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婕
內(nèi)容摘要:語文高階思維是貫穿語文學習活動的高水平的思維品質(zhì),古詩詞教學中高階思維的培養(yǎng)體現(xiàn)在對直覺思維、形象思維、辯證思維、邏輯思維、創(chuàng)造思維等多種思維方式的綜合運用?;诟唠A思維的培養(yǎng),并結(jié)合古詩詞的文體特征,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將古詩詞課堂的主題、課內(nèi)古詩詞的文題、課上提出的問題以及課后布置的習題作為抓手,巧妙設計,以巧啟思,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的發(fā)展,賦予古詩詞課堂更多活力。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 思維方式 高階思維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將“思維發(fā)展與提升”作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維度,強調(diào)了語文教學中訓練學生思維能力、提升學生思維品質(zhì)的重要性及必要性[1]。高階思維是發(fā)生在較高認知水平層次上的心智活動,其培養(yǎng)與《課標》中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的要求相契合。具體到語文學科,高階思維主要是指學生通過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學習活動,在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方面表現(xiàn)出的高水平思維品質(zhì)以及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2]。在語文課堂中,古詩詞教學占據(jù)了重要的地位,古詩詞作品的賞析是培養(yǎng)學生高階思維的絕佳機會和重要途徑。同時,高階思維的培養(yǎng)又可以反作用于古詩詞的教學。當前古詩詞教學中不少教師和學生仍將能翻譯、會默寫作為古詩詞教學的最終目標,學生對經(jīng)典詩詞進行細分析深挖掘的興趣與能力均不足,從而產(chǎn)生畏難心理,古詩詞學習的積極性大大降低。為改善此種狀況,教師可以在古詩詞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以思促學,推動古詩詞教學的優(yōu)化,促進古詩詞課堂實現(xiàn)質(zhì)的飛升。
一.高階思維及其形式
根據(jù)布魯姆的目標分類學,分析、評價、創(chuàng)造這三個認知發(fā)展層級為高階思維[3]。要達到這三個層級需要借助多種思維方式,包括直覺思維、形象思維、辯證思維、邏輯思維、創(chuàng)造思維等。古詩詞教學同樣需要這些思維的參與,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容易被忽視,因此,基于高階思維培養(yǎng)的古詩詞教學可以在提升學生思維品質(zhì)的同時優(yōu)化古詩詞的教學。
1.直覺思維
直覺思維具有自發(fā)性和直接性等特征,通過初步感知,學習者可以迅速地調(diào)動主觀感受并且做出自己的判斷。古詩詞是鍛煉學生直覺思維的重要素材。學生在初讀感知的過程中,可以對古詩詞的感情基調(diào)做出大致的判斷,有利于學生對古詩詞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做進一步的體悟。直覺并非隨心所欲地猜測,而是基于一定的學習經(jīng)驗對閱讀材料作出的預測,比如學生在看到有關秋的詩作時,可以在頭腦中做出對作品感情基調(diào)的預判,與悲傷、凄涼、蕭瑟等詞語聯(lián)系起來,再在進一步的學習中驗證自己的判斷。要達到這一水平,學生需要在之前的學習中閱讀一定量的關于秋的作品,對這類古詩詞的共性進行提煉,從而作為判斷的依據(jù)。再如看到古詩詞中的典型意象,學生可以說出蘊含其中的特定情感,如“月”“柳”等意象常常作為思鄉(xiāng)這一情愫的媒介。這一水平的內(nèi)部條件是學生熟悉古詩詞作品中常用的意象,并正在頭腦中儲存了與某個意象有關的其他詩句,在判斷時可以有依據(jù)作為支撐。
2.形象思維
形象思維是通過想象、聯(lián)想、比較、分析等方式,對表象進行加工而形成的[4]。在形象思維的參與下,客觀事物的屬性與特征可以更好地被反映。古詩詞是一種極富藝術性的文體,作者在進行古詩詞創(chuàng)作時通過調(diào)動形象思維,賦予簡煉的語言以豐富而深刻的意義,讀者在閱讀和鑒賞時若要與作者隔空對話,也需要形象思維的參與。因此古詩詞教學可以有效地鍛煉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從而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的發(fā)展。古詩詞教學不應僅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和內(nèi)容的背誦,更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聯(lián)想與想象,讓他們真正地走進作品,走進作者內(nèi)心,在有限的語言中感受無限的意味。
