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文 朱楓
摘要上海市育才初級中學基于實踐傳統(tǒng)和對學生現(xiàn)實發(fā)展需求的思考,將“自組織理論”引入日常教學和學生管理工作,鼓勵創(chuàng)生各類學生自組織,以此引領學生走向互促共贏。文化引領是保障學生自組織良性運轉的核心,它要求各小組要共創(chuàng)愿景、共擔責任、共建規(guī)則、共享經驗;挑戰(zhàn)性任務是驅動學生自組織成員走向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實踐中要把握挑戰(zhàn)性任務的內容設計特征、實施原則與路徑。
關鍵詞 學生自組織;自我管理;學生成長共同體;組織文化;挑戰(zhàn)性任務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2384(2022)06-0053-04
在建設高質量教育的背景下,如何針對生源變化實際和傳統(tǒng)教育中的弊端,通過調整優(yōu)化組織管理方式,提升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和能力,促進育人方式的深度變革,這是擺在很多學校面前的一道必答題。近年來,上海市育才初級中學(以下簡稱“育才初中”)在學校原有“讀議小組”探索經驗的基礎上,基于對學生現(xiàn)實發(fā)展需求的思考,將“自組織理論”引入日常教學和學生管理工作,使學生在從“我”到“我們”的理念和角色轉變過程中,學會了自我管理和承擔責任,也實現(xiàn)了全面而有個性的成長。
“自組織理論”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最初主要應用于化學與物理學領域,后來逐步擴展至社會學、管理學等領域并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該理論強調組織能夠不受外界影響,自我產生、自我管理、自我發(fā)展,并通過內部的自我協(xié)調實現(xiàn)良性運轉。育才初中學生自組織的產生基于現(xiàn)實需要,并在實踐中形成了自身特色。
1. 明晰學生自組織產生的現(xiàn)實情境
育才初中學生自組織的產生,主要是基于學生的現(xiàn)實發(fā)展需求。一方面,目前在校的初中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由于特殊的家庭結構和家長的寵溺,導致有些學生“個人主義”傾向突出,關鍵能力尤其是合作能力缺乏。而初中階段是學生走向獨立、發(fā)展社會性的重要階段,同伴關系會逐漸替代親子關系成為他們成長中最重要的人際關系,良好的同伴交往會對他們的發(fā)展產生重要影響。學生自組織的成立就可以為學生的同伴交往提供更多機會。另一方面,在傳統(tǒng)的班級授課制下,基于共性的教學方式更強調效率,大多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思考和提問的機會較少,學習主動性難以被有效激發(fā);加之學生間差異較大,學生往往無法得到個性化、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自組織恰好可以彌補這方面的缺失。
2. 彰顯學生自組織的獨特功能價值
育才初中的學生自組織強調通過創(chuàng)設寬松豐富的學習環(huán)境,推動學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在此過程中實現(xiàn)全面而有個性的發(fā)展。較之學校原來的“讀議小組”更多指向學習,學生自組織本質上是內涵豐富、聯(lián)結緊密的學生成長共同體,它在堅持“全面育人”理念的基礎上,以培育學生的關鍵能力尤其是合作能力為重點,引導學生通過協(xié)商互動共同解決成長中的問題,從而變個性差異為成長資源、化學習力差距為互促共贏。學生在聯(lián)結緊密的伙伴關系中能展示最好的自己,獲得更好的社交和學習反饋,大家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學習效能。
3. 靈活采取學生自組織的組建方式
目前,我校學生參加的自組織涉及班級管理、各類教學和學生活動。教學活動中的自組織一般會沿用班級管理中的自組織,也有學科會作區(qū)分。依據(jù)參與活動類型的不同,目前的學生自組織主要采取兩種組建方式。
一種是自上而下、有領導的自組織形態(tài),主要是各班級根據(jù)學生群體差異創(chuàng)生的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自組織,一般以4人為一組,全班共形成6~8個自組織,每一組學生分成兩排就近入座。依據(jù)分組原則、小組規(guī)模和座位安排,學校形成兩套分組方案。第一套方案是教師基于對學生的了解,按照學生的綜合表現(xiàn)進行異質分組;第二套方案是在臨時自組織的基礎上,由組內成員通過相互觀察同伴表現(xiàn)選出組長,并優(yōu)化初期創(chuàng)生的自組織。在班級管理或學科學習中,都可以形成相對固定的自組織。
