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菊芳
我們說課的理念有兩個關鍵詞:真學和整合。真學的理念體現(xiàn)在課堂中就是讓兒童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體,讓深度學習真實地發(fā)生在兒童身上,讓兒童經(jīng)歷真實的語文學習過程。第二是整合,整合的理念體現(xiàn)在單元整組的教學中,就是將現(xiàn)有的教學內(nèi)容進行梳理,通過各方面的整合實現(xiàn)教學的最優(yōu)化。
一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四篇課文圍繞“習慣”這一主題編排,都滲透著責任意識和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段木叩募摇肥亲寣W生學會管理自己的文具;《一分鐘》是時間意識的滲透;《動物王國開大會》是讓學生把重要的內(nèi)容說清楚、說完整;《小猴子下山》則是滲透做事要有目標意識。四個故事十分貼近學生的生活,故事情節(jié)充滿童趣,人文主題的落實可以在文本的閱讀過程中自然滲透。
一、整合目標,關注兒童真學的起點
整個單元的語文能力目標是根據(jù)課文信息做簡單的推理。在此之前,學生已進行了“找出課文中的信息”這一閱讀能力的訓練。在此基礎上,本單元的目標落實分層次逐步推進:首先,在《文具的家》《一分鐘》的教學中提供句式“要是……就……”,讓學生根據(jù)文本信息,運用句式進行一系列簡單推理,訓練其邏輯思維。其次,在《動物王國開大會》這一長文的教學中,運用繪本閱讀的形式,讀讀猜猜,根據(jù)已知內(nèi)容對后面的內(nèi)容作出合理的推斷。再次,學習《小猴子下山》這一課,要求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整合全文信息,對“小猴子最后為什么會空著手回家去”作出推斷。最后,在和大人一起讀《孫悟空打妖怪》這一兒歌時,根據(jù)連鎖調(diào)的特點,讓學生根據(jù)前一句末尾的詞語,推斷出后一句開頭的詞語。至此,將這一能力回歸運用。
二、整合文本,關注兒童真學的過程
這里說的是《文具的家》和《一分鐘》這兩篇課文的教學構想。這兩篇課文存在以下幾個共同點:一是故事內(nèi)容貼近學生生活。二是課文中的生字見面率高。三是人物語言符合學生心理。基于這些共同點,對這兩個文本進行整合,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學習活動,一方面能集中進行語言訓練,另一方面還能展開比較閱讀。具體教學流程如下:
流程一:整合兩個文本,微課預習
結合簡單的導學任務,安排20分鐘的微課,引導一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嘗試預習課文。導學任務指向三個方面:第一,圈出兩課生字,標出不認識的難字;第二,讀讀兩個故事,畫出認為最難讀的句子;第三,比較兩個故事,想想讀不明白的地方。
學生在簡單任務的完成中,經(jīng)歷的是一個自主真學的過程,同時,這一過程也能幫助老師了解學生的真實學情。
流程二:整合兩課生字,聚焦重點
根據(jù)學生預習中標出的不認識的字,作簡單統(tǒng)計,確定識字教學的重點難點,將兩課生字整合在一起,以詞語的形式分三個層次展開學習。第一個層次:大多數(shù)學生已經(jīng)認識的生字,集體讀一遍,其目的是確保每個學生都有正音的機會。第二個層次:有一部分學生標注出來的難認的字,通過多種識字方法,以同學互教的活動進行落實。第三個層次:大多數(shù)學生都不認識的難字,根據(jù)學情,重點突破。
這一教學安排是在了解學生“真需”的基礎上,帶領學生經(jīng)歷互學,最終“自得”,讓學生展開真學的過程。
流程三:整合兩個故事,直擊難點
比較兩個故事,學生讀不明白的地方相對集中在第二個故事:元元只多睡了1分鐘,為什么最后竟遲到了20分鐘?這是學生閱讀的一個困惑。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到解惑的句子,重點落實本單元的主要目標:根據(jù)找到的已知信息,展開簡單推理,運用句式“要是……就……”表達自己的推斷。教在學生學習困惑處,層層推進,全面鋪開,這才是真正的深度學習。
流程四:整合兩個結尾,想象續(xù)編
兩個故事結尾不一樣?!段木叩募摇?,貝貝給文具找到了家,養(yǎng)成了管理文具的好習慣?!兑环昼姟防?,元元有沒有通過這一次經(jīng)歷,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了呢?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續(xù)編故事:第二天早晨,丁零零,鬧鐘又響了,元元……
整合兩個文本,目標更集中了,課堂更簡單了,訓練更到位了,真學的過程自然也充分展開了。
三、整合內(nèi)容,關注兒童真學的效果
