話題作充分準備,盡量貼近現(xiàn)實生活;制作內容豐富、圖文并茂、形式多樣的演講PPT,手寫完成演講稿;演講時要求脫稿,流利、清晰地完成演講;演講完畢有針對性地討論、質疑、答疑、點評。發(fā)言交流的同學有獎勵分。
(三)課外經典閱讀(占平時成績的20%)
作為自主性學習方式的延伸,學生的課外經典研讀賞析是不可或缺的。經典作家作品成為學生汲取思想智慧、拓寬眼界格局、培養(yǎng)人文情懷與提升審美境界的源泉,在潛移默化中濡染、熏陶著學生。學生可在課堂演講環(huán)節(jié)交流探討閱讀經典作品的收獲、心得,教師也布置學生課外做不少于兩萬字的讀書筆記(手寫在方格稿紙上,每月檢查一次,查閱講評?!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種以讀促說也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升。
(四)平時的寫作訓練(占平時成績的20%)
寫作過程鍛煉了寫作者的信息整合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教師結合教學和學生實際生活,一個月布置一次練筆,批改并講評,以寫促說。如“我的朋友圈”、“遇見”、“風景”、“忘記”、“? ?,我想對你說”“生活中的小確幸”“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等都是學生能夠暢所欲言的題目,體現(xiàn)出大學語文的人文關懷。
(五)答疑(占平時成績的20%)
學生在課堂內外圍繞本周教學內容和交流話題向老師提出疑問,師生之間探討交流,側重考查學生的文學解讀能力、獨立發(fā)表見解的能力、思辨能力。
上述舉措,不管是課堂上呈現(xiàn)的小組講課和課堂演講模式,還是課外的經典作品研讀、平時的寫作訓練及答疑,都被一根思想主線所統(tǒng)攝,即學生需要什么、通過什么方式來鍛煉學生,怎樣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成長、發(fā)展,培養(yǎng)其連貫長效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一言以蔽之,即在大學語文課程中,通過多樣化的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自主性的方式,彰顯“以學生為中心”的宗旨,這正是教育承載的時代使命。
四.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創(chuàng)新效果
(一)教學創(chuàng)新效果
1.滲透人文教育,大學語文變成開放的課堂,大學語文教育即成長教育、社會教育,體現(xiàn)大學語文教育的時代性和人文性。
2.學生收到課前老師布置的任務(老師指定的課堂演講主題或小組講課篇目)后即著手準備,收集素材→篩選材料→確定方案→制作PPT→形成文稿(演講詞或教案)→模擬演練,通過課前的一系列準備工作,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團隊溝通和協(xié)作能力得到很好的鍛煉;課堂上的課堂演講和小組講課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切實參與到說話訓練中,提升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社會交際能力。
3.互動交流式的課堂模式,變傳統(tǒng)的講課為“學課”,師生、生生之間思想碰撞、心靈交流,共同成長;學生由單向的被動聽講到引發(fā)內心思考主動探索。
4.活躍了課堂氣氛,增強了課程趣味性,提升了課堂參與度和教學效果,學生上課的興趣、動力、積極性、主動性被調動起來,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和參與者。
(二)學生反饋
學生對這種教學模式給予充分認可。教師精心設計了《大學語文課堂演講調查問卷》《大學語文課小組講課問卷調查》,在2021級學生中各發(fā)放100份,各收到有效問卷100份,經統(tǒng)計了解到有99%的學生希望能繼續(xù)在下屆學生課堂上采用課堂演講的模式,有91%的學生希望能繼續(xù)在下屆學生課堂上采用小組講課的模式,可見學生是高度一致地希望繼續(xù)推進這種模式應用實施的。
五.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創(chuàng)新的總結與反思
筆者通過對2020級、2021級兩級學生的教學創(chuàng)新改革,在教學成效和學生評價反饋方面,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創(chuàng)新舉措確實令教師深受鼓舞,尤其是課堂演講環(huán)節(jié)很受學生歡迎,可見堅持推進“以學生為中心”的方向是毋庸置疑的。
