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帽”類詞語義擴展的認知語義闡釋

        2022-05-02 02:21:26李淑康
        巢湖學院學報 2022年1期
        關鍵詞:帽子隱喻語義

        李淑康

        (山東大學 翻譯學院,山東 威海 264209)

        引言

        語言是人們認知交流的基本方式,也是一個民族獨特文化的反映。語言中的詞匯系統(tǒng)構(gòu)成受到各種文化因素的影響和制約[1]。中國作為有悠久華夏文明的“衣冠上國”,衣冠服飾與社會制度、文化、風俗禮儀甚至個人身份都關系緊密。服飾詞匯中的“帽”類詞就蘊涵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社會特征。帽,本義指帽子,表帽子義的文字形式始見于東漢,最初為防寒保暖所用。隨著社會和人們認知的發(fā)展,“帽”字的語義也衍進發(fā)展,出現(xiàn)許多非原型義下的組合搭配,被賦予了不同的社會特征和時代文化意義,慢慢形成一個“帽”類語義輻射網(wǎng)絡。

        認知語言學把語言看作是人們與現(xiàn)實世界進行互動體驗和認知加工的結(jié)果,也就是說,語義的形成是人的認知在與外部世界互動中形成的,而概念隱喻和轉(zhuǎn)喻是語言的兩種運作機制,是人類基本的思維和認知工具。文章以北大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語料庫(CCL)、中國知網(wǎng)和互聯(lián)網(wǎng)語料為語料來源,以漢語詞典的釋義為依據(jù),嘗試從認知語言學理論的角度分析闡釋“帽”類詞形成的語義網(wǎng)絡及衍生路徑機制,從而闡明這一系列引申義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人們的思維中概念隱喻、概念轉(zhuǎn)喻機制及概念整合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通過分析,希望能對漢語詞義變化背后的認知機制提供某些參考價值。為研究便利,本研究只探討脫離原型義的“帽(子)”或“X+帽”形式的不同種類“帽子”。

        一、漢語“冠”與“帽”的更替及構(gòu)詞特征

        以往對“帽”的研究,多集中在詞義解讀辨析、詞匯演化歷程和文化闡釋層面上,主要可分為歷時研究和共時研究兩種研究方法。在歷時角度的研究中,胡文豪[2]發(fā)現(xiàn),“帽”和“冠”雖為同義詞,但追本溯源,兩個字有著不同的歷史背景和意義內(nèi)涵,在教學中應區(qū)分開來。賈璽增[3]對包括帽子在內(nèi)的中國古代首服演化發(fā)展、外形特征及其與政治制度和社會審美情趣變化的關系進行了詳盡的探討,研究的關注點更多停留在傳統(tǒng)服飾文化方面,對其他如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以及語義演化方面并沒有提及。楊明澤[4]從歷時角度考察了冠、帽的演變和替換歷程。武梅琳[5]也研究了冠、帽的演變和替換,并從語義、詞匯學的角度,對 “X+帽”固化結(jié)構(gòu)的構(gòu)成和詞義形成機制做了認知解釋。在共時角度的研究中,陳續(xù)躍等[6]對中英語言中的冠、帽相關國俗語義進行了列舉和對比。但簡單的對比無法解釋其異同背后的社會、文化、認知等原因。徐頌列[7]從語料庫的角度,較全面地考察了《全唐詩》中“帽”及相關復合詞的意義和功能,并區(qū)分了“帽”與“冠”的用途,讓人對唐代著帽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由此可見,以往研究集中在詞的本體研究上,對于詞義背后的演化機制并沒有太多系統(tǒng)考察。

        《古代漢語詞典》(第 2 版)[8]中對“帽”字的第一條解釋就是:“冠,帽子?!倍鴮Α肮凇弊值尼屃x為:“帽子的總稱?!?《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 7 版)[9]對“冠”字的解釋是“帽子,古代指禮帽或較莊重場合戴的帽子”。古漢語中,“帽”常常由“冠”來指代,成語中如張冠李戴、怒發(fā)沖冠、鳳冠霞帔、衣冠楚楚、冠冕堂皇、冠蓋相望等等。現(xiàn)代漢語中,“冠”基本為“帽”所取代,不能單獨使用而且構(gòu)詞能力也較低。冠、帽兩字意義相近,難以區(qū)分。而“帽”字是如何在使用中逐漸替代“冠”字的呢?基于漢字“帽、冠”在意義上的緊密關系,有必要先對兩詞的演化和關系做個了解。

