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雨竹 孫建中
【摘要】目的:探究在社區(qū)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患者自我護理中應用中藥熏蒸的效果。方法:本院在2020年5月至2021年10月張貼相關招募信息并上傳至社交媒體(微信),共招募60例 DPN 患者,根據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組,其中對照組( n =30)采用常規(guī)治療,研究組( n =30)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中藥熏蒸治療。對比兩種治療方式的差異性。結果:治療前,兩組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NCV)、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NCV)、密歇根神經病變篩查儀(MNSI)及糖尿病特異性生活質量量表(DSQL)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隨訪3個月后,兩組 MNCV 和 SNCV 較治療前均有所升高, MNSI 和 DSQL 評分較治療前均有所降低,而對照組變化幅度小于觀察組(P <0.05);對照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73.33%)低于觀察組(96.67%)(P <0.05);對照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30.00%)高于觀察組(6.67%)(P <0.05)。結論:在社區(qū) DPN患者自我護理中應用中藥熏蒸的效果顯著,可明顯提高患者神經傳導速度,緩解病情,改善生活質量,且不良事件風險較低,值得應用。
【關鍵詞】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藥熏蒸;自我護理
【中圖分類號】R24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2)06-0104-04
在糖尿病并發(fā)癥中,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較為常見,其臨床典型癥狀包括難治性潰瘍和自主神經障礙,其發(fā)生與血糖水平過高引起代謝紊亂、微血管損傷等相關,若患者未及時采取治療,可誘發(fā)壞疽,甚至截肢,嚴重影響日常生活[1-2]。臨床上, DPN 的主要治療藥物有甲鈷胺、抗氧化劑α硫辛酸、抗驚厥藥、阿片類藥物等,雖可有效減輕疼痛癥狀,但難以改善神經組織缺血缺氧狀態(tài),療效有限。中醫(yī)外治法常見有中藥熏蒸,可溫絡活血和調和氣血等?;诖耍疚膶⑻骄吭谏鐓^(qū)DPN患者自我護理中應用中藥熏蒸的效果,內容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研究抽選2020年5月至2021年10月于本院治療的DPN患者60例,并隨機分為兩組,各30例。其中對照組男女比例為17/13,年齡18~75(46.57±1.43)歲,糖尿病病程3~7(5.32±0.51)年, DPN病程1~3(2.11±0.32)年;研究組男女比例為18/12,年齡18~74(46.41±1.49)歲,糖尿病病程3~8(5.52±0.43)年, DPN病程1~4 (2.49±0.30)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比性成立。
納入標準:(1)符合美國糖尿病協(xié)會2021年制定的相關DPN診斷標準[3];(2)對稱性,以感覺為主,從下肢遠端開始,逐漸向近端呈手套襪狀分布;(3)能夠理解學習程序,并愿意在整個學習期間遵守這些程序;(4)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因酗酒、化療、遺傳原因、慢性炎癥等引起的周圍神經癥狀;(2)合并嚴重或不穩(wěn)定的心血管、肝臟、腎臟、呼吸系統(tǒng)或血液系統(tǒng)疾病;(3)合并語言障礙、嚴重認知缺陷或缺乏時間,無法給予知情同意或遵守研究指導;(4)近3個月接受過針灸治療;(5)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
1.2方法
對照組遵醫(yī)囑采用常規(guī)治療.即口服或注射降糖降壓藥物,控制血糖血壓處于正常波動范圍,并予以必要的神經營養(yǎng)治療、飲食控制、健康教育等干預措施。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遵醫(yī)囑采用中藥熏蒸治療,內容如下。(1)熏蒸中藥方劑。桂枝45 g、吳茱萸45 g、獨活45 g、土茯苓45 g、甘松40 g、陳皮30 g、木瓜30 g、秦艽30 g、骨碎補30 g、追地風30 g、透骨草30 g、赤芍20 g、蒼術15 g、細辛15 g。(2)中藥熏蒸治療安排。每日一次,每次30 min,14天為一個療程,間隔1天,再行下一個療程,總計治療觀察12周,共6個療程。(3)中藥熏蒸操作流程。①用物準備,首先將上述中藥材煎煮至200 mL,再置入熏蒸機儲藥器內,然后連接木桶和熏蒸機,將熏蒸機總電源開關打開,3 min后,熏蒸機將產生蒸汽,功率和溫度可參照患者實際情況適當調整,一般功率為2檔,溫度控制在38℃~40℃。②體位和治療部位準備,帶領患者到達熏蒸室,叮囑其坐在椅子上,并將褲腳挽起,暴露雙下肢,然后雙腳自然地放于木桶內的腳踏凳上,木桶口則用毛巾平整覆蓋。③中藥熏蒸相關護理。 a.熏蒸前的護理。治療前,評估DPN患者治療部位的皮膚情況及意識狀態(tài),耐心詢問其有無中藥過敏史、皮膚過敏史及出血性疾病等,若患者為女性則詢問其是否處于月經期。