3.辯證思維
辯證思維是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思想的一種抽象思維。辯證思維強調(diào)事物間的聯(lián)系與發(fā)展,并且通過深入地分析來解釋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zhì),全面地看待問題。古詩詞因其文體特征,在短小精悍的文字中蘊藏著許多值得推敲的細節(jié),比如字詞的讀音、字詞的選擇和詩句中蘊含的復雜情感和哲理等等,還可以立足于當前的時代背景,對古詩詞作品的現(xiàn)實意義進行剖析。但是古詩詞作品與學生存在年代上的隔閡,學生容易產(chǎn)生畏難心理,對古詩詞作品的理解往往遵從于參考書、課下注釋以及教師的講解,將它們視為古詩詞的標準答案,忽視其中值得揣摩的細節(jié),這容易導致較片面的古詩詞學習。因此,把古詩詞當做鍛練學生辯證思維的重要材料,讓他們能不囿于固有的解讀而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疑問,這對于提升古詩詞教學質(zhì)量、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4.邏輯思維
邏輯思維是一種理性的思維方式,用到的方法主要有分析、綜合、推理、比較、抽象、概括等[5]。古詩詞的閱讀只重感性是不夠的,還需要有理性成分的參與,通過發(fā)掘作品內(nèi)部的邏輯關系來讀懂古詩詞。古詩詞的鑒賞首先要關注的是作者及其寫作背景,通過知人論世可以推理出作者想要傳達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所謂“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同時,古詩詞的賞析也需要煉字,通過對字詞的分析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在鑒賞時也要考慮到古詩詞的文體特征,關注作品中使用的藝術手法,明確各手法的作用以及表達效果。這需要借助邏輯思維中的概念與判斷來實現(xiàn)。邏輯思維中的對比也是常用一種分析方法,比如對比同一作者的不同詩作,或同一題材的不同作品,再如增刪或者調(diào)換詩句中的一些字詞形成新的詩句,然后與原詩進行對比,從而將作品的賞析推向深入。
5.創(chuàng)造思維
創(chuàng)造思維是一種多元而復雜的思維,它需要多種思維能力的綜合。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本身就是對創(chuàng)造思維的應用,因此在鑒賞中也需要調(diào)動創(chuàng)造思維,與作者形成動態(tài)的交流而非被動地接受。古詩詞中的創(chuàng)造思維可以通過提出新觀點或者是提供新視角來培養(yǎng),這一點在辯證思維那里有所涉及。同時,古詩詞的鑒賞不僅僅是輸入的過程,也要有一定的輸出,比如寫賞析性的文字,或者是對作品的內(nèi)容進行仿寫和改寫,甚至還可以用繪畫和音樂等藝術形式來表現(xiàn)作品中的意境。在古詩詞教學中調(diào)動創(chuàng)造思維,不僅僅是對作品的深加工,更是突破低階思維走向高階思維的重要路徑。
二.基于高階思維培養(yǎng)的初中古詩詞教學策略
1.巧定主題
比較、聯(lián)系、綜合等都是重要的思維方法,是由低階思維向高階思維躍升的重要推力。因此基于高階思維的古詩詞教學可以將相關作品有機地整合在一起,由教師巧妙設置主題,力求知識的系統(tǒng)性與學習的貫通性,調(diào)動學生的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創(chuàng)造思維等方式。如在講授《望岳》時,教師可向?qū)W生出示杜甫的《春望》和《登高》,將“從杜甫眼中看杜甫”作為學習主題。這三首詩都是作者在觀景中的所思所感,但所抒之情卻大有不同?!锻馈穼懹谧髡咭鈿怙L發(fā)之時,文字間流露詩人的自信與豪邁,對未來充滿了無限的憧憬?!洞和分械淖髡哐垡姲彩放衍姺俾雍蟮臐M目凄涼,詩句里飽含了為國而愁,為民而傷的悲痛情緒。再到《登高》,此時杜甫的生命已到暮年,他再次登高而詠,又是另一番心境。通過品讀杜甫不同時期的作品,教師可引導學生以景窺情,知人論世,體會杜甫的詩圣情懷。又如劉禹錫的《秋詞》一反以往言秋多寂寥的愁緒,表達了詩人的樂觀與豁達。教師在講解時可從此處出發(fā),以“自古詩人多言秋”為主題,整合《天凈沙·秋思》《楓橋夜泊》《山居秋暝》《山行》等學生熟悉的作品,在比較閱讀中把握意象特點,體會其中蘊含的不同情感。通過這一類比突破學生“言秋即悲”的固有思維,激發(fā)他們古詩詞的學習興趣。但是在整合時要注意文本的選擇,不可將與主題無關或者不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文本強行加入其中生硬組合。