        (一)漢字“帽”與“冠”的更替

        冠、帽始于中國古代的頭衣。中國古代冠和帽有不同所指,戴帽是為了御寒,戴冠是為了裝飾[10]?!锻趿艥h語字典》[11]中指出,冠和帽不同義,《說文》“以冠為弁冕之總名,帽為小兒蠻夷頭衣。”“帽”這一漢字最早發(fā)現(xiàn)于西漢,但作“帽子”義的“帽”這一字形的使用于東漢才開始出現(xiàn),之前是以同源字“冒”的形式出現(xiàn)的,主要功用為御寒保暖。如:

        (1)帽,冒也。 (東漢·劉熙《釋名·釋首飾》)

        (2)著黃冒。 (東漢·班固《漢書·雋不疑傳》)

        (3)且夫身正性善,發(fā)憤而成仁,帽憑而為義,性命可說,不待學問而合于道者,堯舜文王也。(西漢·劉安《淮南子·修務訓》)

        (4)古以尺布裹頭為巾,后世以紗、羅、布、葛縫合,方者曰巾,圓者曰帽,加以漆制曰冠。(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服器·頭巾》)

        (5)庶見素冠兮?棘人欒欒兮,勞心傳傳兮。(《詩經(jīng)·素冠》)

        “冠”主要為裝飾和禮儀所用。冠類首服是身份地位的象征[3]。同時,作為古代首服的總稱,在很長一段時期,其使用頻率比“帽”要高。自三國兩晉開始,“帽”字的使用頻率極速增長。南北朝時期,“冠”與“帽”呈現(xiàn)同義競爭的局面。直到隋唐時期,“帽”字在口語使用中基本取代“冠”字[4],這種狀態(tài)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

        帽子最初是為保暖防護所用,后來又發(fā)展出美學和社會價值。周朝時期,隨著等級制度的確立,古代中國產(chǎn)生了完整的冠服制度,衣冠服飾被納入禮治范疇?!肮凇背休d著文化的象征意義,古人以冠為貴。“帽”,古作“冒”,指帽子,最早出現(xiàn)于東漢時期。同時,冠帽服飾出現(xiàn)各種形狀。由此可見,冠帽類首服不僅有重要的實用價值,更是很早就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可以象征身份、地位等。

        隨著社會和人們認知的發(fā)展,“帽”字的語義也衍進發(fā)展,出現(xiàn)許多非原型義下的組合搭配,在社會各領域頻繁出現(xiàn),并被賦予不同的社會特征和時代文化意義,慢慢形成一個“帽”類語義輻射網(wǎng)絡。如:

        (6)我們要創(chuàng)造民主的條件,要重申“三不主義”:不抓辮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

        (7)七八個大蓋帽,管一個破草帽——張季委員談改革有滯緩之處。

        (8)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要幫助人去聽從自己最高層的本性——神性之召喚,努力擺脫自然性,跳出自己作為人的生活經(jīng)驗,脫去“人”的帽子,也就是在“神人”中去除掉“人”的因素,實現(xiàn)完全的神性而“修成正果”,化成一個“神”。

        (9)6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農(nóng)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10)所以,每一個領導干部都要拎著“烏紗帽”為民干事,而不能捂著“烏紗帽”為己做“官”。

        (11)特納領銜NBA賽季常規(guī)賽十大超級蓋帽。

        以上例子中所列舉的“帽”類詞語表達,都使用脫離了原義的引申義,在社會不同領域出現(xiàn),體現(xiàn)了極強的社會和文化特征。

        (二)漢語“帽”的構(gòu)詞特征

        “帽”,原型義為“帽子”,具有很強的構(gòu)詞能力,前面可以搭配表示來源地、材料、顏色、屬性、形狀、用途等的修飾詞語(名詞、形容詞),構(gòu)成偏正結(jié)構(gòu),表示各類帽子,比如:宋帽、氈帽、白紗帽、紅帽、黑帽、女帽、官帽、高頂帽、風帽等等;也可以搭配“戴/摘”類動詞,構(gòu)成動賓結(jié)構(gòu),表示動作行為,如:摘帽致敬、戴上帽子等。

