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軍霞
關鍵詞: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網絡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2)05 — 0134 — 03
文化是隨著人類社會發(fā)展而產生的,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自信的內容進行了明確的界定。大學生文化自信水平對于中國文化的發(fā)展乃至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都至關重要。隨著互聯(lián)網時代的來臨,網絡文化成為了大學生了解認知文化的主要來源,即有效提高了大學生對于文化的興趣,但網絡輿論也給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帶來了挑戰(zhàn)。應對網絡輿論挑戰(zhàn),充分利用網絡文化優(yōu)勢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已然成為教育重點之一,對于建設建設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具有重要價值。
(一)“網絡文化”的內涵及特點
1.“網絡文化”的內涵
網絡文化依托于網絡載體而產生,是網絡社會下的產物,可以看作是一種文化的表達形態(tài)。所謂網絡社會,指的是當前信息時代的社會,它既是在現(xiàn)實社會基礎上發(fā)展而來,更可以看作是在信息時代下出現(xiàn)的一種嶄新的社會經濟形態(tài),打破了空間的限制。在網絡社會中,人們通過信息和網絡進行相互交往及聯(lián)系,因此網絡社會可以看作是基于互聯(lián)網而真實存在的一種社會形態(tài),其具有現(xiàn)實的平臺,但通過互聯(lián)網而構建起的空間卻又是虛擬的,因此網絡社會又被看作虛擬社會,獨立于現(xiàn)實社會之外運轉。根據(jù)馬克思對社會本質的論斷,網絡社會的本質也是一種人們相互交往的結果,因此即便網絡社會具有虛擬的特征,其本質上也離不開人與人的交往。所以說,網絡社會能夠對現(xiàn)實社會產生影響,同樣的通過網絡進行傳播的網絡文化也能夠影響到現(xiàn)實文化,尤其是目前大多數(shù)大學生網絡行為活躍,其對于中國文化的認知和文化自信水平定然會受到網絡文化的影響。
2.“網絡文化”的特點
網絡的出現(xiàn)為人們拓寬了眼界,也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對于思想和文化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網絡在豐富了人們精神世界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引領了輿論方向,影響了人們尤其是三觀尚未完全建立的大學生們對于文化的認知。
一方面,網絡文化是網絡社會背景下的特有產物,其主要特征包括開放性和互動性、虛擬性等。從內容來看,由于網絡文化很多根源是為了實現(xiàn)現(xiàn)實社會中未實現(xiàn)的愿望,具有“草根”的特點,而且網絡文化能夠放大極端行為或極端看法,如鍵盤俠的出現(xiàn),故其具有補償性、大眾性和極端性的特點。諸如上述的網絡文化特點都能夠對參與網絡社會的大學生文化自信水平產生影響,比如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網絡上對于中醫(yī)治療的優(yōu)勢進行闡述,在這一階段,大學生對于中醫(yī)的傳統(tǒng)文化自信、對于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都達到了一個高峰。
另一方面,網絡文化對于現(xiàn)實文化也能夠產生影響,當前網絡文化逐漸成為了越來越多大學生的精神歸屬,反而現(xiàn)實當中的文化則受到擠壓,原有的“整齊劃一”的傳統(tǒng)文化也受到了多元化的沖擊,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方式開始轉變。
(二)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內涵及特點
1.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內涵
從文化自信的內容來看,主要應當包括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也是大學生文化自信應有的內涵。首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歷史的精華,大學生即便身處新時代也應當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其次,大學生要堅定對革命文化的文化自信,充分體會中國人民不畏艱險、努力奮斗、自強不息的傳統(tǒng)優(yōu)秀品質,借此形成努力拼搏、勇往直前的品質。最后,當前中國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逐漸豐富,凸顯了特殊的文化優(yōu)勢,大學生對當前的文化充滿自信,才能夠擔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責任。
