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穎
關鍵詞:中職音樂教學 革命歌曲 教學研究
前言
自黨的十九大以來,革命文化在青少年當中的傳承得到了進一步強調。國家與地方對各級各類學校都提出了革命文化融入教育教學的要求。其中對中職院校下達發(fā)布的文件有:2019年教育部辦公廳發(fā)布《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工作的意見》提及要加強革命文化教育[1];2020年教育部辦公廳發(fā)布《中等職業(yè)學校藝術課程標準》在談及革命文化時多次提及要“理解中華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解中國音樂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先進文化的密切關系,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尊重世界音樂文化的多樣性[2]”。2021年1月教育部發(fā)布的《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指出“賞析的作品應為主題鮮明,思想性與藝術性統一,以及覆蓋多個門類與多種形式的革命文化和先進文化的音樂[3]”;以及同年9月發(fā)布的文件中《“黨的領導”相關內容進大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提及到“要注重傳承紅色文化,通過欣賞多種形式的紅色作品,反映黨的領導的動人場景,體現人民群眾對黨的領導的真情擁護,增強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培養(yǎng)學生深厚的愛黨愛國情感,弘揚光榮傳統,賡續(xù)紅色血脈[4]。”
從以上這些文件可以看出,可以看出“革命文化”教育將成為我國教育里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
一、革命歌曲引入中職音樂教學的積極意義
中等職業(yè)學校是我國高中階段教育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中國教育體系里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我國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基礎。中職學生生源基礎較弱,正處于職業(yè)生涯快速發(fā)展中的最關鍵的時期,道德完善比技術、職業(yè)訓練更為重要,最需教師精心的指導教育與培養(yǎng)。而革命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源頭,是凝聚人心、戰(zhàn)勝困難、開拓創(chuàng)新的強大精神動力,革命歌曲作為革命文化的載體和組成部分,真實地記錄了中國革命的光輝歷程,反映了革命文化的形成過程,蘊含著革命文化的精髓,生動地體現了共產黨人的精神特質,是解讀革命文化的重要文本和視角[5]。將革命歌曲融入中職音樂教學,弘揚革命精神,能夠凈化學生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振奮學生的精神世界,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審美情趣,充分發(fā)揮,其立德樹人的作用。
1、革命歌曲能夠振奮中職學生的精神
革命歌曲主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長時間革命歷程及建設事業(yè)當中沉淀累積而成的,對青少年的成長、精神方面以及整肅社會風氣也有著重要意義。學生演唱歌曲時,自然就會被激情昂揚的旋律、歌詞帶入到那個特定的時代之中,能夠在演唱的過程中,感受那個時期人們不懼艱難、堅忍不拔、意氣風發(fā)的戰(zhàn)斗精神。
2、革命歌曲能夠培養(yǎng)中職學生正確的審美情趣
革命歌曲有著獨特的美。它能將那個時期的革命文化,以一種聽覺藝術之美呈現出來,以一種積極能量影響著中職學生。在親身參與傳唱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抵制不良思潮的侵蝕,能夠親身體會感受革命文化之美、革命音樂之美,長期以往下來能夠形成基本的審美能力,自覺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等內容。
3、革命歌曲能夠培養(yǎng)中職學生的愛國情懷
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靠革命先輩用鮮血換來的。革命歌曲所描繪的畫面能夠讓中職學生帶回到當時的革命情境當中去,能夠真切地感受體會到革命先烈英雄的氣概、革命文化的思想內涵等,能夠清晰的認識到祖國建設的偉大成就和今天的幸福生活來源于黨的正確領導、來源于革命先烈的英勇犧牲、來源于人民群眾的艱苦奮斗、來源于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深切體驗到如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意識到自己身上的責任,從而更加積極地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當中去。
二、革命歌曲進中職音樂教學的有效策略
1、加大對革命歌曲的重視力度
優(yōu)秀的民族必須認識、了解自己本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價值,要積極地給予保護與傳承。學校、教師必須重視革命歌曲的作用,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努力積極地宣傳,讓更多的同學熟悉革命歌曲、傳唱革命歌曲。學??梢酝ㄟ^校園文化黑板報、宣傳欄的形式,或者是紅歌社團、紅歌知識宣傳的等各類社團,也可以結合元旦、五四、七一、八一、國慶節(jié)等重大節(jié)日組織學生革命歌曲合唱比賽、革命歌曲校園歌手大賽等等,營造出生動活動、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教師則應該重視日常課程中的教學,積極引導學生多了解革命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其中的革命故事等等,在課堂上通過歌曲欣賞和演唱教學相結合,以及教師課內教學和學生課外自學等方式,促使革命歌曲深入學生生活、深入學生中,產生更大的社會影響、正向積極效果。
2、學科融合
中職公共音樂課程可以與思想政治、歷史、語文等課程相結合。中等職業(yè)學校藝術課程是各專業(yè)學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是中等職業(yè)學校實施美育、德育的基本途徑。一方面,可以在上思想政治、歷史、語文課程中適當引入革命歌曲內容進行賞析。例如在講解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時,可以適當賞析相應的革命歌曲,如《十送紅軍》,里面講的故事是井岡山人民送紅軍、送親人當紅軍的故事。另一方面,在上中職公共音樂課時,可以將思想政治、歷史等內容貫穿其中。通過這樣的兩者融合的方式,以此來加強學生對革命文化內容的認識和理解,從而取得更好地教學效果。
三、結語
革命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繼承了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精髓,汲取了世界優(yōu)秀文化成果,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蘊和開放性、包容性特點。將革命歌曲引入中職音樂教學是培養(yǎng)時代新人的不竭源泉,是弘揚革命優(yōu)良傳統的創(chuàng)新舉措。
參考文獻:
[1]肖小華.紅色歌謠與革命文化發(fā)展的同步性[J].黨史縱橫,2018(11):59-61.
[2]葉潔純.紅色歌曲運用于高校公共音樂課程教學的思考[J].大眾文藝,2021(07):179-181.
[3]王玲.將紅色歌曲引入課堂教學的探究[J].北方音樂,2015,35(0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