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摘 要】由于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語文教學也應運而生出新的要求。語文新課標中明確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在人際交往中,口語交際成為必不可少的一種交流手段,人們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傳遞、分享信息,這正是語文學科中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體現(xiàn)。
【關鍵詞】口語交際 創(chuàng)設情境 教學模式
葉圣陶先生在闡釋“語文”這一課程名稱時指出:“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就叫語文。事實上無論是在學習、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上,我們都無可避免地要與他人進行口頭上的溝通和交流,口語交際使用的頻率要遠超書面交際。出色的口語交際能力能消除人際交往中的隔膜,拉近心靈之間的距離,變相隔的阻力為可以凝聚的合力。因此,一堂口語交際課的教學目標就是給學生講授分析口語交際的基本方法,教學的重點便是提升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然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變化,課本案例、生活場景的運用與當下瞬息萬變的現(xiàn)實生活存在一定脫節(jié),很難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和思維碰撞。因此,這種模式化的處理方法,不利于教師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教師應進行反思。
一、探索,在思辨中重構教學文本
口語交際的內(nèi)容需依托于口語交際的目的來構建?!皠窀妗笔墙y(tǒng)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口語交際的訓練內(nèi)容,旨在讓學生掌握勸說的技巧,培養(yǎng)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養(yǎng)成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yǎng)。
在明確教學目的后,最重要的就是要基于教材、用好教材,注重教材訓練梯度及文本案例的上下承接,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交際情境和訓練要素,扎實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著重讓學生思考:“勸告”的目的是什么?不是指責對方,也不是與對方爭論,而是讓別人接受意見,改正錯誤。當學生有了交際目的的指引,就會有相應的情感準備,從而更好地進行“語言輸出”。
此外,勸告不同于一般的表達,由于我們所面臨的情境是變幻莫測的,所以勸告者需要具備極強的應變能力。換言之,交際過程是個變量,勸告者和被勸告者的角色在變動中發(fā)生互換,言語的編碼和解碼在變動中發(fā)生易位。而作為勸告者,要及時把握交際的主動權,以達到勸告的目的。因此,以“勸告”的教學文本為基礎,進一步明確口語交際的目的,構建口語交際的內(nèi)容,掌握口語交際的方法,能夠幫助教師轉(zhuǎn)變教學思路,為口語交際教學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二、碰撞,在實踐中重建情境課堂
口語交際教學的實施有賴于教師的獨創(chuàng)性設計和能動發(fā)揮,教師要立足課堂,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訓練學生在口語交際中的說話技能。本課的教學重點在于讓學生學會運用得體的語言,從別人的角度著想進行勸告。教材中的三個情境設計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教師采用“創(chuàng)設特定情境,體現(xiàn)雙向互動”和“角色模擬體驗”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實際交流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在互動中激發(fā)交際的欲望,盡量還原真實的口語情景,為學生能在真正的話語情景中解決問題打下基礎。
(一)導入話題,有“理”有“情”
筆者認為,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更加關注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感知力,而在口語交際的教學中,應更加關注學生對情感的感知力。因此,在教學設計上,教師可以通過一段談話的導入,來揭示話題,并引用教材中創(chuàng)設的三種情境,讓學生更加注重交流的情感態(tài)度,從而以情動人、以理服人。
若以生硬的“定義”來揭示學習目標,會使口語交際課喪失其本來的意義,缺少靈動性和生活性。所以通過聯(lián)系以前學過的課文進行談話導入,可以自然地引出話題,讓學生溫故知新,更加明確本次課程的內(nèi)涵和目的。
師:同學們,我們在二年級時學過一篇課文《我要的是葫蘆》,文中的鄰居在看到一個人種的葫蘆藤的葉子上生了蚜蟲后,對他說了什么?
