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育和智育在當今的教育工作中占據了同等重要的地位,教師既要保證智力培育、文化知識教學的有效性,也要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滲透德育,使學生各項素質得到均衡發(fā)展。德智互動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必須利用數學課程獨有的特色,重新制定教學方案,探索教學方法,走出一條“立德樹人”的新路徑。文章簡要分析了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滲透德育需要突破的幾個基本問題,提出了一些有效落實“立德樹人”的路徑。
【關鍵詞】德智互動;小學數學;立德樹人
作者簡介:吳曉平(1987.10—),男,昆山市周市鎮(zhèn)永平小學,中小學一級教師。
數學作為基礎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它富有理性和邏輯性。一直以來,數學在師生的眼中都是缺少感情色彩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一直在強調數學的知識性,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技能和數學思維。其實,只要細細研究不難發(fā)現,數學學科也有豐富的人文內涵,教師應在數學教學中努力尋找德育點,有機滲透德育,把德育和智育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實現德智互動,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共同發(fā)展。
一、小學數學開展德育工作需要突破的幾大問題
不得不承認,小學數學教學工作在過去受到了陳舊教育思想的支配,出現了“只教書不育人”的問題,以至于在如今阻礙了德育工作的開展?!吨行W德育工作指南》提出,教師應堅持“德育為先,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理念,讓教育回歸本質,切實解決“只教書不育人”的問題,實現智育與德育的有機統一。因此,教師在開展德育工作中需要制訂詳細、合理的德育工作計劃,不能盲目實踐,首要工作就是分析和突破以下問題的阻礙。
首先是德育意識的問題。以往有些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對于德育沒有滲透的意識,割裂了德育與數學的關系,對德育的認知僅停留在對學生的常規(guī)教育和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等方面,認為數學的教學任務就是教授知識,學生只要明算理、會計算、能解決數學問題即可,忽視了德育的作用。甚至有些教師認為德育不對應試結果構成影響,因此沒有必要在數學教學中開展德育。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教師改變原有的思想觀念,在提升德育意識的同時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這樣才能更好地厘清德育與數學的關系,主動地將德育滲透到數學課堂教學中去。
其次是德育方法的問題。傳統數學課堂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數學授課仍然采取填鴨式和滿堂灌的形式。許多教師在數學課堂上缺少開展德育的相關工作經驗,找不到有效的德育方法,經常通過直白的口頭理論教育來落實德育,使得德育內容缺少生動性,脫離了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生無法感同身受,導致德育的有效性偏低。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教師學會將數學知識生活化,把數學與德育有機結合,如此才能更好地在數學課堂上開展德育工作。
最后是德育評價的問題。一直以來,教師都是以卷面成績?yōu)闃藴蕘碓u價學生的學習成果,但德育的成果大多數是無形的,不能僅以成績?yōu)闃藴蕘碓u價德育的成效。德育評價機制的缺失不僅難以考察德育工作成效,也不能及時暴露出教師在教學方法上存在的問題。[1]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建立德育評價機制,讓德育成果有跡可循,讓教師更主動地將德育工作融入教學工作中去。
在德育與智育并重的時期,數學教師必須突破上述問題,開創(chuàng)課程教育的新面貌,充分發(fā)揮數學的育人作用,讓數學課堂也能“立德樹人”。
二、小學數學“立德樹人”的路徑探究
(一)挖掘數學知識中的德育元素
