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鴻輝
摘 要:《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指出:“研究歷史需要盡可能多地搜集、占有資料,對史料的解讀、運用要盡可能客觀、公正,以接近客觀實際,求得歷史的真相。”史料的使用、設問、分析和解讀是高中歷史教學不可缺少的,也是對學生能力素養(yǎng)培育的重要媒介。本文結合史料實證的內涵,以及在教學中如何選取史料、合理運用解讀史料,進而探索高中統(tǒng)編版新教材的課堂教學。
關鍵詞:史料實證;學科素養(yǎng);日常教學
史料的使用、設問、分析和解讀是高中歷史教學不可缺少的,也是培育學生能力素養(yǎng)的重要載體。面對高中統(tǒng)編版教材,教師如何讓史料實證素養(yǎng)在日常教學中落地呢?
一、認識:史料實證的內涵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五大核心素養(yǎng),其中,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xiàn)歷史真實的態(tài)度與方法”。這就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史料搜集、整理和辨別的能力,同時也要具備較強的史料閱讀和理解能力,能運用已有的歷史知識進行理解,對歷史事物能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
歷史研究以史料為依據(jù),新課程改革下的高中歷史課堂經常利用史料教學來展現(xiàn)和解讀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高考也是通過新史料新情境的創(chuàng)設來考查學生閱讀和獲取有效信息、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釋的能力。史料的類別多樣豐富,但是由于史料記錄者所處時代背景或是立場的不同,相同的歷史事件可能會出現(xiàn)不同的甚至完全不一樣的解釋。因此,平時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分清史料的類型、史料價值,充分挖掘隱藏在史料背后的歷史信息,全面客觀分析史料,解讀史料,最終形成歷史實證意識[1]。
二、探索:立足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教與學
(一)掌握必備的史料常識
培育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學生應先具備一定的史料基本常識。
什么是史料?“史料是指那些在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遺留下來的,并幫助我們認識、解釋和重構歷史過程的痕跡”。
1.史料的類別
史料按載體,或是呈現(xiàn)的形式分為實物史料、文獻史料、口述史料。實物史料指的是以實物、物件形式出現(xiàn)的史料,比如墓葬、遺址、出土的文物等。可信度高,但是無法展現(xiàn)歷史的全貌,應與文獻史料進行相互印證。文獻史料指的是用文字記錄的資料,比如史書、地方志、譜牒、檔案、日記、筆記、傳記、文集、碑刻、摩崖、墓志等,近代以來的報刊等。但容易受記錄者主觀意識、時代、政治因素的影響??谑鍪妨鲜墙涍^口耳相傳被記錄下來的資料,如傳說、神話、史詩、民謠、俗諺、遺訓,近代以來的還有調查采訪、回憶錄等。但是有偽造或虛構的可能,需要判斷甄別。
史料從時效性看,分為原始史料(第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第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即歷史事件或人物在其所處的時代所留下的資料,是當時情況的直接反映。第二手史料則是后人的記錄、轉述或經過研究整理的著作,間接反映當時的情況。
此外,按版本分為原件、復制品、改制品、重版和偽造品。按來源則有私人撰述、官方文書、會簿錄、考古資料、民俗資料等。
2.史料的鑒別與研讀的原則
首先,判斷史料真?zhèn)?。有史料并不代表掌握歷史事實。不同史籍關于同一事件的歷史敘述會有所出入,因此要通過閱讀,進行對比分析獲取可以被認定的歷史事實以證實、證偽?;蚴嵌鄬W科交叉研究法等加以考證。
其次,孤證不立,無證不信。歷史研究切記不可使用單一或不充分的論據(jù)得出普遍性的結論。王國維先生提出二重證據(jù)法,即把文獻資料與考古發(fā)現(xiàn)進行結合、相互印證的史學方法。或是后來的三重證據(jù)法,都是指通過多重證據(jù)來相互印證。即可以用如官方正史、民間記載、文物史料、歷史遺跡等不同類型的史料進行互證。
第三,研讀時注意論從史出。《四庫全書總目》中有這樣一句話:“茍無事跡,雖圣人不能做《春秋》,茍不知其事跡,雖以圣人讀《春秋》,不知所以褒貶?!斌w現(xiàn)的就是歷史學科的基本研究方法: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
最后,要用辯證的、發(fā)展的眼光分析史料,將史料放在其所處的時代背景下分析,與此同時,了解史料作者的情況,如個人經歷、階級立場、政治立場、研究角度等。
(二)選取合理的史料素材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是十分重要的。但過多的史料易變成滿堂灌,失去主心骨,且容易造成學生閱讀疲勞,變成無效教學。因此,在備課的時候,應圍繞本課的課標要求確定教學主題,根據(jù)教與學的重點與難點內容,選取合理的史料。但是各種史料紛繁復雜,該怎么取舍呢?