        《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對“帽”的釋義除了第一條典型義外,第二條釋義是:罩或套在器物上頭,作用或形狀像帽子的東西。后面收錄的詞條“帽子”的釋義是:①戴在頭上保暖、防雨、遮日光等或做裝飾的用品;②借指罪名或壞名義。如:扣大帽子?!懊薄焙汀懊弊印痹谠~典中的釋義都是一個原義、一個引申義。

        雖然都是只有一個引申義,但是實際使用中,“帽”也可以代指“帽子”作罪名或壞名義理解。另外,“帽子”的非典型義除了貶義的用法,也可以有中性義,如傻帽、貧困帽、紅帽子、學者帽等??梢?,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認知的發(fā)展,“帽”字已經(jīng)引申出更多非原型義,被廣泛應用在社會各領域。并且“帽”的構(gòu)詞能力也很強,根據(jù)對CCL語料庫、中國知網(wǎng)和網(wǎng)絡語料的搜索,按不同領域分類,“帽”字應用在不同領域可有如下組合:

        政治領域:表示職業(yè)身份/屬性/壞名義,如:官帽、烏紗帽、大蓋帽、貧油帽、病夫帽、政治帽、左/右帽、集體帽子、紅帽子

        社會生活領域:表示形狀/功能像帽的東西;表示某身份/恭維的話/狀況。如:筆帽、螺絲帽、小黃帽、安全帽、高帽(子/兒)、綠帽(子/兒)

        經(jīng)濟領域:表示某種狀態(tài),如:ST帽(股票)、窮/富帽(子)、貧困帽

        教育領域:表示(有學歷或榮譽稱號的)人,如:文盲帽、狀元帽、學者帽、學士帽、碩士帽、博士帽

        科技領域:指黑客,如:白帽、黑帽

        體育領域:表示頂端或某界限,如:工資帽、蓋帽

        地理領域:表示形狀像帽的東西,如:冰帽、凍帽

        其他:傻帽(兒)、土老帽(兒)、大帽子、愁帽(兒)、破帽、屎帽子、躁郁帽、思考帽

        以上不同領域中常見的“帽(子)”已經(jīng)脫離源義,通過各義項間的關聯(lián)擴展出了一張語義網(wǎng)絡。這不僅體現(xiàn)了語言的社會性和經(jīng)濟性特征,也反映了人的經(jīng)驗對思維方式和認知的影響。

        “帽(子)”及其相關的組合多數(shù)可以與表示相反動作義的動詞“摘/戴”搭配,相應也有兩類含義:一是字面源義,表示把帽子放在頭部或從頭部取下帽子;二是引申義或抽象義,指給某人/物定性或把某定性從某人/物身上去除。通過語料庫考察,發(fā)現(xiàn)兩類相反表達義的詞語主要有:

        “放上”義:戴(上/著/個)、頂(著)、扣(上/著/個)、給、蓋(上)

        “取下”義:脫(去/下)、放下、甩掉、摘(掉/了/下/去)、拿(下/去/掉)、丟掉、掉

        二、漢語“帽”的共時語義網(wǎng)絡及生成機制

        漢語“帽”的多語義形成是其歷時發(fā)展變化的結(jié)果,不同語義不是同一時期產(chǎn)生,但是它們共時出現(xiàn)在現(xiàn)代漢語中,被廣泛應用于社會各領域,其語義相互關聯(lián),形成一個共時語義網(wǎng)絡。

        (一)漢語“帽”的語義類型

        在我們的認知中,“帽”類詞形成一個原型范疇。在這個范疇中,“帽”的語義信息成分主要包含幾類:[+環(huán)形][+覆蓋頭部][+實用防護][+裝飾美化]和[+身份職業(yè)]。范疇中各成員因或多或少具備這些語義信息特征而具有不同的范疇成員地位,處在中心的是原型義,擁有最多的語義信息特征,反之為非原型義或引申義。