另外,告知患者切勿空腹治療,熏蒸前可適量飲水,避免出汗太多而導致虛脫,并叮囑患者排空大小便。 b.熏蒸中的護理。熏蒸前,患者首先接受周圍神經病變檢查,掌握其雙側下肢對溫度、疼痛等的保護覺減弱或消失情況,因此治療時可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將溫度調節(jié)到38℃~40℃,功率設置為2檔,治療時間為30 min;熏蒸過程中,治療人員應密切觀察并及時詢問患者的感受,若患者治療期間出現(xiàn)胸悶、心慌、頭暈、局部皮膚出現(xiàn)癢、疼痛等情況,應立即停止治療。另外,針對初次做中醫(yī)熏蒸治療的患者,治療人員應隨時詢問和觀察患者下肢足部皮膚是否出現(xiàn)水泡、過敏等,一旦發(fā)現(xiàn)異常及時處理。 c.熏蒸后的護理。中醫(yī)熏蒸治療結束后,治療人員應用毛巾擦拭患者下肢,待患者穿好衣服后,可指導其在熏蒸室休息10 min 再回病房,并叮囑患者切忌受風,注意保暖。另外,治療人員應將熏蒸機清洗干凈,木桶用消毒液擦拭干凈備用。
所有患者結束12周的中醫(yī)熏蒸治療后,將進入為期3個月的隨訪,并在此期間,將接受向所有其他DPN 患者提供的常規(guī)保健干預,但不允許進行針灸治療。
1.3觀察指標
(1)神經傳導速度,在治療前后分別測定兩組患者腓總神經和脛神經的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NCV)和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2)臨床治療效果,治療12周后,患者 MNCV、SNCV 速度提高5 m/s 以上,臨床癥狀及體征顯著改善,深淺部感覺基本恢復正常為顯效;患者MNCV、SNCV 速度有所提高,但不足5 m/s,臨床癥狀及體征有所緩解,深淺部感覺有所恢復為有效;未達上述標準為無效??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3)病情改善情況,分別在治療前和治療后隨訪3個月,采用密歇根神經病變篩查儀(michigan neuropathy screening instrument, MNSI)進行評分,共有5項指標,總分為0~10分,評分參考標準為腳外觀(0和1分別表示為正常和異常)、潰瘍(0和1分別表示為正常和異常)、踝反射(0、0.5和1 分別表示為正常,緊密聯(lián)系和缺席)、振動試驗(0、0.5和1分別表示為正常,削弱和缺席)和單絲檢查兩邊的腳(0、0.5和1分別表示為正常,削弱和缺席),均分值越高則說明患者病情越嚴重。(4)生活質量,分別在治療前后隨訪3個月,采用糖尿病特異性生活質量量表(diabetes speci?c quality of life scale,DSQL)進行評分,包括治療(3項)、社會關系(4項)、心理(8項)和干擾(12項)等四個維度,每項測量均采用李克特5點量表,范圍從“一點也不”到“非?!保謩e為1~5分,分值越高則說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差。(5)不良事件,統(tǒng)計兩組患者治療期間有無出現(xiàn)局部皮下血腫、部位瘙癢、持續(xù)疼痛、頭暈等不良反應。
1.4統(tǒng)計學分析
數(shù)據以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描述,經 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 n(%)]描述,經χ2檢驗。以 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神經傳導速度對比
治療前,兩組腓總神經和脛神經的 MNCV 和 SNCV 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訪3個月后,兩組 MNCV 和 SNCV較治療前均有所升高,但對照組上升幅度小于觀察組(P<0.05),見表1。
2.2臨床治療效果對比
對照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73.33%)明顯低于觀察組(96.67%)(P<0.05),見表2。
2.3病情改善情況和生活質量對比
治療前,兩組MNSI 和 DSQL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訪3個月,兩組 MNSI 和 DSQL 評分較治療前均有所降低,但對照組下降幅度小于觀察組(P<0.05),見表3。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會人口老齡化,糖尿病患者數(shù)量迅速增加,而DPN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慢性并發(fā)癥之一,其發(fā)病機制尚未闡明,可能由血管受損、神經營養(yǎng)因子缺乏、細胞因子異常等多種因素共同所致,患者一旦確診應及時接受治療,避免病情加重引起糖尿病足、足部潰瘍等,從而增加截肢風險[4-5]。
目前,臨床常采用甲鈷胺治療DPN,該藥物可加速神經元髓鞘生成,增強神經纖維興奮性,從而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患者長時間服用該藥物將產生較強耐藥性,從而影響整體療效。因此,許多醫(yī)生開始探索中醫(yī)對DPN 的治療方法,如針灸、推拿、中藥熏蒸等,本研究在社區(qū)DPN患者自我護理中應用中藥熏蒸,結果顯示,對照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73.33%)明顯低于觀察組(96.67%),而不良事件發(fā)生率(30.00%)明顯高于觀察組(6.67%),可見中藥熏蒸治療DPN 的臨床效果良好,且安全性較高,究其原因, DPN在中醫(yī)學中屬于“消渴”“血痹”等范疇,其發(fā)生與血流不暢導致的肢體功能障礙有關,其治療應以化瘀通絡、溫經通脈和理氣活血為主[6-7]。