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
《散步》是一篇經(jīng)典散文,主要記敘了一家三代四口人在田野里散步的“生活細節(jié)”,表現(xiàn)出一家人之間互敬互愛的真摯感情,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也道出了中年人需要承擔的人生責任。教師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可以通過美文美讀的方式,達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一、深度解讀教材,達成教學目標
(一)教師只有深度解讀教材,做到對教材透徹分析,并準確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才能在教學中很好地貫徹新課程改革理念。教師可以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設身處地地理解文本內(nèi)容。囿于現(xiàn)階段的生活體驗,學生對中年人的深沉情感和家庭責任只能簡單地有所理解,而沒有較為深刻的親身感悟。教師通過適當引領,能夠幫助學生理解父母在家庭中的支撐作用,從而較好地達成教學目標。
(二)解讀文本歸根結底是教師、學生與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過程。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鼓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文本進行個性化的解讀與思考。在問題探究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采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較大程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積極參與,并輔以理解后的朗讀感悟,這樣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會更為深刻。
二、美文美讀,滲透人文
(一)本文語言優(yōu)美,多用短句,適合朗讀。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在理解文本內(nèi)容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為了解課文的中心大意做好鋪墊,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中蘊含的情感和表達的思想。通過這種方式,教師既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朗讀興趣,讓學生在朗讀中感知文章大意,欣賞美麗的田野,感悟深刻的哲理,理解文中表現(xiàn)出的一家人之間互敬互愛的真摯感情,理解文章中蘊含的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并能更好地體現(xiàn)中年人的人生責任重擔。
(二)教師主動點撥、引領,適時地安排美讀,讓語言品讀不斷深化、細化,追求體味與積淀的最佳效果。教師在讓學生圈點勾畫以后,還應細致地進行品味、咀嚼,不放過任何一句話、一個詞,甚至一個標點符號。例如下面的句子。
1.今年的春天來得太遲,太遲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總算來了。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
2.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在學生仔細品味了畫線詞語以后,教師再適時地引導學生,讓學生對重點句子進行大聲朗讀。只有通過大聲朗讀,學生才能盡情地表達和宣泄文本帶來的感動。教師要引領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體味文中蘊含的濃濃真情,體會字里行間帶來的感動。
三、課堂有預設才能有生成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生硬地把預設的內(nèi)容展示出來,而應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逐漸滲透在課堂教學中。作為課堂對話的一員,教師更多時候應該成為一個傾聽者。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所感觸或疑惑的內(nèi)容,教師應及時進行講解,以解決學生心中的困惑。師生只有通過這種互動,才能完成對“整個世界”這一文本難點的理解。
四、教學設計要有匠心,教學環(huán)節(jié)要設置合理
教師講授本課的教學思路是引導學生通過美讀美感、真誠對話走進文本,力求多角度、有深度地理解句子及主題的豐厚意蘊。學生只有通過品味美的語言、欣賞美的畫面,才能投入地感知文中表達的親情、人性、責任等內(nèi)容,然后通過聯(lián)想拓展,走出文本,體會真摯情感,強化責任意識,接受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洗禮。
總之,文以載道,教師通過美文美讀,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領略作者表達的思想內(nèi)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