同時,在進行主題設定時也不要忽視古詩詞的文體特征。古詩詞具有高度概括性,同時又蘊含著復雜的情感,通常會用到借景抒情、動靜結(jié)合、虛實相生、用典等藝術手法[6]。這些手法是詩詞鑒賞的關鍵,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將運用同樣藝術手法的作品聯(lián)系在一起,突出知識的系統(tǒng)性,幫助學生強化重要知識點的學習。如在對虛實相生這一藝術手法進行教學時,教師可將“古詩詞的虛實之美”設為主題,并將運用虛實手法的《觀滄?!贰兑褂昙谋薄贰妒辉滤娜诊L雨大作》《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四首作品作為學習材料,讓學生去思考作品中哪些為實,哪些為虛,以及這樣判斷的依據(jù)。這個過程需要學生充分發(fā)揮聯(lián)想與想象,去描摹詩人眼前所見之實景以及想象之虛景,讓學生體會虛實相生的表達藝術。
2.巧扣文題
古詩詞的題目是詩歌鑒賞的重要突破口,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直覺思維和形象思維。以《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詩為例,教師在講解時可從題目切入。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看到題目中的聞、左遷、遙等字詞,再經(jīng)過大腦的加工,可以得到這樣的信息:詩人李白聽聞好友王昌齡被貶官到龍標這一荒涼之地,遙對著好友所在的方向,寫下了這首詩。接著教師應啟發(fā)學生思考李白此時的心情如何,有何所思所感,在詩中會如何表達情感,之后再通過對詩歌的學習來印證之前的思考。又如在講解《天凈沙·秋思》時,教師可以先從題目“秋思”二字入手,引導學生主動發(fā)問,如所“思”為何?此處之“思”是“思考”之“思”還是“心思”之“思”?那么作者又有何心“思”?緣何生“思”?之后再向?qū)W生介紹相關背景知識,引導學生探究作品被稱為“秋思之祖”的原因?!短靸羯场で锼肌肥且皇缀苡写硇缘淖髌?,正文短短28字中不僅有意象的組合,還有思維的跳躍,教師在講解詩句前從文題入手為學生創(chuàng)設秋的意境,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作品。再如《望岳》,為何用“望”而不用“登”?是如何“望”?又“望”到什么?還可將《望岳》與《春望》聯(lián)系起來,啟發(fā)學生思考《望岳》之“望”與《春望》之“望”有何不同又為何不同,從而體會詩人的不同心境。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忽略文題,很少意識到題目中傳遞的信息對讀懂作品、啟迪思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除此之外,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常常生硬地穿插文學常識,或者在正式講解之前把背景資料灌輸給學生,將作品和寫作背景割裂開來。巧扣文題不失為解決這些問題的良方,教師可以在文題解讀的基礎上自然引入相關背景資料,讓整個教學渾然一體,水到渠成。
3.巧設問題
認知主義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了“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明確了“支架”在學生的發(fā)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爸Ъ堋钡奶峁┛梢詭椭鷮W生完成知識的建構(gòu),在之后的學習中能夠獨立處理類似的問題[7]。古詩詞言簡意豐,且距離學生生活的年代較為久遠,在學習上存在困難,必須有“支架”的輔助,教師在課上的提問就是教學中的重要支架。低效的問題通常會使課堂效率低下,難以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于教學無益,而高效的問題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多種思維方式,架設一道從低階思維通向高階思維的橋梁,讓教學事半功倍。
