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偉
摘要:語文要素在《語文課程標準》中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分別為:學習策略、教學目標、語文能力等,這些都是語文要素的中心部分。為了更好地提高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效率,高效完成教學目標,教師需要充分重視語文要素策略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的落實。基于此,文章將以“語文要素”為核心切入點,對小學語文教學展開深入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要素;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在素質教育理念大行其道的背景下,不止教學理念發(fā)生了新的變化,教材設計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增加了更多與核心素養(yǎng)相關的內容,而“語文要素”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語文要素貫穿于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具有顯著的功效[1]。為了實現學生的能力與素質的共同發(fā)展,探討可行的教學方式,下面將從語文要素的角度,對小學語文教學策略進行具體闡述。
一、立足語文教學的狀態(tài)下,關注教學要素的遞進性
人教版的小學語文教材,著重設置了語文要素,并且在語文要素設置的時候,秉承著循序漸進的規(guī)律,而其中的課文普遍較為經典,對學生而言具有很強的閱讀性。小學語文老師應當將語文要素貫徹落實到課堂知識的授課過程之中,提高語文教學的主體性,與此同時,老師還需要做好帶頭作用,積極引導學生發(fā)現課文之間的內在聯系,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加強對語文要素的認知,推動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2]。在具體授課過程之中,語文教師可以結合不同課文之間的聯系,進行相對應的教學,并且在教學過程之中,根據學生的接收能力,不斷的調整自己的教學流程,通過設置遞進式的訓練目標,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養(yǎng)成。
比如,在人教版三年級語文《大青樹下的小學》相關知識的講授時,教師可以先幫助學生了解不同的學校,認識到自己小學的基本特征,再通過閱讀課文的形式逐層遞進,教學內容循序漸進,逐漸深入幫助學生了解文章之中描寫的小學狀況,學生認識到《大青樹下的小學》文章內容之后,才能夠更好地學習《花的學?!贰Mㄟ^這樣的形式能夠加強學生的認知,并且學生也能夠更好地分析語文要素,發(fā)現單元之間,語文要素之間的聯系,更能夠突前教材內容的循序漸進的特征。
二、通過語文要素,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不論是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口語交際教學還是識字教學,教師都需要融入語文要素,并將語文要素貫徹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同時,課文所涉及的對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培養(yǎng),使得學生在單元各類課文、板塊的學習中,收獲對語文要素一步步地了解和把握,從而能夠實現對語文學習內容產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看法和思慮。但是,有的教師對語文要素的實施并不注重,因而這樣的教學策略勢必出現問題。因為每一冊教材、每一個單元都是基于一定的語文要素設計的,其目的是鍛煉學生某方面的學習能力。如果無視這些語文要素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很難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只有將語文要素和教學環(huán)節(jié)相融合,才能最大限度提升教學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荷花》一文時,教師在正式執(zhí)教以前,應對課文所在單元的導語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在分析以后,可知本單元的語文要素主要指向三個關鍵詞,即想象、詞句和觀察。具體而言,編者希望同學們可以想象課文的情境、品讀文章的優(yōu)美詞句和觀察事物的核心特征。介于這三個語文要素,教師可從如下角度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首先,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為學生播放《荷塘月色》,為學生營造輕松而又充滿詩情畫意的課堂氛圍。在歌曲播放結束后,教師讓學生談談自己對歌曲的感受,并以詩意的方式引出本文的課題。而在新授環(huán)節(jié),教師進行示范朗讀,同時讓學生閉目聯想:作者描繪了怎樣的畫面?作者眼中的荷花又具有怎樣的風情?此時展開小組互動,讓學生分享自己的聯想感受。接下來,教師圍繞文章的優(yōu)美詞句進行深入賞析,讓學生知道作者的語言之美究竟美在何處。最后,教師利用多媒體設施展示一些植物的圖片,讓學生觀察這些植物各自具備怎樣的特征,同時組織隨文練筆,引導學生仿照課文的形式寫一寫該種植物。通過上述環(huán)節(jié)設計,可有效落實語文要素。根據語文要素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既可以避免因無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導致教學時間浪費的問題,還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學到最多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三、利用語文要素實踐性的突出來優(yōu)化語文教學
實踐對于學生來說,是鞏固知識、提高學習技能的關鍵,也是學生完全掌握一項知識技能的重要途徑。而課后練習題對于語文教學來說,是一項基于語文要素的重要載體,在語文教材編排中有重要的體現。語文課后練習題不管是對教師教學來說,還是對學生學習來說,都有著鮮明的實踐性,它要求學生必須通過相應的觀察和思考后再進行解答,是一項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指標。因此,想要進一步提高完成語文教學任務和目標的效率,老師就必須突出語文要素的實踐性,從根本上解決教學中的困難,從而達到優(yōu)化語文課堂教學的目的。
例如,在進行《蝙蝠和雷達》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教師就需要抓住課后練習題的應用對學生進行鍛煉。首先,教師在課堂上帶領學生對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內容進行學習,讓學生充分掌握這篇文章的重點。其次,教師通過三個不同角度的問題為學生提供發(fā)表自己觀點的機會,讓學生更好地對課文內容、寫作方法和生活經驗進行學習。此外,教師還可以提供一個與文章相關的片段讓學生進行發(fā)問,以此來鞏固學生對于本節(jié)課程語文要素的理解和掌握。最后,教師通過課后練習題的布置來對學生進行進一步的訓練,讓學生在課后練習題的思考和解答中加深對語文知識的印象,讓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利用上述這樣語文要素教學方法的實施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鞏固課堂上所接受的語文知識,并且通過語文要素實踐性的突出來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實踐能力,更好地落實語文要素教學對于當代語文教育的重要意義。
結束語
綜上所述,語文要素絕不只是一個簡單的教學概念,它堪稱是教學的“葵花寶典”。本文不僅肯定了語文要素對語文教學的特殊價值,更以生動的教學案例對語文要素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實施與踐行提供了可行性的建議,其目的在于優(yōu)化語文課堂,推動語文教學的發(fā)展,讓學生享受語文學習的快樂。
參考文獻
[1]尤維霞.基于單元視角? 落實語文要素[J].天津教育,2020(23):187-188.
[2]吳雪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落實語文要素的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0(54):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