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入史料教學法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觀。文章分析高中歷史教學的現(xiàn)狀,同時結合實際教學情況,提出調動學生歷史學習積極性的策略。
關鍵詞:高中歷史;史料教學法;學科素養(yǎng)
史料教學法是指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相關資料使學生獲取相應的歷史信息,從而在課堂中完成歷史探究。這種新型教學模式能激發(fā)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加強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進而滿足教師在提高學生歷史學科素養(yǎng)上的需要。由于歷史學科具有復雜性,所以教師要尋找有益的歷史資料,分析并利用相關資料有效提高歷史學科的教學質量,使學生在課堂中可以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
一、史料和史料教學法的定義
一般來說,史料包括歷史記載的資料,以及由后世研究者闡述的資料。不管是哪一種歷史資料,教師都可以適當利用,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了解。從整體來看,教師會先采用一手歷史資料開展歷史教學,這是因為一手歷史資料更接近歷史原本的面貌,能使學生深入了解歷史資料中發(fā)生的原始事件。二手史料是指經由后世研究者闡述、整理出來的資料,可以補充并分析歷史事件。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辨別兩種歷史資料,采用對教學有益的歷史資料開展教學,使學生能閱讀并且研究這些歷史資料,養(yǎng)成良好的歷史學習、思考和探究習慣。
二、史料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的優(yōu)勢
教師借助歷史資料開展教學,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能使學生對歷史學習產生旺盛的求知欲。歷史具有不可復制的特點,所以教師要利用歷史資料還原歷史事件。如教師應利用相應的圖片和文字補充歷史資料,讓學生通過相應的文字或者圖片了解到真實的歷史場景,從而引起學生的關注,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
史料分析題是高考歷史的必考點,也是高考歷史的難點,主要是考查學生分析、判斷和解答歷史問題的能力。因此,為了讓學生在高考中順利完成歷史中的史料分析題,教師需要培養(yǎng)學生解讀史料的能力。如教師采用史料教學法,在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的同時,為學生未來的高考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
除此之外,由于史料具有直觀性,能使學生更加真實地了解歷史文化,在激發(fā)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同時,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探究能力。因此,教師需要利用史料教學法開展歷史教學,讓學生學會分析問題、認識問題,并且找到相應的方法解決問題。
三、運用史料教學法要遵循的原則
(一)注重內容的真實性
歷史資料的選擇會直接影響歷史教學的質量,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選擇真實性高的歷史資料,讓學生了解真實的歷史事件。一般情況下,歷史資料是用于記錄、解釋歷史事件的內容,教師可以選擇大量的視頻資料或其他類型的資料作為教學資料的補充,激發(fā)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及時引導學生真正深入歷史事件,思考和辨析歷史事件的本來面目,并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傊?,史料選擇必須要遵循真實性原則,因為如果歷史資料的真實性存疑,會導致學生無法了解歷史的真實情況,也無法對歷史學科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強調課堂的有效性
教師應分析教學內容,根據(jù)教學內容選擇與之相適宜的歷史資料,并保證時間、地點、人物、意義的大致適宜。由于課堂時間比較短,教師需要結合相應的史料做好課前設計,設計出有效的課堂實施方案,以提高教學效率,達成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針對教學目標和學情選取相應的歷史資料,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并且根據(jù)教學重點進行講解,幫助學生掌握史料內容,更好地進行自主分析,提高閱讀和解析能力。因此,教師需要遵守課堂的時間規(guī)定,有效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
(三)注意實施的針對性
在使用歷史資料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jù)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學習情況,選擇相應的歷史資料。如果教師不考慮學生差異,而是統(tǒng)一選擇相應的資料進行授課,會導致學生無法深入了解歷史知識。由于學生對歷史資料的理解程度不同,所以教師要選擇不同的歷史資料開展教學。如文科生對歷史資料的理解程度較高,可以選擇比較豐富的歷史資料作為學習補充;理科生積累和分析歷史資料的能力較弱,可以選擇具有邏輯性的歷史資料進行教學。
(四)關注教學的思想性
史料教學法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歷史觀?;诖耍陂_展歷史教學時,教師不能只教授理論知識,還要結合學生的成長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辨析能力。此外,教師要針對學生的認知水平選擇史料,通過豐富的歷史資料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學生認知范圍之外的歷史資料中,遴選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歷史資料,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
四、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法的應用意義
(一)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yǎng)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歷史知識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yǎng)。但是,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并不全面,所以教師需要采用史料教學法,幫助學生理解歷史知識。同時,學生在閱讀完歷史資料后,能加深對歷史事件的印象,有效豐富歷史知識儲備。在高中階段,學生的學習任務比較重,而歷史學科的知識比較復雜,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需要利用相應的歷史資料豐富歷史教學內容,使歷史課堂教學變得豐富,提高歷史知識的生動性與形象性。