數學課本中的很多知識點其實和德育是有關聯的,但這些知識點很少帶有顯性的德育色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很容易忽視這些德育知識點,這也是為什么教師在過去很少把數學教學和德育結合起來的原因。但新的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除了學習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更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養(yǎng)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因此,教師必須具備一雙慧眼,充分挖掘出數學知識點中隱性的德育元素,對其“添油加醋”,深化其內涵,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思想道德品質,進而更好地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推動綜合素質的發(fā)展。
比如,在“年、月、日”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從“珍惜時間”的角度出發(fā)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這一單元主要是讓學生認識一年、一月和一日的時間長短,學會用各種方法記錄時間,了解并掌握24時計時法。課堂上,在學生認識一年有12個月、一天有24小時之后,為了讓學生感知時間過得很快,年復一年、月復一月、日復一日,但每一天都是不一樣的,教師開始提問:“你們過得最開心的日子是哪一天?那一天發(fā)生了什么?”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繼續(xù)追問:“我們能否再次回到那天,抓住時間,讓它在我們開心的時候過得慢一些呢?”答案很顯然是否定的。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我們應該如何珍惜時間,更高效地利用時間”,并嘗試用24時計時法來制定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作息時間表。這樣的教學設計既利用和鞏固了本課知識,也培養(yǎng)了學生合理分配時間的好習慣,使學生懂得珍惜時間。這便是“智”與“德”的互動。[2]
這一單元還可以從“愛國主義”的角度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教師在教學平年和閏年時,可出示4個年份—1949年、1978年、2008年、2021年,讓學生算一算這些年份中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閏年。當學生得出結果“1949年、1978年、2021年是平年,2008年是閏年”后,教師緊接著提問:“同學們,那你們知道這些年份對我們國家來說有什么特殊的意義嗎?”當學生回答不上來的時候,教師可以出示每個年份對應的圖文,并讓學生讀一讀: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1978年12月18日,中國開始改革開放,中國經濟開始騰飛;2008年8月8日,中國舉辦了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向世界展示了大國風采;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飛船成功發(fā)射,并創(chuàng)造了中國太空駐留新紀錄。這樣的設計把枯燥的計算練習變得生動起來,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經歷了一次愛國主義教育,這便是“智”與“德”的融合。
只要教師深挖數學知識點的內涵,從不同的出發(fā)點去設計教學活動,就能同步實現德育與智育發(fā)展的目標,令數學課堂洋溢著輕松的氛圍。
(二)探尋數學知識以外的德育元素
并非每一單元的知識點都帶有明顯的德育元素,有些看似與德育毫無聯系,比如計算練習、認識圖形等。這種情況下,教師是否應該機械地完成知識性的教學任務而置德育于不顧呢?答案是否定的。遇到這類知識性較強、人文性不足的知識點時,教師可以通過插入一些小故事、歷史背景等信息來滲透德育。這樣做并不突兀,往往能夠為枯燥的課堂增添一絲樂趣,也能為學生帶來學習的動力,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注意力。
例如,在“有余數除法”的教學中,教師利用課件展示情境:3只小動物和10個梨,要求把10個梨平均分給3只小動物,每只小動物能分到幾個梨?教師可以先邀請幾名學生上講臺在電腦上進行操作,將10個梨分給3只小動物,但卻發(fā)現無法實現平均分,不得不剩余1個或者有1只小動物分到4個梨。這時教師列出算式“10÷3=”,并重新操作,分別將3個梨拖動到每只小動物的旁邊,代表每只小動物分到3個梨,畫面中剩下1個梨,教師隨即在算式后寫出答案“3……1”。在學生們理解了答案之后,教師可以在這里插入一個“孔融讓梨”的故事??兹谒臍q的時候和哥哥們一起吃梨,他總是拿小的吃。有大人問他為什么這么做,他回答說:“我年齡小,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庇帽敬蔚睦}引出這個故事,可以告訴學生要學會謙讓。
