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政
前幾天,遇到一位資深的教育專家,我們不約而同地說到了中等師范教育(以下簡稱“中師教育”)。也許因為今年是中國師范教育開啟120周年,現在有許多地方都在搞紀念活動,網上也有不少文章。但是,總體來說,還是淺的東西多、深的東西少,整體性的東西多、專題性的東西少。我對那位專家說,我們這幾十年來的教育改革,特別是學校體制改革走得太快,沒能停下來好好總結,像中等師范教育,真的還沒容人們回過頭看一眼就過去了??傮w上看,教育史與教育類型研究是不平衡的,這里面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受進化論與功利論的觀念影響很大。因為相對而言,教育是在進步的,特別是近現代以后,當教育學成為一門科學,當學校教育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不斷改革,包括學校類型、學制、專業(yè)、課程都不斷契合人的發(fā)展與社會的需要,許多歷史上的教育形式確實失去了傳承的意義。
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又要看到教育的特殊性。自人類文明產生以來,教育作為人類生產力再生產的重要工具,一直在人類社會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哪怕在社會經濟不發(fā)達的時代,在教育學還不是一門現代意義上的成熟科學的時代,教育都在發(fā)揮著切實的作用。于今看來,那些教育方式、教育手段可能是落后的,但是,它們的歷史作用依然不可否認。所以,任何教育都是具體的、歷史的,它受制于社會條件,也受制于社會對生產力的需求,即使是現在,相對于理想的完美的教育,現實的教育也常是妥協的。同時,我們又不能因為歷史的制約和現實的妥協否定這些教育所包含的理想,否認它們在人類教育發(fā)展中的階段性意義,這些意義都是人類教育發(fā)展的寶貴財富。
就說當年的中師教育,學制不過兩到三年,學生的學歷起點不過初中,但是,它卻為中國的基礎教育貢獻了大量人才,挑起了中國基礎教育的重任。還有相當多的中師生,其后的職業(yè)生涯發(fā)生了改變,成為各類職場的佼佼者。往大里說,他們對中國的現代文化,對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都作出了很大的貢獻。這不是套話,是歷史,也是現實。2021年的熱播劇《覺醒時代》的人物中,從中等師范學校畢業(yè)的有很多。看看每所師范學校的校史都會發(fā)現,師范生的政治熱情很高,而且非常有社會活動能力。中師這一特殊的職業(yè)教育雖然已經成為歷史,但是,它所包含的教育理想以及它的辦學模式、培養(yǎng)方式一定有許多值得研究、值得繼承和發(fā)揚的地方。與此相關,這其中還有一個人道主義的視角:在抽象的意義上,每個生命個體都應該享有幸福的生活,都應該獲得全面的發(fā)展,享有最好的教育,從而實現生命的價值。但是,很多人又因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而受制于生活的安排,比如,許多非常優(yōu)秀的初中生因為急于改變戶口和家庭生活條件而選擇了中師教育,沒有選擇上高中考大學。這也是為什么人們普遍對當年的中師生感到惋惜,甚至反復設想當年的中師生如今可以得到怎樣的高等教育,即使是中師畢業(yè),他們的實際水平與能力又相當于現今怎樣的學歷的深刻原因。所以,這樣說來,我越發(fā)感受到中師教育研究的必要性了。
本文不可能對中師教育進行全面的研究,也不可能提出哪怕是提綱挈領式的較為宏觀的建議,只想從我曾經擔任的中師語文教師的角度,回憶當年一個中師學校的語文教育,以教育敘事的方式再現中師語文教育的片段。之所以這樣做,也是因為從目前中師教育研究的現狀看,真實地呈現這一教育的歷史狀況,保全這一教育的歷史資料,對當年中師教育的從業(yè)者與畢業(yè)生進行口述實錄非常必要。
我還沒有認真思考過是否存在師范語文教育的傳統這個問題。如果有,這個傳統又是什么?就中國的師范教育來說,新中國成立之前基本上是以學校為單位實施教育教學,教育行政干預的力量并不是很大,主要是依據各師范學校辦學人對基礎教育需要的理解和師范教育的職業(yè)定位來制定學校的辦學方針,以此安排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這樣的辦學從近現代教育的科學性來看固然有相當大的局限性與隨意性,但對20世紀初才興起的這一年輕的教育形態(tài)來說又是可以理解的。它雖然影響了規(guī)模性的教學質量,但是,也極大地激發(fā)了辦學人的教育創(chuàng)意,客觀上鼓勵了師范教育的個性化,催生了許多先進的教育理論,涌現出不少影響至今的教育家,也辦出了大量特色鮮明的學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師教育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國家教育意志在中師教育中不斷得到強化。但這一意志的體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由于中間經歷了停辦、恢復等過程,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的公私兩種辦學體制已經不存在了,但師范學校的隸屬關系并不一樣,有省屬的、有地區(qū)或市屬的、有縣屬的,有師范與職后進修培訓聯辦的,還有附屬于中學或其他學校的,所以,在教學管理上的自由度依然相當大,學校的個體地位一直非常突出。另外,課程不統一,教材不統一。改革開放之初,師范學校復辦,教材基本上都是各學校自編,后來,才慢慢按管理的隸屬關系有了市級編寫的教材、省級編寫的教材以及相應的管理。
