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韋鳳娣 楊 梅
邁克爾·波蘭尼(Michael Polanyi)1958年提出了“隱性知識”概念:以書面文字、圖表和數(shù)學公式加以表述的知識,為顯現(xiàn)知識;而未被表述的知識,像我們在做某事的行動中所擁有的知識,為隱性知識。[1]63隱性知識是存在于人們的頭腦或形體語言中的,有時是只可意會無法言傳的知識。隱性知識包含兩個層面,一是“技術”層面的非正式和難以言表的“訣竅”;二是“認知”層面的信念、領悟、情感和心智模式等。正如圖1所示,隱性知識是隱藏在知識冰山下的部分,占據(jù)知識構成的一半甚至以上。
筆者調研發(fā)現(xiàn),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大量的隱性知識,如果能將語文教學中的隱性知識通過有效的路徑轉化為顯性知識,勢必會大大提高語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進而提升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圖1 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比較
筆者對安徽省定遠縣爐橋教學片區(qū)的語文教學效果進行了調查。調查對象為初中語文教學對象,共收到有效調查問卷490 份。通過對數(shù)據(jù)分析發(fā)現(xiàn),超過三分之二的學生認為語文學習中存在隱性知識,統(tǒng)計情況如表1 所示。可以看出,絕大多數(shù)同學認為語文學習中存在許多難以理解的隱性知識。隱性知識多,再加上初中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不足,勢必影響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
表1 初中語文課本中是否存在隱性知識?
進一步對兩類認知的學生進行知識掌握對比分析。將語文知識的掌握分為四個類別,分別是完全不掌握、掌握不多、大部分掌握、完全掌握,然后與兩類認知學生進行交叉統(tǒng)計。相關結果如圖1所示。可以看出,完全不掌握和掌握不多兩類知識掌握不深的類別,認為不存在隱性知識的學生在同類別占比為9.82%,而認為存在隱性知識的學生在同類別占比為14.98%;在大部分掌握和完全掌握兩類知識掌握較好的類別,認為不存在隱性知識的學生在同類別占比為90.18%,而認為存在隱性知識的學生在同類別占比為85.02%,顯然,隱性知識的存在和知識掌握程度有顯著的負相關關系。
圖1 隱形知識與知識掌握程度關聯(lián)性
為進一步對比隱形知識的掌握程度,對相關指標進行賦值,其中完全不掌握賦值為0,掌握不多賦值為1,大部分掌握賦值為2,完全掌握賦值為3,并與相應的占比相相乘,將計算后的結果相加,可得到最后的掌握程度數(shù)值。相關結果如表2 所示。可以看出,認為不存在隱性知識的情況下,總得分為2.074,認為存在隱性知識的情況下,賦值為2.006。由此看出,隱性知識的存在確實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如果能將隱性知識顯性化,勢必會轉變這一局面。
表2 不同知識類別下知識掌握程度得分表
隱藏在語言文化里的知識只可意會難以言傳,必須要借助特殊的方式或借助外力,才能將這些隱晦的、難以用語言表述出來的知識變得顯性。初中語文的隱性知識有文本自身隱含的隱性知識,有因為學生理解力不足導致的隱性知識,也有因為老師能力不足而導致的隱性知識,老師與學生交流不暢而產生的隱性知識。認為通過運用暗號、隱喻、類比和模型,可以將存在于整個組織中的有價值的隱性知識轉化為容易傳播的顯性知識。[2]67
筆者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用一些具體案例將隱性知識顯現(xiàn)化,并取得較好的效果。
案例1 設置情景,讓學生在真實體驗中將課本隱性知識顯性化。
有學者認為:隱性知識可分兩類,一類是“技能層面”的隱性知識,一類為“情感層面”的隱性知識?!扒楦袑用妗钡碾[性知識,包括個人理想、信念、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毅力、習慣、直覺、預感、靈感、心智模式及個人洞察力等。[3]87情景設置關鍵要注意情景與知識的關聯(lián)性,注重學生的體驗、知識的運用及同學之間的合作。
