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
(沈陽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呼吸科,遼寧 沈陽 110031)
哮喘(即支氣管哮喘)是臨床呼吸科最為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是多因素引起的多種細胞及細胞組分參與的呼吸道炎性反應[1]。這種慢性炎癥與氣道高反應性相關,通常出現廣泛多變的可逆性氣流受限,常在夜間或清晨發(fā)作、加劇,患者多自行緩解或經治療緩解。也可產生氣道不可逆性縮窄。近年來,人們生活節(jié)奏加快、空氣污染等問題日益嚴重,導致我國的發(fā)病率不斷上升[2]。處于急性發(fā)作期的重癥哮喘患者,往往合并呼吸衰竭等癥狀,重癥哮喘具有發(fā)病急、病情重、發(fā)展迅速等特點,嚴重危及患者生命。一旦救治不及時,會導致患者直接死亡。許多患者往往病情復雜,出現反復發(fā)作性的喘息、胸悶或咳嗽,呼吸困難等。支氣管哮喘并發(fā)癥多,傳統治療方式難以根治。導致重癥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病因種類較多,也給診斷帶來一定難度,治療用藥難度增加,療效也受到影響。因此采用科學有效的方案對患者進行急診搶救十分必要。基于此,本文主要對重癥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急診搶救效果進行回顧性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50例重癥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入選的50例患者中,采用急診搶救的患者30例(急診組),采用常規(guī)救治方法救治的患者20例(非急診組)。急診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28~71歲,平均年齡(45.26±5.3)歲,病程3~11年,平均病程(6.4±1.1)年。非急診組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齡29~70歲,平均年齡(44.78±4.9)歲;病程3~10年,平均病程(6.3±1.0)年。入選病例均經病理學確診為重癥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入選患者均排除過敏性患者。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對比上無顯著差異,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非急診組行常規(guī)治療模式進行干預治療。治療內容:患者入院后,以鼻導管輔助供氧,給氧保持在2 L/min,采用通氣面罩幫助患者氧吸入。做好24 h心電監(jiān)護,密切觀察患者血壓、心率、脈搏等各項生命指標,并做好定時記錄。平衡患者水電解質,做好抗感染治療(使用頭孢、喹諾酮等抗生素藥物進行治療),抗痙攣治療采用氨茶堿(生產廠家:寧波美諾華天康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13022372),甲潑尼龍注射液(生產廠家:福安藥業(yè)集團湖北人民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83039),用量:40 mg,靜脈注射8 h/次;3天后計量降低為20 mg,用量1次/日。使用異丙托溴幫助患者通常氣道。急診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急診治療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合理設置無創(chuàng)器械工作參數,設置好通氣工作模式、根據患者耐受程度設置好吸氣起始壓力、實際吸氣壓力、吸氣頻率、氧濃度、通氣時常等。在通氣過程中,時刻關注患者等各項生命體征沒觀察患者呼吸情況,以便合適調整通氣設置。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各項檢測指標、臨床療效以及炎性因子指標水平。觀察指標:觀察患者動脈血氧分壓、動脈二氧化碳血氧分壓、心率狀況、動脈血氧飽和度。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治療效果:顯效:胸悶、咳嗽、氣喘等癥狀消失,心率、動脈血壓正常。有效:胸悶、咳嗽、氣喘等癥明顯改善,心率、動脈血壓趨于穩(wěn)定。無效:患者胸悶、咳嗽、氣喘等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惡化。心率、動脈血壓持續(xù)異常,甚至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n×100%。炎性因子指標:血清干擾素-γ、血清白細胞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α水平[3-4]。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以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以卡方檢驗。若P<0.05表示組間數據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檢測指標情況 經統計,采用傳統常規(guī)治療的非急診組動脈血氧分壓(53.60±2.10)mm Hg、動脈二氧化碳血氧分壓(72.20±4.80)mm Hg、心率(134.30±6.20)次/分、動脈血氧飽和度(72.32±2.90)%與急診組的動脈血氧分壓(53.30±2.20)mm Hg、動脈二氧化碳血氧分壓(72.60±4.70)mm Hg、心率(133.90±6.10)次/分、動脈血氧飽和度(72.35±2.80)%對比中,治療前組間差異不明顯,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經過不同方式治療后,傳統常規(guī)治療的非急診組動脈血氧分壓(61.20±1.10)mm Hg、動脈二氧化碳血氧分壓(65.70±4.70)mm Hg、心率(127.60±5.40)次/分、動脈血氧飽和度(84.32±3.00)%與急診組的動脈血氧分壓(84.60±2.10)mm Hg、動脈二氧化碳血氧分壓(53.50±3.50)mm Hg、心率(112.20±4.90)次/分、動脈血氧飽和度(94.68±3.15)%對比中差異顯著,急診組各項數據均優(yōu)于非急診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生命指標(±s)
