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蔚
新課改要求下,為促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多元化和豐富性,在教導學生語文知識的同時,也應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積極響應國家的教育發(fā)展需求,將國學經典誦讀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充分融合,為學生的全面長遠發(fā)展奠定基礎。
一、國學經典誦讀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必要性和益處
(一)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
將國學經典誦讀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充分結合,能夠引導學生體會文學的魅力,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小學教師在課堂上指導學生誦讀國學經典的時候,可以將古詩和國學經典啟蒙內容作為重點。這兩類都是耳熟能詳且流傳廣泛的國學經典作品,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有良好的教育作用,這些作品在誦讀的時候更有韻律感,學生記憶起來會更輕松容易。
(二)記憶黃金時期
6到13歲的孩子正處于記憶的黃金時期,教師要抓住學生這一記憶的黃金時期,加強學生對國學經典的誦讀。國學經典誦讀能為學生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礎,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的記憶力能夠得到鍛煉,從而形成良性循環(huán),學生背誦的速度會越來越快,潛能也會得到充分開發(fā)。
二、國學經典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結合的具體策略
(一)結合教材,穿插國學經典素材
為了更好地融合國學經典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內容,教師應當立足教材,在日常教學中深入分析教材中的內容,尋找其和國學經典之間的結合點,從而使國學經典的融入更加有效。例如,教師在教學生一年級上冊內容的時候,可以引入“語文園地”中“日積月累”部分的內容,通過帶領學生朗讀背誦《詠鵝》,來拓展學生的知識范圍,這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國學素養(yǎng)。
(二)重視國學誦讀,循序漸進
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中,教師應不遺余力地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們多讀幾本經典作品,多背誦幾篇經典文章。相比于多做幾本練習冊,記誦國學經典文章對學生的成長顯得更為重要。例如教師可以利用每周一節(jié)的地方課程來開展經典誦讀課,再加上三個早讀時間來指導學生堅持誦讀經典國學作品。小學低年級可以先從《小學生必背古詩詞》《三字經》《千字文》《增廣賢文》等經典啟蒙作品開始,再到中高年級的《論語》《詩經》《道德經》等經典作品,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學生的國學素養(yǎng)。
(三)誦讀為基本,不求甚解
以誦讀為基本,就是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引導學生誦讀國學經典的時候,要注重誦讀的次數,讓學生在反復多次的誦讀中,體悟國學經典中所描繪的場景,領會其中蘊含的文化特質,啟迪學生的智慧,并逐漸形成習慣,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國學經典思維的熏陶。在學生誦讀國學經典的過程中,教師不必強求學生逐字逐句地理解古文內容,只了解大意即可。
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誦讀《宿新市徐公店》《敕勒歌》等古詩的時候,應主要引導學生誦讀經典詩句,再介紹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讓學生深入理解詩歌中描繪的意境,但不必要求學生了解每一句詩、每一個字詞的意思。
(四)課上課下結合,家長監(jiān)督參與
課上,教師安排學生進行背誦,讓學生在背誦的過程中提升國學素質和審美體驗。課下,家長也要參與近來,發(fā)揮監(jiān)督的作用。教師可以通過微信群、電話交流等方式,給家長介紹國學經典誦讀的重要性、意義和課上取得的成效,以獲得家長的理解支持,并請家長監(jiān)督指導學生的誦讀活動,使家長在生活中言傳身教,做好榜樣。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誦讀經典,盡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外則由家長進行引導、督促,將學生的誦讀音頻或視頻發(fā)送給教師,家校聯合,共同提高學生的誦讀效果。
總而言之,國學經典誦讀對小學階段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十分重要,將其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是教育發(fā)展大勢。教師應當充分把握兩者結合的必要性和好處,做到結合教材內容,穿插國學經典素材;重視國學誦讀,循序漸進培養(yǎng)學生素養(yǎng);素讀為主,不求甚解;課上課下相結合,家長監(jiān)督參與等,以此普及國學經典誦讀,拓寬學生視野,弘揚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