比如《黃河頌》一課,這是一首贊頌黃河和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現(xiàn)代詩,七年級的學生對黃河在中國歷史上是地位和作用知道得并不多,再加上現(xiàn)在的孩子們生活在和平安寧的社會里,他們對抗日戰(zhàn)爭中那些可歌可泣的中華兒女的英雄事跡了解不夠、感受不深,如何將本課中蘊含的贊頌民族精神的隱性知識顯性出來呢?筆者在這課的教學中,采用了情景教學法。首先,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氣勢雄渾、驚濤澎湃的黃河視頻,讓學生感受黃河的恢弘氣勢。接著展示黃河的俯瞰圖,利用多媒體結合歷史知識展示黃河在中國歷史及地理位置上的重要作用,讓學生了解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是中華文化的發(fā)源地,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國文化;接著,再結合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全國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的相關情況,來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將學生帶入教學情境。這時,再結合課文,學生的內在熱情被激發(fā)、潛在意識被激活,這些情感層面的隱性的知識就通過這些可視化、形象化的路徑得以顯性。這時,本課的教學內容清晰明了,學生掌握起來清楚透徹,基本上不會存在知識盲點。
案例2 知識遷移,將課本中的隱性知識遷移到現(xiàn)實生活中加以顯性化。
理解“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字面意思很簡單,但其中蘊含的隱性知識理解起來就不那么簡單了,筆者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這樣幾組隊列:第一組,按身高由高到低排縱列;第二組,按身高由高到低排縱列;第三組,按身高由中間低兩邊高的順序排成橫列,第四組,隨意排成橫列,從高空俯瞰。四組圖片放完之后,讓學生總結發(fā)言:第一組看到一個人,第二組看到一個“1”的隊列,第三組看到一個“∨”的隊列,第四組看到一個“——”隊列。這樣一來,學生就很容易理解詩句中的隱性知識:“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就不同?!?/p>
案例3 舉例子,將課本中的隱性知識以故事的方式顯性化。
講故事能將抽象的道理具體形象化,對于理性思維發(fā)展能力較弱的初中生來說,是很不錯的選擇。初中生的寫作能力歷來都讓語文老師頭疼,如何教學生寫出結構完整的作文,大多數(shù)老師首先都會搭出“鳳頭、豬肚、豹尾”這個作文框架,其實這就是將隱性知識通過舉例的方式顯性化了。在寫記敘文的時候,老師會反復強調,故事情節(jié)一定要有波瀾,要能引人入勝,方能成佳作。對于初中生來說,“有波瀾”“引人入勝”很難把握,這時,老師們不妨舉出“一波三折”“文似看山喜不平”這樣的例子,這樣一來,作文教學中蘊含的隱性知識通過老師的舉例,學生再結合自己的理解體悟就能將文章的架構及敘事的結構掌握八九。隱性的知識不易傳播,但將隱性知識顯性化之后,知識的傳播就會更明了、更精確。
案例4 借助修辭手法,將課本中隱性的知識顯性化。
比喻、隱喻、類比、圖像表達和肢體語言方式是顯性概念化和語言清晰表達的過程,也是我們常說的知識萃取的過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經(jīng)常借助修辭將隱性的知識顯性化。比如,聽得曼妙動人心弦的曲子不知如何描述,但是借助比喻、通感等修辭手法后,就能形象地描述出來。比如《老殘游記》中對王小玉歌聲的描繪:“唱了十數(shù)句后,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如果作者僅寫王小玉的歌聲美妙、如何動聽、高亢、挺拔,曲折,那么讀者絕不能感受到如何高亢、如何美妙、如何曲折,但是借助比喻修辭手法后,讀者就很容易理解了。再有,筆者在講解助詞的時候,很多學生不明白助詞的用法,如何讓學生一聽就懂,筆者打了一個比方:比如拐杖,是一種工具可以作為輔助工具幫助人行走,但拐杖自己不能行走,這樣一來,學生就茅塞頓開了。隱性知識通過這樣的路徑得以顯性。
案例5 課堂模仿,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將課本中的隱性知識顯性化。
生活處處是學問,書本上的內容看似簡單,但學生在實際運用的時候總是把握不到位,這就需要學生在課堂上,多聽老師講解,多注意老師的表達,多模仿老師對知識的實際運用。學生可以通過觀察,模仿,思考,學習到這種隱性的知識,然后加以顯性化。有研究發(fā)現(xiàn),初中語文課堂的朗讀教學,雖然課本上明確了朗讀的技巧主要是停頓、重讀、語調和速度,但學生想把握好這些要素并不容易,學生可以在教師示范中先感受模仿老師的朗讀技巧,進而自己思考總結,在自己的反復朗讀中找到技巧、領悟技巧、揣摩技巧,最后才能外化技巧,實現(xiàn)這種知識的顯現(xiàn)化。[4]53