(生交流并回答)
師:是啊,他勸鄰居“你別光盯著葫蘆了,葉子上生了蚜蟲,快治一治吧!”像這樣的一種說話方式,就叫作“勸告”。
師:勸告,也叫勸說。當別人正在做一件錯誤的事情,你用道理去說服他,讓他改正錯誤,接受意見,就是“勸告”。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如何進行勸告。
接著,教師根據(jù)課文中創(chuàng)設的三種情境,讓學生判斷哪一種勸告更有可能被接受,從而分析勸告所具備的要素。為了讓學生有更直觀的感受,教師在課前對教材中的事例進行了拓展和拍攝。
師出示教材中的事例,帶入情境,并引導學生觀看提前拍攝的視頻。
師提問:
(1)他們勸告成功了嗎?
(2)三個同學說得挺有道理,為什么他們的勸告沒有打動小明呢?
教師出示一組勸告語,并組織學生討論:
(1)A:小明,你又不聽老師的話,在這里快速往下滑,不要滑了,要不然我要去告訴老師了。
(2)B:我是班級紀律委員,你不遵守學校紀律,我要扣你的分。
(3)C:你這樣做太危險了,會撞到別人的。
生1:這幾個同學說話的語氣太生硬了。
生2:紀律委員用扣分這一招很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
生3:第三個同學突然這么大聲地說話,反而會嚇到小明,導致他從扶手上摔下來。
師:那怎樣勸告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呢?讓我們繼續(xù)看一看視頻。
教師出示另一組勸告語,組織學生討論:
(1)D:小朋友,你可不能這么玩兒!要知道,樓梯上的扶手很滑,如果你沒抓穩(wěn)的話,很容易受傷的。
(2)E:小朋友,這樣滑下來很危險的,前不久也有同學這么玩就受傷了。
(3)F:是呀是呀,別玩這個,我們一起去踢毽子吧。
師:你們覺得這幾個同學的勸告怎么樣?
生1:這幾個同學說的話都很貼心,讓人愿意傾聽。
師板書:說貼心的話。
師:誰能從說話的內(nèi)容分別來說一說。
生2:女生說小明如果沒抓穩(wěn)扶手可能會摔傷是站在了他人的角度考慮,為他人著想。
師板書:站在他人角度。
生3:第二個同學提醒小明以前就有人受傷了,是用事實來說話。
師板書:用事實來說話。
生4:最后一個同學提出了更好的建議,成功地轉(zhuǎn)移了小明的注意力。
師板書:提出更好的建議。
生5:我覺得這幾個同學在勸告時態(tài)度很溫和,語氣也很好,所以小明就接受了。
師:對呀,我們在之前的口語交際中學過“說話的語氣”,知道說話時語氣不能太生硬,使用恰當?shù)恼Z氣能讓人感到舒服,所以勸告時態(tài)度要溫和,注意語氣、表情。
師板書:態(tài)度要溫和,注意語氣、表情。
通過兩種情境的比較,學生明白了不同的勸告方式會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有情有理的勸告才能說服他人,這可以增強學生的共情能力,進而總結出勸告他人時應該說貼心的話、站在他人角度、用事實來說話、提出更好的建議等交際技巧。
(二)創(chuàng)設情境,有“趣”有“意”
筆者認為,口語交際學習,不能如同一般課件那樣只做孤立的設計,而要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氛圍,使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親歷感、現(xiàn)場感和對象感,從而提升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在“勸告”中,筆者通過創(chuàng)設現(xiàn)實的交際情境,觸發(fā)學生內(nèi)心感受,喚醒學生的交際欲望,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從而成為學生樂于融入情境的催化劑。
師:看來勸告還真是一門學問,在我們身邊還有許多不良行為,你們也來試試勸告吧。請同學們看下列情景。
[情景一]
1.教師表演:違反交規(guī)橫穿馬路,同學思考該怎么勸告。
2.輪流勸告,挑戰(zhàn)馬路“殺手”。
3.反思點評,總結提高。
[情景二]
1.課件出示:表哥喜歡玩電腦游戲,一玩就是一整天。
2.分組練習:同桌輪流扮演表哥,互相勸告。
3.全班展示:同桌上講臺演示,教師讓學生上臺勸告。
4.其他同學認真傾聽,做個文明聽眾,覺得他們說得好就用掌聲鼓勵,聽完想追問或提出建議的就舉手。
