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心怡
1、教材分析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帶有很強抒情性的寫人記事散文,文章記述了作者回家奔喪,與父親在浦口火車站分別的事,突出表現(xiàn)了父親的“背影”。文章以真摯的情感、寫實的筆法、素樸而又感染力的語言,打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背影”本身也成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中的一個經典形象。
2、學生分析
林語堂曾說:“能讀無字之書,方可得驚人妙句?!钡诂F(xiàn)實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能體味親情感人至深力量的學生不多,他們與父母,尤其是父親,是存在隔閡的。缺乏相應的情感體驗,怎樣與作品產生共鳴、讀懂文字中飽含的深情,是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3、課標分析
“文本細讀”是新課標倡導的理念,是當前課程改革中一次全面性、根本性的改革,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不應脫離文本,將語文課堂變成視頻欣賞課,或是問題堆砌課。我們應當多些“細嚼慢咽”,去品味語文真正的味道,給予學生充分的閱讀空間、交流空間、體驗空間、表達空間,加深他們對文本的體悟,對作者情感的感同身受。
怎樣初讀?葉老認為:“就其中的一篇或一章一節(jié),逐句循誦,摘出不了解的處所;然后用平時閱讀的經驗,試把那些不了解的處所自求解答,得到了解答,再看注釋或參考書?!背踝x,即要經過三個環(huán)節(jié):求疑、答疑、復核,而這三個環(huán)節(jié),都離不開學生自己的思考。
①“差使”“交卸”“賦閑”“迂”“頹唐”“瑣屑”等詞是什么含義?
②“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父親的“背影”為什么令“我”“最不能忘記”?
③“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為何父親還拿紫毛大衣鋪座位?
④父親“本已說定不送我”,卻“終于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父親為什么這樣做?
⑤“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那時真是太聰明了”,這里的“聰明”怎么理解?
......
通過初讀,學生們提出了很多自己的疑問,部分疑問較為淺顯,借助預習提示、書下注釋即可解決;部分疑問可看出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較深,可再次閱讀文章,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