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漢平
內容摘要:歸有光創(chuàng)作了大量抗倭文學作品,其中抗倭散文三十余篇,詩歌十余首,有巨大的文學價值。這些抗倭文學揭露了倭寇入侵作惡暴行,尖銳批判了官府和梁鳳等消極抗倭行為,提出了有效抗倭的主張,喚醒軍民和有識之士同仇敵愾驅逐倭寇。
關鍵詞:歸有光 抗倭文學 抗倭主張
明代嘉靖年間倭寇泛濫成災,成為明朝當政者的心患。歸有光是中國明代著名的散文大家,除了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同時在抵御倭寇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他與昆山官民共同抗擊倭寇,曾親自參加抗倭斗爭,還將昆山御倭情況和御倭經驗整理成書,他的御倭方略對抗倭勝利產生了深遠影響。
歸有光在許多文章中呼吁朝廷抗擊倭寇,拯救人民于倭患之中。在《震川先生集》中,有《御倭議》《甲寅十月紀事二首》等多篇文章涉及抗倭,可見倭寇問題在歸有光心中的所占的份量之大。
一.抗倭戰(zhàn)爭的細致描摹
歸有光抗倭文學創(chuàng)作中,抗倭戰(zhàn)爭的描寫占了相當篇幅,在他的筆下,可以親眼目睹倭寇入侵對百姓造成的巨大傷害,從字里行間可以感受到戰(zhàn)爭形勢的嚴峻,戰(zhàn)爭場面的激烈以及人民奮起作戰(zhàn)的團結一致。
1.戰(zhàn)爭對社會的影響
《賀戚總戎平倭序》中:“頃歲,乃敢陵斥州縣,浸淫疽食,濱海之區(qū),為其所傷殘者,沿絡萬里?!盵1]268可以看到近年來,倭寇不斷地侵犯我國的州縣,禍患不斷蔓延至濱海地區(qū),被倭寇殘害的百姓接連不斷。歸有光在這里連續(xù)用了兩個表示禍患蔓延的詞語“浸淫”“疽食”可見倭寇的來勢洶洶以及給百姓帶來的傷害之大。
歸有光在《備倭事略》中還寫到倭寇入侵后,對百姓進行無情地殺戮,死傷慘重,百姓們?yōu)榱硕惚苜量艿臍垰?,不斷地四處逃亡,這導致他們所居住的村莊從昔日的歡聲笑語之地淪為如今空無一人的一片廢墟:“倭寇犯境,百姓被殺死者歲千人。流離遷徙,所在村落為之一空?!盵1]72在《論御倭書》中寫到倭寇殺害百姓,奸淫婦女,燒毀房屋的丑惡行徑:“自倭奴入寇,于今三年。虜殺我人民,淫污我婦女,焚蕩我屋廬?!盵1]172在《昆山縣倭寇始末書》一文中歸有光描寫了倭患過后慘不忍睹的一幕:
“其六門并攻,被殺男女五百余人,被燒房屋二萬余間,被發(fā)棺塚計四十余口,是皆就耳目之所睹記者言之。其各鄉(xiāng)村落,凡三百五十里境內房屋,十去八九,男婦十失五六,棺槨三四,有不可勝計而周知者?!盵1]184
慘不忍睹的數字“五百余”“二萬余”“四十余”“十去八九”等將倭寇入侵對社會造成巨大破壞的抽象的慘況化為形象生動的場景,這種種景象都證實了倭寇的殘暴血腥,無不讓人憤然淚下。在《上總制書》中,歸有光寫到倭寇入侵后不斷搶殺掠奪,奸淫婦女,而且越來越猖狂,目中無人。“直犯淮、揚,燒劫奸淫,眇無忌憚,誠有國之大辱也?!盵1]176“直犯”寫出了倭寇在戰(zhàn)爭中的猖狂,他們一路內侵,將村落就洗劫一空,屠殺百姓,奸淫婦女,實在是慘絕人寰。
在歸有光的筆下,此類描寫隨處可見,從行文中可以看到倭寇對當時的社會造成了巨大的影響,種種慘象無一不讓讀者凄然淚下充滿悲憤,這也是歸有光抗倭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一大成就。
2.激烈的戰(zhàn)爭場面描摹
歸有光的抗倭文學創(chuàng)作中還描寫了抗倭戰(zhàn)爭的激烈場面,他用簡潔生動的寥寥數語將一幅幅形勢嚴峻,迫在眉睫的戰(zhàn)爭圖畫展現在我們眼前。在《昆山縣倭寇始末書》一文中歸有光描寫了倭寇與沿海人民的激烈緊張作戰(zhàn)場面:“賊覘知援絕勢孤,二十四日,復以云梯三十余乘攻東南東北二門。”[1]181“復”表明倭寇雖處于劣勢卻仍然卷土重來的危險形勢,“三十余”是寫倭寇作戰(zhàn)時帶來云梯的數量,可見戰(zhàn)爭的形勢嚴峻。