另一種是自下而上、更自主的自組織形態(tài),是由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特長等自發(fā)自愿組合而成,實踐中也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由學校基于學生特點和辦學特色開設文化類、實驗類、體育類等“菜單式”自選項目,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特長自愿選擇參加項目活動,由此結成基于志趣的自組織團隊。另一類是由學生根據(jù)自身的興趣和意愿自定活動方向,自主創(chuàng)生自組織。相比自選活動方向,學生自定活動方向并自主創(chuàng)生的自組織更靈活、更自由。
組織文化是自組織的靈魂,它對自組織的創(chuàng)生及運轉具有核心引領功能。在學生自組織的運轉過程中,雖然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方式,但組織文化能引領他們朝同一個方向努力,并在此過程中建立起相互信任、互促共贏的伙伴關系,最終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健康成長。自組織文化的核心要素是共創(chuàng)、共治、共享,所以由學生選擇并制定有個性、有意義的組織文化,是自組織與“他組織”的最大區(qū)別。
1. 共創(chuàng)愿景:明確小組努力方向
有個性、有意義的組織文化能使學生自組織具有可識別性,充滿正能量,其內容包括小組名稱、口號、組徽、共同愿景等,其中共同愿景最為重要。共同愿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自組織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源于自組織所有成員的共同關切。當自組織的所有成員具有共同愿景時,就會緊密結合起來,朝著同一個方向和目標努力。以七(2)班的“星云fighting”小組為例,其組名含義如下:小組中的每個人都是一顆閃耀的星,大家團結向上,在知識的星空中尋找正確方向,并最終以自己的光和熱照亮七(2)班這片星空。同時,該小組通過對自身情況的分析發(fā)現(xiàn):組內有同學默寫和作業(yè)質量不高,但組員之間比較團結,有問題愿意共同承擔。于是,小組據(jù)此情況確定了發(fā)展總目標以及每周、每日的目標,并制定了小組公約、活動規(guī)章、獎懲制度和整改方法。
2. 共擔責任:引導成員各展所長
學生自組織通過共同愿景將所有成員凝聚起來,又通過明確分工使大家共擔責任,各展所長。例如:“星云fighting”小組依據(jù)小組目標,根據(jù)成員的個性特征,確定了具體分工。其中組長負責組織開展小隊活動,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學習干事負責每天早上統(tǒng)計收交作業(yè);紀律干事負責關注同學上課情況,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提醒;生活干事負責提醒組員中午拿飯,同時不吃零食;等等。又如:環(huán)保論壇小組在組織開展“身邊的環(huán)?!闭搲顒又?,根據(jù)活動安排以及各組員的興趣愛好或特長,明確了每個人的崗位職責,如制訂論壇計劃、準備主持稿、制作海報、制作論壇ppt、擔任主持人或技術顧問等。在此過程中大家各司其職,甚至身兼多職,保證了論壇活動的順利開展。
3. 共建規(guī)則:保障目標有效達成
有默契的學生自組織是有整體架構的團隊,而不是各部分勉強拼湊形成的整體。為此,各班級或學生自組織會制定相應的組織活動規(guī)則和評價反饋制度,包括《班級自組織建設方案》《自組織管理登記表》《小組每天記錄表》《小組一周小結表》等,從而使組織文化和分工落實更加具象化。在此過程中,教師會根據(jù)班級具體情況指導監(jiān)督學生完善各項規(guī)則,做好日常記錄。學生則要根據(jù)要求,及時記錄總結小組日常情況。同時,各班級會在每周的固定時間組織各小組根據(jù)《小組一周小結表》中的記錄情況,分析各組員的優(yōu)缺點,并從紀律、生活、學習三方面分析小組整體情況,在此基礎上總結亮點、反思不足,進而強化或改進。
4. 共享經驗:激勵成員互促共進
在學生自組織運作過程中,各班級會有意識地選擇表現(xiàn)優(yōu)異的小組進行示范展示,以起到良好的激勵引導作用。示范展示主要包括宣講交流和現(xiàn)場展示兩種方式。宣講交流是由優(yōu)秀小組在總結前期經驗的基礎上,將其整理成文檔,通過演講匯報的形式與大家分享?,F(xiàn)場展示是由優(yōu)秀小組通過親身示范的方式現(xiàn)場展示完成任務的過程,或通過參加學校期末結業(yè)式表演、組織論壇或比賽等方式進行。
在實踐中,學生自組織的活動任務主要以挑戰(zhàn)性任務為主。具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學習動力,并促使他們千方百計以合作的方式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使成員走向深度融合。
1. 把握挑戰(zhàn)性任務的內容設計特點