        詞典中非原型義的釋義是“帽狀物體”,但實際使用中,不是所有非原型義都與形狀有關。而且據(jù)考察,與表形狀相關的遠遠不如表其他義項的詞出現(xiàn)得多。

        人在由近及遠地認知新事物的時候,通常會凸顯新事物與已知類似事物或新事物中相關聯(lián)部分的某些特征,從而衍生出詞的新的詞義和用法,這種凸顯被稱為觀察角度[12]。對“帽”的原型義進行推理認知來引申出其他“帽”類詞,也體現(xiàn)出人類思維中的認知凸顯特點,通過凸顯詞項中的某方面而引申出其他意義,引申義的“帽”類詞可以劃分為以下幾類:

        ① 表形狀功能(凸顯外形特征):筆帽、螺絲帽、冰帽、凍帽

        ② 表身份職業(yè)或狀態(tài)(凸顯賦性作用):官帽、烏紗帽、大蓋帽、貧油帽、病夫帽、政治帽、左/右帽、集體帽子、紅帽子、小黃帽、窮/富帽(子)、貧困帽、文盲帽、狀元帽、學者帽、學士帽、碩士帽、博士帽、白帽、黑帽、傻帽(兒)、土老帽(兒)、大帽子、愁帽(兒)、破帽、屎帽子、綠帽(子/兒)

        ③ 表覆蓋頭部(凸顯頭頂或頂端):工資帽、蓋帽、高帽(子/兒)、ST 帽、思考帽

        這些“帽”類詞的引申義形成一個意義網(wǎng)絡,都有相似的特點,它們都和“帽”的原型義某些語義特征相關;大多可以和“摘/戴”類詞相搭配。雖然大部分詞語的出現(xiàn)先后已經(jīng)難以追溯,但是仍然可以推測出大概的衍生路徑(圖1)。

        圖1 “帽”類語義網(wǎng)絡圖

        (二)漢語“帽”類詞語義網(wǎng)絡的生成機制分析

        認知語言學家認為,一個詞項不是包含了某個有限的和獨特的語義表征,而是提供了一個到達無限多的概念和概念系統(tǒng)的路徑[12]。同理,詞的義項也是如此。因此,在“帽”類詞詞義范疇中的每個詞項,無論典型程度如何,都會為人們提供一個到達其他概念和概念系統(tǒng)的路徑。而到達某概念路徑的機制主要涉及到概念隱喻和概念轉(zhuǎn)喻。束定芳認為詞是通過靈活開放的和依賴語境的方式來激活相關概念系統(tǒng)的。一個語言形式可以通過映射或突出相關領域的某一特定方面而獲得意義[12]。概念隱喻與概念轉(zhuǎn)喻作為兩個重要的認知機制,可為“帽”類詞表意的衍進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撐。

        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是人的認知思維的結(jié)果。隱喻不只是一種修辭方式,還是人們用以認知世界的一種認知機制,對人類推理起著重要的作用[13]。這一觀點已基本為學界所認同。隱喻認知機制使人類通過各種語言活動反映自身對客觀世界的理解和認識。概念隱喻是指“一個認知域(源域)向另一個認知域(目的域)的結(jié)構(gòu)映射”[14]。我們通常習慣于使用熟悉的、具體的、可感知的實體去表征不熟悉的、抽象的、不可感知的實體或概念,這即是一種隱喻思維方式。概念隱喻一般有三種主要類別:本體隱喻、方位性隱喻和結(jié)構(gòu)性隱喻。由此可見,相似性是概念隱喻產(chǎn)生的基本條件,而映射則是隱喻機制發(fā)揮作用的基本方式[12]。

        “帽”在詞典中的第二個釋義是“罩或套在器物上頭,作用或形狀像帽子的東西。如:筆帽”。這一釋義將“帽子”概念域的外形、功能特征投射到其他認知域中,通過人們對源域的認知來認識理解目標域的物體。像帽子一樣可以覆蓋在物體上頭,并且能夠起防護作用的東西,可以稱之為“帽”。例如筆的部件,像帽子一樣覆蓋住筆尖且起到防護作用的部件被稱為“筆帽”;還有“螺絲帽”,形狀類似帽子,且可以套在螺絲釘上。上一節(jié)中分類①的“帽”類詞就屬于這一種。