《動物王國開大會》是一個特殊的文本。特殊之一:它是學生接觸到的第一篇篇幅較長的課文。特殊之二:通過長故事的學習,學生要知道通知的幾個要素,知道如何把事情說清楚。
基于文本這兩個特點,我們重點考慮兩個問題:一是長課文怎么教?我們的策略是:整合聚焦,長文短教。二是長課文怎么讀?我們的策略是:整合插圖,猜、演趣讀。具體教學流程如下:
流程一:整合方法自主識字,引出長故事
利用“虎”字的漢字演變圖,讓學生猜一猜這是什么字,使課堂一開始就處在輕松愉悅的猜字游戲中。結合故事題目,整合身邊的事物組詞,認識生字“物”,學習牛字旁。學生一邊識字,一邊對故事產(chǎn)生期待。
流程二:整合插圖聽猜故事,把長故事讀趣
故事很長,整整5個頁面。如何消除學生閱讀的畏懼心理,激發(fā)他們讀長故事的興趣?第一遍讀,就以老師講故事的方式推進。一邊講,一邊在情節(jié)好玩的地方讓學生猜一猜,猜猜狗熊第二次通知后,大會能否開起來,猜猜狗熊的第三次通知會怎么播。一方面帶學生進入故事,一方面訓練學生根據(jù)已知情節(jié)對故事發(fā)展作出簡單推斷。最后當故事講到狗熊播第四次通知時,留下懸念:這一次,大會能開起來嗎?自己讀讀故事就知道了。
流程三:整合重點比較閱讀,把長故事讀短
第二遍讀,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自己讀故事。讀完故事后,追問第四次通知是否有效,你是從哪里讀懂的。順勢學習故事的最后一個自然段,落實“準”“第”兩個生字的學習。
第三遍讀,聚焦四次通知,比較著讀。提出疑問:為什么最后一次通知,大會能開起來,前面幾次通知,說一百遍,大會也開不起來呢?告訴學生,秘密就在這第四次的通知中。有層次推進這四次通知的比較閱讀:找出四次通知;讀通知,把四次通知讀正確,并隨即落實“注意”一詞的教學;讀出自己的發(fā)現(xiàn),說說這四次通知有什么不一樣,引導學生讀懂通知的幾個重要因素。最后以兒歌的形式,歸結通知的四個重要部分,并在兒歌中進行生字的復現(xiàn)鞏固。
流程四:整合角色表演朗讀,把長故事演好
第四遍讀,角色表演故事。這是第二課時教學內(nèi)容,在學生理清故事四個情節(jié)的基礎上,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情節(jié)或角色,同桌合作著分角色讀一讀,匯報著演一演,建議回家和父母一起演一演,把喜歡的事情進行到底。
活動、猜演都是學生感興趣的事,更是學生喜歡的閱讀方式。課堂是學生喜歡的,真學才會有更好的效果。
四、整合資源,關注兒童真讀的經(jīng)歷
“和大人一起讀”是統(tǒng)編本教材新增的一個欄目。我們工作室對這個欄目非常重視,還開展了專題研討活動,撰寫的文章《和大人一起讀:讀出一片新境界》2017年10月被《小學語文教學》刊發(fā)。整合各種共讀資源,有效推進共讀,為學生播下一顆喜歡閱讀的種子。
我們認為,“和大人一起讀”可以有網(wǎng)絡指導課、實踐體驗課、導讀微課、交流微課等課型。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孫悟空打妖怪》的導讀微課,因為公開教學的需要,我們會把“和大人一起讀”的實踐納入課堂。
《孫悟空打妖怪》是一首活潑有趣、耳熟能詳?shù)膬焊?。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在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中,感受連鎖調(diào)這類兒歌的特點,讀出韻味和節(jié)奏,并激發(fā)學生和大人一起朗讀的興趣。
流程一:整合兒歌資源,激發(fā)“真趣”
讀讀、猜猜、玩玩自編的簡單的連鎖調(diào)兒歌,引出孫悟空等人物名字,并正音。看一看與兒歌相關的連環(huán)畫,了解兒歌的故事特點,引出兒歌題目,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
流程二:整合共讀方式,開展“趣讀”
“和大人一起讀”中的“大人”是廣義的“大人”,只要有能力陪學生一起讀的人都可以是共讀中的“大人”。同樣,“一起讀”的方式也是多樣的。在學生讀通順、讀正確的基礎上,展開輪流讀、開火車讀、猜著讀、拍手讀、玩著樂器讀等多種方式。在共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兒歌連鎖調(diào)有趣的特點。然后通過微課視頻播放“和大人一起讀”的生動場景,進一步拓寬共讀的視野。在這樣的基礎上,讓學生選一種方式和現(xiàn)場的大人一起讀。開放課堂,讓所有人都感受到朗讀的快樂。
流程三:整合共讀資源,繼續(xù)“悅讀”
推薦有趣的連鎖調(diào)兒歌《板凳歪歪》。配上音樂讓學生讀一讀,回家后和大人一起讀《孫悟空打妖怪》,及老師推薦的另外兒歌,并選擇將最優(yōu)的朗讀作品上傳到“一起悅讀”平臺,和更多的同伴分享朗讀的快樂。
我們帶著真學和整合的理念對這一單元的教學做了板塊構建。從整合出發(fā),為的就是和學生一起經(jīng)歷真實的深度學習。我們借助整合,期待譜寫一曲“真學之歌”!
(作者單位:浙江紹興市柯橋區(qū)秋瑾小學趙家坂校區(qū))
責任編輯 楊壯琴