從文化自信的方式來看,首先要在思想上主動了解上述優(yōu)秀文化,其次要進一步加強文化的辨別能力,警惕外來文化思想的惡意滲透,學習但有選擇地學習,最后應當在行動中切實弘揚民族文化,以行動傳承、再造民族文化。
2.“網絡文化”影響下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特點
在網絡文化盛行下,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不堅定性。由于大學生比較容易被網絡社會中的輿論所影響和誤導,即便樹立了文化自信,也極有可能被個別負面信息影響,再次出現(xiàn)動搖,文化自信的堅定性不足。二是認知片面化。由于網絡社會中的信息往往是相對碎片化的,這種碎片化的信息存在片面性的問題,個別負面信息很有可能會致使大學生對文化的認知出現(xiàn)不清晰不明確甚至錯誤認知等情況。三是矛盾性。大學生在網絡文化的影響下學習了解到的民族文化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更多大學生在民族文化面前選擇了“中立”或者“搖擺”的態(tài)度,往往是了解的不少,但傳播不足。
(一)調查研究方法及數(shù)據(jù)來源
為客觀探究網絡社會背景下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現(xiàn)狀,本次研究采取了網絡問卷的方式進行,回收有效問卷170份,有效回收率85%。問卷首先要求填寫者填寫年齡、性別、是否為大學生、大學年級,非大學生的無法參與問卷填寫。
(二)調查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1.主動了解中國文化情況
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首先要培養(yǎng)大學生對于中國文化的興趣,這一部分共涉及4個題項,主要為了測試大學生主動去了解中國文化的程度以及網絡是否對提高大學生對文化的興趣有所幫助,具體結果如下:
從結果中可以看出,只有18.2%的學生表示閱讀過與中國文化相關的書籍,經過查閱問卷結果,這一部分學生大多為文史類或思政類專業(yè)學生;有將近半數(shù)的大學生表示歷史、哲學、思想政治等課程出現(xiàn)過缺課或不聽講的問題,由此可以說明大學生對于這類課程不夠重視,對中國文化的認識不足,阻礙了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yǎng)。同時,大多數(shù)學生都通過網絡觀看過相關的文章或視頻,有近一半的大學生表示關注過相關的博主或視頻號,這說明網絡背景下確實能夠加強大學生對于文化的了解興趣,因此就更需要對網絡內容進行有效監(jiān)管。
2.對文化自信的認知程度
建立文化自信首先需要對文化有所了解,而后付諸于實踐,才能夠逐漸培養(yǎng)起對于文化的自信,在這一方面僅設置了1個題項,即“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文化自信有什么內容?”。通過這一問題能夠有效了解大學生對于文化自信內容的認知程度,該題為填空題,經整理問卷結果,回答完全正確的共有37人,占總人數(shù)的21.8%%;回答為近似正確的有33人,占總人數(shù)的19.4%;回答中有正確內容的(即三項中答出1-2項的)有64人,占總人數(shù)的37.6%;全部未回答出的有36人,占總人數(shù)的21.2%。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學生對于文化自信的內容有所了解,但完全掌握的較少,仍有部分大學生完全不了解,說明當前大學生對于中國文化的了解可能更多停留在感興趣的階段,真正進行學習的較少。
3.文化實踐活動參與情況
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除了理論教育以外,適當?shù)奈幕瘜嵺`活動也是十分必要的,為此問卷涉及了4個題項,用于了解大學生參與文化實踐活動的情況,具體結果如下:
從結果中可以看出,當前現(xiàn)實中的文化實踐活動組織的還是相對較少,大部分學生都通過網絡上參與過相關活動,但組織或傳播文化的主動性則稍顯不足。這就要求學校乃至于整個社會都要營造文化氛圍,幫助大學生提高其文化自信水平。
(一)理論知識滲透“網絡文化”
文化自信的提升首先要從認識方面著手,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提升其對于中國文化內涵的認識,由此才能夠增強其文化自信的底氣。隨著網絡的發(fā)展,在網絡社會背景下大學生可接觸的文化內容越來越廣泛,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中、課本中,而是更多的來自于網絡空間,網絡中傳播的文化既有我國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也不乏有個別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互聯(lián)網大肆宣傳一些黑化我國的言論,利用互聯(lián)網創(chuàng)造一些不利的影響。大學生雖然接受新鮮事物的速度較快,但網絡文化當中,有好有壞,大學生的三觀尚未成熟建立,判斷和辨別能力仍然需要提高,容易受外來言論的影響,對自身的文化自信形成沖擊。這就需要文化的理論知識教育不僅可以融入到教學當中,也可以滲透到網絡文化當中,起到有效的引導作用,幫助大學生提高在文化方面的分辨能力,在鼓勵其學習國外優(yōu)秀文化的同時,也應當盡可能避免國外個別不良文化的侵入。