        同樣的,分類③中的詞項也是通過認知隱喻引申而成。比如“蓋帽”,是體育領域中常用的一個詞,表示籃球運動員在空中截斷對方球員的投球。這里是將“帽”的位置關系(高于頭頂)突出,投射到籃球認知域。類似的還有“工資帽”,也是將“帽”的頂端概念投射到收入認知域,表示最高工資限度。而“高帽”,在詞典中的釋義是“恭維的話”,給某人戴高帽,就是指向某人講恭維的話。在中國古代,有嚴格的冠帽體制,帽子有著重要的象征意義和社會區(qū)分價值。一般來說,身份和社會地位高的人所戴的帽子又尖又高。高帽子代表的是較高的社會地位,把這一特征投射到話語領域,“高帽子”代表了可以提升人的社會價值的話語,也就是恭維話?!八伎济薄敝傅氖撬季S訓練模式,也凸顯了“帽”本義中的“覆蓋”義項,戴上“思考帽”就是在思維中運用某種思維方式來思考。

        在這里,相似性是這一類概念映射的基本條件,隱喻機制發(fā)揮作用是靠凸顯不同概念域中事物功能或形狀的相似性。

        如同概念隱喻一樣,概念轉(zhuǎn)喻也是人們思維中的一種重要認識工具。Langacker[15]將轉(zhuǎn)喻視作一種參照點現(xiàn)象;Radden與K?vecses[16]更是明確論證了作為一種思維方式的轉(zhuǎn)喻機制;Barcelona[17]則指出,轉(zhuǎn)喻是基于同一功能域中從一個概念域向另一個概念域的投射。轉(zhuǎn)喻機制的構(gòu)建一般基于相關性或鄰近性,而轉(zhuǎn)喻的主要實現(xiàn)機制包括部分轉(zhuǎn)指整體、整體轉(zhuǎn)指部分、部分轉(zhuǎn)指部分?;诖?,轉(zhuǎn)喻可被視作基于鄰近性的、發(fā)生在同一認知域內(nèi)部的部分與整體、整體與部分以及部分與部分之間的互動關系[18]。例如“洗頭”,用頭來指代長在頭上的頭發(fā),是整體轉(zhuǎn)指部分;“新手”,指剛剛進入某領域沒有經(jīng)驗的人,是用部分(手)來轉(zhuǎn)指整體(人)。隱、轉(zhuǎn)喻認知機制的使用符合人的認知特點及語言的經(jīng)濟性原則,同時又增加了語言使用的靈活度和表達的生動性。因此,與概念隱喻相似,概念轉(zhuǎn)喻機制靠的也是概念的投射,只是概念轉(zhuǎn)喻機制發(fā)揮作用的基本條件是關聯(lián)性。很多情況下,認知隱轉(zhuǎn)喻并非單獨發(fā)揮作用,而是結(jié)合在一起共同對人的認知產(chǎn)生影響。

        上一節(jié)中的分類②多數(shù)屬于概念轉(zhuǎn)喻機制發(fā)揮作用的結(jié)果。古代中國有嚴格的禮服制度,穿衣戴帽區(qū)分官位等級。不同材料形狀的帽子代表了不同的職位和身份,官帽是官員所佩戴帽子的總稱,烏紗帽作為一種官帽始于東晉,如:

        (12)駱校尉笑道:“這個做官的人可是好笑,怎么不脫圓領,就先脫靴,摘官帽的呀?”(明·西周生《醒世姻緣傳》)

        (13)隋代帝王貴臣,多服黃紋綾袍、烏紗帽、九環(huán)帶、烏皮六合靴。百官常服,同于走庶,皆著黃袍及衫,出入殿省。后烏紗帽漸廢,貴賤通用折上巾以代冠,用靴以代履。(唐·劉肅《大唐新語》)

        因二者總是與官職地位相關聯(lián)出現(xiàn),后來人們開始直接用官帽或烏紗帽來代指身份,如:

        (14)只是次山因小罪丟掉了烏紗帽,令人惆悵!(清·曾國藩《曾國藩家書》)

        (15)對此他們敢怒不敢言,因為“官帽子”捏在人家手里。(《1994年報刊精選》)

