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衛(wèi)紅 黃文麗 丘桂平 劉惠娟
摘 要:文章通過介紹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qū)美華小學的學校概況和校本研修指導思想,提出校本培訓策略“123+6”,即以科研課題為“1”個根本,以師德培訓和業(yè)務提升為“2”大抓手,以新入職教師、骨干教師、名教師為“3”種培養(yǎng)對象和以自主學習、專家引領、名師輻射、同伴互助、無痕教研、課程開發(fā)為“6”種研修方式。
關鍵詞:校本研修;教師成長;研修方式
一、學校概況
我校創(chuàng)建于1987年秋,坐落在梅江區(qū)江南繁華地段,隸屬梅江區(qū)教育局。學校先后獲得“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薄皬V東省中小學教師校本研修示范學校”“廣東省棋類特色學?!薄皬V東省青少年校園足球推廣學?!薄皬V東小學生詩歌節(jié)詩歌教育示范學校”“廣東省少年兒童科學教育體驗活動實驗學?!薄皬V東省綠色學校”“梅州市中小學勞動教育特色學?!薄懊分菔械掠痉秾W?!薄懊分菔邪踩拿餍@”“梅州市文明校園”“梅州市語言文字規(guī)范化示范學校”“梅州市體藝特色學?!薄懊分菔袌@林式單位”等全國、省、市級榮譽稱號。
我校注重抓好“三個隊伍”建設,擁有銳意進取、業(yè)務精湛、富有團隊精神的領導班子,責任擔當、科研能力強的名師與學科帶頭人,為人師表、愛崗敬業(yè)的教師隊伍。
二、指導思想——校本研修,我們在路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肩負著立德樹人的神圣使命,承擔著讓學生健康成長的教育重任。校本研修正是引領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培養(yǎng)好教師、發(fā)展好教師,從而推動學校發(fā)展的有效平臺。我們構建校本教研載體,注重團隊建設,促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以師德培養(yǎng)和新課程改革為中心,以團隊管理為抓手,以教師為研究主體,以校本為依托,以科研為導向,以教研為抓手,以上課為形式,以評課尋差距,以反思促提高,使教研、科研和校本教研融為一體,努力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業(yè)務精良、充滿活力的反思型、科研型教師隊伍,全面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我們根據學校師情,構建了“全員培訓+階梯培養(yǎng)+多元發(fā)展”“階梯式”人才隊伍培養(yǎng)為主的校本教研模式。全員培訓:主要是開展全校性的師德專項培訓、新課程標準解讀、信息化2.0培訓。階梯培養(yǎng)分為三個層級:對于工作3年內的青年教師,進入學校青年教師“成長班”研修學習,青藍結對,學校挑選骨干教師對新教師進行學科教學和班主任工作的帶教,開展傳、幫、帶的工作,幫助新教師正確認識和適應教師角色,盡快完成角色體驗與經驗積累;對于工作3~10年的青年教師,進入學校青年教師“骨干班”研修班學習,自愿結對,在師德修養(yǎng)、教育理論、課堂教學、教育科研、學科教學、班級管理等方面進行互相指導,把握專業(yè)方向和目標,把握專業(yè)發(fā)展的黃金時期,成為學科骨干;對于工作10年以上、取得中級職稱以上的教師,進入學校青年教師“卓越班”研修班學習,倡導主持或參與課題研究,有較強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相應的研究成果,成為學科帶頭人、名教師。多元發(fā)展:主要鼓勵教師“比學趕超、創(chuàng)先爭優(yōu)”,努力成為廣東省南粵教師、梅州市嘉應名師、梅州市葉劍英基金優(yōu)秀教師、梅州市百千萬人才、市區(qū)骨干教師。
目前,我校有廣東省南粵教師1人、梅州市嘉應名師2人、梅州市葉劍英優(yōu)秀教師4人、梅州市百千萬人才3人、市區(qū)骨干教師20多人。
三、校本培訓策略——123+6
(一)以科研課題為“1”個根本
課題研究是教育科研的靈魂,教育科研要扎根于教育實踐。我校校本教研工作,立足校情,以課題研究為根本,要求教師全員參與課題研究。
在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最有價值的課題是實踐中產生的問題。我們鼓勵教師把實踐中的問題作為研究對象,在實踐中反復嘗試,尋求行之有效的方法,以科研促教研,以科研促教學,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模式:研—學—問—研—長。
(二)以師德培訓和業(yè)務提升為“2”大抓手