表1 兩組患者生命指標(±s)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經不同模式救治后,采用傳統常規(guī)治療模式干預的患者顯效10例,有效6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80.00%,急診組的顯效19例,有效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高達93.33%,經檢驗,組間臨床療效差異有顯著性,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療效對比[n(%)]
2.3 兩組患者的炎性因子指標水平對比 治療前非急診組血清干擾素-γ(108.37±12.53)pg/mL、血清白細胞介素-6(92.37±15.58)pg/mL、腫瘤壞死因子-α(228.95±12.28)pg/mL與急診組血清干擾素-γ(108.41±12.50)pg/mL、血清白細胞介素-6(92.33±15.53)pg/mL、腫瘤壞死因子-α(228.92±12.31)pg/mL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急診組血清干擾素-γ(168.47±15.39)pg/mL、血清白細胞介素-6(31.68±3.06)pg/mL、腫瘤壞死因子-α(136.97±12.63)pg/mL均優(yōu)于非急診組血清干擾素-γ(149.25±14.68)pg/mL、血清白細胞介素-6(43.52±5.28)pg/mL、腫瘤壞死因子-α(178.93±13.57),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炎性因子指標水平對比(±s,pg/mL)
表3 兩組患者的炎性因子指標水平對比(±s,pg/mL)
哮喘是呼吸系統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主要由T淋巴細胞、嗜酸粒細胞等多種細胞成分,多種因素引發(fā)的慢性炎癥。有研究證實,遺傳、不良生活習慣(抽煙、酗酒等)、生活環(huán)境等都能引起哮喘[5-7]。該病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呼吸不暢、間接性呼吸困難、氣道堵塞、多痰等癥狀,重癥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發(fā)病急、病情進展快、病情復雜、生命體征變化快。若不及時有效治療,會進展為重癥哮喘,若不及時有效的治療,會加重救治難度,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8-10]。
非急救的常規(guī)治療措施中,主要包含吸氧、抗感染、補液、平衡水電解質、抗痙攣、營養(yǎng)支持、臥床休息、藥物治療等。雖然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但是難以根治[11-12]。
在本次研究中,經治療后,傳統常規(guī)治療的非急診組動脈血氧分壓(61.20±1.10)pg/mL、動脈二氧化碳血氧分壓(65.70±4.70)pg/mL、心率(127.60±5.40)次/分、動脈血氧飽和度(84.32±3.00)%與急診組的動脈血氧分壓(84.60±2.10)pg/mL、動脈二氧化碳血氧分壓(53.50±3.50)pg/mL、心率(112.20±4.90)次/分、動脈血氧飽和度(94.68±3.15)%,經組間比較,P<0.05有統計學意義。說明急診救治中采用機械通氣,能改善患者的呼吸狀況,降低呼吸功耗,維持患者呼吸肌肉生理功能正常運轉。
此外,急診中機械通氣還能有效刺激神經中樞,確?;颊吆粑袠猩窠浥d奮狀態(tài),增強呼吸神經中樞對二氧化碳的高敏感性,提升患者的通氣量,改善其血氧飽和度,提升治療效果[13]。在本次研究中,急診組總有效率為96.67%,遠高于非急診組80.00%。說明在重癥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急診救治中采用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能有效改善患者各項生命體征、患者血樣飽和度等,改善病情,提升治療效果。炎性因子在重癥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病情發(fā)展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血清干擾素-γ作為亞群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能夠阻礙炎性因子合成,血清白細胞介素-6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與病情嚴重程度成正比,腫瘤壞死因子-α因子可促進炎性活性物質釋放,其水平上升說明病情有加重趨勢[14-15]。研究中,治療后急診組血清干擾素-γ、血清白細胞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α均優(yōu)于非急診組,說明急診治療有利于緩解患者炎性因子水平,使炎性反應發(fā)生率下降。
綜上所述,在重癥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實施急診治療,能有有效確?;颊吒黜椛w征穩(wěn)定,改善患者血氣狀況,促進患者恢復,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