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一個逐步成熟、完善的過程,大學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改革也是如此。盡管取得了積極、肯定的成效,但在實施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問題,最突出的問題是兩種模式呈現(xiàn)效果的不平衡性:課堂演講和小組講課模式的效果呈現(xiàn)出較大的差異:一熱一冷,一動一靜,即課堂演講環(huán)節(jié)氣氛熱烈歡愉,群情振奮,而小組講課環(huán)節(jié)氣氛較為沉悶低回,應者寥寥,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兩種模式各自體現(xiàn)的內容和承載的功能不同:課堂演講的內容多生活化,素材多樣化,演講者發(fā)布某個訊息、傳達某種思想,有很大的自由發(fā)揮空間,同學們很容易產生“共情”;而小組講課的內容是對既定的教學文本進行介紹、闡述、解讀、拓展,對備課小組的學識積淀和表現(xiàn)水平考驗性較強,難度系數較大,而大多數講課小組(占比70%左右)、尤其是主講同學前期也做了認真準備,但畢竟積淀、經驗有限,對于課文重難點的把握、課堂教學的設計、組織及靈活與同學互動方面無法做到得心應手,游刃有余,講授多顯得生硬、單調、淺顯,加之受疫情影響,2021年秋季學期一直到2022年春季學期,學校實行錯峰制上課,每次課都會少上十幾分鐘,放到課堂演講后面的小組講課時間上就比較倉促,不能按計劃充分展開,所以小組講課環(huán)節(jié)大多數情況下對同學們的吸引力較弱,課堂氛圍比較沉悶乏味。
要推廣此種教學創(chuàng)新模式,提升小組講課的效果,可從以下方面來著手:第一,教師在提前一周布置講課任務時,督促、勉勵講課小組,讓他們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及時安排分工,各司其職,早做準備。第二,教師加強對備課小組的指導,在備課素材的搜集、課文重難點的把握、講授思路的設計、內容的引申拓展、教學目標的達成、課件的制作、提問的技巧、教學節(jié)奏的控制、課堂的駕馭等方面一一指導備課小組,讓其有跡可循,有方向指引,在前期準備階段有條不紊,從容不迫,避免陷入無處下手、臨陣慌亂的境地。第三,將小組講課的時間由20分鐘縮短為15分鐘,剩余時間用于教師對小組講課的糾誤、補充、深化、拓展、釋疑,在教學質量上保證學生對教材文本的充分理解。
在課堂演講環(huán)節(jié),為保證分享話題的新鮮感和參與感,要有針對性和時效性,與時俱進,如春季學期的大學語文課上分享的話題如“我的寒假生活”是對剛結束的寒假生活的回顧,“我對蘭州之印象”是面對沙塵暴肆虐下的蘭州這座城市的感受,都源自生活,同學們對這類接地氣的話題普遍熱情較高并懷有期待。2022年春季全球、全國范圍內奧密克戎病毒肆虐,蘭州也未能幸免,高校又一次轉為線上教學階段,大學語文課在“騰訊會議”平臺上課,教師提議以“疫情之下的? ? ? ? ”為話題,補充題目,使之完整,從“疫情之下”這一視角出發(fā),展示宿舍、校園、社會的多側面,盡管隔著屏幕彼此分享,但交流順暢,彼此會意。3月21日,發(fā)生東航MU5735客機在廣西墜毀,機上132人遇難的慘痛悲劇,萬眾矚目,舉國哀慟,有感于墜機事件,大學語文課上同學們分享了關于生命、健康、平安等話題,同學們從很多角度來闡發(fā)自己的思考,如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會適應性及比較寬泛意義上的對當下社會事件于個人的影響等,引發(fā)了大家對于生命、健康等話題的嚴肅而熱烈的討論。
大學語文課的創(chuàng)新舉措,體現(xiàn)了金克木的名言“獨創(chuàng)有兩方面:一是形式的新穎,一是個人人格的化入”,在大學語文課的創(chuàng)新中充分熔鑄了學生的個體經驗和感受,而這也是他們認知世界、觸摸社會的開始。腳下有路,眼里有光,培養(yǎng)開朗、真誠、自信、奮進的現(xiàn)代大學生,這是大學語文課創(chuàng)新的意義所在,也是大學語文老師的使命所系。
參考文獻
[1]郭令原.大學語文(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2]崔鳳玲.新時期大學語文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研究和探討[J].北方文學,2019,(32):238-240.
[2]曹亞.大學語文課堂教學反思與探索[J].文學教育,2021,(12):172-173.
[3]代智敏.大學語文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改革與探索[J].文學教育,2022,(02):184-186.
[4]張福貴.大學語文的學科地位與課程屬性反思[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03):25-31.
[5張毅蕾.芻議大學語文教育的現(xiàn)狀與對策[J].語文建設,2015,(35):21-22.
[6]紀小麗.論人文素質教育在大學語文教育中的推行策略[J].語文建設,2013,(32):30-31.
基金項目:本文是蘭州交通大學校級教改項目“《大學語文》提升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探索與實踐”(編號:JGY201924)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蘭州交通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