教師尤其是大學思政教師理應發(fā)揮引導作用,重點加強思政教育,高校應該提升對此類課程的重視程度,一方面,在授課教師的綜合素養(yǎng)、授課形式上進行創(chuàng)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引導其把握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本質特征,并根據(jù)本質特征了解中國文化的歷史淵源。另一方面,出于當前大多數(shù)大學生對于網絡文化的熱衷,可以結合網絡中的文化“熱詞”進行教學,由此提高學生對于課程的興趣,或者有條件的也可以鼓勵老師通過錄制短視頻等方式將理論知識融入到網絡文化當中,幫助大學生理解。
(二)線上線下開展文化實踐活動
從調查中可以看出,當前大學生參與民族文化的實踐活動相對較少,甚至有不少大學生表示沒有參加過文化實踐活動,實踐活動的缺乏就會導致大學生在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上出現(xiàn)偏差,尤其是在實際情況與得到的理論知識出現(xiàn)矛盾的時候,文化自信心容易出現(xiàn)動搖。
首先,高校應當鼓勵大學生進行文化創(chuàng)造,并為其提供資源支持,尤其是學習歷史等專業(yè)的學生,更應當鼓勵其通過錄制文化講解視頻、撰寫文章等方式傳播優(yōu)秀中國文化,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其次,學校應當多組織大學生開展文化主體的教育活動,比如參觀革命圣地、聆聽紅色故事等,實景實地感受革命精神、革命文化,更有利于大學生深刻認識到革命文化的價值,激發(fā)其對于中國文化的認同感,不斷提升文化自信。
(三)強化網絡社會輿論監(jiān)管
網絡文化雖然幫助大學生獲取了更多的信息,對于文化的了解程度也有所加深,但網絡不文明現(xiàn)象仍然存在,不乏有對中國文化進行抨擊的錯誤言論,也影響到了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因此,有必要對網絡社會的輿論進行進一步的監(jiān)管和治理,比如可以通過協(xié)調社會、政府等多方面的力量,利用互聯(lián)網技術,從制度和技術監(jiān)管兩個方面共同著手,強化對于網絡文化傳播內容的監(jiān)管力度,盡可能減少來自網絡的負面文化因素,提高大學生文化自信水平。
綜上,在網絡文化傳播速度較快的當下,大學生文化自信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方面呈現(xiàn)較高的自信水平,這與網絡文化當中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優(yōu)勢進行的傳播有關,但同時受到網絡不同信息的干擾,大學生在傳統(tǒng)文化自信和革命文化自信方面仍然稍顯不足,對傳統(tǒng)文化和革命文化內涵了解不到位,更多的處于旁觀的角色,很少有參與到優(yōu)秀文化傳播實踐中去,更有甚者受到極端言論影響,對傳統(tǒng)文化和革命文化處于不自信的狀態(tài),因此提高大學生對于中國文化內涵的認識,推動其參與文化建設即成為當前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重點。要結合網絡文化的特點和優(yōu)勢,多維度引導大學生認識文化內涵,并通過組織開展文化主題實踐活動的方式提高大學生文化自信水平,同時在網絡管控方面下功夫,避免網絡輿論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誤導,引導其樹立更深層次的文化自信。
〔參 考 文 獻〕
[1]劉迪.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徑研究[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yè)學院學報,2020(03):112-113.
[2]逯瑤.網絡環(huán)境下青年學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徑研究[J].青年與社會,2020(04):218-219.
[3]王瑩,魏寒冰.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對策研究[J].理論觀察,2020(06):137-139.
[4]易開發(fā).論加強黨對網絡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領導權[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01):1-8.
[5]余勝.從網絡媒體被動式使用的歐化惡化及原因談文化自信[J].科學大眾,2020,(01):179-180.
[6]周見.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D].重慶郵電大學,2020.
〔責任編輯:楊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