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病原微生物是一類可侵犯人體、動物或植物,引起傳染性、食源性疾病的微生物的統稱,不僅可對人們、動物的身體健康安全構成一定威脅和危害人們的食品安全,嚴重時還會導致人們、動物死亡,因此,就需要積極探尋有效檢測技術對病原微生物進行檢測。本文主要簡述了病原微生物檢測的意義,并總結了病原微生物檢測技術進展。
關鍵詞:病原微生物;檢測技術;進展
病原微生物感染不僅可引發(fā)人們出現相應的疾病,同時病原微生物還會污染食品、飲用水,從而對人類的食品安全構成一定的威脅,進而會對其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構成一定的威脅,因此,就需要及時采取有效技術檢測出病原微生物,并根據病原微生物類型采取針對性的方案對人們進行治療或對病原微生物還會污染食品、飲用水等進行處理,才能保障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基于此,本文特總結了病原微生物檢測技術進展情況。
1.病原微生物檢測的意義
病原微生物指的是可以侵犯人體、動物或植物,引起感染或傳染病的微生物,包含真菌、細菌、病毒、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寄生蟲(蠕蟲、原蟲、醫(yī)學昆蟲)等,這些病原微生物均屬于微小生物,依靠人眼無法觀測,因此,就需要借助相關的檢測技術將微生物放大很多倍,才能對其進行仔細、準確的觀察,從而有助于幫助明確病原微生物類型,進而有助于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對其進行處理。
2.病原微生物檢測技術進展
2.1實驗室檢測技術
實驗室檢測是最傳統的病原微生物檢測技術,主要包含了病原微生物分離培養(yǎng)和涂片鏡檢兩種類型,其中,分離培養(yǎng)主要是在固體平板培養(yǎng)基上用單孢子分離法、液體稀釋法或劃線分離法將多種病原菌分離出來進行檢測的技術。這種檢測技術雖能為多種病原微生物分離檢測提供可靠的依據,但是,其存在無法批量出來樣本、檢測周期長的缺陷。涂片鏡檢較分離培養(yǎng)更加方便快捷,且還能初步診斷出結核分歧桿菌、淋球菌感染等特殊形態(tài)的病原微生物,因此,其是實驗室較為重要的病原微生物檢測技術之一。
2.2免疫學檢測技術
免疫學檢測技術是一種利用各種指示抗原抗體反應檢測食源性疾病、傳染病、環(huán)境中含有的相關病原微生物抗體、抗原的檢測技術,目前,常用的免疫學檢測技術有酶聯免疫吸附技術和免疫磁珠分離技術。
2.2.1酶聯免疫吸附技術
酶聯免疫吸附技術是一種將酶催化的放大作用與病原微生物特異性抗原、抗體產生反應結合起來的微量檢測分析技術,具有檢測時間段、準確率高、檢測結果客觀標準以及適合大批標準檢測等優(yōu)勢,因此,被廣泛應用與疾病檢測、食品安全檢測中,如其不僅能檢測人類唾液的抗幽門螺旋桿菌抗體,從而準確診斷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還能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吸附技術檢測食品大腸埃希氏菌含量,從而能保證食品安全。
2.2.2免疫磁珠分離技術
免疫磁珠分離技術是一種將磁珠特有的磁響應性與免疫學反應的高度特異性相結合而產生的新型免疫學技術,其主要是將磁珠當作病原微生物抗原、抗體的載體與微生物抗原、抗體之間實現特異性結合,形成相應的抗原或抗體磁珠復合物,然后,在磁場的作用下使磁珠復合物標本的其余成分相互分離,從而實現對病原微生物純化處理和檢測,該項檢測技術在疾病、食品病原微生物檢測方面均有良好的應用效果。如高陽等人指出,采用該項檢測技術能有效檢測出豬肉食品樣本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菌,從而能準確預測是否會出現突發(fā)性的公共衛(wèi)生事件。
2.3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
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是一種將分子生物學與分子遺傳學結合而產生的生物學檢測技術,包含了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多重連接探針擴增技術、滾環(huán)擴增技術、基因芯片檢測技術等。
2.3.1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
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是一種用于放大擴增特定的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其主要是利用雙鏈DNA在多種酶的作用下可以變性解鏈成單鏈,然后在病原微生物外復制一段已經得知的序列DNA片段,并在反應體系中設置微生物特異性引物,最后,通過檢測擴增產物而達到檢測和鑒別病原微生物的目標。相關研究指出,將其應用于醫(yī)療領域的病原微生物檢測中,不僅能對重性感染過程中的肝炎病毒情況和肝炎病毒的重疊性進行準確檢測,還能快速、準確地檢測出一些生長速度較慢且不容易進行分離培養(yǎng)的病原微生物,如分枝桿菌、衣原體等。將其應用于食品領域的病原微生物檢測中,能夠快速檢測出金黃色葡萄球菌毒株。
