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燕
[摘要] 小升初是學生心理發(fā)展變化的轉折期,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都進入快速發(fā)育階段,加上學校學習節(jié)奏的變化,會給學生帶來多方面的壓力,使他們面臨很大的適應困難。小升初能否平穩(wěn)過渡和轉換,對學生的一生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本案例以積極心理學為視角,對一例初一學生適應性問題進行輔導,通過調控情緒、改變認知、尋找優(yōu)勢,共同探討小升初心理銜接時家、校、社的應為和可為。
[關鍵詞] 小升初;適應性輔導;積極心理學;輔導個案
一、個案概況
小欣,女,14歲,初中一年級學生。
從小學開始,小欣脾氣暴躁時有發(fā)生,不想上學,喜歡玩手機。自小學升入初中后,家長發(fā)現(xiàn)她的手背和手腕處留下了一道道的傷疤。第一學期結束,家長帶小欣去醫(yī)院就診,評估為中度焦慮,采用物理治療和服藥一個月后,自我感覺效果不明顯,便停止了服藥和治療。
一次在學校課堂上,小欣突然把書撕掉,還寫了一句話:活著沒意思。學校通知家長把孩子帶回家休息,待情緒穩(wěn)定了再去上學。
作為市級兒童青少年心理發(fā)展指導中心的輔導老師,聽到電話那頭家長的求助,我思考著如何幫助小欣積蓄自身的力量,走出小升初的心理困擾。
二、個案處理策略
市級心理輔導站與學校的心理輔導工作有諸多不同,對于個別輔導而言,主要表現(xiàn)如下:
1.咨訪關系的熟識度
輔導者與來訪者通常是不熟悉的,需要在咨詢中建立咨訪關系,敞開彼此的心扉,贏得來訪者的信任。
2.原因分析的客觀性
要全面分析個案形成的原因,依據(jù)“病與非病三原則”,即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統(tǒng)一性原則、精神活動內在協(xié)調性原則、個性的相對穩(wěn)定性原則,評判其是否有心理問題或疾病,需要全方位了解個案表現(xiàn)、身心狀況。市心理輔導站以電話方式全天候預約個案,了解到的個案信息基本以家長描述為主。在沒有面對面接觸個案時,較難做出全面、客觀的原因分析和判斷。比如,個案的認知、情緒、行為狀況,包括身心表現(xiàn)、問題嚴重程度、家庭情況、生活經(jīng)歷、人際交往等等。
3.個案輔導的針對性
本個案需要理清三個問題,即歸因、現(xiàn)狀、可行。
(1)歸因:個案焦慮源是什么,小升初帶來的種種不適應,是因為人際關系還是學習壓力?是受家庭成員、學校老師、同學的影響,還是與自身相關?
(2)現(xiàn)狀:面對指導中心陌生的環(huán)境、人員難免會緊張、尷尬。加上個案本身焦慮,往往會比較敏感。要建立良好的關系,讓來訪者感受到安全、被理解和支持,從而理性、客觀地認識自我、解讀自我。
(3)可行:沒去上學有多久?如何梳理、尋找合適的方法,做出“不自我傷害,回歸校園”的行為約定,并嘗試執(zhí)行。
三、輔導目標
以積極心理學為輔導理念,幫助來訪者在面對學校、家庭環(huán)境等人際交往變化或挑戰(zhàn)時,能以積極的心態(tài)來看待并勇敢地面對,尋找自身的優(yōu)勢項目,合理調節(jié)自我的緊張、焦慮情緒,并以主動的姿態(tài)面對家庭成員、學校老師和同學,調整自我行為。
1.打開心扉,通過心靈對話,了解焦慮的來源和
原因。
2.重拾信心,尋找優(yōu)勢項目,發(fā)掘自我成長的心理能量。
3.嘗試改變,緩解焦慮情緒,回歸正常的學習和社交常態(tài)。
四、輔導過程
面詢是媽媽帶小欣一起來的。媽媽先說明來意,孩子中度焦慮,有自傷行為。
初看小欣,清秀文靜,微笑不語,看不出緊張膽怯。關鍵還是要打開她的心門,聽聽她內心的想法。于是,我請媽媽在休息區(qū)等候,便與小欣開始了近一個小時的心靈對話。
第一步:傾聽共情,探秘焦慮來源
積極心理學告訴我們:“兒童內在動機的發(fā)展部分取決于其交往需要、勝任需要和自主需要,以及讓父母、老師或生活中重要的人滿意的程度?!蔽疫\用傾聽、共情、開放式問題等咨詢技術深入了解小欣的煩惱,解讀她內心的矛盾源。
1.家庭關系:“爺爺重男輕女!”