        古代只有做官的人才能戴烏紗帽,所以帽與官職直接相關聯(lián),而被撤掉官職就意味著要摘掉象征權(quán)力的烏紗帽。在這個概念域中,代表權(quán)位的、視覺上更突出、給人更加直接觀感的官帽或烏紗帽被用來轉(zhuǎn)指官位或身份。例(14)中的“丟掉了烏紗帽”包含兩種解讀,一種是因為犯罪而被撤職,進而丟掉了烏紗帽,是更直觀和表象的動作;第二種解讀是丟掉烏紗帽意味著丟掉了官職,是更間接的概念轉(zhuǎn)指。而在已經(jīng)取消頭冠與官職相關聯(lián)的當代,例(15)中的“官帽子”只剩下一種解讀,就是用來轉(zhuǎn)指職位的定奪權(quán),是用部分指代整體的概念轉(zhuǎn)喻的認知方式。

        類似的還有大蓋帽、政治帽、大帽子、左/右帽、貧油帽和貧困帽等。不論其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如何,都是在一個概念域中組成部分和整體之間的互相投射。在這里,“帽”類詞的語義擴展是人們在認知中凸顯了其概念域中的某一側(cè)面,是重要的心理認知機制。值得注意的是,這類詞最初都是與貶低的和消極的意義相關,如文盲帽、病夫帽、屎帽子、土老帽等。正如《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帽子”的第二種釋義:借指罪名或壞名義。但語言是在不斷變化著的,隨著社會發(fā)展和人們認知的變化,由概念轉(zhuǎn)喻生成的“帽”類詞也在發(fā)生變化,開始出現(xiàn)許多中性甚至是褒義相關的表達,如狀元帽、小黃帽、紅帽子、黑帽黑客、傻帽兒、富帽子及學者帽等。

        (三)“帽”類詞與動詞的搭配及概念隱喻和轉(zhuǎn)喻機制

        “帽”類詞經(jīng)歷了由本義到多種引申義的變化,但在引申義的語境下,仍然可以與“戴/摘”類動詞相搭配,表達給某人/物定性或把某稱號從某人/物身上去除的含義。如:

        (16)在 2006 年,……股票戴上“ST”的帽子,面臨退市危機。(吳曉波《激蕩三十年:中國企業(yè)1978~2008》)

        (17)他們……與中東國家的國王們一比,他們又成為窮人,被冠以“職業(yè)政治家最窮”的帽子。(張劍《世界100位首富人物發(fā)跡史》)

        (18)這幾年,我們霍山縣有了很大的發(fā)展,既脫帽,又加冕,脫掉了貧困縣的帽子,戴上了“奔小康”的帽子。(《中國農(nóng)民調(diào)查》)

        (19)中華民族長期的閉關鎖國,……把“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愛國思想視為“媚外忘祖”,甚至給扣上一頂“賣國主義”的大帽子。(《人民日報》1995)

        (20)劉去最恨女人給他戴綠帽子,從此就開始冷淡望卿。(倪方六《中國人盜墓史》)

        (21)經(jīng)過半個世紀的不懈努力,……舊中國已經(jīng)……甩掉了“東亞病夫”的帽子,過上了豐衣足食、文明健康的美好生活……。(《中國人權(quán)發(fā)展50年》)

        三、“帽”類詞義的發(fā)展和類型學啟示

        通過對“帽”類詞非典型義的分析和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其義項呈輻射狀發(fā)展,靠的是認知中的轉(zhuǎn)隱喻機制及概念整合。這體現(xiàn)了語言的經(jīng)濟性原則和理據(jù)性特征,使語言變得生動;語言的使用具有極強的時代性和社會性,反映了鮮明的時代和社會特征。拿“摘帽”這一短語來說,出現(xiàn)在特殊時期的“擺脫政治罪名”這一引申義已經(jīng)退出歷史舞臺,只是保留在歷史或文學作品中。而這一動詞短語并沒有隨之退出人們的視線,反而因為吸收了新時代的特點,具備了新的涵義,而重新呈現(xiàn)出活力,如:

        (22)長江學者陳小武,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被“摘帽”。昨天,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對涉嫌性騷擾學生的教師陳小武做出撤職處分后,教育部也向媒體公開通報:撤銷陳小武的“長江學者”稱號。(https://www.163.com/dy/article/D86FG2EH 05129QAF.html)

        (23)面對新使命,五位全國脫貧攻堅獎獲獎者這樣說——脫貧摘帽后,蓄足力量再出發(fā)(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5578975048215367&wfr=spider&for=pc)