中藥熏蒸是一種具有代表性的中醫(yī)外治方法,通過煮沸中藥材使其產生的熱氣對患者機體進行熏蒸,從而松弛肌肉、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回流,對機體新陳代謝進行改善,并且可促使藥物直達病灶,完整保留藥物療效,更好地發(fā)揮除濕散寒、活血化瘀等效果[8-9]。本研究用于熏蒸的中藥中,桂枝、細辛可發(fā)汗解肌、溫經活絡;透骨草、木瓜和秦艽可舒筋止痛、祛濕活血;骨碎補和赤芍可活血化瘀;吳茱萸可降逆止嘔、散寒止痛;土茯苓可通利關節(jié)、除濕解毒;甘松、陳皮和追地風可理氣止痛、祛濕消腫;獨活和蒼術可燥濕健脾、祛風散寒,諸藥合用可共奏溫經通絡、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等功效[10-11]。張科等[12]學者研究指出, DPN具有長度依賴性特點,病變最早發(fā)生于下肢神經,可減緩患者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傳導速度,因此神經傳導速度可用于判斷DPN 患者病情。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 MNCV 和 SNCV 治療后均有所升高,且觀察組上升幅度大于對照組,說明中藥熏蒸可有效促進DPN患者的神經傳導速度;并且,兩組 MNSI 和 DSQL 評分治療后均有所降低,且觀察組下降幅度大于對照組,說明中藥熏蒸可有效減輕 DPN患者臨床癥狀,延緩病情進展,進而有利于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
綜上所述,在社區(qū)DPN患者的自我護理中應用中藥熏蒸,療效顯著,不良事件較少,可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其神經傳導速度和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黃金梅,顧海銀,鄧小娜.中藥熏洗干預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腳部感覺功能的臨床觀察[J].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2020,41(6):25-27.
[2]? 李智鋒.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觀察[J].醫(yī)學食療與健康,2020,18(18):36,38.
[3]? 李黔.2021美國糖尿病協(xié)會(ADA )第81屆年會會議紀要[J].國際內分泌代謝雜志,2021,41(4):385-387.
[4]? 白洋.探究中藥熏洗與針灸聯(lián)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效果[J].首都食品與醫(yī)藥,2017,24(10):97-98.
[5]? Yuan HJ. To Discuss the Nursing Practice ofFoot Fumigationand Washing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with Peripheral Neuropathy[J]. Biped and Health,2019,12(27):414-416.
[6] 林莉,張令,李敏.中藥熏洗加穴位按摩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觀察[J].醫(yī)學食療與健康,2019,27(13):128,130.
[7]? 陳潔汾,李志龍,李澤如.中藥熏洗聯(lián)合中醫(yī)護理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的應用效果[J].光明中醫(yī),2020,23(1):137-139.
[8]? 吳靜,陳璇.中藥熏洗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護理干預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中旬版,2016,30(4):1292-1294.
[9]? 胡竹平,李國華,張贈盟.中藥熏洗法治療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40例療效觀察[J].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臨床,2017,17(5):61-62.
[10]? 鄧翠.中藥熏洗治療糖尿病下肢周圍神經病變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20,18(8):65-66,76.
[11]? Jie Y ,Branch E . Observation on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 Fumigation-Washing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J]. Clinical Medicine & Engineering,2019,9(14):158-160.
[12]? 張科,陳杰,趙偉,陳曦.中藥熏藥聯(lián)合穴位貼敷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及對神經修復的影響[J].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2020,34(11):96-99.
(收稿日期:2021-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