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夏云
【摘要】教師要正確認識課后報務的價值及存在的問題,在課后服務課堂中精簡教學任務,創(chuàng)設多元課堂形式,注重學生主體,彰顯教學趣味,實現(xiàn)減負增效。
【關鍵詞】課后服務;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課后服務是指學校基于雙減政策統(tǒng)籌開展的有目的、有計劃的一系列活動,課后服務的形式包括室內(nèi)與室外兩種,小學語文的課后服務內(nèi)容主要在組織學生共同閱讀、學習寫作、參與實踐活動等方面。小學語文教師立足于課后服務打造高效課堂,一方面能夠發(fā)揮課后服務中的安全照看功能,為家長提供更多便利,為學生提供更多服務;另一方面還能發(fā)揮課后時間的教育教學作用,拓寬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知識,同時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良好的小學語文課后服務課堂能夠幫助小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還能夠豐富學生語文知識儲備,拓寬學生文學視野,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在深入實施雙減政策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所構建的課后服務課堂,既要符合培養(yǎng)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要求,還要有助于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引導學生成長為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zhì)人才。
一、小學語文課后服務課堂的價值
1.貫徹落實雙減政策要求。2021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政策)。要求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在減輕學生作業(yè)負擔的同時,提高學生學習能動性與自信心。小學語文教師打造高效課后服務課堂,能夠在確??刂普n后作業(yè)時間及數(shù)量的基礎上鍛煉學生語文綜合能力。這既是減輕學生作業(yè)負擔的體現(xiàn),也是彰顯雙減政策中提高學生學習效能的體現(xiàn)。語文課后服務課堂是以豐富學生課后學習活動為目的,而非以應對考試為目的,更加注重增效減負。
2.最大限度確保教育公平。課后服務既是基于雙減政策要求開展,也是圍繞新課程標準而展開,小學語文課后服務課堂既具有“以人為本”理念特點,又具有“因材施教”的育人特點。在課后服務課堂上,教師對學習能力較為薄弱的學生可進行針對性強的指導,針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進行拓展教學,既能夠?qū)崿F(xiàn)學生共同進步的高效教學目標,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和學以致用的能力,是確保教育公平的具體體現(xiàn)。當學生在課后服務中感受到語文學習的魅力所在,其語文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也能夠得到較大提升。
3.改善矛盾提高幸福指數(shù)。以往家長下班時間與學生放學時間不匹配所激發(fā)的社會矛盾層出不窮。學校通過開展有效的語文課后教學服務,一方面將學生放學時間與家長下班時間相銜接,方便家長接孩子放學,有效改善家校工時矛盾。另一方面能夠延長學生在學校時間,為學生提供高水平、普惠性的語文教學活動,從根源上遏制校外補習不良之風,進一步提高家校教育效果。與以往的校外補習班相比較而言,學校開展的課后課堂內(nèi)容更具針對性,學生通過教師的課后作業(yè)輔導所獲得的提升效果也更為明顯。語文課后服務課堂既關系到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也關系到社會的平穩(wěn)和諧,因此,打造出符合政策要求的小學語文課后服務課堂,既具有教育價值,同時也具備社會價值。
二、當前小學語文課后服務課堂中存在的問題
1.活動難,挫傷學生學習信心。由于受到應試教育觀念影響,很多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習慣于采用題海戰(zhàn)術鍛煉學生語文學習能力。一些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課后服務課堂活動時,也在不知不覺中給學生布置難度較高的作業(yè)任務,設置較為煩瑣的課堂教學活動。如有部分教師揠苗助長,急于求成,在一年級語文課后服務課堂中要求學生掌握難度較高的生僻字詞;在三年級課堂中要求學生能夠獨立完成《三國演義》《史記》等理解難度較高的課外文學著作閱讀活動。學生難以在既定時間內(nèi)完成教師所布置的任務,影響學生個人學習信心。
2.量過大,難以激發(fā)學生興趣。小學生與初、高中生相比較而言,更為活潑好動,注意力也難以長時間集中。但有的教師想在較短的課堂時間內(nèi)最大限度提高教學效果,在開展課后服務課堂教學時,則傾向于為學生布置更多作業(yè)或是更多課后實踐活動,如讓學生一天完成一張語文試卷,或是一天完成一篇作文寫作。這就使得原本知識儲備量較為薄弱、學習能力還較低的小學生負擔沉重。
3.形式乏,鮮能達到既定成效。受到傳統(tǒng)教育教學觀念的影響,有些教師在開展課后服務教學活動時,習慣于采用“你說我聽”的機械式教學法,這一呆板枯燥的教學形式,既無法引導學習能力較為薄弱的學生消化理解復雜的教學內(nèi)容,也無法促進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實現(xiàn)個性化發(fā)展。有的教師在課后服務課堂中布置千篇一律的書面作業(yè),題型單一枯燥,內(nèi)容煩瑣復雜。也有的教師自身專業(yè)能力較為薄弱,所設計的課后服務作業(yè)與教學內(nèi)容相脫離,既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也不利于學生鞏固課堂學習內(nèi)容。在這一現(xiàn)實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所展開的課后服務課堂教學活動,鮮少能夠達成既定成效。
三、小學語文課后服務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
1.精簡教學任務,實現(xiàn)增效減負。開展課后服務的主要目的不僅在于落實雙減政策要求,還在于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及運用語文知識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過于復雜的學習任務,一方面不符合雙減政策中增效減負的輕松學習要求,另一方面無法發(fā)揮語文課后服務啟思明智,舉一反三的教學作用,無法逐步引導學生成長為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zhì)語文人才。因此,教師在開展課后活動中設置的作業(yè),應從精簡教學任務出發(fā),在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全面發(fā)展。在落實這一策略的過程中,教師可從以下兩方面出發(fā)。