首先,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素材,如歷史縱橫、史料閱讀、學思之窗、圖片、地圖以及課后學習拓展、問題探究等。比如:《綱要(上)》第24課“史料閱讀”中引用的材料是《平型關戰(zhàn)役文獻資料匯編》,由此進行設問:這則史料是蔣介石在平型關大捷后致電八路軍的賀電。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在平型關為了配合第二戰(zhàn)區(qū)的軍友作戰(zhàn),阻擋日軍攻勢的一場戰(zhàn)役。這說明什么?學生思考回答,師生進行互動可得出:這體現(xiàn)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國共合作。再設問思考:史料中蔣介石說的“俘虜甚多”實際上并不符合史實,但是這又說明了什么?說明第一手史料也并不一定完全真實,受作者所處時代背景和立場的影響。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可以看出蔣介石想要通過平型關戰(zhàn)役,抗戰(zhàn)以來的第一場勝戰(zhàn)對全國軍民產生鼓舞激勵的作用。突顯了抗日戰(zhàn)爭中八路軍中流砥柱的作用。
再比如:《選擇性必修一》第14課插圖《毛澤東與斯大林》,設問:通過圖片,可以獲得什么信息?學生回答:實行了一邊倒政策。接著教師繼續(xù)引導學生觀察圖片和文字:從圖片看,毛澤東和斯大林都很嚴肅,看著不是很開心;從文字看,發(fā)現(xiàn)毛澤東訪問蘇聯(lián)的時間特別長,從1949年12月一直到1950年2月。繼續(xù)設問:這反映出什么問題?學生發(fā)言,然后根據(jù)發(fā)言進行引導總結:首先,訪問時間長可以說明中蘇關系很重要,特別是對新中國很重要,為什么如此重要呢?由此引導學生思考時代背景:面對西方國家的政治孤立、經濟封鎖等,在兩極格局的大背景下,選擇“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對中國至關重要。其次,時間長還可以反映出雙方談判不是很順利。可推知,中國并沒有一味妥協(xié),否則不會談判時間如此之久??梢?,中國對“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堅持。以此強調,雖然采取了“一邊倒”的外交政策,但“獨立自主”始終是中國外交的底線。由此打消學生對“一邊倒”怎么可以說是“獨立自主”的困惑。
課文引言也可以利用,比如:《選擇性必修一》第4課,師生共讀進行問題鏈設問:
1.材料中涉及什么選官制度,選官標準強調的是什么?學生回答:察舉制,標準是品德。
2.與之前相比,發(fā)生什么變化?分析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學生回答:自戰(zhàn)國至漢初,選官標準從軍功向品德轉變,原因是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爭霸戰(zhàn)亂動蕩,西漢社會相對安定。
3.但是,材料中朝廷命令郡國舉孝廉,各地都不重視,有的郡甚至一個人也不舉,這又說明了什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中央政令地方不執(zhí)行,說明中央集權還比較薄弱。
4.從材料中可知,朝廷最后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
5.察舉制從地方不重視到最后順利執(zhí)行,這又說明了什么問題?
通過材料分析,學生可以得知:戰(zhàn)國至漢初,時代背景的變化促使了選官制度的演變,漢武帝即位初期,中央的政令得不到地方的貫徹,中央集權比較薄弱。察舉制最后順利執(zhí)行反映出中央集權的加強。學生從而與《綱要(上)》第21課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形成聯(lián)系得到完整的認識。也可以認識到官員的選拔事關國家制度的推行和社會治理的成效,要加強中央集權,加強對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不僅教材中已有的史料可以用,教材正文本身也可以作為素材。例如:《綱要(上)》第14課第二子目疆域的奠定,先布置學生自主學習梳理清朝經略邊疆的措施,再設問:根據(jù)梳理的知識,自擬觀點,并進行論證。學生思考并回答,總結出以下觀點:清朝對邊疆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因俗而治);清朝對疆域的管理措施靈活多樣;清朝對疆域進行多元管理;清朝基本奠定了現(xiàn)代中國的版圖;清朝疆域的奠定有利于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fā)展。教學中要注意落實學生的動筆訓練或是語言表達的訓練。不僅要提出觀點,還要結合課文進行分析論證,形成文字或語言表述。
其次,如另外補充史料,應選取與教學重難點有直接關系,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分析史料、根據(jù)史料研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從不加備課負擔的角度看,高考真題素材的應用就是很好的選擇。例如:講到《綱要(上)》第6課關于安史之亂和藩鎮(zhèn)割據(jù)的時候,引用了2018年全國Ⅰ卷第25題題干作為史料,材料中的藩鎮(zhèn)是怎么產生的?有幾種類型?什么作用?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學生要在史料基礎上解釋材料體現(xiàn)的現(xiàn)象是什么?這一史料不同于教材中講述唐朝藩鎮(zhèn)割據(jù)一方,不利于中央集權這一角度。