在我的記憶中,全國性中師教育形成學科教學管理已是20世紀90年代。就語文教學而言,1992年國家教委頒布的《三年制中等師范學校語文教學大綱(試行)》(以下簡稱“大綱”)是一個標志,正是包括語文課程在內各學科大綱的發(fā)布使中等師范的教育教學走向了規(guī)范化,這也體現了國家對中師教育的重視。大綱頒布后的幾年也是全國中師辦學前所未有的輝煌的幾年。現在看來,這個大綱在當時還是很先進的,其重點就是將中等師范的語文教學與普通高中區(qū)別開來以突出其職業(yè)特點,即那幾年提得特別響亮的“師范性”。
這個大綱至少有三點走在前面,一是突出了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在學科教育中把立德樹人(當時的概念是“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要求充分利用語文教學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師德三個方面的教育。大綱對這一點的強調可以說是對師范傳統的繼承,是對師范語文育人經驗的科學總結。早年的師范人就認識到,師范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讓他們有學問,而且要教會他們做人。因為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是要為人師的,學高才能為師,身正方可為范。學生的語文品質是師范語文教育核心中的核心,而且,這一核心又是具體、可分解、可操作的,既與公民政治素養(yǎng)結合在一起,還與師范專業(yè)、與語文學科特點整合在一起。學生從社會觀、兒童觀、語文觀等宏觀的方面一直到語文技能等微觀的方面都得到了系統而全面的教育和培養(yǎng)。所以,我們可以發(fā)現,從中師走出去的人特別關心社會,熱心社會事業(yè),同時具有親和力、動員力、鼓動力和行動力,借助語文能力如演講、說服、協調與寫作發(fā)揮作用的特點非常顯著。這些經驗與做法都值得思考和總結。
二是課程設置。大綱將中師語文分為必修課、選修課、課外活動和教育實踐四門。必修課包括“文選與寫作”“現代漢語知識”“小學語文教學法”三種;選修課由各學校根據大綱的課程目標、學校實際、地方特點和當地小學教育實際設置;課外活動則要求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發(fā)展學生個性;教育實踐是師范的特有課程,有專門的課程大綱。
三是專業(yè)性與職業(yè)特點。大綱要求將“師范性”從縱向上貫穿語文學科教學的全過程,從橫向上在整個課程結構中全面鋪開。從入學開始的語文訓練就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所學與今后職業(yè)的緊密聯系。在教學內容上注意與職業(yè)的相關性,比如,在寫作教學中,大綱規(guī)定應用文的比例要達到40%以上,就是從學生未來的職業(yè)著眼,以滿足教師從備課到教學活動等一系列文類寫作的要求。
不管是以學校為主體的辦學階段,還是逐步走向統一標準以后,中等師范的語文教育都有許多傳統和經驗值得梳理、挖掘和繼承。我以在師范學校工作十幾年的經歷認識到師范的語文教育確實有不少特點。中師學校特別重視語文。因為師范學校是培養(yǎng)教師的,無論以后從事哪一學科的教學,都離不開語文,語文既是一門學科,又是所有學科的工具。比如,三年級的教育實踐課也就是傳統的實習課,不管學生實習哪門課,都要說課、寫教案、試講,這些離了語文怎么行?正是因為把語文看得特別重,所以為語文教學設計的教學任務也特別豐富,語文素養(yǎng)的分解也特別細致。比如,我們常說的“三字一話”,這大概是其他教育類型不太強調的。以前,不管走到哪里,字寫得好的,普通話說得好的,大都是中師畢業(yè)。在普通話沒有普及的年代,只有中師開設了以講好普通話為目標的語音課。圍繞這門課,中師的方言調查、漢語拼音教學、發(fā)音矯正,以及各種材料朗讀和演講、語言藝術表演等教學活動開展得十分豐富?!叭帧本褪敲P字、鋼筆字和粉筆字。除了有專門的書法課,學生每天都要練字。到了一所學校,如果看到教學樓走廊上放著一塊塊寫滿粉筆字的小黑板,不用問,這肯定是一所師范學校。
其他如口頭與書面表達的任務和教學活動也豐富多彩。當年的江蘇省如皋師范學校,每一節(jié)語文課的開始就是讀唐宋詩詞,教材是學校自己編的,接著是三五分鐘的說話,我們稱之為“口頭作文”。教師給一個題目,讓學生即興說。要理解題目,要確定思路、組織材料,或敘事、或議論、或說明,要說得起承轉合,有頭有尾,還要顧及情感與形體,很不容易。別看就那么三五分鐘,學校很重視,是學生畢業(yè)時基本功檢測的項目。三年下來,學生真的不用再為口頭表達發(fā)愁了。進校時,許多學生站起來發(fā)個言都滿臉通紅、結結巴巴,畢業(yè)時往講臺上一站,一個個眉飛色舞、滔滔不絕。