在《昆山縣倭寇始末書》一文中,歸有光將敵軍來勢洶洶的緊迫感生動地展現了出來:“賊乘此間,又于初八日,聚眾四千余人,云梯無數,布列東西城下,百計沖突?!盵1]182倭寇在短短數日之內竟聚眾四千多人,將無數云梯布于東西城下,給人一種無比緊張之感?!笆瘴鐣r,賊船五十余只,賊從三千余人,逕泊新洋江口,直犯東門。肆力攻圍,煙焰燭天??蘼晞拥兀浣吁喽琳?,又無慮二三四倍。夜則桅燈如列星,旦則吹螺舉號,蜂附云集,較之他處,猖獗尤甚。”[1]180歸有光在此處描寫的戰(zhàn)爭形勢更是嚴峻不堪,三千多倭寇乘著五十多艘船從江口登錄,直犯東門,一個“直”字將倭寇來時的人多勢眾,氣勢洶洶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煙焰燭天”“哭聲動地”給我們展現的是戰(zhàn)場上的一片狼藉?!敖吁喽琳?,又無慮二三四倍”寫出倭寇人數之多,可見當時敵我雙方的形勢非常緊張?!耙箘t桅燈如列星,旦則吹螺舉號,蜂附云集”晚上船上的桅燈像列星般密集寫出了倭寇人數之多。次日早晨,倭寇又吹螺舉號,如蜜蜂云集,這一處生動形象地展現出倭寇的囂張氣焰和氣勢洶洶,更有一種緊張激烈的戰(zhàn)爭氛圍。
二.抗倭策略的細致陳說
除了對抗倭戰(zhàn)爭的細致描摹之外,歸有光在文章中所闡述的一些抗倭策略也占了相當大的篇幅,并且這些抗倭主張對于明朝抗擊倭寇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積極抵御主動出擊的戰(zhàn)略部署
歸有光認為倭寇之所以敢于一直侵犯我國的邊境,不斷深入我國內地的原因在于,沿海各地都沒有積極的防衛(wèi)。蘇州太倉人曾奉命打擊倭寇的都御史王忬說:“自嘉靖二年,宋素卿人擾之后,邊事日隳,遺禍愈重。閩、廣、徽、浙無賴亡命,潛匿倭國者不下千數。居成里巷,街名大唐,有資本者則糾倭貿易,無財力者則聯(lián)夷肆劫。居室為之隱護,官府惟務調停,日就月將,年深歲積,識者固知有今日之變也。”[2]3倭寇登陸我國陸地之后,各個州、府、縣又只會嬰城自保,在《備倭事略》中,歸有光寫到:
“今所謂守城者,徒守于城市之內,而不知守于城之外;惴惴然如在圍城之中,賊未至而己先自困矣。畏首畏尾,身其余幾。故唇亡而齒寒,魯酒薄而邯鄲圍”[1]73。
當時守城將士對于抗擊倭寇,并沒有太多的經驗,僅僅是守在自己的城池,等待倭寇擺好陣型,大舉進攻,而不主動出擊,給自己徒增壓力,城里都充滿了緊張壓抑的氣氛,在這個氛圍里將士的士氣難免低落,甚至是有一種絕望的氛圍,久而久之,當倭寇真正兵臨城下之時,將士們的勇氣與熱忱可能已經消磨殆盡了,所以很難打贏戰(zhàn)爭,從而丟掉城池。城池不僅僅要作為防御的工事,更應該主動出擊去保護城池,而不是原地等待倭寇進犯,所謂進攻是最好的防守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歸有光再三強調抗擊倭寇應當是把敵人阻擋在國門之外,應當采取積極防守主動出擊的策略。
2.屯軍建衛(wèi)
歸有光還進行了實地考察,提出了許多抗倭的寶貴的建議。歸有光在《論御倭書》中提出了在三江五湖的關鍵處:三泖之口,吳松江之中道、太湖之口屯軍的建議:
“某以為賊在川沙,兵之所向,能保其敗于東,不潰于西耶?攻其外,不潰于內耶?故太湖之口可屯也,三泖之口可屯也,吳淞江之中道可屯也。某嘗循行江上,問所謂滬瀆壘者,知昔人御寇之遺跡。即如此壘,正在蘇、松二府之中,賊得至此,則蘇州、松江諸縣,無日不危也。故為屯壘,不獨可以拒賊之入路,又可以為州縣之聲援也”[1]173
歸有光認為軍隊有時分散于各地,有時聚集在一處,游走不定,如果不在要害之處屯兵,那么倭寇就會從我們沒有布置的地方出入聚集。所以我們應該觀察地形形勢的要害之處,在此做好防備,以防被倭寇趁虛而入。在當時,由于嘉靖二年(1523)發(fā)生的“爭貢”事件導致明朝政府因噎廢食,斷然下令廢除市舶司,禁絕朝貢貿易,實行嚴格的海禁,迫使海商集團投靠東南沿海巨室,有的甚至鋌而走險,糾集日本與本國的流氓無產者進行武裝走私活動。[3]45江浙一帶,瀕臨大海,從??诘顷懙娜肟诤芏?,既不能一直扼守,也不能屯兵支援,所以最好的辦法是在太湖口、三泖口和吳淞江中道屯兵,在此三處屯兵不僅可以抵御倭寇入內還可以聲援州縣。