而是從“安史之亂”后百余年間,除了河朔型藩鎮(zhèn)擁兵自重外,大部分藩鎮(zhèn)的官員任免權仍由朝廷任免,并且分別在“防驕藩、守邊疆、防盜賊”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此推理得出大部分藩鎮(zhèn)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據(jù)勢力、守護邊疆、維護社會治安,由此得出結論:藩鎮(zhèn)割據(jù)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央集權,但又延續(xù)了唐朝的統(tǒng)治。再比如:充分利用教材的素材,加入與之相反或矛盾的史料,制造認知的矛盾引發(fā)分析與思考,如《綱要(上)》第9課關于王安石變法,在“學思之窗”時人對王安石評價的基礎上,再加上不同時代人的見解,讓學生概括得出對王安石評價不一樣的信息,再設問:由此可以得出什么認識?文獻史料容易受記錄者主觀意識、時代、政治因素的影響??梢姎v史研究應注意全面、多角度地看問題,盡量占有更多的史料,才能認識歷史的本來面目。學生實證的意識也因此得到發(fā)展。
第三,設置論題由學生收集史料。比如:《綱要(上)》第20課課前:你認為北洋軍閥政府統(tǒng)治時期的社會是怎樣的?學生大部分回答黑暗。真的是這樣嗎?由此布置課前學習任務,要求學生通過網(wǎng)絡或圖書館查找相關資料。同學間搜集的資料可以共享互通,也要交流討論。在這個過程中,提醒學生注意史料的分類,哪種史料價值高?學生小組可分工,分別從政治、經濟、文化、外交、對外關系等方面查找相關資料。課堂中,由學生進行講評討論,并慢慢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所選取史料的過程中就滲透了自己對歷史事件的看法評價,從中發(fā)現(xiàn)史料搜集與研讀也會帶有一定的主觀性。
但由于學生平時各個科目課業(yè)負擔大,因此較少使用學生課后收集史料的方式。更多的是讓學生直接運用本課所學知識作為史料素材,論證觀點。教師可以尋找歷史學家或學者的觀點,利用觀點,設計題目:選取材料中的某一(或整體)觀點,或是贊成、質疑、修改觀點皆可,要求學生結合本課內容進行論證。例如:《綱要(下)》第5課以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在《世界通史》中關于古代非洲觀點的變化設置疑問,引導學生運用所學,選擇并論述關于非洲是否與外界有聯(lián)系的觀點。學生通過梳理本課古代非洲的知識,從課文中和課后“問題探究”的材料獲取相關史實,并加以運用論證自己的觀點?!哆x擇性必修一》第9課,以德國法學家椰林提出的“羅馬帝國曾三次征服世界”這一話題切入,串聯(lián)“近代西方的法律制度”與“宗教倫理與教化”,使課堂教學的結構嚴密、緊湊、融為一體。重點圍繞話題設計問題,同時采取老話題新應用的方式,設計問題:關于材料中法學家椰林提出的“羅馬帝國曾三次征服世界”的觀點,對此觀點提出自己的見解(贊成、質疑、修改皆可),并說明理由。
這一類設計讓歷史教學不是單純知識點的講解,而是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問題的探究活動。學生的閱讀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知識運用能力得到了鍛煉,也涵養(yǎng)了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素養(yǎng)。不管是課外還是課內的史料形式,鼓勵學生的探究和思辨精神,注意做到“論從史出”。在這個過程中都可以慢慢培育學生史料實證的精神[2]。
(三)追求有效的史料教學
課堂的最終目標是實現(xiàn)有效教學,指學生通過這堂課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fā)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發(fā)揮學生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史料問題設置要以學生的認知、思維能力為依據(jù),不能太容易或者太難,否則達不到激勵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目的。但是每個學生在知識儲備、思考分析、理解認知等方面存在差異,要體現(xiàn)課堂的差異教學,史料問題設置就要注意層次性,由淺入深,啟發(fā)誘導,層層推進,關注到不同程度的學生,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糾正自己認知的錯誤,由此來增強課堂教學有效性。
結束語
總之,培育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應根據(jù)實際學情、每課課標要求與重難點的不同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與模式,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以期有助于學生對歷史人物或事件形成比較完整、不同角度的認識,也有利于學生最大限度地了解歷史的真相,更深刻地理解歷史,并且逐漸形成理性、全面、實證的思維,樹立正確的歷史價值觀。但素養(yǎng)的培育和養(yǎng)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在日常教學中不斷滲透。
參考文獻
[1]徐藍.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J].2021(2018-6):95-96.
[2]徐藍,方美玲.核心素養(yǎng)統(tǒng)領教材的編寫使用:徐藍先生訪談錄[J].歷史教學:上半月,2019(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