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盈盈
【編者按】科學與生活密切關聯(lián),小學科學教材中的實驗蘊含了生活化的可能性。以教材中的科學知識內(nèi)容為切入點,將實驗內(nèi)容與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實驗器材生活化等,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活動,可以使學生在與生活互動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科學、應用科學?;诖?,教師在進行科學課的教學時,可探索多種策略,營造“生活化”的學習氛圍,創(chuàng)建“生活化”的科學實驗環(huán)境,從而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強調(diào)學習內(nèi)容要與生活密切聯(lián)系,進而提升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作為科學教師,我們要將實驗教學與學生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在身邊的生活問題與生活化材料中開展實驗探究、掌握科學知識,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科學實驗教學中,形成科學觀念,培養(yǎng)科學思維、態(tài)度、責任,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一、器材準備生活化,為實驗教學“鑄基”
實驗教學的問題情境素材和探究實踐的器材是學生進行實驗活動的必要條件,而實驗前的準備工作是實驗順利進行的基礎。因此,教師應該根據(jù)教學要求制訂好教學目標,并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出發(fā)選擇相關的素材和儀器,貼近學生的生活,引領學生積極參與到實驗教學中,進而更好地提高學生實踐探究的能力,為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保駕引航。
1. 器材搜集要“有心”。
教學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科學儀器室里的部分實驗材料已難以滿足實驗教學的需要,不過生活中的材料卻可以成為實驗教學的重要補充。因此,科學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實驗教學的資源,做善于搜集生活中小物品的有心人,可在實驗室中放置“實驗材料百寶箱”,引導學生共同搜集積累生活中的一些小物品以備日后使用。如:壞了的乒乓球可以研究抗彎曲能力;棉線、大小螺絲帽可以進行擺的研究;塑料梳子、氣球可以研究生活中的靜電現(xiàn)象;不同顏色的布料可以研究不同顏色材料的吸熱效果;鐵釘、回形針、大頭針、木板、彈珠、橡皮筋、鑰匙等可以研究物體的導電性……可見,科學教師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積累、動手制作,便能打破材料受學校儀器限制的局限性。
2. 器材搜集要“有生”。
一般而言,小學生對周圍的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對此,科學教師應積極鼓勵和引導他們從周圍的生活中去尋找實驗教學所需要的各種各樣的材料,豐富實驗教學的不足,從而讓他們親身經(jīng)歷、感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例如,教師可引導學生在尋找油菜花的過程中,了解不同時期的油菜花和它的生活環(huán)境;在尋找?guī)r石的過程中,了解本地常見的巖石品種……學生全身心地參與觀察材料的搜集,進一步激發(fā)他們主動參與實踐探究的全過程。
總之,科學教師要基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引導學生共同搜集生活中的實驗材料,豐富實驗材料的準備途徑,為實驗教學順利且高效的開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使學生從中感悟獲取科學知識的方法和過程,提升他們的科學素養(yǎng)。
二、教學實施生活化,為實驗教學“夯基”
教學中,教師應設計基于生活化教學的探究實踐活動,將科學知識、科學探究活動與學生生活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科學,在科學探究中認識生活,明確實踐探究活動的目的,從而促使學生在探究活動中有針對性地思考問題,體會到學習科學的價值。
1. 實驗情境生活化。
小學科學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經(jīng)驗以及生活實際等內(nèi)容設置真實的問題情境,從而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實踐探究欲望,為實驗教學的開展做好鋪墊。
(1)基于生活經(jīng)驗。
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前,有豐富的科學經(jīng)驗,是學習科學的重要基礎。教師要基于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提高其科學知識探索動力。例如,在執(zhí)教《增加船的載重量》時,教師可出示“中遠發(fā)展號”超級貨輪,引發(fā)學生思考“為什么它能夠載這么多的貨物?”以此吸引學生的好奇心。而后,教師再拋出問題:“在相同材料下,如何增加船的載重量?”學生基于生活中對于船的認識,提出增加底面積、船舷高和體積的猜測。這樣的教學可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開展實驗探究。