3.抗倭之準備工作
在《昆山縣倭寇始末書》里歸有光認為抗倭的當務之急是:
“廣濠塹,造月城,筑弩臺,立營寨,集鄉(xiāng)兵,時訓練,鑄火器,備弓駕,積薪米,蓄油燭。其周回近城林木,須斬去里許,以絕埋伏。塋冢有礙城隍者,宜量給地價,為遷葬之費。而十家為甲之法,尤所當嚴。其男子十五歲以下,凡成丁者,盡令編報,排門粉壁。每甲推長一人,稽其出入。若有面生可疑,雖系商賈,非累年土著,無父兄承傳者,亦須根究。庶使內賊不出,外賊不入,而奸宄之徒,無從造釁矣?!盵1]184
歸有光認為抗倭的準備工作很重要,擴充壕塹,建造月城,修筑弓箭發(fā)射臺,駐扎軍營,召集鄉(xiāng)里的人民成立武裝力量,每天不斷加強訓練,打造兵器,準備射箭的弓和弩,籌集薪米油燭等作戰(zhàn)的必需品。將城池附近的樹林灌木砍掉,以防倭寇在此埋伏。要是有的墳墓阻礙了城隍,那么就給合適的地價作為遷葬的費用。還應制定嚴格的法條讓大家遵守。鄉(xiāng)里的壯年男子按照法令進行編排,每甲推選一人考核鄉(xiāng)里出入情況,若發(fā)現可疑之人要進行調查追究。按照以上的要求去做才可以達到內賊不出外賊不入,違法作亂的人就不發(fā)挑釁生事。
4.三不可原則
歸有光在《論御倭書》中提到的抗倭“三不可”原則對于有效抗倭也非常重要。歸有光所說的“一不可”:
“往賊攻州而府不救,攻縣而州不救,刼掠村落而縣不救。府如無州,州如無縣,縣如無村落。僅僅自保于一城之中。如與人鬬而束其手足,絕其黨而孤立,如之何能自存也?況京畿千里之地,蕩然無藩籬之限,兵之失勢,莫甚于此?!盵1]173
意思是說抗擊倭寇需要大家聯(lián)合起來預防。因為倭寇大部分都是海上賊盜,比較兇猛善戰(zhàn),如果我們和倭寇單打獨斗,明朝軍隊很難獲勝,相反只有各地區(qū)相互合作,才能成功擊退倭寇。
歸有光所說的“二不可”:
“凡王者之師,未有不分別其逆順,離散其黨與者。今閩、浙亡命,與諸島之夷,固所必誅。若吾民所在被其系累,而髠之以為前行,以餌吾師。嘗聞我軍斬首虜二百余,其間止有一二為真賊者。則臨陣之際,豈可不辨其真?zhèn)?,明購賞格,開示丹青生活之信?古之用兵,能使賊為吾用,而今驅之使為賊?!盵1]174
歸有光在這里所說的“二不可”大概是說倭寇并不能一概而論,他也有真假之分,真倭和假倭所采取的策略是不一樣的,只有弄清楚這個問題,抗擊倭寇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將真假倭寇混為一談將會對有效抗擊倭寇產生阻礙作用。
歸有光說的“三不可”:
“聚天下之兵,而軍政不立,斷斬不行,鹵掠不禁。前者方陷陣,后者已奔佚。是民有百走退死之心,而無一前進生之計。且所謂營壘、行陣、間諜、兵械,與夫分數、形名、虛實、奇正之說,兵家之所常言,悉置而不講。”[1]174
此是對明朝軍隊提出的要求,軍隊紀律一定要嚴明,訓練有素,能打勝仗。
歸有光在文章中所闡明的關于抗倭的觀點,所提出的建設性意見,大都是經過實地考察之后提出來的,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三.憤怒悲慨的抗倭情緒
盡管歸有光大部分的抗倭文學創(chuàng)作都是議論性和書寫史實的散文,但在他的字里行間所流露出來的情感毫無疑問是顯而易見的。歸有光的文章從字面上看很多都平淡如水,但平靜的表面下卻蘊藏著熾熱的情感,它蓄積著強大的力量,在某個點噴涌而發(fā)。
1.對倭寇的憤怒
歸有光曾在《甲寅十月紀事》中,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滄海洪波蹙,蠻夷竟歲屯。羽書交郡國,烽火接吳門。云結殘兵氣,潮添戰(zhàn)血痕。因歌祁父什,流淚不堪論。經過兵燹后,焦土遍江村。滿道豺狼跡,誰家雞犬存?寒風吹白日,鬼火亂黃昏。何自征科吏,猶然復到門?”[1]970