另外,老師還可以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在課堂內外將隱性知識顯現(xiàn)化。
1.繪制思維導圖
學生動手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就是思考學習、建立自己知識體系的過程,學生在思考中,將各個知識點用圖型或圖畫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由點到線再到面,由分散到集中,由抽象到具體,由感性到理性,一般來說,學生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就是將隱性知識顯性化的過程。
2.學生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小組合作討論交流本是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小組成員通過互換和共享,每個小組都有短板可以提升,對于班級整體教學來說,也可以讓學生們共享到更讓多的資源,獲得更多的信息。其實,小組討論也是促進知識整合的一種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成員之間可以互換經(jīng)驗,讓更多的隱性知識通過此方式顯性出來。當然,如果小組由于整體身處其中,不識廬山真面目,不能自我整合,那可以在必要的時候請老師主持引導,幫助小組梳理引導,以期達到好的效果。
3.深度交談
教師課堂教學的時間非常有限,再加上課堂教學內容的限制,課本上很多的知識無法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師生課下交流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隱性知識顯性化。老師的知識面廣,學習經(jīng)驗豐富,所學知識又是經(jīng)過長時間的沉淀和選擇,這些都是學生在課本上無法學習到的,比如老師自己總結的一些學習方法、學習經(jīng)驗,這些都可以讓學生少走不少彎路。深度交談是課后的一種很不錯的隱性知識顯性化的途徑。[5]140
為了能有效實現(xiàn)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隱性知識顯性化的轉化,筆者建議:
1.修煉內功,外顯成果。語文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學習提高,先實現(xiàn)隱性知識的內顯,而后才能外顯傳遞給學生。隱性知識的內顯過程就是自身的理解、感悟的過程,只有老師自己理解、感悟以后,才能通過合適的路徑有效的地傳遞給學生。當然,內顯過程可能還會是重新創(chuàng)新的過程,老師的知識越豐富、眼界越開闊,在傳播隱性知識的同時結合實際將知識進一步創(chuàng)新的幾率就越大。老師只有加強自我素養(yǎng)的提升,才能實現(xiàn)知識內顯并有效外顯。筆者通過調研發(fā)現(xiàn),隱性知識顯性化借助外力,比如信息化教學、可視化教學等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2.溝通交流,相互學習。基于隱性知識的特點,隱性知識跟個人的學識、經(jīng)歷、理解力等緊密相關,隱性知識難以理解,但可以通過模仿習得,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多增加老師與學生的交流、學生與學生的交流,在輕松愉快的相互交流中,內隱的知識可以通過語言、動作、表情等外化出來,從而達到好的效果。
3.創(chuàng)新教學,加強融合。語文課程自身的特點也決定著語文教學的包容性、廣博性,語文老師在教學中可將藝術、科學、數(shù)學等科目融合在一起,語文課堂可以設置到各個實驗室、功能室、甚至公園、農田里,讓學生在動手實操的過程中將隱性的知識顯現(xiàn)化。
語文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語文學科作為“萬科之基石”,能否將語文課本中的隱性知識很好的顯性化,關系到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關系到學生全面素質的提升??偟膩碚f,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不斷地對教學實踐進行思考、分析、總結,不斷提升個人專業(yè)素養(yǎng),并與專家、同行、學生進行交流才能真正地實現(xiàn)隱性知識的顯現(xiàn),才能更加地優(yōu)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