“很高興認識你,如果你信任我的話,我們就像好朋友一樣聊聊天,可以嗎?”
詢問家庭關系:“在家,你和誰的關系比較好?讓你感覺心里不太舒服的事情有哪些?可以具體說說嗎?”
在小欣的講述中,我了解到弟弟在私立學校上四年級,爺爺比較寵愛弟弟?!暗艿軆蓚€星期回一次家,爺爺把好吃的菜都放在弟弟面前,還給弟弟夾菜,卻從不給我夾。弟弟不要吃的菜才給我吃。爺爺重男輕女!”說到這個細節(jié)時,她的淚水順著臉頰淌了下來。我遞過紙巾。
“噢,爺爺給弟弟夾菜,讓你感覺爺爺對弟弟好,對你不好,你感到有些委屈、不舒服,是嗎?”她點點頭。
除爺爺之外,與家中其他成員都沒有什么人際沖突。與媽媽之間的交流很多。于是,我順勢引導:“不開心的事,悶在心里不說會更難受。你愿意跟誰說說呢?”小欣當即表示,媽媽對自己很關心,和媽媽之間就像閨蜜一樣,以后可以和媽媽說說。
2.近日狀態(tài):“手機成了最好的玩伴!”
小欣這幾天沒去學校,在家基本就是睡覺、玩手機,偶爾會打打籃球。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用手機,如聊天、聽音樂。每天睡覺經(jīng)常是晚上11點之后,還總是睡不著??磥恚壳半x校在家的小欣,脫離了正常的學習環(huán)境和同齡交往圈,陷入終日手機相伴的孤獨世界。
3.校園生活:“老師說我不行的!”
我:“升入初中后,學習上有了什么變化?”
小欣:“小學學習都還行,現(xiàn)在進入初中后,語文、英語70分左右,數(shù)學不好,有時考試會不及格?!?/p>
我:“噢,你對哪一門學科比較感興趣?”
小欣:“我比較喜歡體育,我跑步快。”
我:“你能具體說說嗎?”
小欣:“最近學校運動會上,分獲800米、400米項目的第一、第二名?!?/p>
我:“哇,很不錯噢!得到金牌、銀牌,當時的感受怎樣?”
小欣:“很開心?。 ?/p>
我:“看來,運動是你的強項。你愿意說說最近有什么不開心的事嗎?”
小欣:“學校組建運動隊,體育老師挑了我的同桌。我明明跑得比她快?。 ?/p>
我:“噢,你比同桌跑得快,她進了運動隊,你卻沒有進。你同桌是什么反應?”
小欣:“她去和體育老師說了。她跟我說,體育老師說‘她不行的,她很差’。”
我:“對于這件事,你是怎么看的?”
小欣:“體育老師偏心,不公平,明明我比她跑得快!”
我:“嗯,因為這,你有點想不通。升入初中后,有好朋友嗎?”
小欣:“原來小學里很要好的同學都分在其他班,平時也不怎么來往了?,F(xiàn)在我總感覺同學們在說我的壞話。班級里沒有一個好朋友。有時,走廊上站了人,我也不敢一個人在他們面前走過?!?/p>
我:“當你遇到困難或不太開心時,會怎么做?會找哪位老師說說呢?”
小欣:“班主任是男老師?!?/p>
我:“噢,男老師讓你感覺不好意思說。學校有心理老師,好像是女老師哦?”
小欣:“她和許多老師在一起,我覺得很難為情,不敢去找她?!?/p>
在和小欣的對話中,我慢慢清晰地了解了她目前的心理狀態(tài)。進入初中后,成績直線下滑,無法跟上教師的教學進度,同伴之間的交往減少,加上鐘愛的體育也得不到賞識和機會,學習、人際交往等方面接連的挫敗讓小欣產生了焦慮、不安、悲觀、失望等一系列心理
問題。
第二步:尋找優(yōu)勢,開啟積極思維
積極心理學主張研究人類的積極品質,挖掘人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如何幫助小欣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勢,發(fā)揮長處,提高自我接納和自我認同感呢?