如在《天凈沙·秋思》的講解中,教師可以先向?qū)W生提問:“如果讓你來描寫秋天,你會寫哪些景物?”然后再引導學生關注馬致遠所用的意象。之后教師追問學生:“詩人用哪些字詞來表現(xiàn)這些意象的特點?你可以試著換其他字詞來形容藤、樹、鴉等意象嗎?”將作品和學生的改寫作對比,可以讓學生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用詞的精當,感受中華語言文字的魅力。再如講《觀滄?!窌r,教師可以設置一個主問題:“在這首寫景抒情詩中作者“觀”到了什么?”學生在這一問題的啟發(fā)下可以關注詩中的景物及其特點,感受滄海之景,動靜之貌,從眼觀之景及心觀之景中感受作者博大的胸懷。再如講到《游山西村》的名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時,教師可對“村”進行提問:“作者正擔心無路可走時突然眼前出現(xiàn)了一個山村,請想象一下這是個怎樣的山村?這個山村有什么深層含義?”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鼓勵學生思維的發(fā)散,但是不可以過度發(fā)散,必須從詩人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古詩詞的文體特征出發(fā),正確解讀詩歌的意象,引導他們將山村看作是希望與轉(zhuǎn)機的化身而非陰暗破敗的景象,從而啟發(fā)學生體悟名句背后的哲理。
4.巧練習題
香港大學教授比格斯(J.B.Biggs)創(chuàng)設了“SOLO”分層評價法,“SOLO”的英文全稱為“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其意是可觀測學習結(jié)果的結(jié)構(gòu),即觀察學生回答問題時所體現(xiàn)出的思維結(jié)構(gòu)水平,并給予相應的評價[8],這種評價注重過程而非僅僅偏重結(jié)果。這一思想對于教師課后習題的布置有指導意義。教師應當改進以往背誦默寫的機械作業(yè),用其他方式輔助學生鞏固,布置一些可以體現(xiàn)學生認知過程的任務。比如在學完《峨眉山月歌》之后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繪制李白行旅圖,繪制的過程是學生加入個性化理解的過程,可以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發(fā)揮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此外,還可以通過繪制思維導圖、表格等方式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
在教學中,不僅要注重信息的輸入,更要指向?qū)W生學習結(jié)果的輸出,以讀促寫,提高語文能力。師生課上對《天凈沙·秋思》中的意象及其特點進行挖掘之后,不應只停留在對這一首作品意象的把握上,教師可以請學生模仿《天凈沙·秋思》意象羅列的寫法,選擇一個季節(jié),自由選取有關意象,創(chuàng)作一首小令,寫出景物的特點和自己的心情。這樣的作業(yè)不僅可以考察學生對《天凈沙·秋思》寫作特點的掌握程度,同時也可以落實于語言運用上,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古詩詞是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材料,也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立足于學生高階思維的培養(yǎng),以教師之巧,啟迪學生之思,引領學生浸潤于詩詞之海。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6.
[2]潘慶玉.論語文學科高階思維的培養(yǎng)[J].語文建設,2021,(23):4-9.
[3]RAMIREZ R P B,GANADEN M S.Creative activities and students' higher order thinking skills[J].Education quarterly,2008,66(1),22-33.
[4]吳迪.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形象思維的培養(yǎng)研究[D].寧夏:青海師范大學,2018.
[5]孫宏志,解月光,姜玉蓮,鐘紹春. 課堂教學情境下學科高階思維的結(jié)構(gòu)與發(fā)展規(guī)律——以語文學科為例[J].電化教育研究,2020,41(06):91-97+104.
[6]李巍巍.基于文體特征指導鑒賞古典詩詞[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0,(10):29-31.
[7]張立潔.支架式教學法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20.
[8]湯振綱.“SOLO”評價法與古詩詞教學[J].語文建設,2014,(16):55-57+61.
(作者單位:蘇州科技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