2.3.2多重連接探針擴增技術
多重連接探針擴增技術是一種可同時對多個靶基因進行定量檢測的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其主要是通過對靶序列片段的2個特異探針進行合理設計,結合高度特異的連接反應,然后,對雜交后的連接產物進行PCR擴增和毛細管電泳,再對比擴增片段長度或預定擴增片段,從而檢測和鑒定出未知靶序列。Kim等人指出,多重連接探針擴增技術可同時對13種食源性致病菌進行高通量檢測,通過檢測能有效實現動物源性食品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早期預警。
2.3.3滾環(huán)擴增技術
滾環(huán)擴增技術是一種通過模仿病毒遺傳物質滾環(huán)式復制而形成的擴增技術,相比于傳統的聚合酶鏈式反應擴增技術,該種擴增技術在DNA聚合酶的催化下通過擴增閉合環(huán)狀模板產生成千上萬的重復序列,且檢測序列與結合引物引發(fā)擴增的中間序列互不影響,從而能采用一種引物對多種鎖式探針擴增以實現多靶標檢測,進而使得擴增效率明顯提高,檢測信號顯著放大,這樣一來,便有效提高了檢測的靈敏度。張世佳等人在研究中指出,滾環(huán)擴增技術可在較短時間內實現對多種病原微生物極微量的分子檢測,靈敏度可達20cfu/μL。且研究中還指出,滾環(huán)擴增技術是一種信號擴增和放大技術,可聯用多種生物傳感器技術,通過將帶有信號的標記物與擴增產物相結合,還能直接讀取擴增信號,從而具有操作簡單方便,靈敏度高、讀取結果方便等優(yōu)勢。
2.3.4基因芯片檢測技術
基因芯片檢測技術也被稱作DNA芯片技術,主要利用DNA芯片作為載體,采用微點針方式、片原位合成方式和其他形式,在DNA芯片上排列基因組探針或寡核苷酸探針,然后,通過觀察和檢測探針與被檢測樣本之間發(fā)生的反應而實現對病原微生物的基因分析。該項檢測技術具有檢測效果較好、準確度高、特異性強、檢測速度快等優(yōu)勢,且還能用于各個領域的病原微生物檢測。應用該項技術進行病原微生物檢測,需要對病原微生物的共有靶基因進行擴增處理,并按照微生物特有標志基因和微生物相互之間的差異序列對靶基因進行合理設置,再進行擴增處理,這樣能有效明確有無病原微生物感染和檢測出病原微生物感染類型。
2.4代謝學檢測技術
代謝學檢測技術是一類新型的病原微生物檢測技術,常見的有電阻抗技術和三磷酸腺苷生物發(fā)光技術兩種類型。
2.4.1電阻抗技術
電阻抗技術是一種根據病原微生物在培養(yǎng)基中代謝活動的不同,采用測量法檢測和鑒定微生物的技術,在檢測過程中,需要合理測定培養(yǎng)基中蛋白質含量、碳水化合物含量、脂肪類含量,并將這些大分子物質代謝成為小分子物質,以促進培養(yǎng)基的導電性能增強,才能有效提高檢測結果的準確性。相關研究指出,這項檢測技術能快速檢測出食品中細菌、沙門菌等病原微生物總體數量。
2.4.2三磷酸腺苷生物發(fā)光技術
三磷酸腺苷生物發(fā)光技術是一種通過對果蔬切片制作樣本菌液,然后,對樣本菌液中的三磷酸腺苷含量進行測定,從而間接測定出細菌活菌數量的檢測技術,其主要用于果蔬食品病原微生物檢測中,具有操作簡單、檢測速度快、檢測準確度高等優(yōu)勢,能及時、準確地明確果蔬樣本是否安全。
3.結語
病原微生物是一類可侵犯人體、動物或植物,引起傳染性、食源性疾病的微生物的統稱,包含真菌、細菌、病毒、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寄生蟲(蠕蟲、原蟲、醫(yī)學昆蟲)等,不僅可對人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構成一定的威脅,嚴重時還會威脅其生命安全,因此,就需要采取有效檢測技術進行病原微生物檢測,既往,臨床多采用分離培養(yǎng)和涂片鏡檢等實驗室檢測技術進行病原微生物檢測,雖有一定的檢測價值,但是,這些檢測技術耗時較長,因此,臨床不斷探尋新的病原微生物檢測技術,探究出免疫學檢測技術(酶聯免疫吸附技術、免疫磁珠分離技術)、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多重連接探針擴增技術、滾環(huán)擴增技術、基因芯片檢測技術等)、代謝學檢測技術(電阻抗技術、三磷酸腺苷生物發(fā)光技術),這些檢測技術不僅操作簡便、檢測準確率高,且檢測速度也非???,且部分檢測技術還能實現對病原微生物的定量定性分析,從而有助于病原微生物鑒別檢測,進而能為病原微生物感染疾病治療或病原微生物污染食品、水源處理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曹陽,陳薇.病原微生物耐藥性新型檢測技術的研究進展[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21,21(05):612-616.