1.自我暴露,激發(fā)內心潛能
“老師和你一樣,也喜歡跑步,愿意聽聽我的故事嗎?”聽我這么一說,她眼睛里閃著光,微笑地點頭。接著,我與她分享起了“我的體育故事”。“小學時,體育險些不合格,六年級起跟著老師長跑;初中時,每天一早操場跑6圈,后來還參加了市越野賽,體育中考得滿分,最近鎮(zhèn)運動會得了800米、400米兩個第一?!?/p>
相似的愛好,讓我們的心走得更近。我讓小欣說說自己的想法?!爸灰蠄猿?,就會有收獲。”“你比我跑得更快,相信自己,你可以的!”
2.繪本投射,停止自我傷害
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就看你怎么去面對。說理式教育太過蒼白,我就和她一起看我自己制作的繪本動畫《膽小鬼威利》?!巴哪嬉u”給了她不小的啟示,在輕松的氛圍中,將繪本角色投射到現(xiàn)實空間,幫助她體悟人生的哲理。
我又握著她受傷的手。
我:“看著這些傷,我很心疼。估計當時爸爸、媽媽、老師也很著急噢!”
小欣:“嗯……”
我:“當時你是什么想的?”
小欣:“我不是真的想自殺,我只是用美工刀輕輕劃,不會太用力。”
我:“什么時候你會這樣做?”
小欣:“緊張、不開心時?!?/p>
我:“這樣會讓你感覺好一些?”
小欣:“是的,感覺會舒服些?!?/p>
師:“如果再遇到緊張、不開心,你覺得可以用哪些方式?”
小欣:“嗯,我以后不劃了。我會深呼吸一下?!?/p>
我:“真不錯,這是個調節(jié)的好方法。我們一起來做個‘蝴蝶拍’放松一下?!?/p>
放松過后,我與她達成了“不再傷害自己”的約定。
3.發(fā)現(xiàn)優(yōu)勢,做出積極選擇
要適應新集體,讓小欣找到自己的閃光點,獲得成就感、存在感很重要。“你能為集體或他人,做點什么?”小欣主動提出,自己的字和畫畫水平不錯,小學時經(jīng)常負責出班級黑板報。愿意主動向老師提出,參與班級黑板報的制作。
“接下來,你愿意花時間和精力去努力的是什么?”她的回答堅定而有力:“體育,我正在學跆拳道和籃球。”運動不光能強身健體,也是很好的減壓方式。愛運動的小欣對生活還是抱有很大希望的。
第三步:對話共商,促成行為約定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會通過努力學習、堅持不懈、良好的策略和他人的指導提高自身的能力。隨后,我通過家長、小欣和老師的三方約定,鼓勵小欣主動投入有意義的事情中。
1.坦誠交流,跟進家校支持
邀請小欣媽媽共談。一進門,媽媽就驚訝地說:“孩子愿意跟你說這么多,還這么開心!真有點意外!”接著,媽媽又細說了就診經(jīng)歷,不到兩周花費1.8萬多。服藥一個月后,感覺沒啥效果,就停止了治療。小欣和爺爺經(jīng)常會言語沖突,媽媽也覺得爺爺重男輕女。
媽媽對小欣說:“媽媽只有一個愿望,只要你好好的,健健康康、開開心心的,學習成績怎么樣都無所謂。你能去學校就好?!?/p>
媽媽能坦誠地面對孩子的現(xiàn)狀,也意識到之前跟學校老師聯(lián)系比較少。我建議家長與班主任多聯(lián)系,贏得學科老師、同學的更多支持。
2.溫情約定,嘗試積極行動
隨即,我們共商了接下來的行動約定。
(1)與家人,多一些溝通:學會理解爺爺疼弟弟和自己的不同表現(xiàn),愿意在媽媽的幫助下商定手機使用時間,約定晚上10點前睡覺。
(2)與老師,多一些主動:堅持自己在體育方面的興趣愛好,主動和體育老師溝通,表達想?yún)⒓舆\動隊訓練的想法。
(3)對自己,多一些鼓勵:當緊張、不開心時,可以選擇更合理的方法調控情緒,愿意找人傾訴、求助。如果有需要,可以再來中心,老師一直都在。
結束前,我嘗試與她探討:覺得自己什么時候可以回學校?我告訴她,人心情不好就像平時感冒一樣很正常,不用擔心老師、同學會怎么看、怎么說。如果可以,老師期待星期一你能像平時一樣去學校。她點頭答應?!昂茫覀兝?,相信你能做到的!”