寫作教學也是師范語文的重頭戲。因為畢業(yè)后要做教師,教學生作文,自己首先要會作文,所以,師范語文對寫作抓得很緊?!拔倪x與寫作”雖然是同一門課,但有的學校將它們分開來。我剛到如皋師范學校教書時,上的就是兩個班的作文課。師范的寫作教學不但訓練學生寫作文,還教他們寫作知識,教他們如何教作文,如何批改作文。作文量也大,有“大作文”“小作文”,還有周記,有日記??瓷先チ看螅鋵嵎炊o了學生自由選擇的空間,學生的個性得到了發(fā)展。寫作是與語文的其他課程聯系在一起的,包括選修課和課外活動。選修課涉及語文的方方面面,包括中國文學、外國文學、文學鑒賞、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評論、小學語文教學研究等,都很受學生的歡迎。課外活動更加豐富多彩,再加上學生社團,學生寫作學習的平臺很多。學生從自己的興趣出發(fā)提出學習內容,制定項目,教師進行教學和指導,類似于當下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以任務為統領的學習方式。所以,學生在校三年提高很快,學習成果也很豐富,許多學生在校就發(fā)表了文學作品和教育教學的科研文章。
學生創(chuàng)作與教科研成果豐碩是當時如皋師范學校的一大特色。后來,我們認識到這不是學生在校發(fā)幾篇文章的事情,它關系到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研究性學習,關系到以后從業(yè)的職業(yè)素養(yǎng),也關系到一個學生如何發(fā)現問題并向同行、向社會表達自己觀點的問題,它涉及一個人的公共寫作意識。認識到這一點后,我們就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從公共寫作的目的、倫理、規(guī)范等方面對他們進行教育,進而訓練學生的公共寫作能力,并提出一定的目標。等到如皋師范學校承擔大專培養(yǎng)任務時,我們就提出,每個學生在校時都要提出自己的發(fā)展方向,據此寫作論文,畢業(yè)時將發(fā)表的作品匯集成冊。當年的學生現在說起這一點時還覺得受益很多。重要的不是發(fā)了幾篇文章,而是培養(yǎng)學生面對社會發(fā)言、對待公眾言論的能力。那時,還沒想到今天的網絡,沒想到自媒體,現在想來,這樣重視個體對社會話語的參與,重視媒介素養(yǎng),真的有先見之明。
學生之所以熱愛研究問題、崇尚創(chuàng)造、樂于表達,與學校的風氣和教師的影響也有關系。雖然師范教育在當時的教育科研領域占比很小,各學校水平也不平衡,但是,師范學校的科研風氣總體是比較濃厚的。百年來,中國的師范學校曾經是科研人才集聚的地方,以同一年創(chuàng)辦建校的南通師范學校和如皋師范學校而言,許多著名的學者都曾在這兩所學校工作。之所以能延請到著名學者到師范任教,一方面是得益于當時的體制,另一方面也與辦學者的教育理念有關。正是辦學理念以及校有名師,才為學校留下了“根深才能葉茂”的治學傳統。當年如皋師范學校語文組的科研力量真的很強,從中國古典文學、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文學理論、現代漢語、教材教法,一直到書法,都有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老師,有些老師現在依然活躍在學界一線。以科研為引領,將學問下沉、普及的辦學理念現在依然值得各類教育借鑒。當時的師范語文教學自成科研系統,除了各學校以外,市級有語文協作組,省級有語文中心組,這些科研組織在不同層級規(guī)劃科研項目,開展成果評比,進行教學觀摩,形成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教學科研機制。
在這樣的體制機制下,師范學校的語文教學改革也是遍地開花。我在如皋師范學校教語文時,具有非常大的教學自主空間。我們重視語文教學的當代性,主張語文應該與時代接軌,與生活相融,學生的“時文”閱讀很重要。我就和同年級的老師合編教材,兩個班上大課,就講自己編的教材,其實就是“時文”選編,很受學生歡迎,確實強化了學生對語文的當下感,加深了學生對社會生活的理解。學校對老師們的創(chuàng)新做法都很寬容,而且大力提倡,這就營造出有利于教育科研和教學改革的良好氛圍。
這只是一些片段,一個曾經的中師語文教師對當年師范與當年語文教育的回憶。真的希望治教育史的專家學者能總結梳理百年中師的教育傳統,并將其發(fā)揚光大,它是中國教育寶貴的、可以不斷再生的財富。
(作者系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南京曉莊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孫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