一般而言,學習活動中的挑戰(zhàn)性任務應具有以下五個特點:學習難度的適切性、思考角度的多維性、學習方式的多樣性、學習結果的開放性、學習體驗的愉悅性。對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結合任務特點,通過拓展本學科內容、聯(lián)結不同學科內容、聯(lián)結學習和生活等多種途徑設計挑戰(zhàn)性任務,并激勵學生合作完成,以推動學生的深度學習。例如:語文教師在教授《變色龍》一課時,要求學生用曲線圖描繪奧楚蔑洛夫處理案子時心理及態(tài)度的變化情況;音樂教師在教授《唱出來的古詩詞》時,要求學生選擇初中語文課本中的古詩詞,為其創(chuàng)作旋律并演繹。與學科活動相比,學生活動中的挑戰(zhàn)性任務也要遵循難度適切、方式多樣、結果開放、體驗愉悅等特點,由組織者帶領組內成員共同完成。比如:茶文化小組圍繞“茶文化”主題,先后開展了三個內容遞進銜接的任務活動,包括“飲茶思源—探究茶文化的前世”“不忘初心—關注茶文化的今生”“匠心傳承—展望茶文化的未來”。
2. 堅持挑戰(zhàn)性任務的實施原則
在完成挑戰(zhàn)性任務過程中,學生自組織會面臨各種生成性問題,此時需要堅持兩個基本原則。一是成員間要相互尊重和信任,坦誠交流困惑或想法,努力找到問題癥結,高效運用團隊力量加以解決。二是成員要善于通過不斷反思,及時調整個人和組織行為。如在美術學科《當T恤遇見波普藝術》一課中,各小組在完成“創(chuàng)意表達T恤”這一挑戰(zhàn)性任務過程中,組員們最初的想法和創(chuàng)意很多,難以統(tǒng)一。最終,小組成員在組長協(xié)調下達成共識,有的小組在統(tǒng)一T恤格調的基礎上,亮出自己的特色,最終形成一幅由四小幅圖片組成的作品;有的小組通過對色彩的調和以及小毛球、扭扭棒等材料的應用,使整件T恤的設計充滿了趣味和活潑感。
需要強調的是,相較于在“他組織”中的主體角色,教師在自組織中的角色是指導者,負責在學生自組織運作過程中實時了解進展和困難等狀況,在需要時及時給予支持和幫助。但教師在指導前,首先要確認學生確實無法自我解決,避免因過度指導導致學生產生依賴,從而失去自組織存在的意義。
3. 遵循挑戰(zhàn)性任務的基本實施路徑
在班級管理、課堂教學以及其他學生活動中,學生自組織的運轉都可以通過完成挑戰(zhàn)性任務的形式進行,在此過程中大致遵循以下基本路徑,包括“計劃與決策”“組織與監(jiān)控”“管控與合作”“整合與表達”“總結與反思”等環(huán)節(jié)。圖1為在研討類課堂活動中挑戰(zhàn)性任務的實施路徑。
我校成立的各類學生自組織,為學生廣泛參與學校活動、展示個性與能力特長提供了良好機會。學校曾隨機抽取一個班級進行統(tǒng)計,結果顯示:該班每名學生在一學期中平均參加了4.1個自組織。如一名學生共參與了語文課小組討論、歌舞嘉年華、科技節(jié)水污染調查、長繩比賽等8個自組織,涉及學科學習、文體活動等多個方面,并先后在其中承擔管理者、執(zhí)行者等不同角色。參與自組織也激發(fā)了學生對美好自我的追求,激勵他們在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對自己和同伴的成長負責。在此過程中,校園里呈現(xiàn)出“我的學習我負責”“我的伙伴我來幫”“我的小組我來維護”“我們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等生動圖景,學生的思考、合作與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師生間也實現(xiàn)了雙向滋養(yǎng)、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 彼得·圣吉.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M].郭進隆,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2.
[2] 鐘啟泉.班級管理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 陳辛.自組織團隊績效管理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11.
[4] 彭劍鋒.共創(chuàng)、共治、共享—自組織的核心要素[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fā),2015(8).
[5] 韓曉霞,代建軍.自組織視角下的學校變革動力機制探析[J].教育與管理,2015(5).
(編輯 王淑清)
注釋:① 本文系2018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項目“指向關鍵能力培養(yǎng)的初中生‘自組織創(chuàng)生及其運作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C18062)的研究成果。本文引用了上海市育才初級中學金凡、黃文圣、陳緋帆、梁安琪、陳瑩等老師提供的案例,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