在這首詩中歸有光描寫了倭寇席卷后的慘不忍睹的一片荒涼之景,鄉(xiāng)村的房屋都被摧毀,到處都是被火燒過的殘骸,經過倭寇的殺傷搶奪,鄉(xiāng)村已經毫無生機。歸有光將倭患過后的鄉(xiāng)村的一片荒涼凄慘的景象展現了出來,從詩句中可以感受到他對倭寇殘暴行徑的無比憤怒,“豺狼”二字在這里用來諷刺殘忍兇狠的倭寇,足以表明歸有光對倭寇的憎惡。
2.對百姓的同情
“本縣七鄉(xiāng)十四保,在合圍之中,所至蕩然,靡有孑遺。賊船結?新洋江,綿亙數里,晝夜攻圍。貲聚皆已罄竭;父母妻子,半被屠刳,村落之間,哭聲相聞。時六月將半,農工后時,流離死亡,工本不給。其間能冒白刃,藜羮藿食,耕耘于寇賊之沖者,不能什之一二。而亢陽為虐,自六月不雨,至于九月,禾苗槁死略盡。古者五谷不升,謂之大侵。天災流行,國家代有?!盵1]917
在歸有光的筆下,倭寇橫行對我國人民進行了慘遭人寰的殺戮。不僅如此,倭寇還破壞了農業(yè),給老百姓帶來了巨大的傷害,從字里行間都能看出歸有光對百姓的同情和對倭寇的憎惡。
3.對不作為將領的不滿
歸有光為了抗倭嘔心瀝血,但是在當時也有一些將領不負責,歸有光筆下記錄了梁鳳的消極抵抗,并對梁鳳表示了強烈的斥責和不滿。在《昆山縣倭寇始末書》一文中,多次提及梁鳳的消極作戰(zhàn):
“而都司梁鳳適承撫按文檄,統(tǒng)處兵八百,來守茲土。士民倚為長城。詎意其貪懦無狀,坐受宴犒。托言屯扎該境,遙為聲援,竟爾招搖遠去。分兵四逸,半從鹽鐵,半從周市,沿途剽掠,吾民驚竄,自是要害無守。……而梁鳳乃于十六日自常熟復入郡城,若不與聞者?!壶P又復遷延六日,方至昆山縣西九里橋,索取軍需,聲言每名要銀五兩,乃始進兵?!澠漭w重,反致大敗?!O昆山之禍者,梁鳳也?!盵1]180-184
在這篇文章中,歸有光一面記敘了昆山倭寇的罪行,一面表達了對將領梁鳳的不滿,“又復”“又復”“仍”連續(xù)幾個表示拖延消極抵抗的作戰(zhàn)態(tài)度的詞語說明梁鳳的不作為,他在抗倭戰(zhàn)爭中貪生怕死,消極抵抗,給昆山人民帶來了巨大損害,歸有光在文中多次抒發(fā)了自己心中的憤怒,才發(fā)出“貽昆山之禍者,梁鳳也”這樣憤恨的感嘆。
對歸有光的抗倭文學創(chuàng)造的研究,有其重要的意義。首先,目前在抗倭文學的研究之中,歸有光的抗倭文學創(chuàng)作的研究將會彌補其不足。其次,抗倭文學作為歸有光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個組成部分,對其進行研究不僅有助于我們更清楚的了解歸有光在抗倭方面的主張,而且有利于我們更深刻地把握歸有光文學創(chuàng)作的特點。最后,站在文學史的角度,對歸有光的抗倭文學創(chuàng)作的研究,也是對明代倭寇的性質、歷史背景的認識和了解具有舉足輕重的史學意義。歸有光在抗倭文學創(chuàng)作中所闡述的關于抗倭的一系列策略以及提出的意見,對于后來的抗倭戰(zhàn)爭有積極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歸有光.震川先生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鄭若曾.籌海圖編[M].北京:中華書局,2007.
[3]劉曉軍.歸有光與昆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4]歸有光.歸有光文選[M].趙伯陶,選注.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1.
[5]馬曉妮.論歸有光抒情散文的創(chuàng)作特色及其成因[J].無錫商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4).
[6]張廷玉等撰.明史·文苑三[M].北京:中華書局,2000.
[基金]陜西理工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項目(SLGYCX2102)
(作者單位:陜西理工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