五、輔導初步成效
小欣復學啦!2021年4月17日周六輔導后,周一早上特地聯(lián)系了小欣所在學校的心理專職老師,了解到孩子已經(jīng)去上學了,請學校心理老師協(xié)同班主任、學科老師共同關注小欣的情緒、與人相處等狀態(tài),并跟進相應的個別輔導。
我先后于2021年5月、7月、8月進行了三次電話回訪,得知小欣的學習、生活等狀態(tài)良好,情緒穩(wěn)定,上學期間能早睡早起,從此再沒有出現(xiàn)自傷行為。與爺爺之間有時還會不太和諧,特別是語言上。我與家長電話溝通,指導他們學會情緒的暫停,改進親子對話方式,以防親子矛盾激化。
愛運動的小欣學會堅守自己的體育夢想,真替她高興!暑期,小欣參加了兩個興趣班培訓,繼續(xù)練習跆拳道和籃球,跆拳道已經(jīng)獲得“黑紅帶”了。
六、輔導反思
面臨新環(huán)境的適應、學習方法的調整、人際關系的建立、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變化,有不少孩子會感到不適應。想實現(xiàn)平穩(wěn)過渡和快速適應,需要加強三個維度的賦能:
1.家長要當好陪伴者
升入初中后,學生面對陌生環(huán)境的焦慮、青春期到來的焦躁,學習科目增多、難度加大,在學習、人際交往方面會出現(xiàn)適應性困難。當孩子面臨很大挑戰(zhàn)時,需要家長的幫助指引,關注孩子的情緒、學習情況、交友情況,多點傾聽和理解,多些陪伴和鼓勵,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讓孩子在和諧的氛圍中成長。尤其是二孩家庭,有的孩子討厭“別人家的孩子”甚至自己的兄弟姐妹,需要調和大寶的心理失衡,引導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2.老師要當好指導師
個案中的小欣酷愛運動,學科成績不是很理想,在傳統(tǒng)學業(yè)評價制度下,她得不到老師的關注和肯定。小升初階段,老師要善于當好指導師。
一是指導學生,了解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接納他們在學業(yè)上的差異,培育學生的積極思維,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潛能,找到歸屬感,提高自我認同心理,讓他們有信心、有能力做好心理和行動的準備,更快地適應初中生活。
二是帶動群體,形成班主任、學科老師、心理老師和家庭共同賦能的良性互動,提高全員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意識和能力。比如,指導學生通過保持樂觀、恢復自信、保證睡眠,充足運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人際溝通的技巧,化解不適應帶來的焦慮不安。
3.輔導員要當好顧問員
本次輔導以積極心理學為視角,用“自我暴露,激發(fā)內心潛能;繪本投射,停止自我傷害;發(fā)現(xiàn)優(yōu)勢,做出積極選擇”等輔導技術,幫助學生改變認知,尋找優(yōu)勢并行動實踐,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作為市級兒童青少年心理發(fā)展指導中心,輔導老師完成面詢之后無法實現(xiàn)時時關注、反饋跟進。在引導個案自我探索、行為調整方面,會缺少系統(tǒng)的支持。輔導后,要跟進個案的回訪,依據(jù)個案的嚴重程度選擇保密例外,要協(xié)同社會、學校、家庭和個體的多方力量,盡心做好學生成長路上的心靈顧問員。
[參考文獻]
[1]林崇德.心理學大辭典(上卷)[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陶新華. 明確家規(guī)與家庭角色責任——孩子“不想上學”怎么辦?[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1(03).
[3]雷光舜.小升初轉型期學生的心理問題及應對策略[J].甘肅教育,2020(06).
[4]曾于秦.基于生涯成熟度的初一新生入學適應現(xiàn)狀研究[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19(06).
[5]李瀟星.初一新生學習適應性的干預試驗研究[J].校園心理,20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