[情景三]
1.2020年春節(jié),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口罩成了防護的重要工具,可有兩個小朋友……
A:疫情期間,小明覺得熱,把口罩拉到鼻子下,說:“啊呀,戴了口罩太難受了,還是拉下來舒服?!?/p>
B:英英看到同桌的口罩更漂亮,想和同桌交換戴。她說:“哇,你的粉色口罩好漂亮啊,我就喜歡粉色,你的口罩給我戴戴吧?!?/p>
2.小組合作(提前抽題)展示。
(1)組長分配角色,練習勸告。
(2)勸告過程中,組員之間互相補充。
(3)全班展示。
3.評價。
教師在考慮創(chuàng)設模擬場景時,應具有動態(tài)發(fā)展的眼光,這樣,不僅拓展了口語交際的情境、豐富了學生口語表達的內(nèi)容,還在無形中達到了人文教育的目的。例如,“情景一”的設置旨在讓學生勇于制止陌生人的違法行為,在勸告中注意禮貌用語,并能從多角度進行勸告。有了教師的引導和解說,學生能迅速提煉出勸告的要點?!扒榫岸敝械闹魅斯莿窀嬲叩挠H人,這層關系雖讓勸告者更容易邁出勸告的第一步,但在后續(xù)的勸告中需要不斷發(fā)掘出新的勸告方向是不容易的,而學生所飾演的兩個角色都能在此過程中體悟到沉迷于電腦游戲的危害,勸告的目的也就達到了?!扒榫叭辈还馐菚r事熱點,而且貼近學生生活,學生聆聽并進行補充的過程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傾聽習慣,也提高了學生提取重要信息、換位思考的能力。
三個情景,有“趣”有“意”,層層遞進,學生需面對不同對象和不同情境,快速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合理的勸告。
(三)找準定位,有“序”有“節(jié)”
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教師要做到引導得法,適時參與,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做學生在課堂實踐中的引導者和參與者。
一是要從引導者角色出發(fā)。為了提升上課的效果,教師應該根據(jù)教學目標和課程內(nèi)容,精心設計教學。但這種設計不應是通過固有的模板來限制學生去探索和創(chuàng)造。教師應該從課堂教學的主導者變?yōu)閷W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善于引導,優(yōu)化課堂。
二是從參與者角色出發(fā)。一堂口語交際課,其實可以被看作是個戲劇舞臺。在本堂口語交際課中,教師成了交際情景中的一員,扮演違反交通規(guī)則的行人,以全新的角色、夸張的表情、詼諧的語言營造了輕松愉悅的氛圍,也迅速拉近了師生的距離。有了教師的“放手”和“融入”,學生不再是被動的“觀眾”,而是積極的“參演者”,“導”與“演”融為一體,才能匯成一幕幕精彩絕倫的戲劇。
三、拓展,在生活中延伸交際空間
知識來源于生活,立足于教學實踐的教育模式轉(zhuǎn)變,是提升教學質(zhì)量的關鍵??谡Z交際教學強調(diào)立德樹人,除了利用學科教學培養(yǎng)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外,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課堂的最后,教師拓展一個溫暖而充滿力量的繪本故事——《點》,讓學生體悟:鼓勵性的勸告能讓一個“頑固不化”的人慢慢往好的方向發(fā)展,也使學生更有動力把課堂上學到的本領運用到生活中,讓生活變得更加和諧、美好。
其實,對于語文教學來說,還有不少現(xiàn)實情景都可以做口語交際的嘗試,教學資源異常豐富,可以作為轉(zhuǎn)變教學模式,提升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陣地。教師應鼓勵學生利用各種場合、機會,延伸交際空間,自主鍛煉口語交際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qū)槭裁幢磉_、表達什么、如何表達有更為立體的理解,這樣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才能夠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