校本研修內容包括教師的師德與修養(yǎng)、知識與技能、實踐體驗等綜合素質提升。我們通過個人自學與集中研討、線上與線下學習等形式,開展新教師上崗培訓、班主任培訓、依法治校、依法執(zhí)教、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等培訓,理論指導實踐,實踐證明理論,把教師打造成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教師。
(三)以新入職教師、骨干教師、名教師為“3”種培養(yǎng)對象
我們堅持精準施訓,新教師以抓基本功訓練,提高業(yè)務水平和能力為重點,通過自學、講座、結對幫扶、督查指導等手段,促進新教師思想道德素質和業(yè)務文化水平等綜合素質快速提高。骨干教師、名教師的培養(yǎng)注重給他們下任務、壓擔子,教學管理中對他們實施備課要“深”、上課要“實”、作業(yè)要“精”、教學要“活”、手段要“新”、活動要“勤”,考核要“嚴”,輔導要“細”,負擔要“輕”,質量要“高”的“十字”方針。同時給想學、肯學、樂學、會學的骨干教師和名教師更多的學習和實踐的機會。
(四)以自主學習、專家引領、名師輻射、同伴互助、無痕教研、課程開發(fā)為“6”種研修方式
1. 自主學習,提升素養(yǎng)
要求教師自學新教育理論,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學習先進、科學的教學藝術、教育手段。再組織學習交流,使理論與教學實際相結合,促進教師將先進的理念內化為教學行為。專任教師除參加上級組織的培訓和學校的集中學習外,個人有學習、研修、提高計劃。同時開展讀書活動,每學期至少細讀一本教育教學書籍,更新知識觀、課程觀、教師觀,全面提高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通過校本培訓,使教師把學習理解為一種現(xiàn)代生存狀態(tài),成為一種自覺的行動。
2. 專家引領,導航篤行
圍繞一些具體課題,邀請專家、教授來校作專題講座。我校還精心挑選骨干教師、優(yōu)秀班主任、青年教師參加上級組織的各項培訓學習活動,促進骨干教師、名師隊伍建設。
3. 同伴互助,共同成長
聽課:實施“青藍工程”“骨干教師示范課”“名師引領課”等項目,通過新教師成長課、行政隨堂聽課、備課組磨課、全校公開課等形式,要求教師全員公開課。聽課圍繞學校課堂教學評價標準,著眼“基礎性指標”“發(fā)展性目標”和“反饋性目標”三大方面,從“目標驅動”“師生互動”“素養(yǎng)提升”等多維度進行評價,對每一位開課教師進行課堂量化評分,引導教師逐步將課堂上的“說教”轉變?yōu)閷W生的“學練”。
評課:提供一個經驗交流與共享、相互促進的評課平臺,使教師在言說和行動中思考,在教學實踐中體驗和感悟,在反思評判中成長,從而加快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步伐。
反思:引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學會反思,在教研活動中學會交流,在交流分享中學會感悟,在同伴互助中得到成長。
4. 無痕教研,收獲成長
我們把校本研修與教育教學、教研活動緊密結合,集體備課、說課評課、教學反思與交流、課例研修教研、課堂觀察教研、工作坊式教研、課題研究教研、網絡研究教研,教師間進行信息交換、經驗共享,在實踐與探索中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和教育科研能力。把研究的重點放在對學生的分析,確立教材處理的目標和教學設計上,放在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引導上,放在為學生的發(fā)展如何用好教材上。遵循“問題即課題”的原則,各教研組學期初定出每次科組教研專題,立足小問題,追求高實效。我們以“精細化管理”為工作標準,以“精心是態(tài)度,精細是過程,精品是業(yè)績”為理念,在工作中逐步落實“成功源于過程,精彩來自細節(jié)”,要求教研活動的組織和策劃者,從內容到形式,精心策劃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確保每一次活動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從而讓每一位參加者都有思考、有收獲、有成長。
5. 平臺競技,追求蝶變
學校每學年有選擇性組織開展班主任能力大賽,通過搭建互相交流切磋的平臺,聚合一批人,帶動一批人,培養(yǎng)一批人,推廣一批人。
6. 課程開發(fā),全面提升
堅持“質量求生存,特色求發(fā)展”的辦學思路,在努力抓好學生文化課的同時,充分挖掘資源,開設特色校本課程。國際象棋課和勞動課是我校特色課程。
研修路上,同行致遠。我們將不斷深化校本研修活動,發(fā)揮廣東省校本研修示范學校的引領輻射作用,深入開展幫扶活動,互學互進,共享共贏,創(chuàng)新跨區(qū)域、跨校際的校本研修模式,打造學校特色品牌,引領教師由“教書匠”“經驗型”向“學者型”“科研型”精彩蝶變,實現(xiàn)多校共贏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