        以上兩個例子中,“摘帽”因受語境的影響,表現(xiàn)出不同的解讀,但相同的是,二者都是認知隱喻和轉(zhuǎn)喻機制作用的結(jié)果。而且,例(22)中的用法使用頻度更高,已有詞匯化的趨勢。這說明了語言的社會性特征,或許可以推測,“脫貧摘帽”這一義項會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社會制度的不斷完善,使用頻率逐漸減少直到慢慢消失。語言是不斷變化的,隨著社會發(fā)展,新詞或詞語的新義項不斷出現(xiàn),舊的詞或舊的義項使用頻率減少甚至消失,這樣的語言具有極強的生命力。

        語言是人類思維和認知的反映,基于相似的認知機制和思維方式,不同語言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和普遍性。如漢字“帽”可以指職業(yè)或身份,在英語中也有類似認知路徑和機制,《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九版)[19]對hat的非典型義解釋為,“(雙重的)職位,角色”。 如:

        (24)I′m wearing two hats tonight--parent and teacher.

        我今晚身兼兩職,既是家長又是老師。

        (25)I′m telling you this with my lawyer′s hat on.

        我是以律師的身份告訴你這件事。

        (26)Our teacher wears lots of different hats.He teaches,coordinates classes,and writes exams.

        我們老師身兼數(shù)職。他又要教課、管理班級,還要負責出卷子。

        這正反映了英漢語使用者對“帽”字的相似認知和思維方式。語言的相似性體現(xiàn)了人們的思維機制和認知方式的一致性,從另一個側(cè)面證實了認知語言學中關于體驗哲學的觀點。

        同時,語言又反映了一個民族獨特的文化。比如,英語中old hat指過時的東西;at the drop of a hat表示立刻、馬上;put the skeptic hat表示的是帶著懷疑的態(tài)度去思考;keep sth.under your hat指的是保密;to take one′s hat off to sb.指向某人表敬意。諸如此類的語言表達顯示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及生活習慣對語言的影響。

        四、結(jié)語

        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分析闡釋語義擴展的隱轉(zhuǎn)喻機制,不僅具有較強的解釋力,而且具有心理真實性,也為我們探索語言和思維的關系提供了具象的角度。本研究基于現(xiàn)有語料庫,對“帽”類詞的語義擴張進行認知語義的闡釋,以揭示其文化內(nèi)涵。研究發(fā)現(xiàn),“帽”類詞的語義擴展是人們思維中概念隱喻、概念轉(zhuǎn)喻與概念整合機制運作的結(jié)果。

        猜你喜歡
        帽子隱喻語義
        成長是主動選擇并負責:《擺渡人》中的隱喻給我們的啟示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4
        語言與語義
        《活的隱喻》
        民俗研究(2020年2期)2020-02-28 09:18:34
        帽子,帽子
        “上”與“下”語義的不對稱性及其認知闡釋
        Hat 我戴上了這頂帽子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02:20:23
        圣誕節(jié)帽子
        偵探的帽子
        對《象的失蹤》中隱喻的解讀
        劍南文學(2015年1期)2015-02-28 01:15:08
        認知范疇模糊與語義模糊
        天堂√在线中文官网在线| 国产午夜精品久久久久| 午夜视频免费观看一区二区| 白色白色白色在线观看视频| 在线播放无码高潮的视频| 中文字幕无码人妻丝袜| 五十路熟妇亲子交尾| 午夜精品久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啪啪av人妻一区二区| 国产黄色一区二区在线看| 老太婆性杂交视频| 久久人人爽av亚洲精品| 午夜无码伦费影视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午睡沙发系列|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四虎| 偷拍自拍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专区| av区无码字幕中文色| 毛片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午夜| 麻豆久久五月国产综合| 亚洲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激情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不卡| 久久婷婷综合激情五月| 欧洲熟妇色|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欧美人与物videos另类xxxxx| 国产精品性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丰满人妻有码专区| 日韩一区二区中文天堂| 麻豆文化传媒精品一区观看|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电影a片|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精品|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聊天app| 中文字幕人妻偷伦在线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4区| 蜜桃av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国产精品黑丝美腿美臀|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 91久久精品一二三区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