同樣的,在“時、分、秒”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同學們,我們現在使用的計時工具主要是鐘表,那你們知道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是通過什么方法來計時的嗎?”當這個問題勾起學生的興趣之后,教師可以向他們介紹“日晷”,這是一個通過觀測日影來計時的儀器,早在漢代的史料中就有記載,說明我國在數千年前就發(fā)明了這樣的計時儀器,然后再出示其他一些計時工具來彰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我國歷史文化的深厚,讓學生為此深深折服,產生濃濃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樹立數學教材里的榜樣元素
在每接觸一個新的數學知識點時,教師都應該先介紹該知識點的產生背景以及相關理論的發(fā)明者、研究者,讓學生帶著尊敬之情和崇拜感去學習數學,讓數學家代替影視明星成為學生崇拜的偶像,引領他們在數學學習之路上不斷前進,沖破重重阻礙,樹立崇高的信仰。
數學課本中出現的數學家有很多,教師可以從中選擇一些學生相對熟悉的進行介紹。例如:劉徽是我國數學史上偉大的數學家,他研究和創(chuàng)作的《九章算術注》與《海島算經》,是我國最珍貴的數學遺產;祖沖之不僅在圓周率的計算上取得了成就,還解決了球面積的計算問題,推導出了體積公式,同時在天文和機械制造上也有不俗的成就;楊輝作為南宋時期的數學家,著有《詳解九章算法》《日用算法》等。[3]
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為學生詳細講一講這些偉大數學家在數學研究中的一些事跡。比如在學習圓周率時,教師可以播放祖沖之推演圓周率的視頻,讓學生在了解圓周率的計算方式的同時,了解數學家們刻苦鉆研的精神,讓這些數學家成為學生的榜樣;還可以將不同時期對圓周率的研究成果展示出來,讓學生意識到數學研究是永無止境的,讓學生樹立偉大的數學學習目標。
(四)將德育滲透到實踐中
任何停留在口頭上的教育取得的效果都是有限的,特別是德育,如果對學生的德育總是局限于理論層面,不僅難以使德育取得進一步突破,還會令學生產生厭煩心理。因此,教師應當抓住一些實踐機會,組織學生開展數學實踐活動。實踐活動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印象,提升學生對知識的內化效率,而且能夠鍛煉學生的數學運用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體驗和感受到實踐活動的樂趣,并從中受到真正的啟發(fā),得到真正的收獲。
比如,在學習“組合圖形的面積”時,教師讓學生嘗試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大部分學生可能都無從下手。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運用手中的尺筆將圖形進行分割,把組合圖形分割成學生認識的圖形,再運用已經學過的面積公式計算圖形面積,最后把這些面積加起來就是組合圖形的面積。隨后,教師再出示另一類組合圖形,引導學生思考:“除了把圖形分割成我們認識的圖形,計算出圖形面積,是否還可以用其他方法計算出組合圖形的面積?”通過小組間的合作,學生得出結論:“還可以通過把圖形添補成我們學過的圖形,再用大的圖形面積減去添補的這部分面積,就得到了組合圖形的面積?!痹谛〗M學習過程中,學生發(fā)揮了小組的力量,群策群力解決問題,這樣可以讓學生感受到集體的力量,促使學生形成合作的意識,這就是一次有效的德育。
在進行“千克和克”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設置一個數據調查的活動,讓學生統計家里每天大約要產生多少千克的生活垃圾,算一算家里平均每人每天產生多少垃圾,然后在課堂上將學生統計的數據進行匯總。在匯總數據時,教師可以引發(fā)學生思考:“一個人一天產生的垃圾可能并不多,但是一個班級的人一天會產生多少垃圾呢?一所學校一天會產生多少垃圾呢?”學生對大的數據可能沒有具體的概念,教師可以在數據中配上相應的圖片,通過數據和實景圖片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如果不減少生活垃圾的產生,不對垃圾進行分類處理,將會對環(huán)境造成嚴重的破壞。這樣的環(huán)保教育可以讓學生明白保護環(huán)境刻不容緩,促使學生從小養(yǎng)成保護環(huán)境的習慣。
德智互動下的數學課堂應該同時達成知識教學和品德教育的目標,二者相互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主次,只有這樣才能令“立德樹人”的工作真正落實下去并取得看得見的效果。落實這種數學教學改革活動,需要教師重新制定教學目標,重建教學規(guī)劃,改變教學方法,讓學生擺脫傳統數學課堂的束縛,在學生身心成長最關鍵的時期建立起一條通往未來的道路。
【參考文獻】
[1]焦輝全.新課程下小學數學德育滲透的點點滴滴[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6(10):39-40.
[2]江雅.新課程下小學數學德育滲透的策略研究[J].國際教育論壇,2020,2(07):154.
[3]陳秀娜.新課程下小學數學德育滲透的策略初探[J].考試周刊,2018(5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