(二)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品質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通過學習相應的歷史知識,能提高歷史思維品質。不過,學生對歷史真實面目的了解不全面,無法從歷史的目的和意義等多角度探究歷史事件的真正意義,也就無法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因此,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利用豐富的歷史資料,能讓學生全面認知歷史事件,滿足歷史學習需要,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激發(fā)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
一般來說,歷史知識比較復雜,會涉及相應的歷史事件的時間、人物關系和復雜的歷史背景與意義。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接受大量的歷史知識,會出現(xiàn)對歷史知識的理解不夠透徹的問題。因此,教師可以引入歷史故事,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并采取史料教學法,使學生了解歷史事件的真實面目的同時,通過相關的影像資料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中理解歷史的真實內涵。
五、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法的應用策略
(一)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加深學生對歷史的理解
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使用史料教學法,讓學生更好地認識歷史事件。同時,教師要收集對應的歷史資料,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并把不同的歷史故事結合起來,還原完整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如在講授“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的歷史意義”時,教師需要結合資料歸納秦始皇征伐六國的戰(zhàn)術,然后結合秦國的國情,為學生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加深學生對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的理解。
另外,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考證歷史資料的真實性。如客觀分析歷史資料中涉及的時間與事件,全面考證史料,從而理解史料的重要意義。
如在講授“虎門銷煙”時,教師可以利用影像資料、圖片等資源,使學生了解林則徐在虎門銷煙的堅定決心,以及當時清政府面臨的困難,深化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記憶,為未來的高考做好準備。
(二)引導學生思考,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既要讓學生充分理解歷史資料,又要根據(jù)史料理解關鍵的歷史知識,這個過程需要學生具備很強的思維能力。為此,在學習歷史知識中,學生要記憶歷史事件的基本元素,如時間、人物關系等,同時深刻理解歷史事件背后的重要意義。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歷史事件的內涵,并準確分析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之間的關系,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現(xiàn)狀,通過引用相應的歷史資料,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運用能力。
如在講授“秦漢文化”時,教師要讓學生了解秦漢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包括文化的基本內容和相應的歷史事件。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秦始皇這一歷史人物。因為如果學生不能深入理解歷史人物對歷史發(fā)展的推動作用,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便會過于片面。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思考,仔細研讀有關的歷史材料,使學生真正了解秦朝時期的文化和政治經濟的發(fā)展,并深入了解歷史人物,增強學生對歷史的認識。
(三)利用問題驅動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情感
對學生而言,史料解讀是一項復雜的學習活動,既需要反復研讀實現(xiàn)融會貫通,又需要解析其中的要點。因此,教師要提高學生對歷史資料的理解能力和對歷史事件的認識能力,鼓勵學生主動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情感。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反思歷史事件,以便更好地了解歷史事件。教師還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思路,使學生充分發(fā)揮主動性,并在學習過程中完成“查、看、想”等學習活動,實現(xiàn)對歷史問題的深入解析。
如在講授“秦漢文化”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查閱有關文獻資料,并結合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深入探究秦漢文化。然后,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特定的問題情境,訓練學生的思維,使其具有一定的歷史情感,提高學習效果。
(四)注重滲透歷史故事,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
史料具有一定的專業(yè)性,涵蓋了各個時期的研究成果。因此,教師可以從中提煉有趣的歷史故事,并將其運用于課堂教學中。這樣一來,可以讓學生擺脫學習的疲勞和乏味,對歷史形成正確的認識,同時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學生在課外收集相關歷史材料的過程中,不斷增強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
通過對歷史文獻資料的深入挖掘,教師要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摒棄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學生可以在歷史課堂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后,便能逐漸提高歷史學習水平。
如在講授“開辟新航路”時,教師會介紹一些與新航路有過重大貢獻的人物,通過講歷史故事的方式進行課堂教學。如教師讓學生假想自己是航海家,需要準備哪些工具和材料才能出海。這個問題涉及對當時歷史背景的探究,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探究歷史文獻發(fā)散思維,然后得出自己的看法,與教師、同學進行分析討論,并尋找歷史文獻,以證實自己的看法。
參考文獻:
[1]楊麗薇.高中歷史課堂的留白藝術——以《開辟新航路》為例[J].讀書文摘,2017(20).
[2]馮小強.史料教學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策略[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1(16).
[3]米鵬.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法的合理運用研究[J].中外交流,2020(13).
(作者單位:甘肅省慶陽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