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媛
摘要:德育和心理健康都是近年來教育界中的流行詞匯,在素質教育備受關注的背景之下,學生們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更應該受到關注。將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二者相融合,能夠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三觀以及優(yōu)秀品質,同時增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提升學生的自信力,避免小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出現心理疾病,推進學科教學改革和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
關鍵詞:德育;心理健康;生活情境
引言: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雖是兩種不同的領域,但實際在教育理念上又有著重合的部分。處于童年時期的小學生,身體和心理都在快速成長,吸收與學習周遭的知識。那么,如何將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讓學生接受正確的價值引導,形成健康的心理,促進全面發(fā)展呢?本文提出了以下幾點策略。
一、明晰對學生進行德育與心理溝通的重要性
小學生正處于發(fā)育的關鍵期,該時期學生自身思想和性格并沒有完全形成,尤其是很多家庭僅有一個孩子,家長和長輩較為溺愛,所以養(yǎng)成其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特點,對其未來發(fā)展產生不利影響。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國家愈發(fā)重視對青少年學生的教育,并提出十分響亮的素質教育口號,在教學活動中,如何對學生進行德育和心理溝通是每位班主任需要著重考慮的教育問題。行為教育十分重要,教師需要高度重視自身行為素養(yǎng),起到正確引導的作用,推動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注重加強和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既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客觀需要,也是學生自主發(fā)展和自我實現的內在要求,是提高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關鍵。多年來,我校積極探索學生自我教育的途徑與方式。我班試著成立了學生心理社團,開展了朋輩心理輔導。設立了班級“心靈衛(wèi)士”,由心理教師定期指導和培訓這些“心靈衛(wèi)士”。獨創(chuàng)的四級心理預防機制,由心理委員、班主任以及心理健康教師等構成,來全方位觀察、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動態(tài)。
二、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輔相成,互為補充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互相補充,共同促進,緊密聯系,能夠在良性互動的基礎上為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提供更多依據。德育需要以健康的心理為重要的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則需要堅持德育工作的重要導向,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確保德育工作能夠發(fā)揮相應的作用,全面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師需要以學生為中心,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動性,關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內容、新要求、新標準,確保對癥下藥。從微觀角度上來看,心理健康教育更注重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身心健康成長,德育則十分注重學生道德品質和思想覺悟的提升。二者都要求教師以人類社會的和諧發(fā)展為著手點,逐步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為了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價值,教師需要注重不同育人環(huán)節(jié)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動性,著眼于學生的興趣愛好來調整教育教學策略及思路,保障不同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穩(wěn)定落實,為學生的成長發(fā)展以及個性化實踐指明道路。很多學生躍躍欲試,能動性高漲,能夠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變得更加自信和樂觀。教師只需要著眼于心理健康教育機制構建的現實條件,在指導和服務學生的同時彰顯學生的主體價值,讓學生能夠意識到個人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化差異,進而在教師的指導之下主動德育的熏陶,始終堅持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主動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和挫折,真正實現個人的個性化成長及發(fā)展。
三、創(chuàng)設真實生活情境開展體驗式教學
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熟悉的生活情境能促進他們進行真正有意義的體驗,并在這個意義體驗過程中獲得新知。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豐富的生活模擬情境,為學生打造一個能夠激發(fā)起其積極參與并盡情體驗的情景。如:設計森林迷路的模擬情境。讓學生在一個伴有適當緊張音樂的黑暗房間里,跟著老師的指導語,想象自己在一個迷霧重重又危險的森林求生的情境。學生在這種黑暗環(huán)境和具有壓迫感音樂的氛圍下,可以清晰體驗到生命遇到危險時的緊張感,喚起他們的危機意識,讓學生在虛擬的危險體驗中感悟到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和可貴,更加懂得保護自己、珍愛生命、積極生活。教師也可以讓學生體驗模擬的失敗情境,磨礪學生的抗壓能力。中小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不強,看待問題比較片面,因此,他們會出現心理素質較差、意志力差等問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創(chuàng)設一些有關失敗的模擬體驗情境,如:演講失敗、數學競賽失敗等模擬情境,讓學生在模擬情境中學會正確看待失敗,并尋找、總結失敗的原因,同時,在這些情境體驗中,有助于增強他們的抗挫能力,培養(yǎng)堅韌心理素質,累積解決現實問題的經驗。
四、打造校園文化,營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圍
為最大程度發(fā)揮體驗式教學的應用價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僅要依賴教師教育力量,還應積極與家長和學校的力量相結合,共同為孩子們創(chuàng)造良好的心理學學習氛圍。首先,學校要積極組織內容有趣、形式多樣、具有啟發(fā)性的心理活動,如定期開展心理健康知識宣傳講座、心理電影賞析活動、學生填寫心理晴雨表、心理小報、親子沙龍活動等。其次,教師積極與家長取得合作,建立家校聯系機制,獲取學生近期在家里的心理表現,根據學生在學校和家庭的綜合表現,全面判斷孩子是否存在長期或階段性心理問題,以便及時進行干預。同時,父母與孩子應建立平等親子關系,促進父母與孩子彼此的情感交流。我們學校的心理危機干預隊伍根據心理危機干預體系中的不同特點發(fā)揮作用。培訓班主任與學科教師,他們通過課堂交流、課下輔導、社交活動等途徑觀察學生的異常情緒和行為,發(fā)現問題及時采取恰當措施。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負責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落實,心理危機預防和干預的具體工作。通過家長會、學校宣傳平臺,普及宣傳學生常見和嚴重心理問題的表現,提升家長的協(xié)同教育和嚴重心理問題告知意識。通過打造各式各樣的校園文化,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提高。
五、運用家校合作構建立體化育人體系
小學生是民族的未來,是寶貴的社會財富。小學生的健康成長,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給予共同關注和努力。在小學生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中,學校既要做好本職工作,又要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加強與家長的聯系,拓寬家校合作渠道,強化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如學校可以借助家長會等,開展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輔導,提高家長對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讓他們掌握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理論和技巧,為家庭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條件。學校應利用網絡、多媒體等,及時反饋學校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和學生在校情況,引導家長與學校做好配合,制訂家庭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計劃,并將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日常生活中,融入點點滴滴中,全方位地進行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同時,學校還應提高家長們的素質和認識,讓家長在言行舉止、價值取向方面起到榜樣作用,給予孩子積極的影響,促使孩子健康成長。
結論:總之,為了使小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品質習慣,有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tài),教師應該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包括開展生活化的體驗教學,打造校園文化以及開展家校共育,對每位學生的心理情感做到心中有數,及時進行德育和心理疏導。
參考文獻:
[1]馬東云.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實施[J].教書育人,2021(23):21-22.
[2]胡紅艷.小學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分析[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1(08):105-106.
[3]肖寶玲.試論德育教育對小學生心理的影響[J].讀寫算,2021(22):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