其一是教學任務要適量。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課后課堂教學活動之前,就應明確較為精簡的教學任務,之后再在課堂中根據(jù)既定安排完成教學活動。如在課堂上完成《吃水不忘挖井人》這篇課文的教學后,在展開課后服務教學前,就應總結(jié)自身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的問題以及學生在學習時遇到的困境。繼而再在課后服務課堂中,讓學生查漏補缺,繼續(xù)識記生字詞或是背誦優(yōu)秀段落。在降低教學難度,明確教學任務的基礎上,鞏固學生學習效果。
其二是教學活動應突出層次性。課后服務的重點是滿足學生多樣化發(fā)展需求,教師應結(jié)合不同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為不同學生設定相應的教學活動。以往教師習慣于采用“一刀切”的形式設置教學任務,開展教學活動,這就使得部分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存在“吃不飽”的情況,而一部分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出現(xiàn)“吃不下”的情況。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只有聚焦于學生個性化需求,才能在展開分層教學的活動中,拉近學生之間的距離,促進學生共同進步。例如教師在課后服務課堂中復習《大禹治水》這篇課文時,就可設置兩種不同的精簡的教學活動:對于理解能力較為薄弱的學生,教師可讓其自主識記生字詞,在牢記字詞的基礎上,相互交流疑難之處。學生相互解答的過程,同樣也是檢驗自身掌握程度的過程,能夠給學生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對于理解能力較強,在課堂上就已掌握全部學習重點的學生,教師就可安排其自主閱讀與《大禹治水》相似的神話故事,如《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等。在拓寬學生視野,豐富學生文學儲備量的同時,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探究能力。
2.豐富教學形式,創(chuàng)設多元課堂。單一枯燥的課后服務課堂,不僅不利于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其機械重復的教學形式也讓學生倍感枯燥乏味,繼而產(chǎn)生厭學心理。教師要想為學生打造出更加高效的課后服務課堂,發(fā)揮課后服務課堂的價值,還要從豐富教學形式、布置多元化教學活動出發(fā)。
一方面,教師可將傳統(tǒng)課堂形式與趣味活動相結(jié)合,開展討論學習,讓學生進行探究活動。例如在課后服務課堂上鞏固與完善《難忘的潑水節(jié)》這篇課文教學時,教師可先引導學生共同回顧課文重點,即潑水節(jié)的習俗以及周總理與傣族人民共同過潑水節(jié)的情景。其次再讓學生個人思考除傣族潑水節(jié)外,還有哪些少數(shù)民族有著傳統(tǒng)的重大節(jié)日。最后讓學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所了解的少數(shù)民族節(jié)日,如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jié)等。讓學生在聆聽、思考、分享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語文學習的魅力所在,從而在今后的語文學習活動中更加積極主動。
另一方面,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教學形式還需具備開放性的特點。如教師在教學完《日月潭》這篇課文后,就可在課后服務中組織學生開展“我是小導游”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扮演日月潭的導游,帶領大家游覽日月潭,還讓學生自主發(fā)揮,結(jié)合個人生活中的旅游經(jīng)歷,扮演不同地區(qū)的小導游,開展景點介紹活動。這一教學形式既能夠幫助學生回顧與鞏固日月潭的來歷及秀麗風光,還能鍛煉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想象能力及概括能力,對于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大有助益。
3.注重學生主體,彰顯教學趣味。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對于提高學生學習成效,激發(fā)學生學習主動性而言意義重大。因此,教師在開展課后服務教學過程中,可從小學生認知發(fā)展特點出發(fā),在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彰顯教學趣味。
例如教師在教學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后,就應該以激發(fā)學生愛國情懷與家國意識為核心目標,或以培養(yǎng)學生讀書意識為目標,在課后服務課堂上組織學生開展以“我心中的祖國”“我心中的讀書觀”為主題的演講比賽,或是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主題的朗誦比賽。在比賽競爭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動力,彰顯教學趣味。同時,教師也應一改以往“主導意識”,鼓勵全班學生共同參與到比賽的評價、打分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在評價自己同學的同時意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從而查漏補缺,提高自身語文學習能力與水平。
綜上所述,開展課后服務課堂既能有效落實雙減政策要求,還能最大限度確保教育公平,也能改善社會矛盾,提高學生與家長雙方幸福指數(shù)。教師要結(jié)合實際,在精簡教學任務、豐富教學形式、重視學生主體性和趣味性的基礎上,循序漸進提高課后服務質(zhì)量與水平。
【參考文獻】
[1]付衛(wèi)東,郭三偉.“雙減”格局下的中小學課后服務:主要形勢與重點任務[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01).
[2]邢成璽.“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后服務[J].新課程,2022(07).
[3]姜雪,牛楠森,李振文.學校課后服務課程的價值定位與功能重構[J].教學與管理,2022(02).
(基金項目:本文系課題“關于‘雙減背景下如何有效開展課后服務工作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QJH20211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