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玲
筆者將學生的個性、情智、實踐與教學內(nèi)容融合,探索落實育人目標的有效方式,構建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新樣態(tài)。
與個性融合,激活創(chuàng)造潛能。教學“人貴自知”時,筆者用“夸夸自己”“說說我喜歡做的事”“給自己做一張名片”三個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提升學生自我認知。首先,筆者引導學生玩擊鼓傳花,音樂隨機停止時,花在誰手里,誰就到講臺前夸一夸自己。多名學生相繼被“選中”后,分別提到了聰明、勤奮、積極進取等標識自我個性特征的詞匯,觸發(fā)了學生對自我的認識。然后,學生交流自己喜歡做的事,有的說喜歡吹笛子,有的說喜歡畫畫,還有的說喜歡看電視……筆者引導學生要發(fā)展興趣愛好,注意勞逸結(jié)合。這樣教學,讓學生感悟到正確認識自我的積極意義。最后,筆者讓學生為自己制作一張名片,并提示:名片上可以寫姓名、昵稱、興趣愛好、理想以及座右銘等信息,還可以貼上自己的照片;名片的形狀、大小、圖案、顏色都由自己設計。學生大膽想象,設計出花樣繁多的特色名片。這樣教學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讓學生感悟到個體生命的獨特性,從更全面的視角觀照自我。
與情智融合,培育價值認同。教學“謀求互利共贏”時,筆者首先拋出開放性問題:“說到非洲,大家能想到什么?”在學生表達了“氣候干燥”“人口眾多”“糧食短缺”等感性認識后,筆者引導:“盡管非洲安哥拉鐵路的建設線存在一些安全隱患,但中國仍毅然決然地擔負起建設任務,獨立出資,花費10年時間建成了這條鐵路”。談話至此,學生震撼于祖國的大國擔當。接著,筆者結(jié)合教材內(nèi)容,借助“非洲鐵路中國造”“捍衛(wèi)世界和平的中國維和部隊”“中國無償向其他國家捐贈新冠疫苗”等圖文資料,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中國在世界舞臺上敢擔當、能擔當?shù)男蜗?,提升了學生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認同。然后,筆者用課件展現(xiàn)歐洲難民艱難的求生之路,引導學生感悟災難面前生命的脆弱。通過與教師對話,學生理解了人對生命的渴望,深化了對“人類命運共同體”內(nèi)涵的理解,加強了關懷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識。最后,為了讓學生體會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初心,筆者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身實際思考怎樣為此貢獻力量,并將自己的想法寫在便利貼上。學生寫出了“立鴻鵠志,做奮斗者”“學好本領,做一名既有家國情懷,又有國際視野的中學生”“努力奮斗、青春無悔;不負恩師,報效祖國”等擲地有聲的誓言。學生在情感與智慧的交融中提升了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與認同。
與實踐融合,促進知行統(tǒng)一。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文明與家園”單元包含“中華文化根”“美德萬年長”“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是很難通過課堂學習立即掌握的,需要學生通過社會實踐來內(nèi)化,達成知行統(tǒng)一的學習目標。
在學習“美德萬年長”后,筆者動員學生參與“植綠護綠、關愛自然”植樹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四季常綠、季季有花的校園需要自己守護,理解了“一鍬土,種下的是樹苗,也是生態(tài)文明的希望;一桶水,澆灌的是土壤,也是美麗校園的夢想”的內(nèi)涵。在學習“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后,筆者布置了“熄燈一小時”和調(diào)研“捕魚船該不該退捕上岸”兩個社會實踐作業(yè),喚醒學生節(jié)約資源和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通過實踐,學生享受了勞動帶來的幸福感,明白了生態(tài)環(huán)境沒有替代品、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建設生態(tài)文明就是造福人類的深意。
責任編輯? 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