[2]王雨萌,周柯,邵春艷,等.多重連接探針擴增技術(MLPA)在病原微生物檢測與疾病診斷中的應用[J].農業(yè)生物技術學報,2021,29(10):2031-2042.
[3]李冰潔,王思敏.病原微生物檢測技術進展[J].現代鹽化工,2021,48(04):37-38.
[4]康薇.糞便微生物檢驗在兒童腹瀉診斷中應用效果及對治療方式的指導作用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yǎng), 2019,029(035):84.
[5]馬巧妮,王萌,朱興全.重組酶介導擴增技術及其在病原微生物快速檢測中的應用進展[J].中國生物工程雜志,2021,41(06):45-49.
[6]王佳齊,吳倩倩,鄭曉雪,等.核酸適配體在病原微生物檢測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山東醫(yī)藥,2021,61(09):106-109.
[7]阮真,朱鵬飛,付曉婷,等.單細胞拉曼技術在病原微生物檢測中的研究進展[J].微生物學通報,2021,48(04):1348-1359.
[8]高陽,趙玲玲,袁雪城,等.微生物檢驗用于泌尿系統病原菌檢測中的效果[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20(11):306-311.
[9]李璐璐,張慶,駱延波,等.環(huán)介導等溫擴增技術在畜禽病原微生物檢測中的應用及進展[J].山東農業(yè)科學,2020,52(07):166-172.
[10]何芝菲.食品病原微生物快速檢測技術研究進展[J].食品界,2019(08):78.
[11]李慶梅,張亮亮,張洪,等.基于納米技術的病原微生物核酸快速檢測研究進展[J].臨床檢驗雜志,2019,37(07):491-494.
[12]楊靖,胡姣姣,柏先澤,等.環(huán)介導等溫擴增技術在病原微生物快速檢測中的研究進展[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18,9(23):6082-6089.
[13]Oyedeji A B,Green E,Adebiyi J A,et al.Metabolomic approache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metabolites from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A review[J].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20, 140:110042.
[14]李丹鶴,榮愛國,馬瑞芝,等.病原微生物檢驗在抗感染經驗治療中的臨床意義[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 2019,32(09):127-129.
[15]張世佳,馮建軍,郭松林,等.滾環(huán)擴增技術在病原微生物檢測中的應用[J].分析測試學報,2021,40(10):1538-1544.
[16]鐘燕,魏喜典,賈紅麗,等.細菌性腹瀉患兒糞便標本病原微生物檢測及耐藥情況[J].河南醫(yī)學研究, 2020,029(004):711-713.
[17]Fatema K,Sultana S,Ali M H,et al.Detection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from Burn Patients Admitted in Tertiary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and Their Antimicrobial Patterns[J].Open Journal of Medical Microbiology,2021,11(1):58-67.
[18]王昕,朱龍佼,許文濤,等.核酸切割酶在病原微生物檢測中的研究進展[J].生物技術通報,2020, 036(001):182-192.
[19]白菊紅,康建平,張星燦,等.多重PCR技術在病原微生物檢測中的應用[J].食品工業(yè)科技,2019, 40(007):322-325,331.
[20]崔玉娟.分子診斷技術在病原微生物檢測中的應用進展[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7,37(05):24-29.
作者簡介:龍獻乾,性別:女,民族:漢族,籍貫:廣西平南縣,學歷:本科學士學位
科室:檢驗科,主管檢驗技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