(2)緊扣教學內(nèi)容。
生活中處處有科學,教師要設置生活化情境,使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的生活水平相符。在開展實驗教學時,教師要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選取和學生生活相關的資料,促使學生更好地體驗生活化學習情境。比如執(zhí)教《測量降水量》時,教師根據(jù)本課的重要教學內(nèi)容——“制作雨量器”,結合學生所知的測量需要刻度的生活經(jīng)驗,拋出問題:“生活中哪些材料可以用來制作雨量器?”學生在生活中尋找不同類型的杯子作為雨量器,并根據(jù)雨量器的特征開始制作。
2. 教學流程生活化。
在實驗教學中,教師應通過有序的探究活動,讓學生掌握實驗教學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并將其內(nèi)化為自身的能力,從而提升科學探究能力。
比如在執(zhí)教《運動與摩擦力》時,在認識摩擦力環(huán)節(jié),教師可從學生熟悉的“鞋”展開探究。課的伊始,教師拋出問題:“這是老師的鞋底,和你們的鞋底都有什么呢?”學生開始觀察自己的鞋底,并說出鞋底的不同花紋。而后,教師繼續(xù)問:“這些花紋有什么作用呢?”學生經(jīng)過一番討論,否定了花紋是為了美觀的觀點,而認可了花紋是“防止打滑”的觀點。面對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教師繼續(xù)問:“這只是你們的猜測,科學要講究證據(jù),你們能設計一個方案來證明嗎?”如此引導學生通過簡單的方案進行驗證。在此基礎上,學生繼續(xù)思考:“在搬運重物的過程中會產(chǎn)生巨大的摩擦力,怎樣才能減小車的摩擦力?”學生從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為小車加輪子,并開展完整的實驗探究活動,獲得實驗結論。這樣的教學讓學生經(jīng)歷生活化的完整探究全過程,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實踐能力。
3. 應用舉例生活化。
學生在獲得科學知識后,為了加深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教師要引領學生從生活中舉例,從而促進學生掌握知識、發(fā)展能力和提升素養(yǎng)。
比如在執(zhí)教《空氣能占據(jù)空間嗎》時,學生通過實驗教學獲得“空氣占據(jù)空間”的結論后,教師可拋出問題:“生活中有哪些地方運用了空氣占據(jù)空間的性質(zhì)呢?”學生回答說:“冬天的羽絨服里充滿著空氣,空氣占據(jù)著空間,所以能隔絕寒氣,起到保暖的作用。”“輪胎和游艇里充滿空氣,空氣占據(jù)著空間,撞到硬物的時候,空氣能避免硬物傷到人?!薄霸诳爝f運輸、零食袋中,也應用了空氣占據(jù)空間的特征,來保護物品。”通過對這些事例的分析、解釋,學生更好地體會科學知識既有趣又有用的特點,使他們學習科學的興趣穩(wěn)定持久,促進科學素養(yǎng)的提升。
三、實驗應用生活化,為科學教學“固基”
“從生活走向科學,從科學走向社會”是小學科學的課程設計理念之一。學生獲得科學知識后,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鼓勵學生多思考、多分析,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釋生活中的科學現(xiàn)象,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深化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比如在執(zhí)教《誰先迎來黎明》時,學生在經(jīng)歷實驗教學、獲得科學知識和原理后,教師可在科技創(chuàng)新課上拋出問題:“你們能設計一個實驗裝置來優(yōu)化模擬實驗嗎?”學生通過分析教材中所給的實驗材料和方案,認為教材中的模擬實驗存在以下幾點不足:(1)學生不能全都參與實驗觀察。有觀察任務的分別只有代表北京和烏魯木齊的兩名學生,其余的學生很難獲得直接觀察的機會,造成他們只能被動接受模擬實驗結果,不利于學生對科學概念的建構。(2)學生難以開展有效模擬實驗。若在操場進行模擬試驗,因場地過大,教師需要在組織紀律上花費較多的時間;若在教室里進行模擬實驗,因場地過小,受到限制。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學生成立“地球自轉模擬實驗裝置”設計小組,對教材中的模擬實驗進行了改革與創(chuàng)新,基于對地球自轉方向等知識的理解,設計出地球自轉的模擬裝置,并獲得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一等獎。
總之,小學科學實驗教學要將學生的生活作為教學起點,引領學生在生活中積極主動獲取科學知識,加深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并能善于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每個學生都能愉快積極地思考和學習,也能在體驗生活化實驗教學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發(fā)展能力和提升素養(yǎng)。
(作者單位:福建省晉江市第二實驗小學象山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