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
不得不承認,我們身邊的很多人都是沖著理財能“發(fā)財”的目的,才開始去鉆研如何買股票和基金、怎么選購銀行理財產品的。然而,不管是股票、基金還是銀行理財產品,它們都只是理財的一部分。
除了如何讓自己的錢生錢外,理財的含義還包括如何花錢、如何省錢。說得廣泛點,理財就是理生活。例如每天使用哪個平臺買外賣可以得到更多紅包?遇到一個特別喜歡的東西買不買?錢不夠怎么辦?每個人每天在思考、解決自己這些問題的時候,同樣是在理財。很顯然,我們并沒有從這些日常的理財中獲得大量錢財,沒有因此發(fā)財。
再從狹義的角度聊聊這個誤區(qū)。相信很多人覺得,所謂的“會理財”指的是會挑選股票基金、會適時地買入賣出、會分散投資和控制風險,因此能做到錢生錢,能賺大錢。于是乎,很多人產生了這樣的想法:那些發(fā)財的人一定是特別會理財的人。
殊不知,現實情況顯然復雜得多。就算是專業(yè)人士,他們在金融市場上,面對市場短時間內的暴漲和暴跌,贏的概率也是各占一半。而有錢人之所以能發(fā)財,往往與眼光、冒險精神和運氣有關,一如當年馬云拿出買房子的錢,成立阿里巴巴,最終走上了人生巔峰。發(fā)財的人中,也有很多人并不善于理財,甚至許多有錢人還需要聘請專業(yè)的理財師團隊,為他們打理財富。看看那些能登上全球富豪榜的,都是敢于冒險又趕上了時代機遇的人,而身份為職業(yè)理財師的人,無一人上榜。
再說一個有些殘酷的現實。憑借“會理財”而發(fā)財的這種小概率事件確實發(fā)生過,但它的前提是有財可理。1萬元的理財本金,即使找到了年化收益率100%的理財方式,那么一年的收益也就是1萬元。如果本金是100萬元,即使是年化收益率3%的產品也能獲得比前者更多的收益。所以,會理財也不等于能發(fā)財,在金融資本有限的時候,與其花大量時間去研究股票、基金,不如研究如何利用自身的才能,賺更多的錢,積累更多的資本金。
理財的核心是對現金流的控制,持續(xù)不斷的正向現金流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安逸,這才是理財要達到的目標。
理財是一門平衡的藝術,它平衡的是收入和支出,收益和風險。像創(chuàng)業(yè)這種投資,風險很高,短期內收益不確定,并不符合理財的目的,所以很多人往往不會選擇這項投資,這也是有錢人總是極少數的一個原因。對絕大多數人而言,理財是未雨綢繆,幫助實現生活各階段的目標,比如,短期目標:買包、旅游;中期目標:買車、買房;長期目標:看病、養(yǎng)老。理財的核心是幫助你追求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