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摘? 要: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快速提升,教育體制改革的進程也得到了進一步加快。國家所取得的一系列令人矚目的發(fā)展成果足以證明走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發(fā)展路線的正確性。近年來國家更是加大了在教育領域的投入力度,全方面提升了教學質量,完善了教學環(huán)境,并有一大批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在現代化教育體制改革中提出了寶貴的改革措施意見以及一系列更加科學的授課模式。文章主要探究了以任務驅動為主的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策略,希望能為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發(fā)展提供幫助。
關鍵詞:任務驅動;信息技術;小學階段;具體策略
一、小學階段信息技術科目教學現狀
相比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部分學校在教育教學中未能及時更新思想,導致其與教育體制改革的進程脫軌,在日常進行的教學活動中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思路。就目前小學信息技術教學領域而言,現階段采用最多的教學模式主要分為教師課上示范以及任務驅動兩大板塊。信息技術的教學內容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對于部分有難度的操作流程,教師一般都會向學生進行展示并且在課程開始時同樣會告知學生本節(jié)內容的教學目標,通過教師演示以及學生實操的方式組織開展教學活動。在學生進行相關技能的練習過程中,教師同樣會對在操作上存在問題的同學提供幫助,對于理解能力較強的同學,在其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堂任務后,一般情況下教師會繼續(xù)為學生安排課堂拓展性練習內容。此種教學模式下,學生與學生之間很容易拉開差距,從而導致部分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嚴重打擊,以至于在教學后期形成兩極分化的不良現象。
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上教師所應用的傳統教學模式,處處體現著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地位,但學生的主體性卻被掩蓋,此種教學模式存在的另一種弊端就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由于只注重自身的講解而忽略了學生的學習情況,最終導致了教師只注重學生的操作成果而忽視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教學失誤。
除上述內容外,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運用常規(guī)教學模式還存在其他局限性。在教學任務的設置上,教師所設定的課堂任務多具有固定性,此種類型的課堂任務的布置極大限制了學生在操作與發(fā)揮上的自主性,并未給出學生足夠的自主創(chuàng)作空間以及自行思考的余地,從而對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十分不利。此外,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在課上開展的教學活動大多是以自身為主體,忽視了學生作為教育主體的重要地位,并且在具體教學過程中,一般采取一人主導的形式,主要由教師一人講解,并未給學生設置發(fā)言機會,從而導致了師生在溝通交流上的缺乏、學生對于課堂的專注程度較低等問題;在信息技術課程中,課堂任務大多是以學生單獨或者以小組的形式制作作品為主,在此種模式下,教師并未充分了解每一份作業(yè)的制作過程,因而對于在作業(yè)完成過程中學生存在的操作上的問題更是了解不足,從而對于學生所提交的作業(yè)質量的提升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小學階段任務驅動型信息技術教學策略
上文中主要論述了當下部分小學在信息技術教學領域存在的問題,引發(fā)問題的主要原因應歸結于教學理念的老舊以及教學策略過于傳統。在此基礎上,下文提出了在小學階段中的信息技術課程中應用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的幾點策略。
嚴格意義上來講,以任務驅動為基礎開展的信息技術教學活動可以被劃分為六個步驟。第一步,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需要明確教學內容,包括整堂課程的主題,還可以事先設定課程標準以及要求。第二步就是設置課堂任務,此步驟要緊承第一步驟,確保學生能夠時刻保持高度的精神集中。第三步,教師可組織全班學生針對問題進行討論,鼓勵大家提出自身觀點與看法,在討論后,教師可帶領學生對討論成果做總結,包括任務的完成需要做什么與不需要做什么以及其他總結性內容。第四步,在帶領學生完成準備工作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探索初步完成作業(yè),此時同學之間同樣可以分享、交換操作意見。第五步,教師需要根據學生對于作業(yè)的初步想法以及構想展開指導性教學,包括具體操作過程中的重難點以及易錯點的講解,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體系。第六步,教師對學生所完成的作業(yè)根據已經提出的標準進行評判,指導學生再次對作業(yè)進行修改與完善,作品完成后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展示與分享,從而順利完成課程內容的教學。此種教學設計一反常態(tài),在教學活動進行的過程中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主要以組織者與指導者的身份加入其中,并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發(fā)表自身觀點的機會,增強了學生在表達自身觀點方面的自信,鍛煉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對于上述流程,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細化理解。
(一)教學設計與準備階段
在此階段,由于應用到的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有很大差異。因此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就要加入多樣化教學元素,提升學生在學習上的積極性,并且還要注重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找班級上的學生了解其具體學習情況,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適應以任務驅動為主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采取循序漸進的引導方法,讓學生逐漸適應。
(二)學生自主探索階段
在開始授課時,教師需要向學生說明本堂課程所設置的挑戰(zhàn)以及對于最終完成任務的評定規(guī)則。之后就要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教師可在討論前對班級學生進行分組,在各小組拿出討論結果后,教師通過結果的對比再對小組的劃分做進一步調整,從而確保人員分配的均衡性。學生對于任務完成的思路以及在電腦上的初步操作可通過自主探索完成,允許學生通過網絡查閱相關資料,其目的在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
(三)教師進行指導性講解
在學生完成初步構想以及簡單操作后,教師可根據學生反映出的問題進行重點講解。在應用此種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講解知識點的量,若在教學模式改變初期教師就完全放手,只抓重點內容講解,學生會很難接受。因此要在不斷教學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
(四)作品二次完善階段
在教師對操作步驟上的重點難點進行講解后,大部分學生都能夠順利調整自己的作業(yè)內容并繼續(xù)操作,此階段也是學生對于課堂任務的完成階段,在此過程中,教師就要更加密切地關注每一個小組中每一名同學在完成課堂任務的過程中開展的一系列行動,此種觀察結果同樣要作為最終作業(yè)評判結果的參考因素之一。此時教師仍然可以組織各個小組成員之間進行交流以及意見交換,這同時也是鍛煉學生吸納、接受他人意見能力的有效方式,通過多方面探討以及對作品的不斷修改和完善,讓學生的作業(yè)在整體上得到很好的提升。
(五)作品評價
即使教師目睹并在學生完成作業(yè)的全過程內對其進行過指導,但最終的作業(yè)評價階段依然十分重要。在此過程中,教師依然可以給學生發(fā)言權,教師在對學生作業(yè)進行評價之后,還可以鼓勵其他同學對此小組的任務完成情況發(fā)表自身看法并且給出相應意見,但此階段的評價要以教師評價為主,因為學生在專業(yè)性方面還存在有一定的欠缺。此外,教師對于學生完成的作業(yè)做出的評價要包含鼓勵性內容,從而讓小學生保持對于學習的積極性以及自信心。
三、結語
綜合上述內容來看,小學階段作為學生成長與學習的重要時期,其在校園內受到的教育要具有科學性。學校方面一定要及時更新教育理念,緊跟時代腳步,時刻調整教學策略。力爭為學生提供最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讓學生能夠在小學階段筑牢基礎,為其日后邁進更高的學府提供原始動力。
參考文獻:
[1]汪瀅. 基于任務驅動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活動設計策略的研究[J]. 考試周刊,2019(016):126.
[2]朱紅. 基于“任務驅動”的教學策略研究——以中職信息技術教學為例[J]. 高考,2019(29):195.
[3]俞建超. 基于任務驅動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活動設計策略分析[J]. 學生·家長·社會(學校教育),2019(08):1.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