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渝
關鍵詞:高職;數學教育;數學文化;價值
引言
《國家職業(yè)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在總體要求和目標中強調,職業(yè)教育在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和經濟社會發(fā)展中應該居于更加突出的位置。在“雙高”計劃的影響下,職業(yè)教育朝著高水平、高質量的方向發(fā)展成為必然。數學教育在高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數學與很多專業(yè)課程有著密切聯系,高職學生學習數學,有利于為學習其他專業(yè)課程打好基礎,減輕專業(yè)課程學習的壓力。但是,高職數學教學開展的過程中出現了數學文化缺失等問題,降低了高職數學的質量。教師針對高職數學教學出現的問題展開分析,有利于解決高職數學教學出現的問題,提升高職數學教學的質量,為學生學習專業(yè)課程和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當前高職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教師對教學目的認知不明確
很多教師在展開高職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喜歡將數學內容的學習作為數學課程的目標,教學活動的開展幾乎都是圍繞著課本內容展開。學生雖然學會了課本內容,但是卻沒有形成用數學思考問題的思維,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沒有得到鍛煉。教師沒有明晰告知數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文化認識,促使學生掌握數學思想,學會用數學思維解決問題。教師以學生學會課程內容為教學目標,學生雖然掌握了課本知識,但卻缺失數學思維,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無法發(fā)揮出數學學習應有的作用。
(二)教學模式單一、死板
新時代背景下,學生有了新的特點,教師的教學方式也應發(fā)生改變,但是,許多高職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下,教師大多是以講解的方式組織課堂教學,由于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本身不高,學生容易將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之外,降低課堂學習的效果。也有的教師喜歡采用題海戰(zhàn)術,讓學生通過做題的方式記住課程的內容,大量的作業(yè),容易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疲憊感,甚至排斥數學學習。
(三)數學文化傳播不到位
教師在開展高職數學的過程中,大多注重知識的傳播,而忽略了數學文化的傳播。數學文化中蘊含著數學文化及數學方法,教師忽略數學文化的傳播,就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學生對數學的看法,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提升學生數學能力。數學知識中,有很多有趣的數學故事,將這些故事加入課堂教學,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教師忽視數學文化的作用,更容易導致數學課堂僵化,學生找不到數學學習的方法和樂趣。
二、高職數學教育融入數學文化的策略
(一)改變教學觀念
數學教學不是僅僅教授課本的知識,教師必須意識到,課本內容的學習是一個過程,數學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產生的數學邏輯,能夠使用數學思維來解決問題。教師重視知識的教授,也要重視數學文化對學生的影響。高職教師教授數學,不能局限于數學知識的教授,更要探索數學與其它科目之間的聯系,培養(yǎng)自己成為一名綜合型的教師。教師可以結合學校教學的特點設計教學內容,在課堂之上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鼓勵學生運用創(chuàng)新思維解決問題,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
(二)創(chuàng)新數學課堂,豐富教學模式
數學文化的重要內容就是數學思維,教師可以改變傳統數學課堂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通過引發(fā)學生主動思考數學問題,來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比如教師可以開展探究式數學課堂,利用數學課本上的案例來展開探究,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再是以直接分析答案的方來上課,而是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來探索問題答案。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可以為學生提供多種思路參考,學生自己進行問題解決,增加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更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數學思維。教師選擇的案例最好要具有教學行、典型性和真實性,能夠在較高的程度上訓練學生。
(三)將數學文化與數學教學相融合
教師可以在數學教學內容設計中加入數學史料、數學人物故事等,不僅可以豐富數學學習內容,還能夠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文化魅力,轉變高職學生對數學的看法。比如,教師在教授函數這一章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給學生講述笛卡爾和心形函數的故事,高職階段的學生大多對愛情故事有濃厚的興趣,學生在聽到笛卡爾和心形函數的凄美愛情故事時,很容易因故事吸引,探究函數的知識內容。
三、結語
教師開展高職數學教育,不能只教授數學課本上的內容,更要將數學文化融入到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去,教授學生數學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為學生靈活運用數學思維思考和解決問題奠基。教師必須轉變老舊的數學教學觀念,學習和踐行新的教育觀念,重視數學文化對學生的影響,創(chuàng)新數學課堂模式,培養(yǎng)高職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參考文獻
[1]秦飛.探討高職數學教育融入數學文化的價值[J].知識文庫,2021(11):88-89.
[2]雷興輝,張雄,張永華.高職數學教學中弘揚數學文化教育價值的新探析[J].中外企業(yè)家,2019(28):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